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密原型檔案:看看專業產品經理的原型是什么樣
- Gara
- 427字
- 2019-01-05 05:20:33
——您有一封來自Gara的郵件——
TO:設計Charlie
你好,我叫Gara,在未來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將進行一場親密無間的合作。為了讓我們熟悉彼此,我們來約個“咖啡時間”吧!聊聊關于設計與創意的那些事情。
聽說這個周末天氣晴朗,你有時間嗎?
FROM:產品Gara
2015/08/18
于陪著棉被曬太陽的天臺
什么是創意?
我們談到創意,必然希望它讓人意外,充滿驚喜。因此我們總有一種誤區,覺得創意是毫無征兆的“靈感”,突如其來的“點子”,絕對的“天馬行空”。而在我看來,創意可以是以日常的觀察分析結果為基礎,由某個點激發,通過聯想與推理,得到與眾不同的新方案的過程。
要得到創意,需要經過仔細地觀察生活、解構觀察的對象、聯想事物、重組對象的過程。
大部分的創意工作者,多是“半桶水”,他們通常都拋棄了觀察、解構的基礎,卻向往“天馬行空”的結果——這必然導致創意的雷同,或者經不起推敲。
另外,我認為每一個工作者都應該做著充滿創意的事情,即便是聽上去最需要嚴謹的程序員們。我意識到,我非常尊敬的少數幾位程序員,或者熱愛音樂,或者轉行自醫學專業,跨行業意識讓他們天然擁有了不同于其他共事者的思考維度與速度。
創意工作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創意方式也有很大差別。創意大師里奇·戈爾德先生概括了四種創意思路:設計的創意、藝術的創意、程序的創意、科學的創意。
其中,設計者與藝術家有很大差別:設計者為使用者服務,藝術家追求作品能夠表達自己的內心;設計師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觀察別人,藝術家則是觀察自己。
工程師的創意是為解答問題,而科學創意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世界規律。擺在工程師面前的通常是一個具體的問題,工程師創意地使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滿足于使用馬來遠行,那么就不會有汽車了對嗎?”而科學家的創意是試圖用某種規律表達世界法則,科學家的創意為工程師尋找“如何制造一輛汽車”的方法提供了基礎。
為人的設計
本書所寫的創意,主要是指“設計的創意”。
設計師的創意有功能性,它能夠被人利用,當作工具、用于溝通、簡化任務、愉悅心情等。設計師的作品應該讓使用者滿意,不能夠給用戶帶來麻煩或者爭議。
因此設計師需要與用戶不斷溝通,來理解用戶的需要與思想,從而達成作品設計的目。
我們都是設計者,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為“人”設計,是我們的目的。
版權
把沒有被你消化前的知識當作自己的,這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把他人的智慧用于商業目的,則是違法的。這類做法破壞的恰恰是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如果我們渴望創意,就應該保護它,讓它有機會繁衍生息,不至于在剛剛冒頭的時候就被搶走了養分。
對于大多數團隊來說,“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產品遠比一個“新鮮的創意產品”穩妥得多。但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新鮮、美麗、文明的環境中,設計師們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展望與要求。
——您有一封來自Charlie的郵件——
TO:產品Gara
你好,Gara。周末有空,我們一起玩耍吧!
PS.玉皇山里的“那家”咖啡館不管晴雨都很美。
FROM:設計Charlie
2015/08/18
于時速180 km/h的鐵皮盒子里
1.1 尋找創意的起點
每個產品總有一個起點,這個起點就是一個靈感,或者一個想法。想法本身是充滿創意的,才會在誕生之初就擁有“創造者”的基因。我們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設計作品,但是大大缺少了“產品起點”的創意人才或者想法。
相信不少項目的需求方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時間來不及了,就按照淘寶的抄就行了。”不管你如何掙扎,都會設計出一個與淘寶設計得差不多的產品。這并不是設計師的錯,實際上,當產品創意的起源點是“做一個和淘寶差不多的軟件”的時候,你擋不住它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應該是“淘寶”的樣子。
正是對起源點的漫不經心,產品的道路越走越窄。我們要擁有一個充滿創意的起源,才有機會做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
我相信把專業知識應用到極致,必然能夠做出“音頻軟件中最好的設計”。但是誰來告訴我們要做一款什么軟件呢?為誰而作?何種形式?沒有這些回答,就沒有真正在基因上被刻上創意的產品。
尋找創意的起點可以利用以下幾種思考模式,它們分別是需求分析、方案再生、顛覆性思維、人性化和科學推論。
1.1.1 需要——需求分析
這是產品設計過程中常被我們掛在嘴皮子上的“需求”“痛點”。這是創意過程中我們最樂意提起的思維方式。它之所以被如此熱捧,是因為需要奠定了盈利基礎,只要有需要,必然會有人為此花錢,合理又安全的思考模式。
需求來自問題。
我們周圍總是在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輻射寬廣,有些影響深遠,有些雞毛蒜皮,有些不為人知。
高溫使食物腐敗,夏天是非常難熬的,而冷藏食品能夠解決長時間內的食品保鮮問題,為此我們發明了冰箱,然而冰箱卻造成了環境破壞,制冷劑破壞大氣層——總不會有十全十美的解決方案。于是我們發現,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而衍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可見問題是解決不完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遍地都是創意。
不管他說什么纏綿悱惻的“用戶需求”,她說什么越搔越癢的“用戶痛點”,你只要問“請問你打算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冷靜地評估一下他們的方案是否有效即可。
1.1.2 方案再生
再生就是把已有的事物用各種形式包裝一下再隆重登場。
如果我們設計的是互聯網產品,那么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把線下的解決方案帶到線上(如下面提到的電子商務),我們也可以把另外一個領域的事物改頭換面,變成我們的商品。或者把那些還沒被別人發現的免費產品賣出去。
最早的電子商務,正是把購物行為搬到了網絡上引起了商業變革,再經過多年智能手機的普及,為之后打車之類軟件的落地提供了市場。這種思維方式通常作為產品設計最基礎的邏輯被應用在工作中。我堅持認為每一個產品都是基于線下的(我會在流程部分的內容中詳解這個觀點)。
當然,簡單粗暴的線上線下的分割方法,僅僅是換了一種更加方便的智能工具而已。這個方法還可以被應用在不相關的不同領域之間,會發生更加出人意料的化學反應。行業之間互相隔閡已久,保健食品以前從來不曾企圖成為休閑零食,然而最近休閑零食們已經決心要摘掉自己“垃圾食品”的帽子,它們開始“降火”“養胃”,畢竟零食也是有情懷的。
如果零食和保健品還不算是“隔行如隔山”,那么筷子和搜索引擎絕對是(笑)。
田邊的泥土是免費的,但是如果有人企圖把它賣出去你也不要太驚訝。當然這里的免費并不包含包裝或者運輸的費用,僅僅是物品本身。我們知道不少成本低廉,但是高價售賣的商品,如鉆石就是這樣。
使用再生術,需要多找些愛好,多看些“閑書”。我有一些充滿創意的小伙伴來自各個行業或者有著各種各樣的興趣,他們看到的東西與我很不相同,所以有著與我更不相同的解決方式,如此才有了一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想法。
1.1.3 叛逆——顛覆性思維
意思就是不想按照常規來做事。
它應該是什么樣?它不應該是什么樣?
鋼琴應該有88個琴鍵、黑白色、敲擊樂器……
“不不不!我不要這么多琴鍵,我也不要黑白色,我還要讓鋼琴變成彈撥樂器……”
桌子不應該用來睡覺,不應該不平整,不應該……
“不不不!我就要用桌子睡覺,我就要不平整的桌子,我就要……”
這簡直太任性了,不過答案也確實太好玩了。我們可以經常問問“如果(不)……會怎么樣?”
然后我們可以重新改變桌子是“用來放平穩東西”的功能,變為桌子是“用來放置一切的”。“襪子是不是非得是一模一樣的兩只呢?”——我們現在知道答案了。
1.1.4 人性化
圖1-1所示是一棟房子,但你又會覺得你看到了一張臉。因為你發現房子的屋頂很像頭發,門窗像眼睛和嘴巴。

圖1-1 長得像人臉的房子
和人有關的一切都會對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注意到和我們接近的事物并且代入自己——人臉是其中最典型的。
如“顏文字”,這是一種使用文字或者各種符號組成的十分簡單的面部團,近來在年輕人當中流行極了。
在聊天過程中,你可以用文字表達“我很驚訝”。
如果使用顏文字,大概是這樣“Σ(°△ °|||)︴”。
后者實在太抓人眼球了!(見圖1-2)

圖1-2 長得像人臉的文字符號
再比如,某一天晚上,你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突然間聽到了一個聲音:
A. 水滴聲
B. 嘆氣聲
請選擇一個你覺得最可怕的。
這是我個人的親身經歷。前者是水龍頭的漏水聲,后者是耳機中傳來的音頻里無意中錄制的人聲。第一次聽到這個嘆氣聲的時候我瞬間奪門而出(小伙伴們都知道我是一個多么膽小的人),第二天回公司再三確認才放心,我因此被嘲笑了很久。
不管正反面,與人相關的事物總是帶給我們最大的共鳴,所以讓人性參與到創意中。
1.1.5 科學推論
“分子的名字叫分子嗎?”分子的名字是科學家取的,因為我們不能叫它“那個很小很小的東西”。地球在宇宙中“原地轉圈圈”還是“圍著什么東西轉圈圈”,我們能夠觀察到它現在在哪里,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可以推測它10年后在哪里。科學研究為世界法則定義(如上面所說,科學試圖為世界尋找規律)。
因此,雖然我們主打“設計的創意”,但是“科學”的方法依然有它超然的地位。我們大概都幻想過能夠“預知未來”,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超能力,那么就只能通過推論:觀察現在與過去,得到一個公式,用這個公式套用未來,推測未來可能會發生什么。
這種思維方式基于我們現在對事物的理解,理解越本質,可參考的價值就越大。比如,人類玩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手機的人群年齡越來越小,我們推測眼鏡的銷量可能會越來越好。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幾年以后眼鏡的銷量或許不升反降。再比如,某個商場的調查發現,人們總是同時購買啤酒和奶粉,于是銷售人員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了一起促銷,后來發現原因在于年輕的媽媽總是讓丈夫在出門買東西的時候順便帶點奶粉回家,所以把爸爸與寶寶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可以提高更多商品的銷量。
科學推論的創意,是基于世界法則,通過對現狀的深入研究,得到一種發展規律,預期未來并且推論現在的決策令其符合未來的目標。在不確定性極大,或者事關未來(如中長期戰略規劃)的方案探討中,它是不可或缺的思考方式。
- 企業級Java EE架構設計精深實踐
- Building Modern Web Applications Using Angular
- Java技術手冊(原書第7版)
- AIRAndroid應用開發實戰
- Implementing Cisco Networking Solutions
- Mastering Unity Shaders and Effects
- Easy Web Development with WaveMaker
- 零基礎學Python數據分析(升級版)
- Python機器學習算法與實戰
- Linux操作系統基礎案例教程
- C++對象模型詳解
- Mastering Unity 2D Game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
- 軟件測試教程
- Building Dynamics CRM 2015 Dashboards with Power BI
- JQuery風暴:完美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