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獨角獸:解讀分享經濟創新創業密碼
- 張孝榮 孫怡 陳曄等
- 4201字
- 2019-01-05 02:23:24
用《福布斯》的話說,滴滴出行的勝利不僅是在高管會議室,更是在中國廣闊的街頭鑄就。在創始人程維的領導下,滴滴僅用4年時間就贏得了3億用戶,網絡廣及400個城市。有人說,這是分享經濟在中國一次革命式的勝利。
這場勝利的意義不僅在于提升出行效率,解決市民打車難的問題,而在于更多——據滴滴出行2017年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范圍內的累計二氧化碳減排量達到144.3萬噸,相當于近91萬輛小汽車行駛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或4811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出行市場擁有剛需和高頻的巨大市場蛋糕,除了滴滴出行一家龍頭以外,有更多的初創企業試圖提供基于分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并頗有成效。
最近新興的熱點是“共享單車”。以北京為例,在北大、人大等高校的校園里,隨處可見一排排黃色小車,它們來自ofo公司的統一包裝,掃碼開鎖可騎;而在中關村、上地等白領聚集的地方,則布滿了橙色單車,同樣的操作流程,來自于共享單車行業的另一位“領先選手”摩拜單車。
這些單車的顏色亮眼,在馬路上格外醒目。共享單車作為公共交通的補充,有效解決用戶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減排和鼓勵市民綠色出行的效果。
從路邊的招手攔車到網約車合規化,從徒步到共享單車的熱點涌現——城內出行的“革命戰火”有越燒越旺之勢。
當然,這不會是全部。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各種場景下的出行效率。可以看到,除了網約車和共享單車以外,出行分享的其他領域變革也已經開始。從網約車新政實施后,分享經濟的另一模式——網租車也正在醞釀波瀾。
網租車是為突出當前的租賃特征而設定的新詞,其在業態上主要指汽車分時租賃(Car-Sharing,按字面意思是汽車共享)。傳統的汽車租賃,時限往往在幾天或幾個月甚至更長,而分時租賃,時限按小時計算,往往在一天之內。
2016年10月24日,戴姆勒推出了專注于白領人群的“Car2share隨心開”,在北京、上海等眾多知名企業、園區、商業購物中心及商學院設站點提供服務,用戶表示,“比開自家車方便,比打車便宜”。
近期,北京市交通委更是表態,北京將大力發展汽車租賃產業,尤其是要促進新能源小汽車分時租賃業務,來推動新產業發展。盡管產業政策到底有沒有用的爭論還沒有結果,但在交通出行這一具有剛性需求的領域,政策的指引還是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可以建立或者消滅一個市場。
除此以外,還有一場更為宏大的變革在醞釀——從城內出行到跨城出行。國家正在大力推動汽車票網售平臺的發展,網售汽車票業務只是公路客運行業中首要的切入點。根據財新網報道分析認為,據2014年客運量190億人次來看,一旦互聯網對汽車票的滲透率超過50%,那么近百億人次的在線汽車票出票量將催生巨大的業務協同價值,衍生出更豐富的商業邏輯。例如,目前就演變出互聯網城際定制巴士這一新的革命火種。不難預測,隨著大量社會閑置資源的加入,互聯網+公路客運行業的創新點也會不斷問世,市場空間難以想象。
如果解讀一下這四次創新熱潮的邏輯,想必會對國人出行的現在和未來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重熱潮:滴滴出行的秘辛
2012年9月9日,滴滴打車上線。兩個月后,公司賬面上只剩下一萬元,程維四處奔走見了數十位投資人,無人理睬。
挨到了當年冬天,北京突降大雪,“打車難”問題再次被推到臺前。央視用了整期的節目來探討“為什么打車難”,提出或許因為油價高、堵車、份子錢高,卻沒有最終定論。當時的打車出行還是以揚招為主,也有少量的電招,但使用率不算高,爽約率卻不低。
但對于當年剛剛創業注冊“小桔科技”的程維來說,卻是件好事。當時的滴滴主要針對出租車市場。還未改名為“滴滴出行”的滴滴打車試圖通過移動互聯網來解決出租車出行的供需匹配。
程維一直津津樂道2012年的這場大雪,當時的滴滴出行當天訂單破1000份,終于引起風投關注,小桔科技獲得2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在特殊天氣(大雪)引發需求之外,滴滴的另一件“好運氣”則是,中國智能手機正在普及。程維說,“我們確實趕上好時代了,那時候華為、小米開始普及,之后,整個移動互聯網的趨勢就來了,我們也趕上了大浪潮。”
即使是在“好時代”,想沖刺到最前面,還是得“拼命”。
滴滴有一支非常“兇猛”的地推團隊。據媒體報道,當時,在北京西站,隨處可見程維的地推團隊。北京西站入口的地下通道,沒有暖氣,陰冷陰冷的。地推人員早晨7點抵達這里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幾乎沒有停過。
他們一個個去敲廣場前短暫停留的出租車車窗,問:師傅,你有智能手機嗎?沒有的話,留下名片,請司機有了手機后聯系自己;如果有的話,就“強行”幫忙安裝打車軟件。安裝一次需要三五分鐘,不能再久了,否則西客站和司機都會不滿。
3個月,滴滴打車在北京新增了1萬個司機端的下載量。
殘酷的行業整合
在滴滴和快的“對戰”的尾期,也就是2014年的7、8月間,滴滴和快的都推出了自己的專車服務,后來滴滴又推出了順風車、快車等業務。
事實上,滴滴真正的“分享經濟”模式此時才出現,初期的專車司機皆為業余載客的有車人員。滴滴內部把專車業務的出現定義為公司發展的分界線。
“如果初期是‘+互聯網’的話,那后期就是個‘互聯網+’,提升出行效率,和傳統的出租車業態不一樣。”滴滴的設想是,讓更多的兼職車源在高峰期補充進來,平峰期兼職的則退出市場,從而達到短期的供需平衡,城市交通更有效率,乘客打到車,司機賺到錢——一個典型的多贏的分享經濟場景。
在分享經濟的出行領域,滴滴遇到了強勁的新對手。
在滴滴專車服務上線的同一個月,高調進入中國市場的Uber中國在北京推出了人民優步,號召有車人士注冊,兼職拉客。沒過多久,Uber的舊金山總部制定了“China fi rst”戰略,全力支持中國市場的開拓。
然而,兩家的競爭方式還是老樣子——同時補貼司機和乘客雙方。
滴滴的內部人員表示,2015年春節前,在杭州一個城市,一周就要燒掉一億元。春節后,滴滴宣布半價優惠,每公里0.49元;人民優步則將原來的每公里1.8元降價30%。滴滴緊接著推出快車業務,并打出了“全民免費坐快車”的概念,兩周不到,快車日訂單量升至200萬單。
2015年6月,Uber完成了新一輪12億美元的融資,宣布要向中國市場投入10億美元。根據一位優步司機對騰訊科技的敘述,在2015年7月,一個人民優步司機只要在一星期內完成80單,優步就額外獎勵7000元。“那個時候做80單就跟玩一樣,等于那個月光額外的獎勵就能拿2.8萬元。”很多人甚至辭掉工作專職做優步司機。
滴滴不怕拼“燒錢”。與Uber同期,滴滴也融到了3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背靠騰訊的大流量入口,滴滴在微信平臺的營銷方案——搶紅包,效果極佳,也為滴滴制造了很大的先機。
據統計,2015年,Uber和滴滴合計動用了超過200億元投入到司機端和乘客端的補貼中。
2015年10月,優步中國作為Uber第一個在海外設立的分公司,在上海注冊成立。百度作為投資方和戰略合作方,“積極參與幫助優步與監管機構建立起更友善的關系”。次年年初,Uber全球和優步中國總共從中國投資人處獲得20億美元的融資。
而滴滴則開啟了更加兇猛的模式,于2016年2月又融資10億美元;6月再度完成45億美元的融資,新投資方甚至包括蘋果公司。
一個似曾相識的“結局”隨之而來。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正式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而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于17.7%的經濟權益,優步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據《財經》報道,此次并購由Uber全球發起,雙方管理層是最主要的推動者。Uber從2015年3月起就希望與滴滴合并,但因為占股比例上雙方期望差距太大而作罷。鏖戰一年后,Uber再次與滴滴尋求合并,并將最初對滴滴的40%持股降低到30%最后到20%,終成交。
有趣的是,在中國停戰之后,滴滴和Uber很可能會換個地方繼續開戰。
在收購完成后不久,柳青在舊金山的一次活動上稱,滴滴毫無疑問會走向全球。事實上,滴滴已經投資了Uber在東南亞最大的競爭對手Grab,印度最大的打車公司Ola,以及Uber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
期待未來變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作為分享經濟下的“新生事物”,不管是滴滴專車還是人民優步,都曾處在法律政策的“灰色地帶”,以致“人民優步”早期始終打著“綠色出行”的公益招牌。在國外亦是如此,Uber在韓國、美國部分州、歐洲很多國家都曾頗有爭議。
程維曾對記者說起和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最初的“摩擦”。在創業之初,他派了兩名員工去監管環境稍寬松的深圳推出服務,但很快,滴滴出行的服務就被當地政府叫停。2015年年初,也有過多個城市“叫停滴滴”的新聞。
從中央政府層面來看,滴滴是分享經濟代表,中央政府一直力挺“分享經濟”。2015年夏季的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專門提及分享經濟;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再次表示“支持分享經濟”,此后又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及,表示應當“利用閑置資源,實現人人受益”。
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副部長劉小明公開解讀了國家《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這兩份文件事實上允許符合條件的私家車加入到網約車行列。
至此,中國成了全球范圍內首個承認“專車合法”的國家。
新政解讀宣布后第四天,正是滴滴收購Uber的日子。毫無疑問,這是滴滴的“巔峰時刻”,諸多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之后前途一片光明。程維對《商業周刊》的記者表示,現在正在考慮盈利問題,希望能在IPO之前有個漂亮的業績。
可惜事情并沒有那么順利。2016年10月8日,多個地方政府的“網約車細則”出臺,專車準入門檻極高,滴滴猝不及防。
有評論認為,地方出臺網約車細則絕非針對“分享經濟”,也非盲目保護出租車公司利益,而是希望改善城市有限道路空間與日益增多的機動車之間的矛盾。滴滴“更有效配置交通資源”的本意當然不致引起擁堵,當然,關于是否擁堵現在業內并無定論。
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5年10月的一份數據報告顯示,滴滴專車的司機中,兼職和專職的比例接近1∶1。
同年11月17日,中央再次發聲。
交通部強調要對網約車更加寬容,并明確提出,將堅持鼓勵創新和規范發展并行,政策引導和依法管理并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不斷加大對新業態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能容錯、快糾錯”機制,積極做好政策儲備。
在交通運輸現代化的總體發展戰略里,“智慧交通”位列“綜合交通”之后,居第二要位。圍繞著“智慧交通”,交通部制定了“十三五”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規劃。
網約車的未來之路如何,顯然不是現在可以預判的。歷經眾多挑戰的滴滴,又將如何等待下一次的柳暗花明?
正在人們頗為期待的時候,城內出行的一場新的戰火點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