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最艱難處顯奇才(3)

五十二師、五十九師的先后被殲,打亂了陳誠的預定作戰(zhàn)計劃。他不得已將原有的三個縱隊縮編為兩個縱隊,其中吳奇?zhèn)ブ笓]三個師為前縱隊,羅卓英指揮三個師為后縱隊,前后兩縱隊以重疊行軍的方式繼續(xù)南進,以尋求與紅軍主力決戰(zhàn)。

3月16日,劉伯承接到了相應的偵察報告。他在和朱德、周恩來商議后認為,如果能使敵人的前后縱隊拉大距離,紅軍就可以再次集中主力殲其一部。

一支紅軍部隊奉命偽裝成主力,對前縱隊加以引誘。陳誠果然中計,他不僅命令前縱隊加速推進,還將后縱隊的一個師臨時調(diào)撥給了前縱隊。

3月20日夜,根據(jù)曾希圣送來的敵情報告,朱德、劉伯承在指揮部里對新一輪作戰(zhàn)方案進行商討。劉伯承手拿放大鏡,對著鋪在桌上的地圖看過來看過去,同時手指不停地在地圖上量著距離。

從地圖上看,誘敵計劃是成功的,敵后縱隊與前縱隊相隔百里左右,已成孤立突出之勢。后縱隊只剩下兩個師,并且其中的第十一師正位于草臺崗。

看完地圖之后,劉伯承產(chǎn)生了在草臺崗設置戰(zhàn)場,集中全力打第十一師的想法。

草臺崗的地形與大龍坪相似,山路崎嶇狹窄,兩岸又皆為高山密林,乃設伏的絕佳地形。同時,第十一師又是陳誠起家的基本部隊,只要消滅了十一師,其他各師必然聞風喪膽,士氣沮喪。

朱德立即采納了劉伯承的建議。正在起草作戰(zhàn)命令,參謀送來了第二個敵情報告,這個報告讓朱、劉很是失望。

原來當天下午,紅軍偵察部隊已在草臺崗與第十一師打過照面,這使后縱隊的指揮官羅卓英心生懷疑。

羅卓英是陳誠的保定同期同學,在“土木系”中坐第二把交椅,為人十分機敏。他認為紅軍僅以小部隊與己保持接觸一定藏有玄機,可能是正在等待主力到來。那樣的話,次日就將有大戰(zhàn),而如果在草臺崗附近與紅軍作戰(zhàn)的話,就其地形來看,第十一師只有被動挨揍的份兒。

羅卓英當時位于東陂以北的五里牌。他給第十一師打去電話,讓第十一師連夜撤回五里牌,并且表示已將該師的行李輜重留在五里牌。

這一電話被紅軍情報人員偵聽到了,而且還觀察到第十一師的后續(xù)部隊已停止前進。草臺崗與五里牌僅相距二十余里,第十一師只需三個小時就可以撤回五里牌。當然,紅軍也可以改攻東陂,但必須重新部署。

已經(jīng)起草好的作戰(zhàn)命令只得作廢,朱德、劉伯承再次醞釀新的作戰(zhàn)方案。

實際上,只要第十一師得以撤回東陂,紅軍就可能失去戰(zhàn)場的主動權(quán),羅卓英的算計也正在此處:東陂的第九師補充了很多西北軍的老兵,擅長防守,而且還筑有工事,一旦紅軍攻堅受挫,他就可以下令第十一師出擊;紅軍若是棄攻而退,天亮后,第十一師、第九師可以兜后追擊,那樣也能獲得小勝;要是運氣再好一些,得到前縱隊的協(xié)同,回頭截擊紅軍,則就不是大勝、小勝,而是足可打一個漂亮的殲滅戰(zhàn)。

就在新的作戰(zhàn)方案剛剛形成,開始起草命令之際,第三份敵情報告送到指揮部。看到這份報告,劉伯承忍不住脫口而出:“天助我也!”

制勝之機

第十一師師長蕭乾是黃埔一期生,也是“土木系”中有名的猛將。此人恃勇而驕,一向認為第十一師天下無敵,對紅軍的戰(zhàn)斗力很輕視。在部隊出發(fā)時,他曾對第十一師官兵放言:“今后的十一師不但要與第一師并駕齊驅(qū),而且要超過它的聲望。”

羅卓英與蕭乾早就意見不合。這反過來使得羅卓英表面上不能不遷就蕭乾,本來應該以指揮官名義下達命令,也變成了電話協(xié)商。在電話中,蕭乾以夜間撤退,將增加疲勞為借口,拒絕后撤,并且對羅卓英說:“盡管草臺崗地形不利,但我們也不怕紅軍來攻占。他們敢來,我叫他們片甲不歸!”

第三個敵情報告顯示,第十一師不僅沒有后撤,其后續(xù)部隊和輜重也全部到達草臺崗,士兵正在徹夜修筑工事。

蕭乾的有勇無謀又一次給紅軍帶來了制勝之機。朱德一邊口述作戰(zhàn)命令,一邊派人去請周恩來。周恩來在聽取匯報,并看過作戰(zhàn)命令后,欣然同意了朱、劉的決策。三人達成一致,命令隨即通過電臺傳至各作戰(zhàn)部隊。

就在蕭乾拒絕后撤不久,他也得到情報,獲悉紅軍大部隊已集中在草臺崗周圍。蕭乾這才有些慌張起來,急忙給羅卓英打電話報告情況。

羅卓英要他立即撤到東陂與第九師會合,讓紅軍撲個空,然后再與九師并力反擊。可是這時紅軍主力已很接近,加上又是雨夜,蕭乾擔心部隊若是倉促回撤,更容易為紅軍所乘,所以便決心依托陣地與紅軍硬拼。

羅卓英認為蕭乾說得有理,也就沒有再堅決命令他后撤,只是指示第九師準備接應,并將一個獨立團部署在東陂與草臺崗之間,伺機進行增援。

第二天拂曉,紅軍發(fā)動全面進攻,多達五個軍團的部隊潮水般向草臺崗涌去。第十一師雖處于劣勢,但仍頑強抵抗,戰(zhàn)斗打得十分激烈,雙方傷亡都不小。鏖戰(zhàn)至黃昏,第十一師已損失了超過一半人馬,師長蕭乾負傷,經(jīng)羅卓英派兵竭力接應,余部才得以撤出重圍。

陳誠聞訊,急令前、后縱隊回撤。檢點第十一師兵員,全師還剩了不到三千人。陳誠親臨講話,很氣憤地對該師軍官說:“你們?yōu)槭裁床凰溃看驍≌逃惺裁疵婺恳娙耍俊?

第十一師在國民黨軍中素以強悍著稱,自到江西后還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此次受到殲滅性打擊,令參與“圍剿”的各路部隊十分害怕——兩個師相距十里都不敢宿營,非得靠在一起才覺得安全。

為了給各部隊壯膽,以振作已經(jīng)十分低落的士氣,同時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基本部隊敗而不餒,陳誠將招募的三千多新兵撥歸第十一師,任命羅卓英為代師長,讓該師繼續(xù)擔任防守警戒。

草臺崗一戰(zhàn)讓陳誠在國民黨內(nèi)飽受攻擊,尤以何應欽、熊式輝反應最為激烈。陳誠不堪壓力,匆匆調(diào)整完部署,即打電報向蔣介石辭去本兼各職,第四次“圍剿”就此以失敗告終。

陳誠下臺后,蔣介石既不委別人,也不做新的“圍剿”部署,這讓南昌行營參謀長賀國光很是著急。他揣摩老蔣的心思,還是屬意于陳誠,于是便想了一招“后宮用事”的計策,以化解蔣、陳之間的尷尬。

按照賀國光的安排,陳誠的夫人前去拜訪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陳誠陪著譚祥一道去。蔣介石也趁勢以這個名義出來相見,君臣握手言歡,盡釋前嫌。

7月,恢復指揮權(quán)的陳誠開始做第五次“圍剿”的準備,并針對紅軍的作戰(zhàn)特點以及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山地戰(zhàn)要求部隊精簡機動,陳誠就將十八軍各師的編制縮小,同時擴大師、團兩級運輸部隊的編制,加強后勤運輸能力。

十八軍經(jīng)歷過第三、第四次“圍剿”的失敗,兩次失敗都暴露出情報不靈的問題。于是就在師部和團部各添設一個武裝便衣搜索隊,搜索隊官兵都是挑選出來的“老兵油子”,他們負責潛入蘇區(qū)偵察情況,或在大部隊前擔任搜索及警戒任務。

以往“圍剿”,軍事是軍事,政治是政治,各不相屬。這時要求十八軍的政工人員每到一處,就要和地方行政人員聯(lián)絡,幫助組織保甲,這就是所謂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廬山訓練。蔣介石在廬山設立軍事訓練團并自兼團長,陳誠任副團長。自7月起,十八軍排長以上軍官全部分批前往接受了訓練。

廬山訓練使十八軍軍官的作風有了很大改變:從排長到軍師長,均穿布質(zhì)軍衣,腳穿草鞋或膠鞋,同時無論職級大小,一律不配武裝帶,而與普通士兵一樣,只在腰間扎一小皮帶。

前第十一師師長蕭乾為了練習山地條件下的長途行軍,不但腳穿草鞋,還在腳底抹了桐油。另一名師長傅仲芳經(jīng)常穿舊軍衣,軍中有伙夫頭之稱。其他師團長在行軍時也都自背米袋,攜帶最必要的簡單行李。

陳誠和他的軍官們?yōu)榱舜騻€翻身仗,已經(jīng)把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這使得第五次“反圍剿”的難度超過以往。恰恰在這個時候,中央蘇區(qū)指揮層又發(fā)生了對紅軍作戰(zhàn)極其不利的一次大變動。

洋公孫勝

當時在臨時中央負總責的是博古,而不是周恩來。博古系留蘇學生,根本不懂軍事,在前線吃緊的情況下,他只能暫時依賴于周恩來、朱德等人。1933年10月,李德被秘密護送至中央蘇區(qū),這讓博古突然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李德原名奧托·布勞恩,曾在蘇軍總參謀部短期任職,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辦事人員。他來中國是受莫斯科委派,為被捕的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絡部上海秘密交通站負責人朱蘭疏通關系。就在這時候,他接觸到了博古。

博古的俄語非常流利,他和李德談話不用翻譯,而且兩人氣味相投,很談得來。在轉(zhuǎn)移至中央蘇區(qū)之前,博古就要求李德一同前往,但李德由于任職于蘇軍總參謀部,需要將身份轉(zhuǎn)換至共產(chǎn)國際,所以就耽擱了一段時間。

時間雖然耽擱了,可是就機會而言,卻可以算作是歪打正著,因為正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發(fā)起的第五次“圍剿”開始了。

李德在完成身份轉(zhuǎn)換時,共產(chǎn)國際有專門指示,強調(diào)他是沒有任何指示權(quán)力的軍事顧問,必須受中共中央完全支配。李德本人起初也很小心,在蘇區(qū)的軍事會議上,他一再聲明自己的職權(quán)范圍有限,沒有下達指示的權(quán)力。

真正把李德抬起來的人是博古,他自作主張地稱李德就是共產(chǎn)國際正式派遣的軍事顧問,享有比較高的軍事權(quán)威。

在中央蘇區(qū),來自蘇聯(lián)或共產(chǎn)國際的專家?guī)缀蹙屯戳荷缴系摹肮珜O勝”一樣,被人們認為具有令人畏懼的神效乃至“魔法”。經(jīng)過博古的一番渲染,李德這位“洋公孫勝”就此成了了不起的人物,上上下下無不對他尊崇備至。

為了照顧李德的生活,蘇區(qū)特地為其修建了一所單獨的房子,從此“獨立房子”就成了李德住處的代號。在第四次“反圍剿”中,中央在軍事上的工作程序是先由朱德、劉伯承進行研判和處理,之后再將方案送交周恩來拍板。隨著李德的到來,到第五次反“圍剿”,朱德、劉伯承所承擔的職責便完全由李德代替——在此期間,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前方來了電報,都必須迅速送至“獨立房子”。李德的中方翻譯將其翻譯成俄文,并根據(jù)電文對著地圖查證地理方位,再繪成簡圖送交李德。

李德根據(jù)簡圖提出建議,雖然這些建議最后仍要送交周恩來審閱,有的還要提交軍委或政治局討論,但李德已實際成為中央蘇區(qū)軍事上的最高指揮者。他在中央的地位和作用也由此變得舉足輕重,直至成為中央最高領導層三人團的成員(另外兩人是博古和周恩來)。

李德曾在“一戰(zhàn)”時被征召入伍,但他并未參加過戰(zhàn)爭,其對軍事的認識主要來自于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就讀經(jīng)歷,以及服務于蘇軍總參謀部的短暫時光。實際上,他的軍事水平尚局限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這種水平,倒過來給劉伯承當幕僚或顧問還差不多,可是造化弄人,偏偏他就把劉伯承的位置給擠掉了。

劉伯承在軍事指揮方面變得無事可做,只好管管紅軍學校和后方醫(yī)院一類的事情。他也不愿意對公開身份只是顧問的李德低聲下氣,在李德印象中,其實掌握俄語口語的劉伯承幾乎從沒有用俄語跟他說過話,他們之間的交流大多是通過翻譯。

隨著地位的不斷攀升,李德開始以蘇區(qū)的“太上皇”自居,身為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也不被他放在眼里,有時當著面就加以訓斥。有一次他竟然對劉伯承說:“你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參謀,白在蘇聯(lián)學習了幾年。”

為李德?lián)畏g的伍修權(quán)是劉伯承親自從紅軍學校調(diào)過來的,他怕老校長難堪,便只簡單地翻譯道:“李德同志的意思是說你的參謀工作做得不周到。”

劉伯承完全能聽懂李德的意思,他苦笑著對伍修權(quán)說:“你是個好人哪,他罵我的話你都沒有翻譯。”

李德的脾氣越來越壞。某天他到總參謀部談事情,幾個機要員在路邊燒火做飯,李德認為擋了他的路,抬腿一腳就把飯鍋給踢翻了。劉伯承實在看不過去,便上前和他爭執(zhí)了幾句。

氣呼呼的李德到博古那里告了劉伯承一狀。這時博古主政,李德主軍,兩人相互支持,配合得十分默契,用中國成語形容就是“相得益彰”。私下里,他們的關系也非常好,經(jīng)常在“獨立房子”里有說有笑,親熱得很。

一聽劉伯承不僅“不尊重”李德,還“妨礙”了李德的工作,博古不由分說,就撤了劉伯承的職務,把他貶到第五軍團當了參謀長。

瞎指揮

在前四次“圍剿”中,國民黨軍往往都是被紅軍牽著鼻子走,乃至處處被動,時時挨打。到第五次“圍剿”,蔣介石充分聽取德國軍事顧問以及陳誠的建議,決定實施所謂“碉堡封鎖”戰(zhàn)術。

以第十八師為主的國民黨軍不再盲目地深入蘇區(qū),他們把整個蘇區(qū)像切蛋糕一樣地分成幾塊,并從中選取有戰(zhàn)略意義又便于用兵的區(qū)域予以進攻。進攻時,先集中強大兵力攻占有限目標,一旦得手,即沿有利地形構(gòu)筑碉堡,對蘇區(qū)進行阻擊封鎖。

在反“圍剿”的第一階段,中央紅軍即按照李德的指揮沖擊碉堡封鎖線,結(jié)果不但數(shù)日不克,而且傷亡慘重。蔣介石得到報告后,立即通過南昌行營下達命令,要求徹底實施這種“戰(zhàn)略上取攻勢,戰(zhàn)術上取守勢”的軍事原則,將“碉堡封鎖”戰(zhàn)術貫徹到底。

李德不知是計,照舊下令紅軍主力對碉堡實施強攻,進行各種不計成本的陣地攻堅戰(zhàn)。尤為糟糕的是,他其實沒有什么實戰(zhàn)經(jīng)驗,只是個“圖上作業(yè)的戰(zhàn)術家”,而被他用來作業(yè)的地圖又大多極不準確,有的甚至連方向都不對,部隊依照他的指揮行事,往往碰得頭破血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自贡市| 顺义区| 枝江市| 荥经县| 拜城县| 玉树县| 横山县| 虹口区| 芮城县| 衡水市| 阿克苏市| 余姚市| 怀柔区| 雷波县| 崇仁县| 龙门县| 新干县| 阜南县| 财经| 绥滨县| 天台县| 玛曲县| 株洲县| 灵璧县| 阆中市| 缙云县| 探索| 维西| 繁昌县| 磐石市| 思南县| 祁门县| 东莞市| 博乐市| 淳安县| 孟州市| 三河市| 嘉黎县| 隆回县| 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