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打破憂慮的習慣(4)
- 人性的優點: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
- 卡耐基
- 4939字
- 2017-07-25 14:41:52
于是我收起痛苦與憤恨,重新開始工作。我一次又一次地告訴自己:“事已至此,無可改變。但是我可以像孩子希望的那樣,勇敢走下去。”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我給戰士們寫信,給其他人的孩子們寫信。下班后我去參加成人教育課程,試著尋找新的樂趣,結識新朋友。我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變化:我不再悼念無可挽回的過去,每天都以愉快的心情迎接生活。侄子也一定希望我這樣做。我與生命達成了和解,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現在我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完整,這是我以前從未想象到的。
伊麗莎白·康利在俄勒岡的波特蘭學到了我們早晚都將要學到的一課——我們必須接受現實,與無可改變的事和解。“事成定局,沒有其他可能。”就連高高在上的君王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這一點。喬治五世在位時曾把這句話裱起來,掛在白金漢宮書房的墻上:“請教我不哭喊著要月亮,也不為打翻的牛奶流淚。”叔本華也表達過同樣的想法:“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是學會一定程度上的放棄。”
境遇本身并不能決定我們是否快樂,是我們對境遇的反應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耶穌曾言,天堂就在你的內心深處。而地獄也同樣如此。
必要的時候,我們都有能力熬過災難,戰勝厄運。人們常以為自己做不到,但是我們都有驚人的內在力量。只要充分發揮潛力,它就會引導我們走出困境。我們比自己想象的更為強大。
美國小說家布思·塔金頓在世的時候常常說:“我可以接受生活加諸我的任何境況,失明除外。只有這件事我無法忍受。”但是當塔金頓年過六旬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開始看不見地毯的圖案,視野里只有一片模糊的顏色。醫生給出了悲劇性的診斷:他的視力正在下降,一只眼睛幾近失明,另一只也很快就會一樣。他最害怕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面對這個不幸中的不幸,塔金頓做何反應呢?他是否覺得“完蛋了!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不,他竟然從容地面對這一切,連他自己也感到意外。眼疾導致的飛斑困擾著他,這些斑點在他眼前浮動,遮擋了他的視線。但是他以幽默感應對,當最大的那個斑點從眼前飄過的時候,他會開玩笑地說:“瞧瞧!老爺子又來啦!這么美妙的早晨,你要去哪兒啊?”
命運怎么能擊敗這樣一個靈魂呢?當然無法擊敗。失明后,塔金頓說:“我意識到我能夠承受失明的痛苦,正如人能夠承受任何狀況。即使失去了五感,我也能夠依靠內心的力量活下去。人們是用心靈在看,是用心靈而活,只是自己可能尚未察覺。”
為了恢復視力,塔金頓一年至少要接受十二次手術,而且只能采取局部麻醉。他抱怨了嗎?他知道他必須勇敢面對,不能逃避,減少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優雅地接受現實。他拒絕了醫院提供的單人間,和其他患者一起住在了普通病房,并試著鼓舞其他人。
當他躺在手術臺上清醒地感受著醫生在眼睛上動手術的時候,他盡力提醒自己有多么幸運。“多么神奇啊,”他告訴自己,“現在的科學竟然發展到能在眼睛這么精細的器官上做手術了!”
倘若一般人接受十二次手術,還要忍受失明的風險,一定已經精神崩潰了。但是塔金頓卻說:“我不愿用任何快樂的經歷交換這段體驗。”這段經歷教會他接受現實,告訴他生活帶來的任何遭遇都不會超出他的承受力。這件事也讓他懂得了約翰·彌爾頓的名言:“悲慘的不是失明,而是沒有能力承受失明。”
新英格蘭著名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富勒曾經把下面這句話視為人生信條:“我接受整個宇宙。”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聽聞此事,憤憤不平地譏諷道:“上帝啊,她最好能做到!”但她的確做到了。上帝啊,我們最好也能夠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
如果我們抱怨、反抗,心生怨恨,也無法改變既成事實,唯一會被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親身體會過。我曾經在面對無可避免的事情時,拒絕接受現實。我愚蠢地抱怨、反抗,把夜晚變成失眠的煉獄,為自己招來了我不想要的一切。經過一整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學會接受我明知道不可能改變的現實。
我早就應當喊出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名句:
啊,像草木與動物一樣,
接受夜晚、風暴、饑餓、嘲笑、意外和拒絕吧!
我有十二年的放牧經驗,無論是牧場干旱起火的時候,還是遭遇冰雹或嚴寒的時候,我從未看到過任何一頭奶牛因此怒氣沖沖,也沒有一頭澤西奶牛因為男伴向別的小奶牛示好而表示抗議。無論夜晚、風暴還是饑餓,動物總是從容面對,所以它們從來不會遭遇精神崩潰或是胃潰瘍,也永遠不會發瘋。
我并不是在倡導向災難低頭,那樣就陷入了宿命論。只要有一絲機會能夠逆轉局勢,就應當抗爭到底!但當常識告訴我們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的時候,就請理智應對,不要再瞻前顧后。
哥倫比亞大學的霍克斯院長曾經告訴我,他的座右銘是《鵝媽媽》中的一句童謠:
問題或許有解藥,也有可能無良方;
若有就請將它尋,若無就請忘掉它。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采訪了好幾位美國商界精英。他們的生活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做不到與現實握手言和,令生活遠離憂慮,他們大概早就在壓力下崩潰了。我想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全美連鎖百貨公司創始人J.C.彭尼告訴我:“即便我手上一個子兒都不剩,我也絕不會擔心什么,因為擔心毫無意義。我會盡力把分內事做到最好,至于結果,就取決于上帝的旨意了。”
亨利·福特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話:“如果無法掌控事態,我就任由它們掌控自己。”
我還問過克萊斯勒集團總裁K.T.凱勒如何遠離憂慮。他說:“當我面對棘手的難題時,如果我能做些什么,我會全力以赴;如果無能為力,我就把它拋在腦后。我從不為未來擔憂,因為我知道世上沒有任何人能預測未來。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沒人能夠解釋清楚,那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如果稱K.T.凱勒為哲學家,他大概會很難為情。他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是他的見解和19世紀前古羅馬哲學家埃皮克提圖如出一轍。埃皮克提圖對羅馬人民說:“幸福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不要為超出我們意愿及能力范圍的事情而擔憂。”
有“天賜名伶”之稱的莎拉·貝恩哈特就是一位懂得接受現實的女士,她的人生軌跡是極佳的例證。五十年來,她一直活躍在世界舞臺上,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女演員。然而她卻在七十一歲那一年破產了。禍不單行,巴黎的波齊教授告訴她,她的腿保不住了。她在橫跨大西洋的旅途中遭遇了暴風雨,不慎在甲板上摔倒,腿部受了重傷。靜脈炎導致她的傷腿萎縮,疼痛愈演愈烈,醫生斷定她必須接受截肢手術,但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這位脾氣暴躁的“天賜名伶”,覺得這個可怕的消息一定會讓她歇斯底里。可是他錯了。莎拉看著他,愣了一會兒,低聲說:“如果命定如此,就如此吧。”這是命運。
當她被推入手術室的時候,她的兒子站在一旁啜泣。她優雅地向兒子揮了揮手,輕快地說:“別走開,我馬上就回來。”去手術室的路上,她背誦了昔日演出時的一段臺詞。有人問她是否想借此鼓舞自己,她說:“不,我是想鼓舞醫護人員,他們一定壓力很大。”
身體恢復之后,莎拉·貝恩哈特重新踏上了全球巡演之路,一演就是七年。她的表演一如既往地讓觀眾傾倒。
埃爾希·邁克—可米科在《讀者文摘》的一篇文章中提道:“當我們不再與已發生的事情作對的時候,才有力量開創更豐富的人生。”
沒人有足夠的情感和精力,能夠一邊糾纏于無法改變的事情,一邊開創新的生活。非此即彼,只能二選一。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風暴,要么順勢而為,要么兩敗俱傷。
這是我在密蘇里的農場里懂得的道理。我曾在農場里種了許多樹。一開始,樹木長得很快。不料暴風雨襲來,雨雪層層裹住新發的枝芽,凝結成厚厚的冰。樹木并沒有溫順地向重壓低頭,而是驕傲地硬撐,最終被冰雪壓斷摧毀。它們沒有學會北方森林的智慧。我曾在加拿大北方森林旅行了數百英里,但從未見過云杉或松樹的樹枝在雨雪中折斷。北方森林懂得彎下枝丫,與無法避免的事情和解。
柔術大師這樣教他們的學生:“當柔如柳,勿強如櫟。”
你知道汽車輪胎為什么能在崎嶇道路上不斷前行嗎?一開始,廠商想要制造能夠對抗道路沖擊的輪胎,但很快輪胎就被割成了碎片。于是他們研發了能夠吸收道路沖擊的輪胎。這種輪胎通過了考驗。在崎嶇的人生道路中,如果我們學會接受沖擊,就能夠走得更遠,旅途也更加安穩。
面對人生的坎坷,如果我們以抗拒代替接受,會有什么后果呢?如果我們拒絕“柔如柳”,堅持“強如櫟”,結局又會如何呢?答案很簡單,我們內心會產生自我沖突,整日擔心不已,緊張兮兮,神經過敏。
如果我們一意孤行,拒絕接受嚴酷的真實世界,躲入我們自己創造的幻夢中,就會逐步陷入瘋狂。
戰爭期間,成千上萬驚恐不安的士兵面前只有兩條路:接受現實,或是在壓力下崩潰。讓我們來看看威廉·H.凱瑟柳斯的例子吧。他住在紐約州格蘭岱爾市76街7126號。他在我的成人教育課上講述的故事獲了獎:
“加入海岸巡防隊后不久,我被派到大西洋海岸線上的一處關卡,負責看管炸藥。想想看,我,一個餅干銷售員,竟然成了炸藥監管員!只要一想到我站在上千噸炸藥上面,我這個賣餅干的就嚇得魂不附體。我只接受了短短兩天培訓,而培訓中學到的知識讓我更害怕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執行第一項任務的情形。在那個寒冷漆黑的夜晚,在新澤西霧蒙蒙的卡文角碼頭,我接到了上級的指令。”
“我被分配到船上的五號貨艙,和五個碼頭工人一起下到貨艙里工作。這些工人虎背熊腰,但他們對爆炸物一無所知。他們正在搬運的每顆炸彈都含有大量TNT,足以把這艘舊船炸上天。鎖鏈把這些炸彈一點一點放下來的時候,我不停對自己說:‘要是鏈條滑開或是斷了怎么辦啊!我的天啊!’我嚇得抖個不停,嘴唇發干,膝蓋發軟,心臟怦怦跳。但我又不能跑,那樣違反軍紀,不僅自己丟人現眼,父母也會因此蒙羞,我甚至可能被當成逃兵處死。我告訴自己不能跑,我得待在這兒。我看著這些工人粗心大意地搬運炸彈,覺得這艘船隨時可能爆炸。就這樣擔驚受怕了一個多小時之后,我開始試著找回理智。我和自己好好談了談。我說:‘聽著,伙計,就算你被炸飛,又怎樣呢?至少死得干凈利落,沒什么痛苦,總比得癌癥強吧!別犯傻了,反正人早晚都要死的。不管怎樣你都得把這活兒干完,否則就要被槍斃。那你還不如打起精神高高興興地工作呢!’”
“我這樣安慰了自己幾個小時,開始漸漸放松下來。最終,我說服自己接受不可避免的現狀,從而戰勝了憂慮與恐懼。”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件事。每當我為無法改變的事情擔心的時候,我就會聳聳肩,對自己說‘別放在心上’。我發現這招很有用——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餅干銷售員。”真是太精彩了!讓我們為這位賓納福號上的餅干銷售員歡呼喝彩吧!
歷史上最著名的死亡場景除了耶穌受難,還有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對這件事的記載《蘇格拉底之死》是文學史上最感人也最優美的著述,即使是百萬年之后,人們依舊能夠從柏拉圖不朽的作品中了解那個時刻:蘇格拉底被心懷嫉妒的雅典人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被送上法庭,定了死罪。監獄看守把毒藥遞給蘇格拉底的時候,友善地對他說:“試著承受必經之事吧。”蘇格拉底照做了。他在死亡面前的從容閃耀著圣潔的光輝。
“試著承受必經之事吧。”這句話誕生于公元前399年,而今這個焦慮又年邁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這句話:“試著承受必經之事吧!”
過去八年,我閱讀了所有和克服憂慮相關的書籍和報刊,并從中找到了最好的建議。你想知道這個建議是什么嗎?它只有短短幾十個字,但我們應當把它寫下來貼在浴室的鏡子上,這樣每次洗臉的時候,也能洗凈心中的煩憂。這就是美國聯合神學院的應用基督教教授雷茵霍爾德·尼布爾博士寫的祈禱文:
愿上帝賜予我安寧,接受無法改變之事;
賜予我勇氣,改變能夠改變之事;
并賜予我分辨二者的智慧。
在憂慮擊敗你之前,先擊敗它。
「原則4:
接受無法避免之事。」
Section 10 為憂慮設置“止損線”
想知道怎么從股市中賺錢嗎?成千上萬的人都想知道。如果我知道答案的話,這本書就要賣出天價了。不過我確實知道一些成功的操盤手使用的方法。下面這個故事是投資顧問查爾斯·羅伯特親口告訴我的,他在紐約東42街17號工作。
“我剛從得克薩斯州來紐約的時候,兜里揣著朋友們托我代為投資的兩萬美元,”查爾斯·羅伯特說,“當時我以為自己對股市了如指掌,結果賠得一干二凈。雖然我也從交易中賺過幾筆,但最后全賠進去了。”
“如果賠的是自己的錢,我倒沒有這么介意,”羅伯特先生解釋說,“但因為是朋友們的錢,我心里難受極了。就算他們承擔得起,我自己也無法接受。投資失敗后,我實在沒臉見他們,但是令我驚訝的是,朋友們不僅看得很開,還非常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