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答蘇武書
- 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文
- 陳引馳
- 5665字
- 2017-06-23 12:00:34
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1]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2]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3]韋韝毳幕,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4]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5]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6]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7]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8]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茍活。[9]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10]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11]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12]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13]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14]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15]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16]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17]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18]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19]而執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20]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21]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22]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23]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24]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25]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26]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27]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28]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29]丁年奉使,皓首而歸。[30]老母終堂,生妻去帷。[31]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32]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33]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34]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35]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36]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37]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38]愿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圣君。[39]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40]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41]
【賞析】
李陵出生于一個悲情的將門世家。他的祖父是被時人譽為“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被匈奴人敬畏地稱作“漢飛將軍”的名將李廣。但李廣一生無緣封侯,最后一次征戰中因迷路誤期,不愿面對刀筆吏責問而自殺。李陵的父親早死,李陵是遺腹子。當李陵成人之時,家門衰落,李陵肩上承擔著重振家族聲望的重任。天漢二年,李陵自告奮勇,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之地,遇到單于主力。單于召集數十倍于李陵的騎兵,付出死傷上萬的代價,最終擊破李陵的軍隊,李陵投降。李陵和蘇武是朋友,他投降的前一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李陵投降后,曾多次去看望蘇武。后蘇武回到漢朝,寫信勸李陵歸漢,李陵寫了此信作答。在信中,李陵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的作戰經過、失敗投降的心路歷程以及不能歸漢的原因。
史書記載,單于對李陵十分器重,封他為右校王,還將女兒嫁給他。但從信中來看,李陵卻并不以此感到快樂。相反,他的內心充滿了悲苦。他寫自己在匈奴的生活,飲食習俗、氣候環境都與漢地迥然相異,夜不能寐,晨起落淚。一方面他從內心抵觸匈奴的文化和風俗,他看到的是“異類”,聽到的是“異方之樂”,“蠻夷”和“戎狄”的一切都只會加重他內心的悲傷。但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回到漢朝,漢武帝由于他的投降而殺了他的全家,“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他與漢朝已恩斷義絕。全家被殺已令李陵痛不欲生,更讓他憤怒的是,他雖然戰敗投降,但自認為“功大罪小”,他不該受到如此嚴厲的處置。
為了證明自己“功大罪小”,李陵在信中詳細地描述了作戰的經過。這本是一次可以不必發生的戰役。漢武帝遣李廣利率漢軍主力西征天山,李陵最初的任務是為大軍負責輜重。這是一個沒有什么風險的任務,但也幾乎沒有機會參加對匈奴的戰斗。急于恢復家門聲望的李陵對此自然不能滿意,遂主動請求僅率五千步兵北出大漠,攻擊單于王庭。也正如李陵所期待的,當他率軍向北進發三十多日后,遇到了匈奴單于所率領的三萬騎兵。在平坦的大草原上,騎兵對步兵本就具有兵種上的壓倒性優勢,更何況現在數量上也是匈奴騎兵占據絕對優勢。所以匈奴騎兵迅速發動了攻擊,在他們看來,這應該是一場不費力氣的屠殺。但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不僅進攻被打退,而且漢軍還對他們進行了追擊。單于一邊敗退,一邊從各部又調集了八萬騎兵。李陵此時“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這才向漢地方向撤退。可以想見李陵軍隊面臨的兇險處境,孤軍深入,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作戰,騎兵強大的機動性使敵人一路尾隨不舍,隨時可以發起進攻,隨時可以撤出戰斗。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應是匈奴人占據絕對優勢和主動,但李陵的軍隊卻絲毫未落下風。正如李陵在信中描述的,“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當撤至距離漢朝邊境不過一百多里時,李陵的軍隊已經筋疲力盡,而且面臨兩個致命的問題:第一,武器消耗殆盡;第二,沒有后援。但即使如此,每次戰斗時李陵振臂一呼,漢軍仍然“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匈奴已陣亡上萬人,且越來越接近漢朝邊境,就在匈奴單于愈來愈心驚膽寒,準備退兵時,漢軍隊伍里卻出了叛徒。這個叛徒將漢軍的虛實告訴了單于,最終,李陵兵敗被俘。
作為軍人,沒有比投降更大的恥辱了。李陵當然不甘心背負這樣的恥辱,至少,他希望別人能夠知道他的苦衷。他不是茍且偷生之人,戰敗而未死,是認為“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希冀著能像范蠡、曹沬那樣,忍辱負重,最終用大功來復仇雪恥。只是由于漢武帝不能體諒他的苦衷,殺了他的全家,使他過去所做的一切,以及本來所計劃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并將不得不永遠背負投降的恥辱,再也沒有機會洗刷。這讓他感到椎心泣血般的痛苦。
寫到此處,李陵再也壓抑不住他對漢武帝的憤恨,連帶著憤怒指責自漢高祖以來,漢朝歷代皇帝對功臣的刻薄寡恩。蕭何、樊噲從劉邦起兵之時就跟著劉邦出生入死,卻一度被投進監獄;韓信、彭越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后都被處死。周勃既是開國功臣,又在平定呂氏、迎立漢文帝的過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卻被漢文帝逮捕系獄;賈誼為漢朝的治理殫精竭慮,卻被遠貶長沙,郁郁而終。漢景帝輕率地殺掉了他曾最為倚重的晁錯,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被投入監獄,絕食而死。另一個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魏其侯竇嬰,則被漢武帝殺掉。李陵還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李廣,一生為漢朝作戰,結局卻是憤而自殺。而漢朝對功臣刻薄的傳統,也延續到了蘇武身上。蘇武在漢武帝時出使被扣,十九年忠貞不屈,“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他的節義是“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理應有封侯之賞,但他回到漢朝后,“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
蘇武的來信沒有保留下來,但從李陵的回信推測,其主要內容應是勸李陵歸漢。李陵首先承認自己對匈奴的不認同,從飲食、氣候到文化,他都從內心感到抵觸。但想到漢朝對自己的不公正,想到全家被殺,想到漢朝歷代皇帝的刻薄寡恩,他毅然斷絕了返回漢朝的念頭。甚至對自己的投降行為也不感到后悔:“陵雖孤恩,漢亦負德。”因此,李陵最后給了蘇武斬釘截鐵的回答:“愿足下勿復望陵!”
對于投降變節者,中國人似乎向來不惜以最嚴厲最苛刻的態度加以批判。但對李陵,卻多抱以深深的同情。
李陵(?—公元前74):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漢武帝時將軍,名將李廣之孫,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戰敗投降。
【注釋】
[1]子卿:蘇武字。足下:古代用以稱上級或同輩的敬詞。令德:美德。令,美好的。策名:臣子的姓名書寫在國君的簡策上。這里指做官。清時:政治清明的時世。榮問:好名聲。問通“聞”。休暢:吉祥順利。休:美。暢:通。
[2]辱:承蒙,書信中常用的謙詞。
[3]異類: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貶稱,此處指匈奴。
[4]韋韝(gōu):皮革制的長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毳(cuì)幕:毛氈制成的帳篷。
[5]玄冰:厚冰。形容冰結得厚實,極言天氣寒冷。
[6]胡笳:古代我國北方民族的管樂,其音悲涼。
[7]臨年:達到一定的年齡。此處指已至暮年。鯨鯢:鯨魚雄的稱“鯨”,雌的稱“鯢”。此處借指被牽連誅戮的人。
[8]孤負:虧負。后世多寫作“辜負”。
[9]攘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準備勞作或搏斗的動作。
[10]忉怛(dāo dá):悲痛。
[11]搴(qiān):拔取。滅跡掃塵:喻肅清殘敵。梟帥:驍勇的將帥。
[12]希:少,與“稀”通。難堪:難以相比。
[13]練:同“揀”,挑選。
[14]扶:支持,支撐。乘:凌駕,此處有不顧的意思。決命爭首:效命爭先。
[15]徒首:光著頭,意指不穿防護的甲衣。
[16]飲血:指飲泣。形容極度悲憤。
[17]引還:退兵返回。引,后退。賊臣:指叛投匈奴的軍侯管敢。
[18]高皇帝:即漢高祖劉邦。
[19]當:如,像。
[20]執事者:掌權者。茍:但,只。
[21]捐妻子:舍棄妻子和兒女。
[22]虛死:指無謂而死。滅名:使名聲泯滅。
[23]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指越王勾踐兵敗,向吳王夫差求和,范蠡作為人質前往吳國,并未因求和之恥自殺殉國。曹沫不死三敗之辱:曹沫為春秋時魯國人,曾與齊國作戰,三戰三敗,并不因屢次受辱而自殺身死。當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于柯,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歸還戰爭中侵占的魯國土地。
[24]椎心、泣血:形容極度悲傷。椎,用椎打擊。泣血,悲痛無聲的哭。
[25]蕭:蕭何,輔助劉邦建漢,封酂侯,曾因請求開放上林苑(專供皇族畋獵的場所)而遭囚禁。樊:樊噲,從劉邦起兵,封舞陽侯,曾因被人誣告與呂后家族結黨而被囚拘。韓:韓信,助劉邦擊敗項羽,先封齊王,又遷楚王,后貶為淮陰侯,終被呂后斬首。彭:彭越,秦末聚眾起兵,后歸劉邦,封梁王。后被處死,并夷三族。葅醢(zū hǎi):剁成肉醬,為古代殘酷的死刑。晁錯: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建議削各諸侯國封地。后吳楚等七國諸侯反,有人認為是削地所致,晁錯因而被殺。周:周勃,從劉邦起事,拜絳侯,呂氏死,周勃與陳平共誅諸呂,立漢文帝,曾被誣告欲造反而下獄。魏:竇嬰,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封魏其侯,漢武帝時被誅。見:受。辜:罪。
[26]賈誼:漢文帝時召為博士,頗受器重,后被權貴排斥出朝廷,郁郁而死。亞夫:即周亞夫,封條侯,以軍令嚴整聞名,漢景帝時率軍平定七國叛亂,后被誣謀反,絕食而死。
[27]二子:指賈誼、周亞夫。遐舉:原指遠行,此處兼指功業。
[28]陵先將軍:指李廣。貴臣:指衛青。衛青為大將軍伐匈奴,李廣為前將軍,被遣出東道,因東道遠而難行,迷惑失路,被衛青追逼問罪,憤而自殺。
[29]伏劍:以劍自殺。此指蘇武在被逼降時,引佩刀自刺的事。朔北:北方。這里指匈奴地域。
[30]丁年:成丁的年齡,即成年。這里強調蘇武出使時正處壯年。
[31]終堂:死在家里。去帷:改嫁。去:離開。
[32]蠻貊(mò):泛指少數民族。這里指匈奴。
[33]茅土之薦:指賜土地、封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壇共有五色土,分封諸侯則按封地方向取壇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稱茅土,給所封諸侯在國內立社壇。千乘之賞:也指封諸侯之位。
[34]典屬國:官名,九卿之一,掌管民族交往事務。
[35]廊廟:殿四周的廊和太廟,是帝王與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因此稱朝廷為廊廟。“廊廟宰”,即指朝廷中掌權的人。
[36]孤恩:辜負恩情。
[37]安:安于死,即視死如歸之意。
[38]稽顙(sǎng):叩首,以額觸地。顙:額。北闕:原指宮殿北面的門樓,后借指帝王宮禁或朝廷。刀筆之吏:主辦文案的官吏。
[39]幸:希望。謝:問候。故人:老朋友。
[40]胤子:兒子。蘇武曾娶匈奴女為妻,生子名叫蘇通國,蘇武回國時他仍留在匈奴,漢宣帝時才回到漢朝。
[41]頓首:叩頭,書信結尾常用作謙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