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改革走過的路(2)

同樣,如果社會主義制度不改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再繼續保留下去,可能就會遭遇蘇聯那樣的狀況。中國體制改了,社會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但是制度做了調整,這樣中國的社會主義就可以延續下去。

經濟改革的開頭“三板斧”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體制改革,從哪里著手呢?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怎樣開始的?

計劃體制很牢固,中國的改革應該說是從計劃經濟鏈條的最薄弱環節突破的。計劃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在農村。農村跟城市不一樣,城市的生產是國家管制的,生活是國家包下來的,比如城里人只要愿意工作,服從分配,哪怕種樹、修路、打掃衛生,30多元一個月工資就有了。生活上也是,再怎么物質短缺,有糧票、油票、雞蛋票、肉票,一個月3兩也好、5兩也好,反正都有。但農村就不一樣,農村生產是管制的,生活則不包,所以在農村,被逼得沒辦法了,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在油燈下簽了協議,搞承包,這就是后來的聯產承包制度。中國的農村改革就開始了。

農村改革開始,幾年之后農貿市場什么東西都有了,農村的勞動力也富余出來。富余出來的勞動力想辦法到城里找下腳料,靠村里的勞動力生產產品,到上海大城市找退休工人來指導,鄉鎮企業開始興起。20世紀80年代初,火車、長途汽車上到處都看得到推銷員提著包,帶著樣品找地方推銷,于是在計劃體制外出現了一個鄉鎮企業產品的市場。接著在靠近香港的深圳建立經濟特區,按市場規則運行,高樓一棟棟起來,短短幾年內深圳全變樣。在市場經濟下我們的經濟一樣可以高速度發展,內地的發展速度不低于香港。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鄉鎮企業的興起、經濟特區的建立,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進行的三項重要改革。這好像是給平靜的水面丟下三個石頭,從此中國經濟激起層層波浪,再也不可能回去了。

企業改革是經濟改革的關鍵

從1984年開始,農村改革了,鄉鎮企業興起了,經濟特區也建立了。這時人們盯著城市怎么改。

兩種改革思路就開始出現。一派認為,要改價格。跟穿衣服一樣,第一個扣子扣錯了,所有下面的扣子全錯了。第一個扣子在哪里?就是價格。因此放開價格就行了。當時國外專家以聯邦德國為范例,也推崇這種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聯邦德國經濟很強,可是戰后聯邦德國被英、美、法占領,物價飛漲、物品短缺、匪盜猖獗、失業嚴重,怎么辦?西德在美國的幫助之下進行改革,把物價全部放開。果然西德經濟就亂了,但是經過幾年之后的恢復,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復蘇。外國專家就建議,西德能這么改,中國為什么不能這么改。

當時國務院準備采納這個方案,各種方案都在醞釀怎么放開價格。在這個緊要關頭,1986年4月底,北京大學在辦公樓禮堂舉辦五四科學討論會,由我做了一場報告。這場報告叫“改革的基本思路”,人山人海,我的座位后面全是人,窗子上都是人。我的報告第一段話就提出,中國經濟改革失敗可能就是由于價格改革失敗,中國經濟改革想成功必須依靠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改所有制就是要改企業,從企業改起。那場報告反響熱烈,國外報道中國出現了另一種改革思路,就是改所有制。

那年夏天,我帶幾個學生到哈爾濱去講學,講完之后本來是黑龍江有一些招待活動。但是課剛講完,大家就要準備第二天坐火車的行裝,因為北京來電話催我連夜回北京,談談為什么不主張改價格。當時我的匯報是這么說的:

第一條,西德是個私有制經濟的社會,企業都是私營企業,把價格放開,企業就會自我調整,優勝劣汰,經過這關,西德經濟就可以發展。但是中國不行,中國是公有制,企業都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定價格要聽上面的,如果虧損還是國家埋單。所以條件不一樣。

第二條,西德是在美國援助下搞的改革。當時有馬歇爾計劃,物價上漲之后,通過進口面包、面粉、黃油、汽油,就可以穩定物價。中國的改革不可能寄希望于哪個西方發達國家,它們不可能大量地援助我們。我當時感覺這兩個理由很充分了,但是似乎沒有打動聽我匯報的領導,于是就提出了第三條、第四條。

第三條,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放開價格是改善環境,改革的內因是企業改革;不改企業,價格怎么能起作用。

第四條,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生產第一性,流通第二性,生產決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產。中國的價格改革是流通領域的改革,而關鍵是生產領域的改革。不改企業,不改生產領域是不行的。

最終價格改革暫停,方向轉到了企業改革,推行股份制。可是股份制的推行波折很多,有重重阻礙,幾次受到批判。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說市場西方國家有,我們一樣可以有,不好將來再關嘛;股份制西方有,我們一樣可以有嘛。于是開始做試驗。到十五大,中央正式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

因此,價格改革不是整個改革的出發點,而是整個改革的最終成果,價格全部放開是改革的最終成果,到現在還要繼續改,比如有些資源價格要放開。但是企業改革是關鍵,企業改革最重要,要重新塑造社會主義經濟的微觀經濟基礎。

中國經濟“剎車容易啟動難”

當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需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當前的經濟回升的基礎還沒有牢固,宏觀經濟政策最近也不必急于變動。

回升基礎不牢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目前的經濟回暖靠投資帶動,而投資帶動的只是中間需求,并不是最終需求。投資所需求的是用來再進一步生產的原材料,而最終需求是民間的消費。

二是投資中又以政府投資為主。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有擠出效應,政府投資多了反而把民間投資向外擠了。應該是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不能擠它,而要帶動它。

三是某些指標還不理想。其中有三個重要指標不理想。第一個指標,2009年后半年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雖然比年初要好,但沒有恢復到過去水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無法決定對外貿易,它受到歐美國家復蘇緩慢的影響。第二個指標,公路上貨柜車的通行量不如以前,這表明國內各省之間的運輸沒有恢復到以前水平。第三個指標,廠房的閑置率還比較高。這主要是我們在廣東調查所得出的看法。過去港澳臺的投資撤走了,廠房馬上就被租用,因為新蓋廠房慢,買現成廠房要快一些;但是現在不同,投資撤走了,廠房長期閑置在那。這就表明外資來投資的愿望不如以前,所以說基礎是不牢固的。

但是目前更重要的是結構問題。現在流動性偏大,不是量的問題,而是結構問題。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一要注意讓信貸的量真正進到實體經濟,而不能停留在虛擬經濟當中。我們在外面調查遇到的情況是,很多大企業不想借錢,可是還要借給它,因為銀行有任務。結果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股市樓市,還在虛擬經濟中。

二是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問題。中國中小企業范圍太廣,雇3000人以下的都叫中小企業,雇10個人的也是中小企業,這么大一個范圍,全國99%是中小企業,大企業很少。我們去調查,他們告訴我,中小企業貸款有的給了,給的是中等偏上企業。中等的、中等偏下的、小企業很難貸到款。我們在廣東省跟那些企業家談,平時流動資金還是需要的,小企業貸不到錢怎么辦?因為我是教授,他們講話比較隨便,說你不知道,我們只能全借高利貸,高利貸利息很高,政府也不管。我們到工商局反映,工商局說這些借貸是雙方自愿的,是簽了協議的,我們不管。

這個方面需要改革。2009年全國政協會上有一個委員曾提出,要細分中小企業,中等就是中等,小就是小,不能混為一談。小企業還要分出微型企業,就是雇10個人以下的或者自己單干的最小的企業。大銀行對大企業,中等銀行對中等企業,小銀行對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指標細分。現在含混地講中小企業,結果貸款的全是中等偏上企業。

圍繞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究竟要不要變這一問題,學術界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變了,因為重點應該轉到防止通貨膨脹的反彈。假如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又來了,就應趁早防著;現在貨幣政策再這樣適度寬松是不行的,要開始調整。但另外一方意見認為,現在不宜變動,因為通貨膨脹現在還沒有跡象,消費品價格現在是平穩的,個別的生產資料價格有所上升。

考慮到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存在結構性問題,宏觀經濟政策暫時還需要繼續不變。但是這不等于不可以微調。可以進行微調,在某些方面適當地調。也不是說一直不變,而是要再觀望一下。

中國經濟的特點是怕冷不怕熱,稍微熱一點沒有太大關系,但是一冷以后,什么問題都出來了,比如就業問題。中國經濟跟一輛汽車一樣,剎車容易,起步難,你讓它剎車,一踩剎車馬上就停了,但是啟動很難,發動半天也發動不起來。

原因何在?剎車的主導權在政府,政府把財政閘門一關,貨幣閥門一關,馬上就剎住了;但是經濟的啟動需要民間消費、民間投資的帶動;民間不消費、不投資,只觀望,政府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對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三年不買衣服、不換電器、不換家具,日子照樣過。

解決就業問題要靠民營企業

第二個問題,就業始終是中國最大的問題。

經濟學中有一條規律,叫作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不對稱性。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提出來的,稱為“奧肯定律”。經濟開始滑坡,就業并不會立刻滑坡,就業滑坡是滯后的。因為經濟滑坡了企業不會裁員,要觀望一段,現在把人都裁了,萬一接到訂單以后怎么辦。如果過一段時間實在沒有訂單,就業率就下來了。經濟上漲,就業率也不會立刻上升。因為企業會先使用現有人力,發揮他們的潛力,不急于招人;等潛力發揮得差不多了再開始招人。所以經濟增長周期和就業周期是不對稱的。而且由于技術在進步,人均資本的裝備率在提高,對工人技術水平的要求比以前也更高,每一次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勞動量并不多。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規律。

我們還要懂得,中國就業有自己的國情和特點。2008年11月,國際金融危機已經發生,我在西歐跟那邊的經濟學家開座談會,西歐的經濟學家就提出一個問題:西歐國家年增長率保持在2%~3%就心滿意足了,不會發生就業問題,因為退休的工人下去了,崗位空出來了,新達到就業年齡的工人就填補上去。西歐如果發生就業問題,那不是本國工人的就業問題,而是北非來的移民的就業問題。他們不理解中國為什么非要保持經濟增長率8%。

我的回答是,你們的工業化已經有200年,農村勞動力都釋放完了,農業人口比例很小,而且都是有家庭農場和住房的農民,生活過得還可以。另外,城鄉社會福利的待遇也是一樣的,農村的社會保障跟城里一樣,他們沒必要進城。

中國不一樣,中國城鎮化率只有45%,農村人口55%,農村戶口的人數比例比這還要高,因為農民工進城以后還是農村戶口。20世紀80年代中期或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跟老的農民工不一樣。80年代中期出來打工的一些農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初中或者小學畢業,但是打工目標非常明確,在外面掙了錢回家蓋房子、討老婆,是要歸根的。新一代農民工根本就不想回農村,他不是為了收入,主要是因為農村跟城市居民的待遇相差太大,他們要留在城里,取得跟城市人一樣的待遇。如果中國的城鎮化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30年以后我們才達到75%。一個百分點意味著2000萬人要進城找工作,有那么多工作崗位嗎?新生代的農民工要取得跟城市人一樣的待遇,孩子要在城里上學,住房、醫療、社會保障都跟城里人一樣,所以就業壓力很大。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國家投資修公路、修鐵路,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可是不能解決現在的農民就業問題。因為現在沿海一帶企業倒閉了,出口加工企業倒閉了,那些回鄉農民去修公路嗎?他在外頭干了十來年,30歲到40歲,習慣了城市生活,在工廠里有了一定的技術,修公路他是不去的。修公路是另一批人,18歲到20歲的,男的。修公路又能增加幾個人呢?辦個大鋼鐵廠、辦個大工廠能安置幾個人就業?

現在如果放寬政策,讓小企業、微型企業能夠融到資,公平準入問題解決,將會吸收大量勞動力。全國的個體戶上千萬,日子好一點,每個個體戶找一個親戚來做幫手,每一個小企業增加幾個學徒幫工,就可以解決幾千萬人的就業。就業問題不是靠國家自己投資解決的,主要靠政策。把融資政策解決了,個體戶稅負減輕一點,正常情況下工作有保證,就業馬上就會增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且末县| 拜泉县| 永登县| 西藏| 白河县| 霸州市| 越西县| 安福县| 霍山县| 彰武县| 格尔木市| 玛多县| 泸溪县| 运城市| 长沙市| 手机| 鄱阳县| 沙坪坝区| 天台县| 白沙| 惠东县| 蓝田县| 滨州市| 安西县| 大庆市| 禹城市| 北海市| 澄迈县| 吐鲁番市| 石狮市| 汉寿县| 璧山县| 渝中区| 施秉县| 镇江市| 芜湖县| 祁东县| 永兴县| 高淳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