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人類史
-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 3044字
- 2019-01-05 03:41:47
采集狩獵的生活方式
采集狩獵時代的考古學證據非常稀少,以至于我們對早期人類生活方式的理解主要依賴于對現代采集狩獵部落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事實上,采集狩獵生產模式的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人類學家理查德·李(Richard Lee)首先提出的,而這正是基于他對非洲南部采集狩獵部落的研究。盡管如此,少之又少的考古學證據可以用來規范現代人類學研究提出的一些歸納性結論。
從為數不多的采集狩獵時代遺跡,以及我們已知的現代采集狩獵者的生活方式和技術工藝來看,我們可以確信,如果以現代標準來衡量,他們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那時的人類每天從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中獲取的熱量很難超過3 000卡路里,而這是一個成年人類維持基本生存所必需的能量。
低下的生產力水平意味著以后來的標準來看,當時的人口密度非常低,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這意味著少量的人口散布在廣闊的范圍內。
現代研究顯示,采集狩獵者可能會有意識地控制人口增長,以避免對土地的過度利用。研究還顯示,采集狩獵者可以利用多種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如通過延長母乳喂養實現避孕;使用各種墮胎術;有時,甚至會殺死過多的兒童,或者讓年老、患病等身體不夠健康的成員自生自滅。
由于每個采集狩獵部落都需要一個大的區域維持其基本生存,和現代采集狩獵者類似,遠古采集狩獵者可能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由幾個關系密切的成員組成的小型部族中。大多數小型部族屬于游牧性質,你必須步行很長距離,才能走遍你自己的大片部族領地!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確認,臨近的部落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比如,幾乎所有的人類部族都鼓勵成員與外族通婚,以遠離自己的直系血親。采集狩獵部落定期與鄰近部落會面,彼此交換禮物和故事,舉行各種儀式,一起載歌載舞,共同解決爭端。在這種聚會(可能類似于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歌舞會)上,來自不同部落的男男女女會自發地或通過正式的婚約走到一起。
親緣關系
族群交流意味著每個部落在鄰近部落中都有親屬,這就確保了鄰近族群之間休戚與共的團結意識和語言之間的相互重疊。血緣親情結成的紐帶造就了地區交流網絡,使鄰近部落間的人員、物質和思想交流更加順暢。
基于現代采集狩獵社會的研究顯示,家庭和血緣觀念為考量和組織社會關系提供了首要方式。事實上,在《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1982)一書中,人類學家埃里克·沃爾夫(Eric Wolf)就建議將小型社會描述為“血緣秩序社會”。家族就是社會。這一點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恐怕難以理解。血緣和家族觀念為行為和禮儀提供了準則,要在當時的世界生存下去,這是十分必要的:那時大多數部落人數不多,沒有幾個人能在一生中有幸見到幾百人。
社會即家族的觀點也向我們透露了許多關于采集狩獵社會經濟情況的信息。當時的交換關系與現代家庭中的此類關系相似。交換被視為禮節,這意味著交換行為本身比實際交換的物品更重要,交換是鞏固、加深現有關系的良方。人類學家認為,這種關系建立在互惠基礎之上。與之類似,權力關系也就是家庭或擴展家庭的權力關系。公正、紀律——甚至是對反社會行為的暴力懲罰,也可以由家庭一手實施。家庭等級制度(只要其存在)主要基于性別、年齡、經歷和家庭成員享有的威望。
小貼士
采集狩獵社會
原住民
親緣關系
婚姻與家庭
基于現代采集狩獵社會的研究顯示,盡管男女可能分工不同(就像社會的年老成員和年輕成員分工不同),但他們扮演的角色差異并不一定造就相應的等級關系。女性可能承擔大部分照顧子女的責任,并負責采集大部分食物(至少在溫帶和熱帶地區是這樣,在這些地區采集比狩獵更重要);而男性則負責狩獵,在上述這些地區,這是一種不太穩定的食物來源。盡管如此,沒有證據表明男女承擔不同的職責會形成相應的控制與支配關系。在整個采集狩獵時代,人際關系都著眼于個體感受而非等級制度。在一個人際關系密切、沒有嫌隙的時代,人們沒有必要建立如現代社會這樣一個高度制度化的社會結構,這樣的構建主要是為了調整陌生人之間的關系。
種類繁多的墓葬品和藝術品留下痕跡,使我們得以一窺采集狩獵者祖先的精神世界,但卻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現代對比研究顯示,遠古采集狩獵者將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視為擴展家庭的一部分,其中充滿生靈,人們或與之建立親緣、責任關系,或與之對立。這樣,遠古采集狩獵者對人類和其他物種、實體的區別就相對模糊,不像我們今天區分得這么分明。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一些現代人常常覺得不可思議的理念,如圖騰崇拜——將動物、植物甚至地質構造(如山峰和湖泊)視為神靈,頂禮膜拜。雖然部落與部落之間象征精神的具體圖騰存在很大差異,但是相信萬物有靈是采集狩獵社會最根本的關于宇宙的設想(或宇宙模型)。這種設想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世界:動物和物體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人類只好隨性為之。
生活水平
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在其197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對采集狩獵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低下的傳統看法提出了質疑。基于從現代采集狩獵社會搜集到的證據,他反駁道,從某些方面來看,采集狩獵者(當然指那些沒有生活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群體)的生活算得上富足。游牧生活不利于物質財富的積累,因為人們不得不隨身攜帶他們擁有的財物;同樣,采集狩獵這種隨時從周圍環境獲取生存所需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財富積累。在當時的世界,人們沒有必要積累物質財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私有財產的缺失就是貧窮的標志。但薩林斯認為,采集狩獵者很可能感到生活富足,因為他們的生活所需可以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溫帶地區的采集狩獵者,他們的飲食富含營養、多種多樣;飲食的多樣性使遠古采集狩獵者們免受饑荒的困擾,因為即使他們喜歡的食物歉收,他們還有其他多種選擇。
? 思想實驗
早期采集狩獵者的飲食狀況和我們今天大不相同,但其飲食需求和我們相差無幾。想想今天我們花多久就能獲取3 000卡的熱量,你可以以下面的快餐食譜為例:
早餐:唐恩都樂(Dunkin' Donuts)烤腸,雞蛋,奶酪牛角包(690卡),熱巧克力(220卡);
中餐:麥當勞麥樂雞漢堡(425卡),16盎司可樂(210卡),10個炸洋蔥圈(244卡);
晚餐:漢堡王超級漢堡(670卡),1中杯奶昔(560卡)。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商店、餐館,而你想從水果、昆蟲的幼蟲、魚等食物中獲取相應的熱量,你得花多少時間從你家附近的自然環境中找到這些食物?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做這些事情?你需要多少新知識,來辨別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哪里可以找到這些好的食物?
生活閑適,但生命短暫
古生物學家(專門研究化石中的生物的專家)的研究已經確認,遠古采集狩獵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優于早期農業社會的人類。采集狩獵者居住的小型社會使他們和流行性疾病隔離開來,頻繁的遷移活動又避免了招引致病害蟲的垃圾堆積。現代對比研究顯示,采集狩獵者的生活相當閑適,他們每天只需花幾個小時尋找生活必需品,所花時間比農業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都要少得多。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夸大。從另外一些方面來說,毫無疑問,采集狩獵時代的生活十分艱苦。比如,預期壽命可能非常低(或許低于30歲)。盡管也有許多人活到了七八十歲,但相比大多數現代社會,其居高不下的嬰兒死亡率、意外事故以及人為暴力,也造成了更多年輕成員死亡。
? 思想實驗
環顧一下教室的四周。想象你就生活在采集狩獵時代,你不必去學校,也不必走進一間正方形的教室,你可能每天都待在野外,搜尋堅果、漿果或鹿。好吧,可能不是你們中間的所有人,但你們中間至少有一半人活不下來,因為50%的兒童會在10歲之前死亡。假如你是其中的幸運兒,勉強幸存,想想如此頻繁地失去年幼的兄弟姐妹,會是一種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