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一輯)
- 于世潔
- 886字
- 2019-01-05 01:40:59
因好奇而清華

專業:經濟與金融(國際班)
黃冬,畢業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三中學,高考成績719分,入選清華大學2014年“領軍計劃”,獲得60分降分優惠和20分專業加分優惠。
好奇心驅動鉆研自主性
黃冬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源自自己的好奇心。
他覺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獲益最多的,就是爸爸從他小時候便注重培養他的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黃冬不斷地去看書學習,動手實踐,他在5歲時看完了全套的《十萬個為什么》,科學課上老師教的“家庭小實驗”他一個也不落。這不僅培養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鉆研精神,也使他具備了更強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
當其他同學還在為中考的數學題抓耳撓腮的時候,他已經沉浸在了高等數學的世界里。對數學和物理的熱愛,使他從小就對清華大學這個洋溢著理工氣息、科技氣息的校園充滿了向往。
上了高中之后,各種各樣的學科競賽再一次點燃了黃冬的斗志。高一的生活還未正式開始,他就已經開始為數學和物理競賽做著準備。三年里,黃冬在保質保量完成學業任務的同時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學競賽和物理競賽之中,幾本如磚頭厚的、讓人望而生畏的競賽書,硬是被他“啃”了下來;近十幾年的一套套競賽真題也全都被他“刷”了一遍。每當遇到自己解不出來的題目,他總是或翻箱倒柜,或上網搜索,把自己能找到的相似的題目看一遍,實在解不出來再向競賽教練請教。
三年的競賽之路不僅使黃冬結識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強手,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提前接觸了大學的部分課程,還進一步培養了他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思維習慣。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較高的學習效率使得他在沖擊學科競賽的同時,兼顧了日常在校的學習成績。
在班級里,同學們總是習慣叫黃冬“冬哥”,無關年齡,并非調侃,而是大家發自內心地認可和崇拜著黃冬的自主鉆研能力與“江湖地位”。而且他不僅獨善其身,更積極解決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壓力等問題,幫助大家共同進步。每次黃冬參加完全國性物理競賽或數學競賽返回學校后,老師往往會留出一節課的時間,請他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比賽心得與體會。同學們戲稱之為“冬哥游學記”,因為他總是將自己的比賽經驗與收獲言無不盡,說起故事更是繪聲繪色。黃冬說,每次去全國各地參加競賽其實更像一場天南海北的旅行,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在與高手對決的同時更滿足了自己對知識、對生活的好奇心。
平和的心態,獨特的解壓方式
高中的三年里,黃冬經歷過不少酸甜苦辣,但他調侃說,估計是自己“心比較大”,不高興的事情一般睡一覺就忘了,所以總覺得誤打誤撞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更讓黃冬覺得幸運和感激的是他的班主任:“老師特別注重營造一種輕松、有序而又勤奮、高效的班級整體學習氛圍。”
更具特色或者說“另類”的是,每次大考前,如果發現班級里的同學過于緊張,老師都會組織大家去操場踢球、打羽毛球或者進行春游等戶外活動,讓大家通過體育鍛煉釋放積蓄已久的緊張情緒,為更高效地學習做好準備。如今回想起來,黃冬覺得這似乎更注定了冥冥之中他與清華的緣分——來到清華后,每次學習累了,做題遇到瓶頸了,他都會去操場跑上幾圈,或者散步到大禮堂前看一眼芳草綠樹,聽幾聲鳥啼。在黃冬看來,課業學習與體育鍛煉從來都不是此消彼長的爭奪時間的對抗者,舒活舒活筋骨,不僅當下的疲憊感一掃而空,更重要的是幫助他恢復平和的心態,卸下壓力投入下一輪的征程。
黃冬說,壓力往往來自對結果的過高期待,而減壓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面對每一次挑戰時奮力一搏,爭取發揮自己的最好水平,但并不過多設想“考得好會怎樣,考不好又該怎么辦”,不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高考前,老師和同學對他的期望都很高,但他只是將這些期望都默默地收入心底,告誡自己要暫時忘卻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高中三年的競賽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高二時因為弄錯一個符號,他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物理競賽一等獎失之交臂;高三時,雖然同時進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數學省隊和物理省隊,但最終還是與全國總決賽的金牌擦肩而過,無緣保送清華的名額。但也正是這番坎坷曲折使他更加堅強,更懂得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在逆境中調整自我。同學有壓力、有困惑的時候也特別喜歡向他求助,因為他不僅耐心傾聽,更愿意將自己的實際經驗與體會真誠地與同學分享,把讓同學放寬心、專心做眼前的事、迎接現時的挑戰說成一個個小故事,說到同學的心坎里。
清華:知識的棲居
黃冬說,選擇經濟與管理學院,是因為覺得之前的自己一直是一個“純純的理科生”,所以希望大學學習過程中能夠在發揮自己數學和物理特長的同時更注重實際運用性,更“接地氣兒”。同時,他也坦言,經管學院確實是一個匯集了各方大牛的舞臺,對學生的重視與培養也更加多元而全面,“不僅需要你建立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專業基礎,還需要你具有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快速的邏輯反應能力,同時還更強調全球視野與國際情懷”。
如今的黃冬,為了更高效地提升自己的全面素養,把課余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他覺得,清華每日都是讀書天,再也沒有比清華更適合讀書的詩意的棲居了。最令黃冬流連的,是清華的老圖書館,“那種紅木的桌椅透著歷史的厚重感,一進門去,便能聞到令人心安的書卷氣息”。
在老圖書館里讀書的,不僅有為學業而衣帶漸寬的少年學子,更有鬢發漸白、深藏不露的師長們。他們有的或許已在清華度過了數十個春秋,但步入圖書館的腳步都是敏捷而輕緩的,翻閱藏書的表情都是嚴肅而崇敬的。這里的每一塊磚似乎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流轉,以及在這些時過境遷中積淀下的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常讀常新。
黃冬說,他覺得最有人情味之處,是清華人喜歡將圖書館,尤其是老圖書館的細節賦予形象化和生命力,于是,有了曹禺之位,有了被封為新舊“館長”的貓——曹禺之位意味著傳承,貓館長意味著對求同存異的理解。
黃冬說,自己熱愛老圖書館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使他回憶起高中時與同學們一起為了理想而努力學習的時光。“老圖書館的桌子很長,高峰時段,一個桌邊會肩并肩地坐著八名同學。大家有的在趕作業,有的在憋論文,有的在刷‘紅寶’,有的是學長學姐們,為了考研、‘國考’等各種目標而持之以恒地奮斗著。我和他們或許并不相識,遇到難題也不會真的和他們進行討論,但當我坐在他們旁邊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覺得精神更為集中,也更容易專注。”這似乎就是清華作為中國最高學府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她為莘莘學子所神往,同時更能讓每一位慕名而來者不僅收獲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訓練,更將嚴謹勤奮等清華風骨潤物無聲地鐫刻于每一名學子的言行之中與顰息之間,凝成園子所孕育和見證的一代代過客所共同擁有而珍視的名字——清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