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引言:全國性飲食失調(2)

我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樣,都是食物鏈中的一環,人類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地位,或多或少決定了人類是什么樣的生物。人類雜食的特性,塑造出我們的靈魂與身體的本質(人類的牙齒和下顎能夠處理各種食物,既能撕裂肉類,也可磨碎種子,這就是雜食造成的身體特性)。我們與生俱來的觀察力與記憶力,以及對于大自然的好奇心與實驗精神,也大多拜雜食這種特性所賜。許多適應環境的能力,包括狩獵與烹煮食物,也是為了破除其他生物的防御措施而演化出來,好讓我們能食用這些物種。有些哲學家甚至認為,正是人類不知滿足的胃口造就了人類的野蠻與文明,因為想把所有東西(包括其他人類)都拿來吃的生物,會特別需要倫理、規則和儀式。我們吃下去的東西以及吃東西的方式,都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人類和自然界其他動物最顯著的差異,就是我們有辦法大幅改變自己所仰賴的食物鏈。這些革命性的技術包括用火烹調、用工具狩獵、種植作物以及保存食物。烹調技術使許多動植物更容易消化,也摧毀了許多物種為抵抗掠食者而發展出的防御措施,讓人類的食物范圍擴展到新的領域。農業的發展極大地增加了人類喜好的食物的產量,而這產量則促使人口增長。到了近代,工業技術讓人類創造出新的食物鏈,這些產品大到人工肥料,小到可微波加熱的杯湯(尺寸剛好能置入車中的杯架)。這種巨變對于人類與自然界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仍有待厘清。

本書將說明目前維系人類生存的三條主要食物鏈:產業化食物鏈、有機食物鏈以及采獵食物鏈。三條食物鏈各有千秋,但系統作用差別不大:經由我們所吃的食物,將人類與土地的生產力以及太陽的能量聯結起來。這種聯結可能并不顯著,但即便是一塊奶油夾心餅(Twinkie)[1]都可以發揮這種功用,與自然界建立聯系。本書所說明的也就是生態學所指出的道理:萬物皆相連,即便一塊奶油夾心餅也不例外。

生態學也告訴我們,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可視作為太陽能而戰的競爭物種。綠色植物會吸收太陽能,然后儲存在復雜的含碳分子中,而所謂的食物鏈,就是讓這些能量傳遞到缺乏這種吸收能力的物種身上。本書的主題之一,在于說明“二戰”后的產業化食物鏈,如何一舉改變基本游戲規則。以往食物鏈都是從太陽取得能量,但是產業化農業的能量則大多來源于化石燃料(雖然化石燃料的能量最初也是來自太陽,不過這些燃料與太陽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存量有限、不可替代)。這樣的新進展使得食物所含的總能量大幅增加,對人類算是好事(使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但也有缺點。我們發現,豐富的食物并不意味著雜食者的兩難問題就此解決,反而加深了這種困境,并且帶給我們各種新的問題和擔憂。

本書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從一種主要的人類食物鏈展開,從源頭一路追蹤到末端,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陽光的能量,一路探索到餐桌上的晚餐。我將按照時間的倒序,從產業化食物鏈開始,因為這是與我們關系最深、最需要關注,同時也是延伸最長又最廣的食物鏈。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是產業化食物鏈的特征,因此這部分我將聚焦于一種植物:玉蜀黍(Zea mays)。這種高大的熱帶禾本科植物也被稱為玉米,是產業化食物鏈的基礎物種,也因此成為現代飲食的基礎食材。在這一部分,我將跟著一桶玉米,從玉米在艾奧瓦州的產地出發,展開綿長而奇異的旅程,最后抵達終點:加利福尼亞馬林縣高速公路上一輛行駛車輛上的一頓快餐。

第二部所談的是“田園食物鏈”,內容有別于產業化食物鏈。在這一部分,我將探究工業化食物之外的選擇,以及近年來興起的農耕方式。它被冠上幾種不同的形容詞:有機、本地耕種、自然耕種與超越有機等。這類食物鏈在前工業時代可能就已存在,卻在后工業時代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卷土重來。起初我的構想是,選擇其中一條食物鏈,從弗吉尼亞州一座十分新穎的農場開始(我在幾年前的某個夏天研究過該農場),而終點則是以當地草原飼養的動物所制作出的一餐。但是我很快就發現,現在這種另類農耕的故事既復雜又充滿分支,單靠一座農場或一頓餐食的菜色無法說明清楚。同時我也得將這種食物鏈冠上“工業有機”這個矛盾的修飾詞。因此在本書的田園篇,我將端出兩份大相徑庭的“有機”餐食:其中一份材料來自我家附近的“全食[2]超市”,超市中的食物最遠來自阿根廷。另一份食材可追溯自弗吉尼亞州“波利弗斯農場”混合種植的各種草類。

我將在最后一部分談到“個人”的食物鏈。我會從加利福尼亞北方的森林開始探索這種新石器時代的食物鏈,終點是由我親自準備的一頓餐食,其中的食材絕大部分是我通過親自狩獵、采集與種植得來。21世紀人類所吃的食物,雖然有些也是經由狩獵與采集所得(特別是魚類和野生蘑菇),不過我對這條食物鏈的興趣,與其說是實用性,不如說是哲學性。我希望可以從人類往昔的進食方式,為今日的進食方式帶來一些啟發。為了準備這一餐,我得學會做一些陌生的事,包括狩獵野生動物,以及采集野生蘑菇和城市中生長的果實。身為雜食性的人類,在整個過程中被迫面對某些最原始的問題與兩難困境:如何從道德與心理的層面理解宰殺、處理并吃下一頭野生動物等行為的含義?在森林中采集時,如何區分眼前的食物是可口的或致命的?廚房中的神奇技藝,如何將生冷的自然素材轉變成人類文化的一大樂趣?

這趟探險的終點,是我認定的“完美的一餐”。不是由于美味(雖然就我的淺見,這一餐真的很棒),而是因為準備時付出了大量心血與勞動,并且是與采集的同伙一起分享。對過著現代生活的我而言,這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我得以完全了解自己所吃下的每樣東西,生平第一次親自承擔一頓餐食的因果。雖然這三段旅程(加上四頓餐食)的內容是如此不同,但是一些相同的主題卻不時浮現。其中一個是,在邏輯上,自然界與人類工業之間有著根本的緊張關系,至少目前的狀況是如此。人類在飲食上具有非凡的創造力,但是人類的科技在許多方面都與自然的運作之道背向而馳,例如我們為了追求最高產量而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飼養單一動物。這種狀況絕不可能在自然界發生,大自然會以各種方式維持物種多樣性。我們總想在食物鏈的生產端與食用端過度簡化大自然的復雜性,結果是人類生產食物的系統釀成了許多健康與環境問題。在任何食物鏈的兩端你都可以找到一種生物系統,若不是一片土地,便是一具人體,而兩者的健康息息相關。人類目前面臨的許多健康與營養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農場的運作方式,但這些運作方式背后的政府政策卻鮮為人知。

我并不是說人類的食物鏈在最近才與大自然的運作邏輯產生了沖突,在農業發展初期,以及更久遠的狩獵時期,人類就已對大自然造成巨大破壞。如果古代的人沒有把賴以生存的動物獵殺殆盡,人類可能也不需要發展農業。人類在獲取食物的過程中做出蠢事,也不是什么新聞了,不過我們今日在產業化食物鏈中所干下的蠢事,等級要高出許多。用化石燃料取代太陽能、在狹小的空間中囚養數百萬只食用動物、喂以它們在自然演化中不可能觸及的飼料,就連我們所吃的食物,其新奇程度也超出我們自身所能理解。凡此種種,都讓人類與自然界的健康陷入空前危機。

另一個主題(其實是假設)是,我們進食的方式代表了人類與自然界最深刻的關系。人類通過進食,日復一日地將自然轉換成文化,將世界體系轉換成我們的身體與心靈。人類的所有作為中,改變自然界最多的是農耕活動,不但重塑了地貌,也改變了生物相。動物、植物和真菌界中的數十種物種,已因人類的進食活動與我們建立起密切關系,并一同演化,直至與彼此命運相系的地步。其中許多物種都經過特意的演化,以取悅人類的感官。這樣精巧的馴化讓這些物種和人類一起成功繁衍,遠超乎單獨進化所能達到的地步。不過,人類與其他可食用野生物種(從采集自森林的蘑菇到讓面包蓬松的酵母菌)之間的關系也未曾失色,而且還更為神秘。飲食讓我們與其他動物形成了共同體,但也讓人類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飲食造就了人類。

工業化飲食最棘手與悲哀之處,在于其徹底掩埋了人類與各物種的關系與聯系。在人類把“原雞”(Gallus gallus)變成麥樂雞塊的過程中,世界亦進入了一趟遺忘的旅程;在這趟旅程中,我們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不僅包括動物的痛苦,還有人類的歡愉。但是這種“遺忘”正是產業化食物鏈的目的(或許一開始我們并不知道)。主要原因非常晦澀難解,但如果我們能夠看到產業化農業高墻背后的真相,我們就會改變自己的飲食方式。

一如美國作家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的名言:“飲食就是農業活動。”然而飲食也是生態活動和政治活動,只不過許多事情都掩蓋了這個簡單事實。人類吃什么、怎么吃,強烈決定了人類利用這個世界的方式,以及改變世界的幅度。吃東西時更清楚了解進食的全部風險,似乎是一種負擔,但實際上這件事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是生命中其他事物難以比擬的。相較之下,人們在工業化飲食中對于食物一無所知,得到的樂趣也彈指即逝。許多身處產業化食物鏈末端的人們,對于現狀十分滿足且毫無想法,那么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他們,因為書中的內容會讓他們胃口盡失。不過到頭來,這還是一本關于飲食樂趣的書,越了解飲食,從中得到的樂趣才會越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收藏| 奎屯市| 都江堰市| 邢台市| 鞍山市| 绥芬河市| 海丰县| 武宣县| 高安市| 南阳市| 莱西市| 淮北市| 安达市| 通化市| 长沙县| 扬州市| 涿州市| 琼海市| 娄烦县| 四会市| 汉川市| 天气| 资中县| 开化县| 泰兴市| 晋城| 延边| 富民县| 永济市| 乐安县| 平罗县| 仁寿县| 萝北县| 宜城市| 平塘县| 张家口市| 库尔勒市| 固阳县| 郧西县|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