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微反應心理學
  • 馬浩天
  • 1222字
  • 2019-01-05 03:47:31

究竟什么是微反應

受到意外刺激時,人的第一反應是減少身體動作,保持瞬間靜止,以便看清突發狀況并做出應對之策。那么,我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呢?它又起怎樣的作用呢?

 

微反應的全稱是心理應激微反應,它是指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所做出的不經意的反應動作,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新詞。微反應對應的英文應該是micro-reaction。

只要看過美劇《別對我說謊》的人,都應該很了解“微表情”這個詞。當然,這個詞并不是電視劇隨意造出來的。在美國Paul Ekman教授的著作,如《情緒的解析》《說謊》中就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從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微反應指的是時間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用來判斷被測試人的真實情緒,也可以用來測謊。

這里,我們舉個例子,如著名美劇《老友記》第二季第一集,Rachel意外得知Ross找到新女友后,表現失常,脫口問出一句:“Isn't that just kick you in the crotch, spit on your neck fantastic? ”(這難道不是很爽嗎?爽到如同一腳踢在檔下,然后再往脖子上吐一口痰。)Ross的妹妹Monica聽到這話有點窘,趕緊替Rachel解圍道:“It is an expression.”(這是一種表達方式。)

可見,微反應并非單指面部表情,因為分析一個人的真實心理狀態,除了面部表情之外,還應當觀察、分析肢體動作、語言意義等的表現,才能全面判斷。

或許有人會說,反應是受意識控制的,有真有假,不一定能判斷心理狀態。的確,這種懷疑是有道理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體的反應都是可以進行主觀控制的,當然也有極少數例外(如瞳孔)。但是,人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所做出的反應卻不太容易造假。

在刺激有效的情況下,被測試人的最初瞬間反應絕大多數都是不受思維控制的,所以真實可靠。當然,這些反應很快會被控制和修正,且動作幅度很小。不過,要想讓被測試人表現出真實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有效的刺激。刺激所帶來的反應,這個完整的過程以及全部的內容可以提煉成一個詞,叫作微反應。

ren

解碼微反應

微反應是個廣義詞,一是指耳熟能詳的微表情,屬于面孔微反應;二是指反應心理狀態的身體“小動作”,屬于身體微反應;三是指語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詞匯、語法以及聲音特征,屬于語言微反應。在這里,微反應通常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身體的動作反應。因此,微反應更適合作為一個狹義詞來理解。

微反應是人類的本能嗎

我們知道,當動物的領地被侵犯時,會憤怒地露出尖牙和利爪;受到威脅時,會停止行動,豎起耳朵,小心傾聽;遇到同伴時,則會交頸而歡……而我們人類,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種類之一,是否有著與動物一樣的生存本能反應呢?

 

事實證明,人的生存本能反應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人類更具有特殊性罷了,我們雖然跑得不快,跳得不高,飛不起來也潛不下去,但是我們的頭腦比其他動物發達,所以會學習,會創新,會使用高科技工具。當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為頭腦靈活,人類制造謊言和欺騙的方式也越發高明。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在受到危及生存和繁衍的威脅時,還是會退回到動物的水平,在這個時候,人的動物性反應將取代人類理性的做作而獲取控制權,通過種種微小的反應,將內心的情緒和想法展示出來。

當然,也許有人會懷疑,既然微反應是一種表現,那它有沒有可能是故意表現出來的呢?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驗,或許從中我們能找出答案。

這個實驗很簡單,要求被測試人在1分鐘的“對話”(實驗人員單方面說話或做動作)過程中,完全保持靜止不動,包括身體的動作和面部的細微動作。當然,類似眨眼這種無法避免的生理緩解動作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在保證不傷害被測試人的前提下,無論實驗人員做什么,被測試人只要能控制住不動,就算贏得實驗,有獎金。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通常在實驗員做出輕蔑評價的時候,被測試人的眼睛、眉毛和嘴巴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輕微運動。如果實驗員有身體接觸的進攻行為(沒有傷害的力度),被測試人除了身體受力改變位置和姿態外,臉上的表情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尤其是眉毛、眼睛和嘴巴。

由此可以證明,即使人很確定地要控制住自己不動,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仍然不可抑制地會出現本能反應。因為人的動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時候做出的第一反應不太容易作假。人在情急之下,會產生很多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由于這些反應是長期進化所得,很難被理智的思維完全控制。可見,微反應的確是在受到刺激時做出的本能反應。

ren

解碼微反應

微反應是人類作為一種生物,經過長期進化而遺傳、繼承下來的本能反應,是無法刻意“裝”出來的。從一個人表現出的微反應中,可以洞悉他內心的驚訝、恐懼、憤怒或喜悅等感受,它是了解一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主要線索。

為什么單向表達的微反應不準確

當你理解了微反應的概念之后,是不是意味著你有能力通過微反應去洞察他人的內心世界了呢?其實不然,微反應如果只是單向表達,那么,它就存在不準確性。

 

我們知道,微反應是人的本能,但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都在自主向外表達信息,也就是說單向輸出,那么,他所表達出來的所有信息,包括語言、肢體動作、表情等都不能作為依據進行微反應分析,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那些非常微小的細節,并沒有受到外界的刺激,這就有可能是提前準備好的“表達方案”,這種最有說服力的案例就是電影。

比如,某電影中有一個長鏡頭,沒有任何剪輯,實力派影帝或影后傾情出演。每一個細微的眼神跳動,每一次不經意的手指顫抖,每一個難以察覺的微笑和撇嘴,畫面上一切的細節都感人肺腑,這能說明這個演員所表演的“微反應”都是他本人真實的經歷和感受嗎?當然不是。

可見,只要是單向表達,無論是演員還是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并試圖達到目的。甚至一些特殊職業者還可能被要求發言前必須經受專業培訓來吹毛求疵地力求完美。所以,單向表達并不準確,它有可能100%是在“演戲”。

所以,要分析反應,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有刺激源,通過刺激才能觀察對方的瞬間反應。越是突破對方心理準備的刺激源,越能夠起到引發反應的作用,我們稱之為有效刺激。因為這些刺激源并沒有存在于對方的表演預案之中,所以他們會臨時動用自己的認知系統進行評估和決策,這樣一來,就會產生生理行為、情緒行為和社交行為,進而產生微反應。

雖然單向表達讓人難以分析微反應,但并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并不能把微反應控制得十分精準。比如,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想要刻意排練好、控制好是非常難以實現的。所以,即使不是不加干擾的單向表達,大多數人也不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微反應,很多微小的生理行為和情緒行為依舊存在。

這里,我們不提倡對單向表達進行分析,是為了保證研究出來的科學結論更加準確,保證每一個微反應的意義都能清晰地指向行為人真實的認知和感受。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記住社交行為具有表演欺騙性就好,不要腹黑地認為所有的社交行為都是偽裝。

ren

解碼微反應

單向表達的微反應雖然不準確,但依舊有一定的意義。比如單純分析別人有意為之的行為,就可以獲得非常重要的信息。一個人的發型、著裝、語言、禮節等都明確地傳達著信息,雖然這些信息并不等同于客觀事實,但卻能準確地反應行為人的意圖,這有助于人們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

了解微反應刺激源的幾種形式

微反應一定是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才會出現的,雖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地進行控制,比如單向表達的微反應就是如此,但是這些反應依舊存在破綻。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微反應的刺激源,這樣才更容易讀懂一個人微反應背后的內心世界。

 

單向表達的微反應之所以并不能夠準確地表達此人的心理狀態,是因為我們無法確認單向表達中哪些是有控制的社交行為,哪些是不經意的真情流露,而理論上單向表達是可以達到100%被控制的。心理應激微反應只分析行為人在受到刺激之后的反應,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刺激源才能產生微反應。

那么,哪些刺激源能夠產生微反應呢?

1.提問

提問題是最常見的刺激源形式,也就是要求行為人回答問題。一般提問題都用語言來表述,很少用文字。比如,在審查案件的時候,基本都是由言語表述的一問一答來完成的。這樣,提問一方可以通過言語的音量、節奏、重音、重復、語氣等附加因素,來改變刺激源的重點。

2.視覺刺激

視覺刺激也是產生微反應的一個刺激源,視覺信息的刺激實驗是十分常見的科學實驗方法。比如,眼動儀就可以運用在一部分微表情的實驗中。另外,在刑事偵查工作中,也會使用照片、幻燈片、書證、人證等視覺信息展示的方法,對嫌疑人實施刺激,引起嫌疑人的相關反應。

3.動作表演

測試人員通過做出某些動作,或者進行某些表演,也可以達到很好的刺激效果。為了制造較大力度的刺激,除了通過接觸互動性的動作之外,還可以設計一些表演。例如,在有身份的人面前放浪形骸,在驚慌失措的人面前顯露殺機,在洋洋得意的人面前佯裝大驚失色,等等。這些行為會對不同的行為人造成強烈的刺激,并引發大量有效反應。

4.塑造情境

有的時候,為了實現比較復雜的目標,還會綜合聽覺、視覺、行為和表演等因素,設計一個情境讓行為人置身其中而不自知,來引發他的各種反應。在刑事偵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中,也常常用到塑造情境的刺激方式。比如,設置偵查人員和相關證人,在案發的原始環境中,按照物證痕跡、邏輯推理、相關證言等信息,要求嫌疑人置身其中將案發過程重新模擬一遍,用以幫助嫌疑人回憶起更多細節信息,或者驗證其之前的供述是否成立,等等。

以上這四種方式,不論使用哪種刺激方法,刺激源一旦生效,行為人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篩查這些反應,根據行為人不同行為的特征,只要找到他們的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就可以對行為人的心理做出分析了。

ren

解碼微反應

當一個人面臨刺激源的時候,如果呼吸開始減弱甚至停止,說明他的心理處于一種恐懼狀態,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不敢逃跑,不敢反抗,被動等待結果的到來,這說明刺激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刺激源使人對其產生關心,關心則亂。因此,只要發現人對刺激源的關注點,就能夠通過這個關注點,測試出人的情緒,并推導出其真正的心理狀態。

微反應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你與親人相隔甚遠,想知道他們是否安好嗎?認識的新朋友,想知道對方是個怎樣的人嗎?人在職場,想知道你的上司對你的期望如何嗎?想了解這些問題的真實答案,微反應或許能夠幫助你。

 

前面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微反應,從其能夠挖掘當事人有意或無意隱藏的“真實想法”的這一點來看,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測謊。確實,測謊是微反應的尖端應用之一。不過,用微反應測謊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比較齊備的條件,才能得出真假的判斷。

比如,刺激源如果不到位,被測試人控制得好,那么被測試人的微反應就無法判斷。我們或許觀察不到這些細微的變化,但測謊儀是能夠做到的,測謊儀測試的指標是純粹由人體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生理指標,完全不受被測試人的主觀意志控制。所以,即便是你沒有任何動作和表情,甚至連心跳和呼吸都盡量平靜,也逃不過測謊儀的敏銳。

當然,微反應不僅能用來測謊,還可以用于所有人際交往的領域。我們知道,社交場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場合,很多人在這種場合表面的言辭和心理的動機往往不一,表現出來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心理經過數次加工的結果。所以,要想真正弄清對方的真實意圖就要通過觀察或尋找對方“失控”的微反應,因為只有那些微小的反應才是當事人認知和感受的真實體現。

可見,微反應能夠幫助我們在社交場上得到更好的發揮。只要是人和人打交道,微反應都有其用武之地。比如,搭訕的陌生人有沒有惡意和陰謀?男朋友支支吾吾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情況?城府很深的老板究竟是什么態度?同事彬彬有禮的得體舉止有哪些不對勁?喜怒不形于色的重要客戶到底滿不滿意?談判到關鍵時刻對方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所有這些場合,都需要我們有一雙洞悉一切的慧眼,因為社會是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想得更多,于是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越錯綜復雜。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這么做并沒有惡意,也不是故意想做壞人、說謊話,只是限于社會規則必須要表現得合規矩,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些心理的訴求會深深地藏在我們的心里,從而讓我們看起來更加“文明”。

人不是“神”,也不是輸入規則就能做出最合理的決策和表現的機器。一個人不管受過多么高等的教育,本質上還是在神經系統指揮下的蛋白質生物,他所有的行為都牢牢地受制于生存與繁衍兩大訴求。也正因為如此,那些更貼近動物核心的感受和訴求,會頻頻透過“殼”露出些許并很難控制,大多數人也根本沒有意識要去控制。這些露出來的痕跡,就是一個人的微反應,我們就可以用此來分析和判斷他的真實想法。

那些生理需求和情緒沖動引發的行為,更接近人類的動物本能邏輯,這種邏輯很簡單——好的要,壞的不要。且這些生理需求和情緒沖動的動力足夠強大,才讓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所以,微反應研究和分析的正是人類的生理行為和情緒行為,而不是那些能隨隨便便就看得到的言談舉止。

ren

解碼微反應

微反應是一種分析人內心活動的科學方法,它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將微反應運用于司法領域。比如將微反應引入刑事訴訟中,可以為公安司法人員判定證據的真偽提供新的手段,為發現案件事實真相、尋找相關證據提供方向指引,進而增強公安司法人員的內心確認,促進案件的偵破和案件事實的認定。

為什么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們經常會做出一些讓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比如憤怒時破口大罵,高興時手舞足蹈,受驚嚇時身體僵硬、呼吸急促等。雖然我們想極力克制自己,但依舊無濟于事。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呢?

 

微反應的單向性表達不準確,這一事實說明了刺激源的重要性。人之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基礎生理活動和情緒都受到大腦的控制。但這種控制不是絕對的,很多時候身體做出的反應都是無意識的或是不受大腦控制的。正因為如此,人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表現:

一方面,我們的基礎生理活動是無法控制的。它主要受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完全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的思考和指揮就能自動持續進行,比如我們的呼吸、心跳、血液循環、內分泌、瞳孔的縮放等活動。這些都是直接由自主神經系統管理完成的。

不過,大腦皮層的認知和評估判斷依舊能夠影響到基礎生理活動的狀態。比如,當外界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時,驚嚇或是喜悅等刺激源信息被接收,會對自主神經系統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基礎生理活動。

例如,對于銷售員來說,每個月的業績是非常重要的刺激源,往往意味著最重要的利弊得失。當銷售員看到自己業績的時候,其大腦皮層套用了非常復雜的規則進行判斷,可能包括數值判斷、獎勵、懲罰、老板的評價、同事的議論等等。這些結果會使業績優秀的人表現出高興,瞳孔放大、血壓升高;而業績不好的人則會悲傷,垂頭喪氣。

可見,雖然我們的基礎生理活動可以不受大腦皮層的控制,但如果受到外界刺激源的影響,其理性評估和判斷的結果可能嚴重影響其指標變化。

另一方面,我們的情緒行為受到大腦的控制,它的主管中樞是邊緣葉,位置和功能都介于生理中樞和理智中樞之間。所以情緒行為一邊要以皮層的判斷為依據,一邊又引發生理行為的變化,以及不易受大腦皮層約束的肌肉運動。

當情緒產生之后,除了我們的基礎生理行為會受影響外,眼球的轉動、肌肉緊張或松弛、面部表情、軀干姿態等行為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些行為可能會受大腦皮層控制,但卻無法完美地被掩飾,身體的微反應依舊會出現。

可以說,每一種情緒行為的背后,都具備著人類作為生物個體的一條最簡單的決策邏輯,這種生理意義上的情緒反應和動物其實沒有什么差別。比如,失敗了就要接受現實,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自責和痛苦中;成功了也不要過度的消耗能量,盡快平緩積極刺激帶給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通過解讀情緒反應,得知行為人的真實感受和認知。

ren

解碼微反應

在受到外界刺激源的刺激時,我們身體應對刺激的處理機制會回歸到最本能的反應水平。這個時候,人的本能性反應會取代人的理性動作而獲取控制權,也就是說通過身體各種微小的反應,將內心的情緒和想法展露出來,這就是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真正原因。

身體的微反應可控嗎

有一句話叫“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確,從表面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內心,是因為人們善于通過外在掩飾把自己的內心偽裝起來。那么,這種掩飾真的毫無破綻嗎?人身體的各種反應真的能被自己完全控制住嗎?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單向表達的微反應有可能并不準確,因為我們可以通過艱苦的訓練來控制自己的微反應,讓自己的一舉一動不被他人覺察,雖然這并不能避免露出破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去努力掩飾:一是盡量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減少不必要的破綻;二是盡可能地了解這些破綻,減少被他人蒙騙的情況發生。

那么,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呢?它有兩層含義:

一層含義是肌肉的運動控制能力,讓動作可以保持精準而熟練。比如,舞蹈演員以及武術、體操等講求精致動作的運動員,他們都具備比較好的肢體控制能力。但這種能力只限于運動時的本能反應。本質上說這種能力與微反應并沒有任何關系。

另一層含義則是身體的應變能力,讓神經系統“處變不驚”,也就是說在受了刺激后能鎮定自若。比如,表演時不擔心觀眾否定自己,不害怕丟了名聲而影響到之后的演藝事業;體育比賽前,不害怕輸掉后噓聲一片,不害怕數月辛苦與獎金、廣告一并付之東流;談判時,不擔心判斷失誤或不夠誠懇而損失慘重,等等。這些才是與微反應息息相關的。

不過,真正能做到“處變不驚”的人是非常少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夠通過微反應來判斷他人心理的原因。總結來說,以下三類人都具備“處變不驚”的能力:

首先是最高者,這樣的人能夠超脫得失。有著得到不喜,失去不惜的心態。這樣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因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出現任何波動,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基本接近“神”了。

其次是中間者,這樣的人僅次于最高者,他們經歷豐富,積淀深厚,對社會和人生有較深刻的認識,有比較靠譜的自信心。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已經超過普通人了。

最后是最低者,也就是學會自我催眠,強迫自己相信本不是事實的情況。能夠做到這一點,其實也是非常難的,或許只有精神上患有疾病的部分人士,才可以做到。

以上這三類人所表現出來的微反應是很難進行分析的,所以,在觀察他們內心的真實意圖時非常困難。一般來說,厲害的政客屬于第二種,高超的演員屬于第三種,第一種則基本見不到。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人,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微反應。先不說自主神經系統所控制的瞳孔縮放、心跳、血液循環、汗液分泌等生理指標根本無法被主觀意志控制,就算是動用骨骼肌來完成的情緒反應動作,也幾乎不可能被控制住。因為控制住這種真實的反應是一個很復雜也很苛刻的過程,人基本是難以控制和做到的。

總之,實現微反應的好的自我控制,是需要下功夫的,不但要克服重重困難,還要承受運氣不夠好而帶來的失敗。成本和風險都比較大,我們應該謹慎從事。

ren

解碼微反應

即便你是一個隱藏自我的高手,也逃不出求生的本能規則。只要找到有效的刺激,作為人類的你,就一定會出現破綻,藏無可藏。破綻的存在,正是觀察微反應洞察內心的基石。事實已經證明,人是難以真正控制微反應的。

為什么表演無法掩飾微反應

既然微反應和微表情都能反映人的心理狀態,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掌握了這些微反應技巧,你就成了說謊和破謊的高手了呢?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微反應是無法真正被掩飾的。

 

前面我們說過,如果沒有刺激源的干擾,單向性的微反應是很難識別的。如果真要用表演來對抗行為分析,就必須對刺激源了如指掌,并知道每個刺激源最合理的表現應該是什么,然后通過排練和記憶把呼吸、眼球的轉動、肌肉的舒張以及表情、言語都掌握流暢后才有可能實現。

就拿劇本來說,它的存在很大一方面就是為了告訴演員在接下來的表演中會遇到哪些刺激源,應該怎么表演最合理,所以優秀的演員可以演得惟妙惟肖。他們之所以演得逼真,是因為所有的表情動作和聲音,都是在恰當的情緒支配下自然流露,而這些情緒,是演員根據劇本提前在頭腦中用虛擬情境渲染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不是理性地在控制自己的動作和表情,只是單向性地做出反應而已。

這也是為什么有很多優秀的演員,一旦沒有了劇本,加上心理再受到一些與自身利弊相關的因素的干擾,表演便會受到影響,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看演技能否克制住微反應。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被測試者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三次重復表演,目的就是通過理性控制使三次表演完全一致。在實驗過程中,依次向被測試者展示三張圖片,并在看到圖片之后,設定一套表演預案,把“這位姑娘很漂亮”表達出來,被測試者的表演可以很隨意,無論是夸張,還是內斂,只要做到三次表演一樣,就可以證明微反應的理論可以被表演克制。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前兩張圖片是美少女圖像,第三張圖片的內容轉變比較大,一般是丑陋的動物、令人惡心的面孔、使人感到疼痛的畫面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加大刺激源。

實驗結果顯示,在87個被測試者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3次表演完全一致,雖然只是表達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即使控制力特別好的人,也會在第三張圖片出現之后,出現明顯的反應延遲、注視時間加長、表情肌肉變得僵硬少動、呼吸控制加強等微反應。

可見,再出色的表演也不可能完全掩飾微反應。我們可以通過對刺激源的掌控,比如多角度、多節奏地實施刺激源來破壞行為人的表演空間和反應時間。同樣,也可以通過層層疊疊的刺激源設置,來獲取行為人的真實的情緒行為特征,以及社交行為特征。在這樣的前提下,行為人的微反應便無處可遁。所以,再好的演技也是無法對抗微反應的。

ren

解碼微反應

演員的各種表情是由于特定情緒而產生的,好的表演者會通過調動自身的情緒去完成表演。但這個度很難把握,比如演親人去世,有些演員在醞釀情緒的時候可能回憶的卻是分手的情景。雖然都是詮釋悲傷,但親人去世和分手的悲傷程度卻是不一樣的,因此表演起來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所以,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即便是演技再逼真的演員,也是可以通過微反應來識破其表演內涵的。

心理小測試:透過伸手的姿勢讀懂你的性格

有時候,簡單的一個伸手動作就能看透一個人的內心。作為微反應心理學范疇中的一部分,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細微動作都是內心真實想法的寫照。下面就來測試一下,看看伸手動作透露出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測試內容

肢體動作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或性格,如果有人叫你伸手,你會做出下面哪個動作?

A.掌心向下,五指分開

B.掌心向下,五指合攏

C.掌心向上,五指分開

D.掌心向上,五指合攏

測試結果

選擇A:說明你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和累的感覺;健忘不記仇,只要沒有觸碰你的底線,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有斗志愛拼搏,刻苦努力,計劃性強,但又很固執,明知是錯也要往前走,撞了南墻就把墻拆了繼續走;愛笑,一點小事就笑逐顏開,什么都寫在臉上;愛憎分明,不給自己不喜歡的人絲毫機會,對自己喜歡的人超級縱容。

選擇B:說明你很會替他人著想,常試圖改變自己去迎合對方;外表親切熱情,內心追求安逸的環境,膽小并害怕失敗,卻總表現出強悍的一面;直覺敏銳,任何花招都逃不過你的雙眼;很有忍耐力,什么事都放在心里自己承受;不愛爭搶,認為屬于自己的是不需爭搶的。

選擇C:你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人,隱藏悲傷,卻希望得到別人的安慰和愛;害怕被忽略,對人關心也不表露出來,內心藏著無數秘密,只和最親密的人分享;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得很文靜,遇見開心的事會說個不停,不開心時則會躲起來哭。

選擇D:你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經常口是心非,感性且缺少安全感;對朋友的求助常有求必應,所以容易被騙;對陌生人冰冷,熟悉后就嘻嘻哈哈;冷靜,即使內心起伏再大也十分理智冷靜,喜歡故作堅強,其實內心軟弱;多愁善感,總為小事糾結;喜歡錢但不在乎,討厭干沒有意義的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册亨县| 四子王旗| 光山县| 丹巴县| 吴江市| 贵州省| 象山县| 克什克腾旗| 竹山县| 龙岩市| 墨竹工卡县| 双桥区| 本溪市| 文山县| 姜堰市| 峡江县| 红原县| 霞浦县| 芜湖市| 绥化市| 平安县| 桦南县| 尉犁县| 连州市| 缙云县| 大埔县| 高雄市| 镇原县| 澄城县| 绥芬河市| 大港区| 防城港市| 南木林县| 平山县| 清水河县| 兴化市| 正安县| 金华市| 中江县|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