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植物:玉米的領地(2)

  • 雜食者的兩難
  • (美)邁克爾·波倫
  • 3093字
  • 2017-07-11 17:03:23

我們可以想象,選擇以玉米為主食的人,身體中碳13占的比例會較高,其中最容易聯想到的應屬墨西哥人。美國人比較常吃小麥,平均每人每年要吃下52千克的面粉,至于玉米粉只有5千克。當初來到美洲的歐洲殖民者自認為“小麥人”,以有別于當地原住民的“玉米人”。在西方,小麥被認為是最精致、最文明的作物。如果讓美國人選擇,大部分的人可能仍自認為“小麥人”(那些以吃玉米為傲的中西部人可能例外,不過他們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不過在現代,以主食植物來區分人種,已經有點兒過時?;蛟S我們可自稱為“牛肉人”,但如今“雞肉人”應該比較接近事實,盡管這不太好聽[6]。然而碳13不會說謊,研究人員比較過北美洲人與墨西哥人頭發與身體組織中的碳同位素,發現北美洲人的確是“玉米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托德·道森(Todd Dawson)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他告訴我:“當你看到人體內同位素的比例時,就會覺得我們北美洲人像是長了腳的玉米片?!毕噍^于美國人,墨西哥人飲食中的碳來源更多樣,他們吃的動物都是喂草長大的(墨西哥至今仍認為拿玉米來喂食牲畜是暴殄天物),大部分的蛋白質都來自豆類,飲料也依然用蔗糖來增加甜味。

這就是美國人:會走路的加工玉米。

三、玉蜀黍的興起

玉蜀黍原產于中美洲,直到1492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玉蜀黍如何占據北美洲的大片土地,以及其上眾多子民的身軀,這個過程是植物世界中的成功典范。我特別點出“植物”世界,因為我們不確定玉米的成功對世界上其他生物而言是否也算好事,而且我們也應該把功勞歸給應得者。在玉米異軍崛起乃至主宰世界的故事中,人類雖居功自傲,但玉米才是主角。如果人類自認為曾經發號施令或為了自身利益而行動,那可就錯了。事實上,我們有很好的理由認為是玉米成功馴化了人類。

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所有與人類一起參與農業這一共同演化巨型談判的動植物而言,上述說法也真實無誤。我們堅稱人類“發明”了農業,仿佛這和復式記賬法或電燈泡一樣,都是人類的想法。但以下說法其實更為貼切:對于參與其中的動植物而言,農業是一種杰出的演化策略,讓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參與者的利益。這些物種演化出人類剛好需要的性狀,以便吸引這種哺乳動物的注意,如此不但能將自己的基因散播到世界各地,更讓世界上適合植物的棲息地都變成一塊塊巨大農田。沒有其他物種能如食用性禾草一般,得到人類那樣多的幫助,而在這些禾草中,玉蜀黍得到的農業之助最多。玉蜀黍是當前最重要的谷類作物。

從后見之明來看,玉米的成功似乎早已注定。不過,1493年5月,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宮廷中首次描述他在新大陸遇到的奇特植物時,可沒有人能預見今日的情況。他提及一種高大的禾草,長著手臂般粗大的穗,上面的谷?!疤焐团帕械梅浅UR,大小如同菜園中的豆子,還未成熟時是白色的”。這種植物當時的確令人驚奇,而以這種植物為主食的民族,也很快就遭到攻擊,然后完全滅絕。

照理說,玉蜀黍應該和美國野牛等北美洲原生物種一樣,不但會受到鄙視,也會成為淘汰的目標,因為它是“印第安人的象征”,這是當時西方聯軍指揮官菲利普·謝里登(Philip Sheridan)的用詞。他還建議要根絕這個物種,這樣“你的草原就會布滿長著斑點的牛和歡樂的牛仔”。大體而言,謝里登的計劃是占領整個大陸:白種人帶著“跟自身有關”的物種,一起來到新大陸。這些物種包括牛、蘋果、豬和小麥,當然還有附著其上的雜草和微生物。然后盡可能讓這些物種取代與印第安人相伴的原生植物與動物。就是這群生物大軍擊敗了印第安人,功勞比來復槍還大。

不過玉米擁有植物學上的一些特殊優勢,因此即使和玉米共同演化的美洲原住民都逐漸滅絕,玉米仍得以大肆繁衍。事實上,如果沒有玉蜀黍,這些美洲的殖民者可能無法生存下來,更別說在此繁衍后代,最后甚至毀滅了曾讓玉米生長繁茂的民族。至少在植物世界中,是機會主義戰勝感恩之心。不過,一旦時機來臨,戰敗者的植物甚至還能征服它的征服者。

1621年春天,印第安人斯匡托(Squanto)教導移民美洲的英國清教徒如何種植玉米,這些殖民者馬上就了解了這種植物的價值,在這塊土地上,沒有任何植物能像這種“印第安谷?!遍L得那么多、那么快。(corn這個英文單詞最初是用來指稱所有谷?;蛄钗铮琨}粒。因此鹽腌牛肉的英文是corned beef。玉蜀黍很快就獨占了corn這個詞?,F在,至少在美國,corn就是指玉米。)雖然當地所產玉米制成的面包并不可口,但玉米對于北美洲氣候與風土的適應能力遠超過歐洲谷物。在清教徒抵達美洲的數百年前,玉蜀黍就已經從墨西哥中部的原生地向北擴散,直抵新英格蘭地區,早在公元1000年就有印第安人在當地種植玉米。玉蜀黍與生俱來的遺傳多樣性讓它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足以一路遷徙北上,在北美洲各種氣候環境中生存。不論是寒冷或炎熱、干燥或潮濕、貧瘠或肥沃、光照時間長或是短,玉米在美國原住民盟友的協助之下,演化出生存與繁衍所需的各樣特征。

小麥缺乏這樣的本地經歷,需要苦苦掙扎才能適應新大陸的嚴苛氣候,而且產量少得可憐,因此種植小麥這種舊世界主食的墾地常宣告消失。一顆玉米種下去,可以產出150顆肥碩的玉米粒,有時甚至多達300顆。換作小麥,就算是最好的情況,一顆小麥也頂多產出50顆小麥(當時土地多、人工少,因此農業的產量都是以單顆種子的收成比例來計算)。

玉米借著多樣適應能力征服了小麥人,對那些遠離文明的拓荒者而言更是珍貴。這種植物讓拓荒者有方便食用的蔬菜、可儲放的谷物,同時還提供纖維與牲畜飼料,以及燃料和酒精飲料。玉蜀黍只需栽種數月,就能扒開綠色外殼,得到新鮮玉米。若是讓玉米留在稈上等到秋天自然風干,就可長久儲存,并在需要時研磨成粉。玉米經壓碎與發酵,能夠釀成啤酒,或蒸餾成威士忌,這是當時拓荒者唯一的酒精來源。(當時威士忌和豬肉都被視為“濃縮玉米”,后者濃縮了玉米的蛋白質,前者濃縮了玉米的熱量,而兩者的體積都比玉米小,價格也更高。)此外,這種高大禾草的每一部分都能派得上用場:玉米外殼可以編成地毯和繩索,玉米葉和玉米稈可以儲備為牲畜的飼料,玉米穗軸可以當成取暖燃料,還可以充當廁紙[所以美國的俚語才會把肛門稱為“玉米洞”(corn hole)]。

墨西哥歷史學家阿圖羅·沃曼(Arturo Warman)這樣說:“玉米讓一波波開拓者成功在新土地上生存下來。一旦這些移民者完全掌握了玉米的奧秘與潛力,便不再需要美國原住民?!彼箍锿袀魇诮o白種人的,正是白種人奪取印第安人土地所需的武器。19世紀英國作家威廉·科貝特(William Cobbett)宣稱,如果沒有印第安玉米的“豐收”,殖民者可能永遠無法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他寫道:“玉蜀黍是上帝賜予人類最大的恩惠。”

玉米在維持人類生存上價值非凡,也有助于累積財富。種植者可以把多出來的玉米拿到市場上去賣。干燥的玉米運輸方便,又幾乎不會壞,因此是完美的商品。玉米同時兼具食品與商品的特性,許多農民因此專門種植玉米,使這種賴以生存的莊稼一躍成為市場經濟作物。這個雙重特性也讓玉米與奴隸交易有著難以割舍的關系。玉米是用來購買這些非洲奴隸的交易物,也是這些奴隸在前往美國途中的食物。玉米是一種原始資本主義的植物。

四、與人類聯姻

不過當美洲的新舊住民皆多方仰賴玉米時,這種植物也加重了對美洲人的依賴。如果玉米無法獲得這些入侵者的青睞,就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因為如果沒有人類每年播種,玉米可能在幾年之內就會從地球上消失。玉米的穗軸與外殼讓人類便于食用,但是這樣新奇的構造也使得玉米需要動物運用靈活的拇指剝下外殼、分離出種子,然后才能播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宜宾市| 石泉县| 玉溪市| 荃湾区| 龙泉市| 余干县| 武乡县| 灵寿县| 谢通门县| 九台市| 赞皇县| 龙里县| 开化县| 安宁市| 登封市| 麻阳| 盐亭县| 西城区| 潞城市| 渝中区| 宁远县| 陇西县| 阿拉善左旗| 磐石市| 伊金霍洛旗| 罗江县| 兴宁市| 文昌市| 永和县| 周至县| 息烽县| 玉溪市| 祁门县| 沈阳市| 永福县| 台南县| 九江市| 华阴市| 洛南县| 南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