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耶路撒冷三千年
  • (英)西蒙·蒙蒂菲奧里
  • 6字
  • 2019-01-05 04:29:10
t0

1 大衛的世界

第一任國王:迦南人

在大衛占領錫安城堡時,耶路撒冷就已經很古老了。但是,當時它還稱不上是座城市,它充其量只是一個小要塞,它所在的地方自古以來有許多名字——迦南、猶大、猶地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圣地、猶太人的應許之地。這塊只有100英里(約161千米)長、150英里(約241千米)寬的土地位于地中海東南角和約旦河之間。郁郁蔥蔥的沿海平原為活躍在埃及和東方帝國間的侵略者和商人提供了最佳路徑。但孤立、偏遠的小鎮耶路撒冷距離最近的海岸線也有30英里(約48千米),它遠離商道,高高地聳立在懸崖、峽谷和猶地亞的山巒碎石之間,經受著寒冬和酷暑的洗禮。然而,這些冷峻的山上非常安全,下面的山谷中有條小溪,足以養活一個城鎮。

大衛之城的浪漫形象比任何可考證的歷史事實都更加生動耀眼。在耶路撒冷的史前迷霧中,在陶器的碎片、幽靈般的崖窟墓、城墻的斷壁殘垣、久遠的王殿上的碑文,還有《圣經》的神圣文學作品中,因相隔千年而只能讓我們看到黑暗中人類生活的浮光掠影。偶爾出現的線索只能瞬間照亮消失的文明的某個時刻,對于接下來幾個世紀的生活,我們一無所知——只能等到下一次閃光照亮歷史上的另一番景象。只有山川、河流和峽谷依舊,即使這些東西,在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戰爭和人為破壞后,也不再是原來的模樣。多少可以肯定的是,到大衛王時期,神圣、安全和自然條件,使耶路撒冷成為眾人心中堅不可摧的古老堡壘。

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們就開始在耶路撒冷居住。在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200年左右,當城市之母烏魯克(Uruk,在后來的伊拉克境內)的市民人數達到四萬人,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Jericho)Jericho在中文《圣經》中作“耶利哥”,今作“杰里科”,是約旦河西岸的一個重要城鎮,靠近死海,地勢低洼。現在的杰里科城與圣經時代的耶利哥位置相距兩公里。根據1994年5月巴以達成的協議,巴勒斯坦在加沙、杰里科實行有限自治,杰里科為巴勒斯坦國家的一部分。在本書有關圣經時代的篇章中,將約定俗成采用“耶利哥”這一譯法,而在其他時候則用“杰里科”。成為一個設防的城鎮時,人們將死者埋在耶路撒冷山間的墳墓里,并在小溪上方山上一座可能有圍墻的村莊里開始建造四方形小房子。之后,這個村莊荒廢了許多年。當古王國時期的埃及法老進入修建金字塔的鼎盛時期并完成偉大的獅身人面像時,耶路撒冷幾乎還不存在。到公元前20世紀頭十年,當米諾斯文明在克里特島上日漸興盛、漢謨拉比國王即將在巴比倫編纂他的法典、不列顛人在巨石陣中做禮拜時,在埃及盧克索附近發現的一些陶器碎片中提到一個叫“烏爾薩利姆”的城鎮,它是夜晚星辰之神薩勒姆(Salem)或莎勒姆(Shalem)的一種譯法。這個名字的意思可能是“薩勒姆已經建立”。

在耶路撒冷,一個定居點在基訓泉周圍發展起來:迦南居民在巖石中開鑿隧道,將泉水引到城堡中的一個水池。堅固的地下通道保證了他們的用水安全。對該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顯示,迦南人是靠塔樓和厚墻來保衛基訓泉的,他們的墻壁厚23英尺(約7米),是用重三噸的石頭建造的。塔樓可能還充當神廟,歌頌基訓泉的宇宙神圣。在迦南其他地方,身兼祭司一職的國王們建造了設防的塔寺。再往上走,已經發現城墻的殘余部分,這是耶路撒冷最早的城墻。事實證明,迦南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耶路撒冷的其他居民,只有大約兩千年后的大希律可與之相比。

公元前1458年,埃及占領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人成了埃及的屬民。埃及衛戍部隊駐守附近的雅法和加沙。公元前1350年,心驚膽戰的耶路撒冷國王請求他的宗主、新王國時期的埃及法老埃赫那吞為他提供幫助——甚至請求埃赫那吞派“五十名弓箭手”——保衛他的小王國不受周圍國王和強盜的侵擾。國王阿布迪·赫帕稱他的城堡是“耶路撒冷大地的首都,名字叫貝特·舒爾曼(Beti Shulmani)”,即“幸福之所”。“舒爾曼”這個詞可能來源于城市原來的名字“薩勒姆”。

在南有埃及人、北有赫梯人、西北是正在進行特洛伊戰爭的邁錫尼希臘人的世界,阿布迪·赫帕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君主。他名字的第一個字是西閃米特文——許多中東民族在人種上都是閃米特人,他們所說的語言也是閃米特語,據說閃米特人的祖先是挪亞的兒子閃。因此,阿布迪·赫帕可能來自地中海東北部的某個地方。人們在法老的檔案中找到了他的借兵請求,從請求中可以看出阿布迪·赫帕的驚慌失措和阿諛奉承,這是耶路撒冷人首次見諸史端的話語:這是地方首領用巴比倫語給離經叛道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52—公元前1336)寫的三百八十個字符中的一些,這些字符都刻在烘干的泥板上。阿蒙霍特普四世一改埃及傳統的多神崇拜,開創了太陽神崇拜:他將他的名字改為“埃赫那吞”。1887年,在他的新都埃赫塔吞、今開羅南部的阿馬爾奈發現了他的外務部——法老通信院的皇家檔案館。一種理論認為,哈卑路人是早期的希伯來人(或曰以色列人),事實上,當時的中東地區普遍用這個詞指代搶劫者——在巴比倫語中,這個詞只有“流浪者”的意思。希伯來人可能傳承自哈卑路人的一支。


我七次拜倒在國王的腳下,然后再七次。這是米爾基利和舒瓦達圖做下的傷天害理的事。他們違背國王的法律……率領基色人的軍隊……國王的土地已經掌握在哈卑路人(四處劫掠的亡命之徒)手里。現在一個原屬耶路撒冷的城鎮已經由吉爾圖的屬下接管。希望國王聽您的仆人阿布迪·赫帕傾訴,派遣弓箭手過來。


后續之事我們不得而知,無論這個處在包圍中的國王命運如何,總之一百多年后,耶路撒冷人在基訓泉上方、俄斐勒山上建起了陡峭的階梯狀建筑——“城堡之基”,或者說“薩勒姆的圣殿”,該建筑至今猶存。這些令人震撼的墻壁、塔樓和階梯是以“錫安”之名聞名的、大衛即將占領的迦南人城堡的一部分。公元前13世紀的某個時候,一個叫“耶布斯”的民族攻占耶路撒冷。而此時,古老的地中海世界仍被來自愛琴海的所謂的海上民族的沖擊波攪得四分五裂。

在襲擊和遷徙的浪潮中,帝國紛紛衰落。赫梯人倒下了,邁錫尼人不可思議地被摧毀了,埃及搖搖欲墜——一個被稱為希伯來人的民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耶路撒冷的亞伯拉罕:以色列人

這段新“黑暗時代”持續了三個世紀,一個奉行一神崇拜的、鮮為人知的民族——希伯來人(也稱以色列人)得以在狹窄的迦南地定居并建立王國。從有關創世、民族的起源、希伯來人與上帝關系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發展。他們將這些傳統記錄在神圣的希伯來文獻中。這些文獻后來被整理成《摩西五經》(Pentateuch),即猶太《圣經》的第一部分——《塔納赫》,然后一代代傳了下來。《圣經》是書中的經典,但它并非一部文獻,而是一部文字駁雜的神秘叢書,由不同時代的無名作者懷著大相徑庭的意圖編著而成。

這部跨越許多年代、經由眾人之手編寫的神圣著作包括一些可考證的歷史事實、一些不可考證的神話故事、一些無限美好的詩歌,還有很多難解的章節,可能加密過,也可能只是因錯譯而顯得神秘。它的大部分內容不是敘述歷史事件,而是揭示更高的真理——一個民族和他們的上帝的關系。對信徒來說,《圣經》是神啟的產物。對歷史學家來說,它是矛盾的、不可靠的、不斷重復的,但同時又極其寶貴的材料,因為它通常是我們能夠找到的唯一材料——實際上,它還是關于耶路撒冷的第一本最重要的傳記。

據《圣經》第一卷書《創世記》記載,希伯來人的始祖是亞伯蘭——書中把他描述成從烏爾(Ur,今伊拉克境內)過來,定居希伯倫的人。希伯倫位于迦南,這是上帝應允給亞伯蘭的土地,上帝還把他的名字改為“多國之父”——亞伯拉罕。在旅行的過程中,亞伯拉罕受到薩勒姆的祭司國王麥基洗德的歡迎,麥基洗德以至高真神伊利昂的名義歡迎亞伯拉罕的到來。這是《圣經》中第一次提到這個城市,這意味著耶路撒冷已經是一個由祭司王統治的迦南圣地。后來,上帝命令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地”的一座山上——摩利亞山,即耶路撒冷的圣殿山——拿他的兒子以撒獻祭,以測試亞伯拉罕的忠誠。

亞伯拉罕的無賴孫子雅各通過耍手段奪得了繼承權,但在同一個陌生人的摔跤比賽中拯救了自己,原來這個陌生人就是上帝,他的新名字“以色列”——“與神角力之人”——由此而來。猶太民族正是起源于此,他們同上帝的關系是如此飽含激情又充滿波折。以色列是移居埃及的十二個支派的始祖,在這些所謂先人的故事中有諸多矛盾之處,因此界定它們的歷史時期是不可能的。

四百三十年后,《出埃及記》將以色列人描述成法老建造城市時受壓迫的奴隸,在上帝的幫助下,他們在一個名叫摩西的希伯來王子的帶領下奇跡般地逃出埃及(猶太人仍在逾越節慶祝這一事件)。在穿越西奈的時候,上帝授予了猶太人摩西十誡,并承諾,如果以色列人能夠按照這些戒律生活、禮拜,他就把迦南賜予他們。當摩西試圖探尋上帝的本質,問“您叫什么名字”時,他聽到威嚴的、令人生畏的回答:“我就是我。”一個沒有名字的上帝。希伯來語的表達是YHWH:雅衛(Yahweh)在希伯來《圣經》中,上帝的名字以四個輔音字母YHWH(或YHVH)來表示,讀音為“雅衛”,含義為“我是”(I Am或I Will Be)。由于摩西十誡中有“不可妄稱上帝的名”之一誡,故古希伯來人遇到上帝的名字時不能直接讀出,而是讀作“阿東乃”(Adonai),意為“吾主”(My Lord)。公元6、7世紀以后,猶太學者創造出希伯來文元音字母,因此,便把Y、H、W、H四個輔音字母后標注上元音字母e、o、a,于是出現了Yahweh、Yahve等新名詞,該詞若不避諱地讀出,仍為“雅衛”。基督教繼承了希伯來《圣經》作為《舊約》之后,把上帝的名字誤讀成“耶和華”(Jehovah),現代新版的基督教《圣經》已逐漸用“主”取代了“耶和華”的稱謂,但猶太人從根本上不認同“耶和華”的稱呼。為了遵循猶太人的傳統,本譯文中凡涉及上帝的名字一律采用“雅衛”譯法;而原文中出自《圣經》的話,則因循中文《圣經》和合本的舊譯,仍作“耶和華”,特此說明。——譯注,后來基督徒把它錯拼成“耶和華”(Jehovah)。當圣殿屹立在耶路撒冷時,只有高級祭司能念出由YHWH這四個字母組成的詞,并且他們一年只能念誦一次。即使今天,猶太人仍忌諱說出這個詞,他們更喜歡用Adonai(主),或者僅僅用HaShem(不可說的名字)來指代上帝。

確實有許多閃米特人定居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可能就是那個強迫希伯來人為他建造積貨城(store-cities)的法老。摩西是埃及人的名字,這至少證明他來自埃及。沒有理由懷疑一神教第一位有魅力的領袖——摩西或者某個與他相似的人——確實接受了這種神啟,因為宗教都是這樣開始的。閃米特人逃避壓迫的傳說貌似合理,但無法確定日期。

摩西從尼波山上看見上帝的應許之地,但他至死沒有踏上這塊土地。是他的繼任者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據《圣經》所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是一個既充滿血腥殺戮,又逐漸定居下來的過程。考古方面沒有任何征服占領的證據,但這些游牧定居者確實在猶地亞高地建了許多沒有圍墻的村莊。以色列人入侵迦南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通常在理論上無法予以證明。而對耶利哥的襲擊似乎是虛構的,耶利哥的城墻在約書亞的號角聲下轟然倒塌:這個城市比耶路撒冷還古老(2010年,巴勒斯坦當局慶祝這個城市建立一萬年——盡管日期是隨機選擇的)。然而,耶利哥曾有段時期無人定居,目前也沒有城墻倒塌的任何考古證據。很難按字面意思理解征服假說,因為在這個小地方經常發生戰斗(正如《約書亞記》中所說的那樣)。耶路撒冷附近的伯特利確實是《士師記》中為數不多的被征服的城鎮之一,事實上,這個城市是在13世紀被摧毀的。以色列人可能比外界認為的要愛好和平和寬容許多。這群逃離埃及的以色列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對自己的上帝——雅衛——的崇拜將以色列人團結在一起——他們在一座可移動的圣殿里敬拜上帝,圣殿是一個供有神圣木匣的帳篷,此木匣以“約柜”著稱。他們可能是通過講述先人的故事來確立自己的身份。從亞當和伊甸園到亞伯拉罕,這些傳說中有許多后來不僅為猶太人所尊奉,還受到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尊崇——并在耶路撒冷落地生根。

現在,以色列人第一次離這座城市如此之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甘泉县| 南召县| 小金县| 休宁县| 连城县| 缙云县| 鞍山市| 泽库县| 和田市| 密云县| 平遥县| 儋州市| 姜堰市| 本溪| 珠海市| 台北市| 锡林郭勒盟| 伊金霍洛旗| 浦江县| 宜宾市| 库伦旗| 南丰县| 正阳县| 林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库尔勒市| 双鸭山市| 郴州市| 镇平县| 右玉县| 永州市| 辽宁省| 鄂尔多斯市| 恩平市| 赤水市| 六枝特区| 共和县| 昌黎县| 台北县|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