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酒后出事,同席者承擔多大責任?
- 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識
- 張志強
- 1301字
- 2017-06-09 14:30:45
Part 1 生活與消費
案例
2014年6月的一天,傅某與吳某等6人受邵某邀請參加酒席,慶祝其喬遷新居。席間,幾個人相互劃拳并敬酒,酒席結束后又來到邵某的家里喝茶聊天。晚上,傅某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暈倒,在送醫途中死亡。經司法鑒定,死亡原因為飲酒、飽食等因素誘發和加重冠心病發作而猝死。隨后,傅某的家屬將邵某、吳某等6名同席人員告上法庭,最終法院認定同席的6人對傅某的死負有一定責任,判決6名被告承擔10%的連帶賠償責任,共計7萬余元,其中作為聚會組織者的邵某承擔30%的責任。
律師解答
生活中類似于案例中飲酒人因醉酒受傷或死亡的情況并不少見。作為同席飲酒的人,事實上已經建立了法律上的關系,彼此之間存在法律上的相互提醒和照顧義務。具體而言,在飲酒時對其他飲酒人一般應當承擔提醒、勸阻、通知的義務,不讓其過量飲酒;在酒后還要承擔扶助、照顧、護送的義務,保障飲酒人的人身安全。如果同席人沒有盡到這些義務,就屬于“不作為”,如果飲酒人出現了身體傷害或死亡,兩者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果關系。法官正是基于此判決同席人承擔賠償責任。
至于是否賠償以及賠償多少,因為每個案件的細節不同,法院的判定結果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本案例中,法院認為傅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明知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仍大量飲酒,應承擔主要責任;而被告6人作為共同飲酒人,均未盡必要的提醒、勸阻義務,致傅某醉酒,酒后又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等義務,應承擔次要責任;邵某作為組織者,在6個人中又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具體而言,同席飲酒大致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同席者都喝酒了,而且相互勸酒,事后各自離去。這種情況下,同席者因為在喝酒時對其他成員沒有勸阻,而且也沒有將出事者送回家,因此都存在過錯,相互之間都要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同席者都喝酒了,但沒有相互勸酒,也對喝醉的人及時提醒。一般同席者很難舉證證明自己進行了及時提醒,所以法院出于人道主義的目的,可能會判決其承擔少量的賠償,金額一般不會太大。
第三,同席者都喝酒了,但個別人中途離場,期間也未勸過酒。這種情況下,中途離場的人一般不需要承擔責任。
赴宴飲酒看似生活中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卻蘊含著豐富的法律知識。從上面的案例分析看出,在飲酒的過程中也應當留個“心眼”,盡量不要勸酒,發現同伴醉酒后,一定要將其安全護送回家,避免同伴因飲酒發生意外,從而減輕或免除自己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二條 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