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改革走過的路(1)
- 大變局與新動力:中國經濟下一程
- 厲以寧
- 4971字
- 2017-07-11 18:21:52
60年回顧和當前的改革[1]
中國的三次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1949年的制度更替。1949年以前中國長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我們很快就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并最后建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這是一種制度替代另一種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替代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
第二次突破是1979年開始的體制轉換。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在體制上開始轉換,開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30年我們基本上已經過渡到市場經濟這條道路上。改革尚未完成,今后還要繼續在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努力。
第三次突破是2003年以后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在此以前,我國的制度和體制已經確定。2003年我們開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前的增長模式是速度型的而不是效益型的,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約型的。傳統的發展觀支持和支撐了以往的經濟增長。2003年以后我們逐步做到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和傳統發展觀的區別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個區別:傳統的發展觀重物輕人,重物質生產,而對人并不是特別重視;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原則和指導思想。
第二個區別:傳統發展觀重生產輕生活;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問題,致力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第三個區別:傳統發展觀把GDP(國內生產總值)看成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不管是粗放型還是速度型,目的只是提高GDP;科學發展觀認為GDP是重要的,但是絕不是唯一的,因為經濟增長是基礎,必須要發展,但是不能只以GDP為主,而應該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
第四個區別:傳統發展觀不重視可持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速度型的發展就是掠奪型的發展,就是竭盡能源換取發展;科學發展重視的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視節能減排、保護生態,走循環經濟的道路,強調這樣才能做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要樹立這樣的信念——環境不是我們這一代所獨有的,而是我們跟子孫后代所共有的;資源也不是我們這一代所獨享的,而是我們跟子孫后代共享的。我們必須走循環經濟的道路。
循環經濟至少有四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要充分利用資源,不能浪費資源。比如一個銅礦,里面可能有各種伴生的礦,不能只開采銅而其他都不要,必須要綜合利用和充分利用資源。
第二個特征:盡量減少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
第三個特征:要從已經排放的這些廢水、廢氣、廢渣中回收可以利用的物質。比如廢水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提煉,廢氣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回收,廢渣也不完全是廢物,比如煤矸石就可以用作建筑材料或者燃料。
第四個特征:實在無法利用的就應當做無害化處理,不能亂丟,比如深埋等。我們要保護生態,保護子孫后代的健康。
現在我們正面臨一個挑戰,即環保的概念有所延伸和發展。這也是當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要注意的問題。以往我們的環保著重的是有沒有毒,比如產品中是不是含有農藥,產品是否安全、可靠,或者廢水排出去以后是不是有危害人的健康的東西,環境是否清潔、安全。近年來環保標準已經改變,即使沒有毒的東西也不能胡亂排放。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跟氣候變暖有關系,如果大量排放就可能最終導致氣候變暖,這對全人類都是災難。
現在已經不再是有沒有毒的問題。二氧化碳沒有毒,但是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關系到人類的生存。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要實行低碳經濟,碳排放分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我們工業化起步比較晚,歷年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加起來不多,可是我們的增量很大。這是國際談判的重要指標。國際上認為我國現在排放得多,可是我們過去排得少,存量少。但是如果不注意,增量就會慢慢地變成存量,也許將來某一天世界其他國家就會抵制中國產品的出口,他們會說我們的產品不符合低碳經濟的標準。所以我們的增長方式必須轉換。現在還沒有大突破,但是方向已經定了,我們正在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這就是我對60年的簡單總結。
一分為二地看計劃經濟
1949年我們開始循序漸進推行計劃經濟,到1979年體制轉軌剛好是30年。我們應該怎么評價實行了30年之久的計劃經濟呢?
首先,得承認這是歷史環境造成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發達國家對新中國是抵制的,不跟我們來往,所以我們主要跟蘇聯陣營和部分第三世界國家來往。我們當時可以學習的,并且跟中國能夠聯系上的、對中國有幫助的,就是蘇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受到封鎖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很自然地向蘇聯學習。
此外,我們從國民黨那里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黨時期私營經濟不發達,主要的大礦山、鋼鐵公司、鐵路都是官僚資本的,也就是國營的。大礦山和大鋼鐵企業都歸國民黨的資源委員會管。我們把這個攤子接過來,當時不能設想賣掉這些國有企業,因為外國人不會來投資,中國的私營企業又都很弱,當時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當然只能學蘇聯搞國有化。
對計劃經濟時代,我們要一分為二地評價。在當時這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我們只有走這條路。蘇聯援助的150多個項目都是國有企業,這為我們以后的工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應該予以肯定。但是也應該看到,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問題,主要是效率比較低,也沒有真正解決公平問題。
在革命勝利以前,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大都在宣傳資本主義有各種毛病,都認為計劃經濟能夠解決資本主義的兩大問題,將來革命勝利了一定要實行計劃經濟。
一是短缺問題。凡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國家,都是生產力還不發達的國家,并不是如馬克思當年所講的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比如十月革命的俄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當中最不發達的一個國家;中國就不用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計劃經濟組織全國的生產,安排各種原材料的分配,在短期內使經濟上去,解決短缺問題。
二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問題。通過計劃經濟能夠把重要的生產資料都組織起來,原材料經過配置,最后產品也得到公正分配,貧富差別就可以縮小,于是公平問題就能夠解決。
但后來的實踐證明,這兩個設想是不切實際的。為什么?
首先,實踐證明計劃經濟不能解決短缺問題。
第一,要解決短缺問題,就必須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可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沒有積極性。因為計劃體制下的企業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不過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個人在平均主義分配模式下也沒有積極性。生產者沒有積極性怎么能夠使產量大幅度上升,解決短缺問題呢?
第二,增加供給,就是要增加有效供給。有效供給必須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要滿足市場需求。而計劃體制是排斥市場的,完全是根據計劃實行的,增加的供給中有一部分是無效供給,生產了就積壓在倉庫。無效供給不僅解決不了短缺問題,反而使短缺更加嚴重,因為資源被浪費了。
第三,增加供給,就必須增加投資。投資應該是有效投資,生產出來以后能夠提高生產力,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然而計劃體制下很多投資是無效投資,因為這種投資不承擔風險,躺在國家身上吃大鍋飯,所以很多投資遲遲不能形成生產力。這就浪費了資源,使資源短缺更嚴重。
第四,計劃體制是一個封閉的體制,在封閉體制之下不能實現資源的轉換;而市場體制是一個開放的體制,可以實現資源轉換。例如,瑞士是一個小國和山國,資源很貧乏,可是瑞士資源不短缺,因為它實現了資源的轉換,利用很好的旅游資源換取外匯,購買它所需要的任何東西。日本是一個資源不足的國家,要鐵沒有鐵,要石油沒有石油,煤也不多,可是日本資源不短缺,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日本,依靠自己的高科技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而計劃體制下的蘇聯盡管地大物博、資源很豐富,可是體制封閉,短缺很嚴重。
根據以上四點,當初設想計劃體制能夠解決短缺問題,不符合實際。凡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沒有一個是不短缺的。這就說明歷史事實否定了計劃經濟能解決短缺問題。
其次,計劃經濟能解決公平問題,同樣不符合實際,也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什么叫最大的公平?共同富裕是最大的公平。計劃體制下連短缺都不能解決,這怎么能達到共同富裕呢?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很普遍,就不能夠實現最大的公平。
第二,機會均等是公平。什么叫機會公平?運動場上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誰有多大本事就跑多快。也就是說出發點是相同的,差別是競賽能力。而計劃體制下不是這樣,比如百米賽跑,有些企業和人在起跑線上,有些得到照顧在起跑線之前60米,有些受到排斥,在起跑線之后40米,還有些不讓參加比賽,這公平嗎?三四十年前的多數年輕人能夠上大學嗎?即使他成績好,也由于各種原因被剝奪了機會,大家不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1977年以后恢復高考,讓一切有資格來參加考試的人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是公平。
第三,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是公平。今天社會上有很多農民企業家,這些農民企業家從哪來的?過去怎么都默默無聞?過去不可能有成績,因為生產要素不讓流動,他被束縛在生產隊里,不能自由流動,不能到城里來找工作,更談不到自己創業。而改革開放以后,走向市場經濟,農民企業家有發揮自己長處的地方,經過多年的努力有了一定成就。生產要素不讓流動是極不公平的表現,計劃體制下就是這樣。
第四,計劃體制下最大的權力是分配的權力,分配的權力就掌握在那些機構和負責人的手里。比如說當年到農村插隊的有好幾十個知青,上面來了10個招工指標,給誰不給誰完全由當地的領導說了算。送禮、走后門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所以說分配權力的濫用是極不公平的表現。
因此,蘇聯從成立到解體,計劃經濟實行70年,依然是一個既無效率又不公平的國家。
我們對計劃經濟體制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既要承認當時的歷史必然性,肯定它起過的作用,同時又必須認識到體制轉換的必要性。
體制改革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延續
一個社會可能有兩種或者更多的體制。比如,西歐的封建社會是一個剛性的體制,貴族是貴族,農奴是農奴,貴族世世代代是貴族,農奴世世代代是農奴,沒有人身自由。這個看起來好像挺硬的體制,實際上就跟一個鐵鍋一樣,禁不起砸,一砸掉在地上就碎了。在西歐封建社會的剛性體制下,每個莊園都能夠自給自足嗎?不能,因為很多東西它沒有,莊園不一定能生產好的武器,不一定有好的馬匹,不靠海邊沒有鹽,必須到市場去購買,而且沒有錢,因為你生產糧食別人也生產糧食,你生產葡萄酒別人也生產葡萄酒,你生產橄欖油別人也生產橄欖油,你有什么東西好賣?所以說沒法撈錢。大農場主就想方設法撈錢去買東西。有一個辦法,就是讓那些有手工技巧的農奴,別在田里干活,到外面去,會做鞋的做鞋,會織布的織布,賺了錢以后回來交租就行了。有一批農奴就離開了,聚集到集市上,形成了城市。最早的市民都是農奴。城市一旦建立就要爭取自己的獨立地位,就要自治,于是逃亡農奴就往城市里跑,城市就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口。這樣,西歐封建社會就出現了城市這一新的力量,城市市民就是最早的市場經濟主體。城市慢慢壯大起來,資本主義就代替了封建社會。
中國情況就不一樣,在魏晉南北朝時也是典型的剛性體制,上面是豪門望族,下面是一般老百姓,做官的都在上面。但是從隋朝以后就開始轉變,比如科舉制度,家里再窮,只要考取了科舉就可以做官。而官員的兒子如果沒能考取功名,即使家里有錢,但也不能做官。歐洲莊園是領土,領土不能分散,一分散勢力就會變弱,就會被別的莊園吞并,因此歐洲的土地是一子繼承制,或者大兒子,或者最小的兒子,很多國家是傳給長子,但也有一些國家是傳給幼子,因為幼子是最弱的,哥哥們到外邊去闖吧。古代中國的土地是分家制度,如果做官賺了3000畝地,5個兒子一分,一人600畝,5個孫子又一分,一人120畝,再往下分,不斷分就變得平衡,社會在不斷流動。經過中晚唐五代二百年過渡,中國封建社會體制從宋朝開始轉變,已經變成一個彈性體制的封建社會,以科舉制度為基礎,做官不能世襲,商人可以買地,社會可以不斷流動。接下來,從北宋10世紀開始到20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延長了1000年。如果不是鴉片戰爭,外來強大力量摧毀了封建社會,中國封建社會可能還要延續一段時間。
這表明,西歐的封建社會剛性體制不改,很快就出現城市,結果是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國的封建制度在體制上改了,結果中國封建社會就延續下來。不改體制丟掉制度;改了體制,制度就保存下來了。西歐的封建社會剛性體制不改,資本主義就出來了;中國的封建社會到宋朝最后變成了彈性體制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制度還不變,但是延續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