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任決定一切(白金版)
- 唐淵
- 2290字
- 2019-01-05 02:02:40
第三節 盡職盡責的心態基礎
一、心存感激地工作
心存感激地工作才會負責任地工作。如果你一面工作一面在痛恨老板、痛恨企業、痛恨工作,你會對工作負責任嗎?
“羔羊跪乳,烏鴉反哺。” 說的是動物尚且知道感恩,況且我們人類呢?
“飲水不忘挖井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說的是人應該懂得感恩。
相信很多時候人們都懂得感恩。你在問路的時候,別人告訴你正確的走法,這個時候你會說“謝謝”。這說明,人們在內心有感恩之情。
但令人費解的是,人們往往習慣于對陌路人感恩,但對生命中幫助自己、熟悉的人卻不懂得去感恩。例如有人不會去感恩父母,有人說父母養育子女是理所應當的;很多人也不會去感恩上司,感覺上司很不好,總是提出很多的工作要求,對員工有很多的不滿意,還會經常批評員工;一些管理者經常抱怨下屬太差勁,做不好工作……
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自不必多說,感謝上司也在應當之列。大家要想一想,在讀書之前是父母在教育我們,讀書以后是老師在教育我們,工作之后是領導、上司在引導我們。所以,對待上司、領導就應該像對待父母、老師一樣去尊重他們。
同樣的道理,上司也應該學會對下屬心存感激。上司應該明白,下屬的崗位績效是自己崗位績效的一個構成部分,下屬在自己的指導和幫助下,取得成就,這是下屬對上司的最好報答,上司必須心存感恩。哪怕下屬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好、不對,上司也要想辦法以愛心去幫助他成長進步,多問問自己對下屬的進步是否盡到了應盡的責任。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組織成員,對組織心存感激是理所應當的。
一次我在一家公司給員工上課,一名經理非常好心地告訴我:“老師,你要當心一點,我們老板很壞。”
我問:“你們的老板怎么個壞法?”
他跟我數落了一大堆老板的壞處,就像是在控訴萬惡的地主一樣。
我說:“既然你們的老板這么壞,為什么你還要給他干活?”
他回答說:“不給他干活沒有更好的地方去,現在不是時候,以后遲早要離開。”
于是我給他分析:“既然你說沒有更好的地方可去,這個工作就是你最佳的選擇。而且是你目前的企業在收留你,是你現在的老板給你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給你一份收入讓你養家糊口,這是公司和老板對你的貢獻。而你呢,隨時隨地講老板的壞話,把這個企業當做跳板隨時準備背叛。你說到底是你自己壞還是老板壞啊?
我的一番實事求是的分析終于讓這名經理意識到自己說老板的壞話是不對的,是自己缺少感恩的心態。
很多人只看到組織的不足之處,卻很少想到來自組織的幫助。很多你現在擁有的東西,都是組織帶給你的;如果沒有你現在服務的組織,那么你所擁有的就可能會或多或少地失去。
李墨是某公司的老總,他手下曾有過一名員工,剛開始的時候李墨給他800元/月的工資。第二年漲到1200元/月,第三年漲到1800元/月,到了第四年,漲到3000元/月。后來,李墨聽說這名員工一直在外面講自己的壞話,于是就把這名員工叫到辦公室。
李墨:“你對我有什么意見啊?”
員工:“我這么辛辛苦苦干活,給公司創造這么多的效益,每個月卻只有3000元工資。”
李墨:“那你需要多少?”
員工:“有一個公司讓我去,每月給我5000元。”
李墨:“我相信這家公司會給你5000元,但是你要分析一下這5000元是怎么來的?至少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你從800元/月漲到3000元/月,說明你的能力提高了。你的能力之所以會提高,是在公司給你提供的平臺上鍛煉的結果,如果你還停留在800元/月的水平,現在憑什么去拿5000元/月的工資?第二,這家企業為什么愿意用5000元/月挖你這個人?因為你是我的助理,他們認為李墨培養出來的人肯定好。如果我告訴他這個人是被我淘汰、工作業績不好的人,你想他會愿意花錢雇用你嗎?”
員工:“老板,你千萬不要這么做。”
李墨:“我肯定不會這樣做,而且我會支持你去,我希望我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夠成為人才。”
不懂得感恩組織的人是不會受組織歡迎的。
王老板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喜歡問他們一句話:“你們原來的老板怎么樣?”
有的應聘者會說:“我們老板很好。”
王老板繼續問:“那你為什么要離開?”
得到的回答:“因為我是英語八級,在原來的崗位上沒有機會完全發揮,老板覺到很可惜,他希望我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
王老板說他喜歡這樣的人,因為懂得感恩的人,是不會說原來企業老板壞話的。
但也有應聘者這樣回答:“我們原來的老板很壞,所以投奔你來了。”
這樣的人,王老板是不敢要的,會勸他另謀高就。
員工和老板考慮問題的角度會不同,所以當你是一名雇員時,應該多站在老板的角度考慮問題,給老板一些同情和理解;當自己成為一名老板時,則需考慮員工的利益,對他們多一些支持和鼓勵。很多員工對這一黃金定律還不理解,認為老板太苛刻。當他自己成為老板后,卻覺得員工太懶惰,太缺乏主動性。其實,改變的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在大多數情況下,老板想的是最好我少付一點薪酬,員工多做一點工作;而員工想的是最好工作輕松一點,同時收入高一點。
有位導游抱怨工作沒有底薪,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她想去告老板;后來聽說她想自己當老板,開一家旅行社。我問她是否有把握?她說:“基本上沒問題,因為導游是不需要發底薪的!”
很多員工認為老板對公司而言僅是一個投資者,是一個“最有權力的閑人”,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很多員工有一種被剝削的感覺,有的甚至對老板產生了敵對的情緒。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別看有些老板平日里若無其事,一副輕松瀟灑的樣子,其實他們大都承擔著不為人知的痛苦和責任。創維集團的總裁黃宏生把蘇格拉底的“寧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這句話大概也是不少老板內心的真實寫照吧。
有個連鎖店老板決定再開兩家新店,一些員工心理不平衡了:“老板賺那么多錢!我們辛辛苦苦一個月也就幾千元錢,跟老板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得知員工的抵觸情緒之后,老板說:“誰愿意跟我一起投資?”結果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當老板有那么輕松嗎?其實老板有更多的壓力,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你不想承擔這種壓力和風險,就只能選擇當一名好員工。況且,如果老板不繼續開連鎖店,就會有很多的員工找不到工作,現在的員工也會失去漲工資的機會。企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永遠需要感恩,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講的就是如何去感恩。當一名推銷員向顧客介紹產品,介紹了半天顧客不買,推銷員還是要感謝顧客花了這么多時間聽你講了這么多,我們知道,很多顧客不喜歡花時間和精力聽推銷員解說。員工還要感謝上司的批評,因為上司批評是幫助你提高工作品質,哪怕你以后離開這家公司,還是要感謝原來的老板和企業給你創造了成長的平臺,讓你有機會、有能力去從事更加重要、更有價值的工作。
這種感恩組織、講原來老板好話的原則同樣適用于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也要避免說別人的壞話,哪怕這個人真對不起你,你也不要去說他的壞話,喜歡說消極話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有位朋友打電話給黃進:“黃進,我要結婚了。”
黃進:“你不是去年剛結婚嗎?”
朋友:“我后來離婚了。”
黃進:“我怎么不知道?”
朋友:“結婚我會告訴你,離婚我怎么會告訴你呢?”
黃進:“那好,是不是又要喝喜酒了?”
朋友:“對啊,今天打電話就是要請你喝喜酒。”
黃進:“好的,你放心,我一定到場。”
朋友:“黃進,這次你可沒那么輕松了。你可要給我講兩句,客串當回司儀。”因為黃進主持婚禮時氣氛比較好,所以他答應了這位朋友一定會到。
等到結婚日期臨近,黃進一直沒有再接到這位朋友的電話,于是主動打電話跟他開玩笑說:“到現在都不打電話給我,是不是不想請我主持了?”
沒想到朋友真的回答說:“對,不想請你主持了。”
黃進盡量克制住尷尬沒有表現出來:“那好,你請其他人也是可以的,到時候我去喝一下喜酒就可以了。”
沒想到這位朋友說:“喝喜酒你也不要來了。”
黃進:“喝喜酒也不要來,你是不是怕我不給紅包啊?”
朋友:“不是這么回事,叫你不要來就不要來。”
黃進:“不說清楚怎么回事,我就偏要來。”
朋友只好說實話:“我不結婚了。”
黃進萬分驚訝地問:“你怎么又不結婚了呢?”
朋友:“因為我那個老婆是二婚。”
黃進:“你自己不也是二婚?”
朋友:“我這個二婚比那個二婚好太多了。她總是在講原來老公的壞話,而我從來不說以前老婆的壞話。離婚雙方都有原因,沒有必要說對方不好。這么一個不知道自我檢討的‘二婚’,我是不敢把她娶進門的。”
有一首詩,筆者做了修改整理,并且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感恩詩》:
我感謝關愛我的人,他讓我得到了幸福;
我感謝讓我愛的人,他讓我學會了珍惜;
我感謝藐視我的人,他喚醒了我的自尊;
我感謝不愛我的人,他讓我懂得了自愛;
我感謝傷害我的人,他磨練了我的意志;
我感謝欺騙我的人,他增進了我的智慧;
我感謝中傷我的人,他砥礪了我的人格;
我感謝鞭打我的人,他激發了我的斗志;
我感謝遺棄我的人,他使我學會了獨立;
我感謝背叛我的人,他成熟了我的判斷;
我感謝絆倒我的人,他強化了我的雙腿;
我感謝斥責我的人,他提醒了我的缺點。
總而言之,我感激所有使我成長的人!
當我們將“感恩”當成一種習慣時,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我們不應該抱怨工作、抱怨社會,而應該持著“感恩”的心態去工作,為公司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樣才能無愧于心、無愧于自己。
二、不為薪水而工作
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是在工作中獲得珍貴的工作經驗、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的充分表現和人品的普遍認同等。這些收獲與金錢相比,其價值要高出千萬倍。
有一次,我到某高校給學生們做演講,主題為“如何成功踏上就業之路”。在提問的時候,一名法律系的學生問我:“唐老師,現在我們出去應聘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用人單位會問我們薪資要求。”
唐老師:“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學生:“沒有5000元/月我是不干的。”
唐老師:“后來的情況怎樣呢?”
學生:“后來他們就一直沒有找我!”
唐老師:“為什么一直沒有找你?”
學生:“估計認為我工資要得太高了。”
唐老師:“你憑什么要這么高的工資呢?”
學生:“當律師的人收入很高。”
唐老師:“你有沒有成功的案例啊?”
學生:“沒有,我還沒畢業,怎么會有成功的案例?”
唐老師:“那你憑什么讓用人單位給你這么高的工資?如果你自己是用人單位,你愿意給無法證明能夠創造多少業績的應屆畢業生發這么高的工資嗎?”
學生:“不愿意。”
唐老師:“優秀的律師是能夠賺很多錢的,但也有律師由于不受市場歡迎而不得不改行的。不是律師賺錢,而是敢于負責任、善于負責任、能夠負責任的優秀律師才能賺到錢。要想賺到錢,就要首先讓自己優秀起來。”
只為薪水而工作的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我干一份活,就該得一份報酬,等價交換,僅此而已。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東西,工作中沒有熱情,沒有激情,沒有信心,沒有良好的態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過就躲過,敷衍了事。他們只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在書攤上賣的《如何消磨上班時間》一書就是為他們寫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在于人們對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他們因為不滿意自己的薪水,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放棄了,實在太可惜了。
那么何不將工作視為一種積極的學習呢?因為在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許多讓人成長的機會。在公司,老板支付給你的是薪水,但你在工作中賦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終身受益的“黃金”——那就是你在工作中獲得的珍貴的工作經驗、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的充分表現和人品的普遍認同等。這些東西不會遺失,也不會被偷。如果你有機會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他們并非始終高居事業的頂峰。在他們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頂峰又墜落谷底,雖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種信念始終伴隨著他們,那就是金錢以外的“黃金”。
這里我們沒有講大道理,也不是替老板說話,而是替所有的職場中人說話,替職場中人著想,職場中人必須要明白:不為薪水而工作,薪水自然會提高。
首先,我們要相信絕大多數的企業老板是明智的。企業尋找的是那些能力比較強、能夠創造業績的員工,這樣的員工不用擔心加薪的問題。
當然,作為一名聰明而明智的老板,他不會簡單地跟你說:“好好干,我會給你加薪。”他會拍拍你的肩膀:“好好干,把你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將會有更多的責任讓你去承擔。”實際上,在讓員工承擔更多責任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職位的提升和薪水的提高。也就是說,當老板給你加重任務的時候,就是在考慮給你加薪的時候。你愿意接受這個觀點嗎?
其次,不要擔心自己的努力會被忽視。正像一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吊兒郎當的工作態度會輕而易舉地被發現一樣,如果這個人愿意很認真地去工作,相信周圍的人尤其是老板也一定看得到。
有一個年輕人想試試自己有沒有被提升的機會,于是就毛遂自薦對老板說:“老板,讓我去做管理的工作吧。”
老板說:“這樣吧,你可以先去試試看。我們新建的廠房在進行設備安裝,你去負責一下,但是不能保證給你加薪,也不能保證給你升職。”
年輕人高興地到新廠房去工作,到那里拿圖紙一看,什么都看不懂。這個時候他有兩個選擇:第一,繼續干下去;第二,看不懂圖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索性退出不干了。但他選擇了前者。他自己花錢請老師傅吃飯,交學費向老師傅請教學習,后來終于保質保量地把工程任務完成了,不久以后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和加薪。
老板跟他說:“我知道你看不懂圖紙,如果你當時用任何理由推托這份工作,你在這個企業都將會沒有前途,一個沒有能力同時又不安分守己的人在我們企業是不受歡迎的。恭喜你出色地完成了這項工作。”
大部分人會花很多時間關心薪水、福利、休息和下班以后的事情,如果你做每一件工作都是那么熱忱、友善和不計報酬,那么,你就將自己與這些人區分開來,那么成功就應該屬于你。
第三,萬一企業對我們不公平怎么辦?萬一我努力了別人還是看不到,還是得不到回報,老板還是不明白怎么辦?這時候也可以退一步想一想,老板今天看不到,明天有可能看到;現在看不到,以后可以看到;這個老板看不到,可能其他老板看得到。哪怕別人都看不到,自己還是會知道所付出的努力終將會得到回報。所以,你沒有必要擔心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以把現在學到的本領、技術都發揮出來,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
當你從一名一無所知的普通員工成長為一名善于處理各方面關系的高效管理者,你已經在獲得進步了。
試比較以下兩名具有相同背景的年輕人。
A員工:熱情主動、積極進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精益求精,總為公司的利益著想。
B員工:總喜歡投機取巧,總嫌自己的薪水太低,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請問如果你是老板,你會雇用哪一名?你愿意提升哪一名?你愿意給哪一名員工加薪?你認為哪一名員工有更好的前途?相信答案都會是A員工。
再請問,你會選擇做A員工還是B員工?相信人們都會選擇做A員工。
現在,請您記住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為薪水而工作,如果你能不只為薪水,同時為自己的進步而工作,你就超越了大多數人,也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熱愛自己的工作
有許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覺得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他們身在其中,卻無法認識到工作的價值,只是迫于生活的壓力而勞動。二是因為浮躁的心理,所以好高騖遠,急于求成,不愿意腳踏實地地做好目前的工作。他們不喜歡正在從事的工作,自然無法投入全部身心,在工作中也就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將大部分心思用在如何擺脫現在的工作環境上。這樣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有所成就的。
工作本身沒有貴賤之分,但是對于工作的態度卻有好壞之別。在這個世界上,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用心做好了,一樣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豐厚的回報和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2004年4月19日,麥當勞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突然逝世。麥當勞公司董事會隨后推選了當時年僅43歲的澳大利亞人查理 · 貝爾為新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他因此成為第一位不是美國人的麥當勞掌門人,而且也是麥當勞最年輕的首席執行官。貝爾小時候家庭比較貧困,當他還在15歲的時候就去麥當勞公司打工了,他的目的就是賺一點零花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掃廁所。雖然打掃廁所的工作又臟又累,但是貝爾還是盡心盡力、滿懷熱情地將其做好。常常是掃完廁所拖地板,拖完地板繼續掃廁所,有時候還抽空去幫忙翻一翻正在烘烤中的漢堡包。他所做的一切都被這家麥當勞的經理看在眼里。經理很高興看到貝爾這么認真地工作,于是跟貝爾簽訂了培訓協議,分配貝爾在麥當勞的各個崗位上不斷地學習、提升。貝爾在19歲那年不負眾望,被提升為澳大利亞最年輕的麥當勞店面經理。
查理 · 貝爾的事跡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明天的總裁就在今天的明星員工當中。所以,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做,而且應該用心去做。
盧浮宮收藏著莫奈的一幅畫,描繪的是女修道院廚房的情景。畫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名天使正在架水壺燒水,另一名天使正優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個穿著廚衣,伸手去拿盤子。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們全神貫注地去做。
而要用心做好每件事情,就需要首先認識到每一件事情對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說的是一名記者為了寫一篇關于建筑業的文章去采訪建筑工人。他來到建筑工地時看到一名工人正在砌磚,于是問他:“你在干嗎呢?”
那個工人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啊?我在砌磚啊!”
他問第二名工人,工人說:“我在建大樓。”
他問第三名工人,工人說:“我在建設美麗的城市。”
過了三年,第一名砌磚的工人還在建筑工地砌磚;第二名砌磚的工人已經坐在辦公室里面看圖紙了;第三名砌磚的工人已成了前面這兩個人的老板。
同樣是砌磚的工作,但是每一個人對它的理解不一樣,最終三個人的發展結果完全不同。
有三位少年跑到少林寺,要求住持收他們為徒。
住持問第一位少年:“你為什么要學武功?”
第一位少年回答:“師父,我身體太弱了,我學武功是要強身。”
住持又問第二位少年:“那你呢?”
第二位少年回答:“師父,我家里富裕,每天大魚大肉,所以我吃得太肥了,我學武功是要減肥。”
住持問第三位少年:“那你又為什么要學武功呢?”
這位少年激憤地說:“師父,我們村子遇劫,我父母和許多鄉親父老都被他們欺壓。我學武功是要保護鄉親們。”
結果,當然是第三位少年把武功學得最好。
如果你是磚匠,可曾在磚塊和砂漿之中看出詩意?如果你是圖書管理員,那么在整理書籍的空隙,是否感覺到自己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如果你是學校的老師,是否一見到自己的學生,就變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煩惱都會拋到九霄云外?如果你是餐飲行業的服務生,有沒有從客人滿意的笑容里領會到職業的崇高和人生的美好?
即使你的處境再不盡如人意,也不應該厭惡自己的工作,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環境迫使你不得不做一些令人感到乏味的工作,你應該想方設法使之充滿樂趣。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無論做什么,都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筆者接觸過很多大公司、大集團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淵博的知識、豐厚的福利待遇,擁有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但是他們仍然非常痛苦,認為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仍然在想辦法離開這家公司,打算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你確確實實想換工作當然是可以的,只是換工作之前你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如果沒有好的心態,哪怕換一萬份工作也將于事無補。
唐銘和林妃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天,林妃來找唐銘:“唐銘,你有沒有客戶幫我介紹介紹?”
唐銘問:“你現在做什么工作?”
“我現在在推銷化妝品。”林妃答。
唐銘:“那好,以后遇到有這方面需要的人我就介紹給你。”
當唐銘把周圍需要買化妝品的朋友名單交給林妃的時候,她告訴唐銘:“唐銘,我已經不干了。”
唐銘問:“你現在干什么去了?”
林妃說“我現在換工作了,推銷電子產品。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客戶幫我介紹介紹。”
又過了一段時間,當唐銘向林妃介紹客戶的時候,她又告訴唐銘說:“唐銘,我已經不干電子產品推銷了!”
唐銘驚訝地問:“你怎么又不干了?”
林妃回答說:“我這個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成功,所以我要學習成功的方法,現在專門找了一位老師學習成功學。”然后她又跟唐銘推銷他們的成功學課程,希望唐銘能幫她介紹學員。
唐銘回答說:“好,到時候給你介紹客戶。”
當唐銘把客戶介紹給她的時候,她告訴唐銘:“唐銘,跟著別人學成功學還不如自己講成功學。現在把客戶介紹給我就可以了。”
唐銘認為,講課不是那么容易的工作。不要認為講師站在臺上非常風光,能引來許多人羨慕的眼光。但是正如很多人都會唱歌,但是最后沒有幾個當得了歌星一樣。于是,唐銘告訴她想先聽聽她講課,了解一下再說。不久以后,當唐銘能抽空去聽她講課的時候她又說其實當講師也不容易,做不下去了,要回來跟朋友一起開公司。
2008年年底的時候,林妃突然打電話請唐銘吃飯。唐銘問:“你現在做什么事情?”
“我現在準備開始做化妝品。”林妃說。
原來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點。
如果換工作之前沒有很好的心態,遇到困難就躲,最終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熱愛工作,就要忠誠于自己的工作。忠誠是一種品格,要忠誠于自己的事業,忠誠于自己的企業,忠誠于自己的產品,忠誠于自己的工作。忠誠并不是從一而終,而是一種職業的責任感,不僅僅是對某個公司或者某個人的忠誠,更是一種職業的忠誠,是承擔著某一責任或者從事某一職業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
四、自動自發地工作
所謂自動自發,就是人主動采取的行動。
通常我們可以把人分為以下六種。
第一種人:卓越者
主動才能卓越。主動的人內心有一個發動機,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他總是能夠在不被人告知的情況下做著恰當的事情。這種人天生就是領導者,天生就是金牌得主,是人群中的卓越者。如果他是領導者,他應該是老板型的領導者;如果他是運動員,他應該是金牌運動員;如果他是員工,他應該是金牌員工……
湯教授曾經受邀到一家公司給員工做演講,演講的題目叫“我主動,我進步”。經常坐在最前面的那位個子高高、頭伸得長長的是他們的總經理。
這位總經理原來在一家職業技術學校讀書,學的是烹飪專業,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一個農行的食堂工作。他在做廚師的過程中總是喜歡去做一些額外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餐飲方面的管理知識。
后來,他被招聘到一家賓館當餐飲部的經理。在當餐飲部經理的時候,他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把餐飲部的管理工作做得很好,同時,還主動協助其他部門做好工作。正是因為這種主動的精神,使他對賓館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比較了解,后來他被提拔為總經理助理。在當總經理助理的時候他總是能夠想總經理所想,為總經理分擔工作。久而久之,他就學到了用總經理的思路思考問題,這為他以后創辦自己的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如果不是這種主動的精神,他后來就不可能創辦自己的企業。
因此,他總是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公司的每一名員工,希望他的員工都能夠成為主動的人。他要讓每一名員工都學會湯教授講的一句話:“我主動、我進步。”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老板的潛質和機會,但是能夠學習做職場中主動的人,做好更多的工作,終將會在其發展的道路上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曾經有一個電視節目,講述的是青島港一位普通卻又偉大的產業工人——許振超。青島港橋吊隊隊長許振超被譽為新時期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人稱金牌工人。許振超曾經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畢業生,今天卻成了聞名航運界的橋吊專家;作為一名普通工人,卻主持編寫國內第一本港口橋吊作業手冊,被眾多專業院校列為必讀教材;作為一名普通的橋吊作業隊長,卻主持建立了全公司質量管理體系,帶領他的工友們創造了集裝箱作業的世界紀錄。后來,國家廣電總局、青島市委宣傳部和青島港還專門以許振超為原型聯合攝制了數字電影《金牌工人》,這部電影在北京上映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第二種人:優秀者
第一種人即主動的人,是在沒有被人告知的情況下已經在做著恰當的事情。第二種人是需要別人告知的,但只要跟他講一次就夠了。一般來說,企業里的管理人員大多屬于第二種人,他們是堅定的執行者,代表人物是《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中的羅文。
美西戰爭時,美國必須立即和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系,可是加西亞在古巴的森林里,沒人知道他在哪里。這時有人推薦一個叫羅文的人。羅斯福給了他一封信:“請把它交給加西亞!”沒人跟羅文說加西亞是男的還是女的,長發還是禿頭,是將軍還是看大門的。羅文也沒問。四天之后,他在一個夜里從古巴上了岸,消失在密密的叢林當中。三個星期之后,他從古巴的另一邊出來,至于他是如何徒步走過這個危機四伏的國家,又如何打聽并見到加西亞將軍并把信交給他的,沒有任何人知道,他也沒有向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加西亞將軍收到了美國總統的信。
《把信帶給加西亞》這本書之所以暢銷,就是因為書中的主人公羅文這位英雄人物,這是人們對羅文式優秀者最好的褒獎。
第三種人:普通人
這種普通人在企業里大量存在,普通人的特點是任何工作跟他講一次不夠,需要跟他反復講,并且需要承諾給他相應的條件,讓他得到更多的好處,他才愿意把事情做好。
某天A經理對B員工說:“你打掃一下那堆垃圾。”
B員工說:“好的,我掃一下。”
第二天,那里的垃圾沒有打掃。
A經理問B員工:“怎么沒打掃?”
B員工回答:“因為比較忙。”
第三天,垃圾仍然堆在那里沒被打掃。
A經理問B員工:“怎么沒打掃?”
“這事情是我做的嗎?”B員工回答。
A經理說:“你掃完了我給你發獎金。”
B員工回答:“哦,好的,我馬上去打掃。”
最后終于打掃過了,卻不怎么干凈。
像B員工這樣的人很欠缺主動性,需要上級不斷去催促和給予獎勵才會去完成工作。這些人也是很多管理者頭疼的對象,他們也因為缺乏主動性而注定是胸無大志的凡夫俗子。
第四種人:被淘汰者
被淘汰者的特點是無論跟他講多少次他都做不好事情,創造不出業績,這樣的人在組織中勢必要被淘汰。這種被淘汰的人除了少數靠投機取巧得勢于一時的“強人”之外,多數是生活在貧困當中,他們只會發牢騷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總感覺上帝虧待了他,企業虧待了他,領導虧待了他,老板虧待了他。
實際上,他應該想想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處于這么糟糕的處境中?問題的根源是不是在自己身上?正因為永遠處在貧困狀態,所以他們有共同的特點:為下一個月的房租苦惱,為明天的方便面苦惱。但是這些人寧愿天天這么苦惱也不愿承擔更多的責任,不愿主動爭取更多的工作。
小明已經畢業很多年了,干過幾份工作,不是因為沒有業績被老板炒了魷魚,就是公司發不出員工工資,她炒了老板的魷魚。經朋友介紹,小明剛剛找到一份國企的新工作,做產品銷售,底薪高,有提成,五險一金,福利也好,辦公環境也不錯,小明當然很滿意。但試用期一過,小明就離開了這家公司,原因是星期六需要加班,她說:“我要過生日,不能調休。”經理說:“團隊每個人都應該發揮各自所長,擔負團隊的公共工作。”她說:“不另加工資不做。”業績做不出來,給她調崗做后勤,她說:“沒有提成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領導說:“這樣的員工想幫她也幫不了,怎么扶也扶不起,只能放棄了。”
第五種人:被改造者
被改造者不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好,而是根本就不做,妄圖不勞而獲。但是要知道,“一勞永逸”的話,有是有的,而“一勞永逸”的事卻極少……——魯迅。所以,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高爾基。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宋慶齡。不肯勞動的人,就需要被改造,所有犯罪的根源,都是好吃懶做!
董某開了一家車行,經過多年的努力,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可董某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致富讓未成年的外甥楊某的心中極不平衡。前不久,早有預謀的楊某懷揣安眠藥來到了車行,與看門的表哥聊天,趁其不在意將安眠藥放入了表哥的水杯中,過了一會兒,楊某看到表哥喝了“藥水”后,漸漸昏睡,便抓起電話打通了上午聯系好的貨車,以銷車為名將價值二十余萬元的十二輛嶄新的摩托車裝上汽車拉往外省。正當楊某到處尋找買主之時,刑偵人員連人帶車將其抓獲了。
第六種人:被懲戒者
這種被懲戒者,不但自己不干,而且還搗亂,妨礙別人干,在團隊中起著破壞作用,是負能量。多數單位的規章制度中不僅規定“堅守崗位,忠于職守,工作時專心致志,不閑聊閑逛,不說笑打鬧,不吃零食,不干私活”,而且還規定“不妨礙他人工作或學習,不在工作崗位接待客人”等。至于這種人為什么要“搞破壞”,情況各不相同:有些是性格原因,多動癥,不搗亂不痛快;有些是品德原因,拖別人后腿,以掩蓋自己的落后;有些是政治原因,踩掉了別人才能讓自己爬上去……
懲戒害群之馬,才能維護大眾利益,才能補充正能量。
老刁當副處長已經十幾年了,處長換了好幾撥,但他始終是副職。老刁對此深感委屈,每見一位新領導到任他都十分不高興,不但不配合工作,反而處處給領導出難題。他的領導只能“惹不起躲得起”,盡量少讓他參與工作,少給工作添亂。在領導看來,只要他啥都不干,就是對團隊的最大貢獻。
在我們身邊,上述的六種人都可能會碰到。那么,你是屬于哪一種人呢?你想要什么樣的結果就需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需要采取相應的行動。而負責任的人無疑就應該是第一種人、主動的人、自覺自發的人。
學會感恩,珍惜并熱愛工作中所獲得的一切,用積極的心態投身于工作中,這樣你就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