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學的改革(第一卷):學校篇作者名: 錢穎一本章字數: 2847字更新時間: 2019-01-05 04:53:32
經濟與管理教育在中國
(2014年12月)
一、中國大學本科中的經濟與管理專業
每年6月初,有將近1000萬名高中畢業生參加中國的高考。2013年有超過600萬名考生被大學錄取,比短短15年前的100萬人大幅提高。1998年,18—21歲年齡段的人中僅有5%在大學學習,2011年,該比例已提高至26%(圖2.3)。1998年出現的轉折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個意外,中國經濟當時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政府于是決定增加大學錄取人數,以延遲高中畢業生的就業時間。
經濟與管理是目前中國大學里非常熱門的兩類專業,吸引了很多高分的高中畢業生。在世界其他國家,醫學和法學(在不提供醫學和法學本科學位的大學中則是醫學預科和法學預科)是兩個很難考取的專業,但在中國不然。在中國,醫生的待遇不高,法律職業仍有待發展,結果導致許多成績好的高中畢業生選擇經濟或管理專業,而不是醫學或法學。
即使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也有很多人選擇經濟或管理作為自己的本科第二學位。除了希望在本專業(如工科)之外補充經濟和管理知識這類通常原因外,中國出現此類現象還有個特殊理由:進入大學后學生很難再改換自己的專業。許多學生在進校時之所以接受學校安排的專業,只是因為這樣才能被自己滿意的大學錄取。于是他們選修第二學位,作為無法改變專業的替代。在大學開設的本科第二學位中,經濟和管理類是最受歡迎的。

圖2.3 中國大學的在校生人數和毛入學率
注:毛入學率根據18—21歲年齡段的人口數計算。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歷年)
中國的所有研究型大學都是公立學校,其中大多數又都歸教育部直屬管理。最頂尖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每年招收約3000名本科生,錄取分數極高。以清華經管學院為例,這所結合了經濟系和商學院的學院每年通過高考招收約200名本科生。在過去七年中,每年這200名新生中約有100人是各省高考成績的前10名(高考分為文科和理科,每個省排名前10名的考生有20人,全國約為620人),20人左右是各省的高考狀元。除了這些新生外,經管學院還為清華大學其他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個第二學位項目,每年共錄取600人。
二、本科教育改革:從專業教育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中國的大學本科學制為四年,不同于歐洲大學的三年。然而,中國的大學本科生與歐洲一樣比較專業化。首先,專業在大學錄取時確定,學生進校后很難更換專業。其次,與美國的大學相比,中國的大學對專業的界定更狹窄。例如在經濟學類,相關專業包括經濟學、公共財政、國際經濟學、區域經濟學、金融學等。在管理學類,相關專業包括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管理信息系統、公共管理學、圖書館管理學等。再次,完成專業教育所需要的總學分遠遠多于美國的大學。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經濟和管理教育采納了與許多美國大學類似的標準課程,很多教授采用美國教科書的中文版。例如,經濟學和金融學專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第一學年學習《經濟學原理》,在第二學年學習《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并在四個學年中學習專業課程。
那些計劃去海外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通常會在兩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第一,選擇數學作為第二學位;第二,去海外大學至少學習一個學期,最好是美國的大學。
美國的大學受到全球推崇,主要或者說完全是因為它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生院。不過,美國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大學前兩年的通識教育的優點還尚未受到充分重視。
近年來,中國的一些頂尖大學開始更多關注本科生的通識教育。例如,清華經管學院就把如下一些通識教育課(主要是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納入了本科課程表:《中文寫作》、《中文溝通》、《中國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藝術與審美》以及《中國與世界》等。
把通識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在中國的大學并非易事,面臨諸多挑戰,原因之一是缺乏師資。有些反諷的是,在中國尋找能執教英語或《西方文明》的人相對容易,尋找能給本科生講授通識課程的《中文寫作》和《中國文明》的人卻很難。清華經管學院只好從校外聘請教師來講授《中文寫作》和《中國文明》課程,原因是本校的中文系、歷史系和哲學系的教師只愿意給自己專業的學生上課,對講授通識教育課程缺乏興趣。另外,這些系也缺乏專門教學的師資。
三、MBA與EMBA:跨越式發展的案例
中國的MBA教育始于1991年,當年全國共錄取了94名學生(圖2.4)。到2013年,MBA的年錄取人數已超過3.5萬名。雖然MBA教育發展迅速,但是為高層管理人員提供的在職EMBA項目的發展更令人矚目。即使用國際標準來衡量,中國的EMBA教育也是極為成功的。

圖2.4 中國歷年MBA招生人數
資料來源: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
在廣受認可的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全球EMBA教育排名中,2012年和2013年的前十位里都有三所中國內地大學上榜。事實上,在《金融時報》的多項管理學教育排名中,只有EMBA這個項目有超過一所中國內地大學躋身前十位。
這個現象部分源于如下原因。美國的一些頂尖商學院(如哈佛和斯坦福)并未開設EMBA教育,因為擔心那樣做會損害它們現有的MBA品牌。其他一些頂尖商學院的EMBA教育規模較小(如沃頓商學院),或者剛剛開辦EMBA教育不久(如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所以,EMBA項目排名的競爭并不像MBA項目排名那樣激烈。
但是也有其他原因。中國的EMBA學生通常有四十多歲,他們在年輕時沒有機會進入MBA項目學習,因為那時中國還沒有MBA。此外,得益于中國經濟最近二十多年的快速成長,企業家和企業高管們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既渴望管理教育,也希望借此拓展人脈網絡。因此就產生了需求。從供給方面來看,中國的商學院在設計滿足高管人員需求的EMBA項目上很有創造性,而且至今政府也在EMBA教育上給予大學較大的自主權。清華經管學院每年招收400名EMBA學生。這其中有一個全英語教學的清華—INSEAD(英士國際商學院)雙學位EMBA國際項目尤其成功。2012年,剛開設五年的該項目首次參加《金融時報》的排名,就名列全球第四名。2013年更是名列全球第二名。
四、中國高等教育的優勢與劣勢
在中國,從小學到高中教育的重點都放在基礎技能和知識的傳授上。在這些方面,紀律嚴明和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比較管用。經合組織(OECD)最近的一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自然科學這三個關鍵學科的水平,中國學生在測試中名列前茅。
在大學本科,傳統的教育重點依然是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尤其重視英語和數學。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甚至開玩笑說自己所在的SEM(經濟管理學院的簡稱)是英語與數學學院(School of English and Mathematics,簡稱也是SEM)。所以很自然的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優勢就是在數學等基礎技能的培養上有較高的平均水平。
這個優勢在過去三十年有效滿足了經濟發展處于追趕階段的中國的需要。當一個新興市場經濟體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時,基礎技能較高的勞動力有利于推進“模仿加改進”式的發展戰略。這并非壞事。
如今中國經濟正邁入中等收入階段。展望未來,中國要維持經濟增長乃至成為世界領先國家,必須更多地依靠創新,而非模仿。但是創新不可能源于缺乏創造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維、獨立思維和異類思維的人。這些方面正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劣勢所在。在這方面,中國的高等教育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