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稱呼錯了,后面的話再精彩也說不出口
- 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舒服
- 朱凌 常清
- 1288字
- 2017-06-29 10:00:44
說話辦事,首先涉及的問題就是如何稱呼別人。有禮貌地稱呼別人,是說話辦事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如果稱呼不當,輕則造成尷尬,重則引起別人的反感和憤怒,導致交流不暢甚至中斷。懂得恰當稱呼別人的人才會讓人喜歡,說話辦事也會更加順利。
王女士平時很注意美容保養,可畢竟歲月不饒人,這兩年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還長了不少老年斑。為此,王女士時常對著鏡子發愁,哀嘆自己青春不再。
一天,王女士去菜市場買菜,一個年輕姑娘熱情地招呼道:“阿姨,我們家的菜可新鮮了,看看您需要點什么?”沒想到王女士的臉色突然就變了,沒搭理那個姑娘徑直走了。這位姑娘感到很納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旁邊的人悄悄對姑娘說:“她不喜歡別人叫她‘阿姨’,你叫她‘大姐’,她就對你熱情了。”
原來,這位王女士最怕的就是別人提到她的年紀,雖然年紀大了,卻不喜歡別人叫她“阿姨”。賣菜的姑娘不小心觸到了她的痛處,她家的菜自然推銷不出去。
可見,恰當的稱呼別人也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高情商者在稱呼別人時總是謹慎小心,會綜合考慮對方的年齡、身份等多種因素,這樣說話辦事才不至于吃閉門羹。要做到恰當地稱呼別人,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參考對方的年齡
一般場合下,人們都會依據年齡來稱呼別人,這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辦法,通常情況下不會出錯。但是,俗話說,“逢人短命,遇貨添錢。”即:和別人聊天時,在不知道對方年齡的情況下,要將對方的真實年齡往年輕處說少三五歲;在看見別人買了東西時,要盡量把東西往價高處說,明明值兩百元的說成三百元,這樣一來,既肯定了對方的購物眼光,也稱贊了對方購買時少花了冤枉錢。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處世方式。
許多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呼他“老×”,尤其是女性,對年齡非常敏感,能叫“大姐”的就別叫“阿姨”,能叫“阿姨”的就別叫“奶奶”。
◎參考彼此的關系遠近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遠有近,在稱呼的時候也應有所區別。明明是普通朋友卻用非常親昵的稱呼,難免讓人誤會,認為你故意套近乎;相反,如果是比較親近的關系卻用了非常客套的語言來稱呼,就會讓人感覺十分見外。朋友之間,恰當地使用一些有趣的昵稱將有助于增進感情。有的昵稱則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只有家人或其他關系密切的人才能用,這種特定的昵稱也是表達親密關系的一種方式。
◎參考對方的身份職業
不同身份職業的人有不同的語言習慣,在稱呼別人時要注意符合對方的習慣,這樣才有助于溝通。例如,在農村遇到老大爺,如果稱呼對方“老先生”,恐怕沒有人會知道你在叫他;而如果對有身份地位的年長男士稱呼“大叔”“大爺”,恐怕他也不會愿意跟你說話,應該配合其職業稱呼“王老師”等。
◎參考當地的語言習慣
不同地區對于相同對象的稱呼可能不同,如果不加留意,很可能就會鬧出笑話。例如,一些地方把兒子的老婆稱為“媳婦”,而有的地方則稱為“兒媳婦”,“媳婦”則專指自己的老婆,一字之差就意味著不同的家庭關系。再如,中國人經常把配偶稱為“愛人”,在外國人的意識里,“愛人”則是“第三者”的意思。
想要成為人見人愛的可人兒,在說話辦事時就一定要注意恰當地稱呼別人,這樣才能樹立一個懂禮、嘴甜的好形象,贏得別人的好感,使得交流能夠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