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誰也不想聽到命令式的語言
- 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舒服
- 朱凌 常清
- 811字
- 2017-06-29 10:00:44
有些人習慣用“指導性語言”去教導、指正別人。他們不管自己懂不懂,也不管自己做得好不好,就習慣指導別人該怎么做。雖然,有時“善意的指導”確實對別人有益,但動不動就以這種態度來指正對方,常會引來別人的反感。
有位中學老師離職后,轉任保險公司業務員。由于當過老師,她在與同事、客戶說話時,常不自覺地說:“我這樣講,你懂不懂?”或“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后來,有個男同事對她說:“我們是你的同事,不是你的學生,拜托你講話時,不要一直問我們‘懂不懂’好不好?好像我們都很笨的樣子!”
可見,“指導性語言”若用得不恰當,或用得太多,就會變成“批評”,甚至是“找碴”。因為指導性語言通常帶有“上對下”的教訓口吻,有違平等交流的原則,會讓對方感到不快。不管是名流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作為交談的雙方,他們都應該是平等的。
例如,相比起“讓我做”這句話,我們大概更喜歡聽到“請給我一個機會”。初次見面時,因彼此都不了解,就有必要保持節制有禮的態度。“讓我做”聽起來有些盛氣凌人的意思,這是我們所不喜歡的;而“請給我一個機會”就比較婉轉,會讓別人感到很舒服。
關于維多利亞女王,有這樣一個故事:
維多利亞女王很晚才結束工作,當她走回臥房門前時,發現房門緊閉,于是她抬手敲門。臥房內,她的丈夫阿爾伯特公爵問:“是誰?”
“快開門吧,除了維多利亞女王還能是誰。”她沒好氣地回答。
沒有反應。
她接著又敲,阿爾伯特公爵又問:“請再說一遍,你到底是誰?”
“維多利亞!”她依然高傲地回答。
還是沒動靜。
她停了片刻,再次輕輕敲門。“誰呀?”阿爾伯特公爵又問。
這回維多利亞輕聲應答:“我是你的妻子,給我開門好嗎,阿爾伯特?”門開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親切動人的聲音所達到的效果。想想你通常都說了些什么,是怎樣說的。你是否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用一些命令式的語言對別人說話?有沒有人曾叫你說話聲音放小點?請一定要多多關注自己的說話方式,它是你的整體形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