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一輯)
- 于世潔
- 854字
- 2019-01-05 01:41:08
一邊前行,一邊感謝

專業:人文科學實驗班
葉心怡,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文科實驗班,高中期間閱讀《紅樓夢》,撰寫讀書筆記并出版個人作品《尺素寸心品紅樓》,曾獲第八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高中組一等獎,隨筆《讀〈病隙碎筆〉有感》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曾作為選手參加北京電視臺《SK狀元榜》節目錄制。擔任校模擬聯合國社團社長,曾參加第八屆北京大學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在魯迅博物館參與志愿講解工作,高中期間志愿學時共計98.5小時。2014年入選清華大學“拔尖計劃”,并獲得30分降分優惠。
Thanks for everything
在網上查到清華大學的錄取結果后,葉心怡立刻在微博上發了這句話,這已經是她自高三以來第三次寫下這句話了。第一次是在得知自己得到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降分資格的時候;第二次則是在一次名為“我的二附記憶”的班會分享中。高中、拔尖計劃、高考,這一路走來,她最大的感觸就是要“感謝”。
2011年,葉心怡被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文科實驗班錄取。這里濃厚的人文氛圍和寬、厚、實的培養模式讓她成長為一名不僅認真學習課內知識、還大量接觸課外文科類作品和話題的學生。高一的第一次語文作業中,老師讓同學們任意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寫一篇讀書筆記,她選擇了寫一篇分析《紅樓夢》中妙玉性格的文章,兩千余字的讀書筆記對于剛剛進入高中的同學來說已經很長。語文老師從中看到了她對《紅樓夢》的熱愛,鼓勵她每周閱讀《紅樓夢》中的一回并撰寫讀書筆記。到高二結束,她的讀書筆記已累計14萬字,她將這些讀書筆記整理,出版了個人作品《尺素寸心品紅樓》。當她在“拔尖計劃”專業面試中對考官關于《紅樓夢》的問題做出自己比較滿意的回答的時候,她最感謝的是老師最初的鼓勵。
盡管熱愛文學的葉心怡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她在高中時期的文科學習卻不是一帆風順的。“高一、高二時,我成績雖然還算不錯但很少能數一數二,數學、歷史、地理成績一直在平均分上下掙扎。”她坦言。高二結束后的暑假,葉心怡深知馬上就要高三了,到了需要專心致志努力學習的時候了。她下決心拼盡全力,堅持每天學習10小時以上,將過去偷懶放過的知識點認真思考或記憶。說起那段盡全力堅持努力學習的時光,“除了想要提高成績之外”,支撐葉心怡更多的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可以有多努力”的執念。高三一年,她堅持每天早上6點起床,先背歷史書再吃早飯,利用課間、午飯后的零碎時間抓緊學習,保證11點半就寢。就這樣,她的成績逐漸進步,與此同時她在這種單純的努力過程中找到了對知識的謙卑態度,她從“天馬行空”逐漸變得實事求是,并充滿了求知欲。
她對高三努力的歲月充滿感激:“感謝高三的生活給我帶來的性格上的變化,對現實的關注更有利于自己的發展。”
我覺得清華在歡迎我
報名參加2013年清華大學暑期學校之前,葉心怡并不了解清華的文科院系設置。填寫暑期學校報名表時,她第一次看到“人文科學實驗班”這個專業分類。對清華幾近無知,在暑期學校期間初次走進清華校園的她卻立刻被清華的風貌所吸引。“清華的校園很大,走在路上感覺比較空曠。”這讓她覺得心里很寧靜。清華的招生口號“我在清華等你來”讓她覺得驚奇,在她看來,清華是全國頂尖的大學,頂尖的大學用“等你來”拉近了與各地莘莘學子之間的距離。“我忽然覺得清華很友好,離我很近。”她還記得,暑期學校結束的那一天下著大雨,她撐著傘,拖著箱子從紫荊公寓往西門走,忽然間就流淚了。她希望能夠作為這個學校的一員回到這里來,但是這要付出很多努力。
也是在暑期學校中,葉心怡得知了“招收有特色的同學”的“拔尖計劃”,她覺得自己寫了一本書,得了一個作文比賽的全國一等獎,似乎有機會參加“拔尖計劃”,而且這個計劃相較清華的其他自主招生計劃更加適合她。“當自己的成績不足以讓求索清華的道路成為一條坦途的時候,這個機會對我是一個驚喜。”清華為她提供了一條更適合她的道路,這讓她更加覺得清華是個很友好的學校。
葉心怡被暑期學校評定為優秀,在“拔尖計劃”中獲得認定,獲得30分降分優惠,被清華大學人文科學實驗班錄取,這一路走來,從對清華的人文科學實驗班一無所知到成為它的一員,葉心怡十分感激:“清華似乎是在歡迎自己,仿佛我注定就要上這所學校。”
“摸索”著向前走
調侃了一下自己以前難以抉擇時不得不用隨機數表做出選擇后,葉心怡笑言自己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姑娘:“現在需要自己權衡的事情多了,很多時候都會很糾結。”
“剛剛過去的一周就很虐,”她坦言,“有好幾個大作業要交,有一門課程又需要上好幾次課,我自己還有一個講座很想聽。”對于葉心怡來說,類似需要糾結的事還有很多:“我自己非常想去國外交換,還在糾結要不要修英語雙學位,因為媽媽學的就是英語專業。”
盡管還有很多糾結和不習慣,葉心怡還是很快適應了大學生活,包括每天騎自行車的生活方式以及早有心理準備的1500米長跑。她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在清華的體育鍛煉傳統的激勵下,喜歡上長跑這項運動,她常在每天傍晚結束陽光長跑之后再在操場上跑上幾圈: “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跑上幾圈讓人心情舒暢。”
大學的生活為她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除了盡自己所能學習專業課,她愿意利用清華的各種資源開闊自己的視野。大一第一學期她選修了文化素質課程“清潔生產導論”,后來當她在觀看柴靜為霧霾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的時候聽到“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術語的時候,她發現這些概念都在文化素質課上學習過,對這部紀錄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現在的她,背單詞、泡圖書館、讀書,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還運營著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時不時“分享一點兒自己的想法或者推薦一本書”。她用“摸索”來概括自己現在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對知識保持謙卑,在大學生活中多學一點兒,多想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