第10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
- 廣播電視綜合知識(2016—2017)
- 廣播影視業務教育培訓叢書編寫組編
- 4384字
- 2017-08-11 15:00:26
二是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三個方面的新的偉大覺醒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新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就表明,黨在新時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通過思想理論上三個方面了不起的偉大覺醒實現的。
第一個方面的偉大覺醒,是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是我們黨從新時期啟動撥亂反正進而全面改革開始,從困境中重新奮起,勇敢地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新局面,并且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的偉大覺醒。在這個過程中創立的鄧小平理論,及其所包含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本質論以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正確界定了我國現實社會的歷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興國之要、立國之本、強國之路這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問題。
第二個方面的偉大覺醒,是不斷探索和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同樣從新時期一開始,我們黨就啟動了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以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標志,世紀之交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變化了的世情、國情、黨情,在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又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從而正確界定了我們黨的歷史方位,并從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堅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時代課題。這就反映了我們黨更加自覺地進入了從新的歷史高度來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強自己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明確提出了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偉大覺醒,則是不斷探索和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中國式現代化,到“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區域發展戰略的“兩個大局”,讓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新世紀新階段的全面小康,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等,直到以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標志,連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明確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又進到新的歷史起點的發展方位,把發展的問題提到體現以人為本,體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在這個過程中,明確提出了發展之本、發展方式、發展規律這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問題。新時期以來黨在這三個方面新的偉大覺醒,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新境界。
三是要從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心血,從一以貫之的創造性和連貫性的有機結合及其所體現的規律性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又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這就告訴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既是從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這個角度來說的,又是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繼往開來、承前啟后中所體現的創造性和連貫性的有機結合及其所體現的規律性這個角度來說的,更重要的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新的實踐中所體現的巨大威力這個角度來說的。因此,毫無疑問,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在論述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時,明確提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
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新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新中國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無數事實表明,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1)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
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黨領導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就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掃清了障礙,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開放前的奮斗探索,是承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而開始的新的偉大歷史進軍。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創造性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黨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還領導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根本利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嶄新課題。黨曾經號召學習蘇聯經驗,但很快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實踐探索,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團結帶領人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須充分肯定。
毋庸諱言,由于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偏差,也犯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所有制問題上急于求純和在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的錯誤。在后來的實踐中,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發展,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使黨的探索進程遭受嚴重挫折,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訓,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也就是說,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那是從整體上說的,并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對于“文化大革命”前的錯誤,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已經作出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價;對于“文化大革命”,“歷史決議”更是從根本上作出徹底否定的明確結論,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的。
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同毛澤東同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并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同時,也不能人為夸大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更不能全盤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如果這樣做,既違背歷史事實和人民意愿,也勢必造成十分嚴重的政治后果。鄧小平同志指出:“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鄧小平同志鄭重地提出這個重大問題,其基本精神同“歷史決議”是完全一致的。“歷史決議”指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我們要深刻領會這一論斷的精神實質,理直氣壯地肯定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地評價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
(2)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進改革開放,并明確提出必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正因為這樣尖銳地提出問題,才有了鄧小平同志對這些重大問題的深入探索和開創性科學回答。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歷史決議”,標志著黨勝利地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發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響亮號召。經過實踐探索,黨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良好開局。3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