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表象世界初論(1)

第一層面

遵循充足理由原則的表象:經驗與科學的對象

1

“世界是我的表象[1]”——這是一個真理,雖然只有人類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識中思考這個真理,然而,卻適用于一切有生命和有認識能力的人。如果人類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識中思考這個真理,他就獲得了哲學的智慧。因此,人類就會明白,當自己認知太陽和大地時,認知的并非太陽和大地本身,而是見到太陽的眼睛和觸摸大地的手;他周圍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識有關的東西,和人類有關的東西[2]。

假如世上有所謂先天真理的話,這就是先天真理:它表現的是一切可能的和可以想象的經驗的最普遍形式,這種普遍形式比時間、空間或因果關系更普遍,時間、空間或因果關系都以它為先決條件。我們知道,時間、空間和因果關系只是充足理由原則的各種不同樣態,每種樣態只能適用于某類特殊表象;而客體和主體的對立,則是所有這些表象的共同形式,也是產生或設想任何抽象、直覺、經驗、觀念的唯一純粹形式。

所以,沒有任何真理比這個真理更準確、更真實,它獨立于所有其他真理之外,也沒有任何真理比這個真理更加不證自明。凡是在知識上存在的東西,包括整個世界,也只是與主體相關的客體,只是知覺者所具有的知覺:總而言之,只是表象。

顯然,對過去、現在、未來可以這樣說,對最遙遠的東西和最切近眼前的東西,也可以這樣說。時間、空間表明了如下這一點:過去、未來或遙遠、目前等的區別,只有在時空中才成立。凡是屬于或可能屬于這個世界[3]的東西,必然都以通過主體為條件,也只對主體存在。因此,世界即表象。

這個真理并不新鮮。早在笛卡兒哲學的懷疑思想中就隱含著。不過,貝克萊卻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這個真理的人,他為哲學提供了永久的貢獻,盡管他哲學中的其余部分沒有永久價值。而康德的主要錯誤就是忽視這個原則。

威廉·瓊斯爵士[4]在他最后一篇《論亞洲哲學》(亞洲研究,卷4,第284頁)的論文中指出:很久以前,印度的智者就認識到這個真理,并把它作為吠檀多哲學的基本論旨。他在這篇論文中說:“吠檀多學派的基本論旨,不是否認物質存在,也不是否認物體是固體、不可入和具有外延的(否認這些東西,不明智),而是糾正一般人對物質的觀念以及主張物質不具有獨立于心靈知覺之外的本質;存在和可以知覺是同義語[5]。”這些話充分說明了實際經驗和超越的觀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本卷中,我們只從表象方面來看世界。如果有人打心眼兒里不愿把世界只當作自己的表象,自然地就會了解到,不管這個觀點如何如何真實,也只是偏執一詞,只是任由意識的抽象作用而導致的謬誤;然而,這種觀念,卻難以擺脫。

這種不健全的觀點,我們將在下章用另一種真理來改正,那種真理不像這里所說的真理那樣直接、確定,只能靠更深一層的研究和更嚴格的抽象作用才能獲得,只有借助“同類相聚,異類相離”的方式才能獲得。這個真理,即使不讓所有人都感到不同尋常,也必然給人深刻印象。

這個真理告訴我們:世界是我的意志。

不過,在本卷中,我們只打算考慮我們當作出發點的那一面,也就是可以認知的一面,表象世界的那一面。我們必須毫無保留地把一切顯現出來的對象,甚至我們的身體,也只當作表象。這樣,我們就暫時把意志放到一邊了,因為意志形成世界的另一面。

世界一方面完全是“表象”,另一方面也完全是“意志”。

如果一種東西,既不是表象,也不是意志,只是獨立存在的對象,如康德所謂的“物自體”,這種東西就只能是虛構的,接受這種虛構,哲學就會走入歧途。

2

能認識一切事物,而本身不被任何東西所認識的,是主體。

因此,主體是世界的支持者,是一切現象、一切對象的條件。在整個經驗過程中,都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因為凡是存在的東西,都只能借助主體方能存在。每個人都發現自己是主體,不過,只有在從事認識活動的時候,他才真的是主體;如果成為知識的對象,就不是主體了。

可是,他的身體卻是他自己的對象,因此,身體就是表象。身體是許多對象中的一個對象。盡管它是直接對象,也還是要受對象法則的限制。像所有知覺對象一樣,身體也存在于知識的普遍形式,即空間和時間之中;空間和時間,是構成雜多現象的兩個條件。

相反,永遠作為認識者,而不成為被認知者的主體,不屬于這些形式,主體反倒是這些形式的先決條件。因此,主體既無雜多,也不統一。我們從來不認識主體,然而,只要知識還能成立,主體就永遠是認識者。

我們現在所考慮的一面,即表象世界,具有根本的、必然的和無法分開的兩半。

一半是客體,客體的形式是時間和空間,以及通過空間和時間而產生的雜多現象。

另一半是主體,主體不在空間和時間中,在所有知覺者中,主體是當下的、完全的和未曾分化的。

因此,任何一個知覺者都與對象共同構成整個表象世界,就像現存千百萬人所能做到的那樣完美。但是,如果這個知覺者消失不見,整個表象世界也將不復存在。所以不只在知覺上,甚至在思想上,這兩半也無法分開,這兩半中的任何一半只有借助另一半才有意義,也只有對另一半才有意義、才存在。這一半出現,那一半也出現,這一半消失,那一半也消失,兩者互為限制。

客體出現的地方,主體便消失。

這種普遍限制可以從下述事實中看出,一切客體對象的主要的普遍形式,如空間、時間和因果關系,即使我們對客體對象沒有認識,也可從主體的角度來發現并完全認識。用康德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因果關系先天地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中。康德發現了這一點,這是他的偉大貢獻。

不過,我進一步認為,充足理由原理是所有先天認識對象形式上的普遍表現,純粹先天地認識到的一切東西,只是這個原理的內容或衍生的內容,一切先天確定的知識都是借此表現出來的。在討論充足理由原理的論文中,我曾經詳述,一切可能對象如何歸結到這個原理之下;就是說,如何與對象發生必然關系,一方面當作決定者,另一方面又當作被決定者。

這個原理應用的范圍非常廣,因此,所有客體對象,就其只是對象、表象而言,完全可以回溯到這個原理,客體間的關系也只依賴這個原理。事實上,客體間的關系只是相對的;不過,更為直接。我還表示過,充足理由原理普遍表現的必然關系,出現在其他形式中,這些形式與客體對象按其可能情形分化的種種類別是一致的,正確的分類就是借這些形式的考驗得來的。

3

我們所說的表象之間的主要區別,是知覺表象和抽象表象之間的差別,抽象表象只有一種,即概念,世上所有動物只有人類才具有抽象概念。人類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的概念活動能力,通常叫理性[6]。以后,我們會談到這些抽象概念,但是現在,我們只要討論“知覺表象”。

知覺表象包括整個可見世界或經驗總體及其種種可能的條件。

我們早已說過,這是康德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也早已說過,這些條件、這些可見世界的形式,知覺中的絕對普遍要素、所有現象的共同屬性、空間和時間,即使離開它們的內容而就其本身去了解,也可以抽象地思考,還可以直接地知覺。同時,這種知覺或直覺,并非產生于經驗的幻想,而是完全獨立于經驗的;空間和時間的種種性質,就其在先天知覺或直覺方式下被認知時,對一切可能經驗都是有效的,就像它本身必須遵循的規則一樣。

因此,在討論充足理由原理的論文中,我也討論過空間和時間的問題,我們感覺空間和時間是純粹的,沒有內容,是一種特殊而獨立的觀念。康德發現的這種直覺的種種普遍形式的性質,這種普遍形式離開經驗而就其本身加以認識的性質,即這種普遍形式可以視為表現數學基礎的那些法則的性質,當然非常重要。

可是,空間和時間的另一種性質,也應該說明,把經驗限制為因果法則和動機法則,并作為判斷基本法則的充足理由原理,以一種完全特殊的形式出現。我曾經給這個特殊形式一個名稱,即“存在者的基礎”,就時間方面來說,是時間片斷的連續;就空間方面來說,是空間各部分的位置彼此限定。

任何人只要從前面的引論了解到,在充足理由原則下,所有不同形式的內容完全相同,一定會相信認識這些形式中的最簡單形式也相當重要,這就讓他體驗到自己內在的本性。這個原理的最簡單形式就是時間。在時間中,只有后一剎那排除前一剎那時,每一剎那才是它的產生者,而它本身也會很快地又被另一剎那所消滅。

過去和未來,像夢一樣空幻,現在唯一不能分開的,是它們之間的短暫界限。在充足理由原理的所有其他形式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枯燥空洞的東西,也會了解,不但時間只有相對的存在,空間及時間的內容,所有從原因和動機產生的東西,也只有相對的存在,它們都只是通過另一個和本身相似的東西而存在。

這個看法古來有之:當赫拉克利特[7]嘆息萬物永遠流轉時,就是在表達這個看法;當柏拉圖把客體對象貶為永遠變動不居而非永遠不變的恒定者時,他也在表達這個看法;當斯賓諾莎提出所謂唯一存在、永久實體的偶然性質的說法時,還是在表達這個看法。

康德把現象和物自體對立。古代印度哲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類眼睛看到的是一個自己無法說存在還是不存在的世界,它是摩耶[8],是騙人的障幕;它像夢幻,像照在沙上的陽光,讓遠處的旅人誤以為是水,或把草繩誤當作蛇。”但是,所有這些話的意義以及它們所表明的,只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服從充足理由原則的表象世界。

4

充足理由原則表現在純粹時間中,一切計算活動都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原則上,凡是認識充足理由原則的人,就完全把握了時間的本質。時間,就是充足理由原則的某些形式,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意義。

相續是充足理由原則在時間上的形式,也是時間的整個本質。

凡是能認識以純粹空間的方式來表現充足理由原則的人,就完全把握了空間的整個本質;空間的本質,只是空間各部分彼此的相互限定。這里所說的各部分,就是平常所說的位置。

詳細討論這一點,并用抽象概念來表示結果以便應用,是幾何學的主題。同樣,凡是認識因果法則的人,認識充實這些形式(空間和時間)使其成為知覺對象中的充足理由原則的人,凡是認識物質的人,就完全把握了物質的本質。因為物質不是別的,只是因果關系;只要一個人稍加思考,立刻就能明白。

物質的真正本質就是它的活動,我們無法想象它還有其他意義。

只有在活動時,物質才充塞空間和時間;物質對直接對象的作用決定了人的知覺,而物質只存在于知覺中。任何物質對象對其他物質對象作用的結果,只有當后者是以不同方式對直接對象發生作用時,才被我們認識。

原因和結果構成物質的整個本質;它的真正存在就是它的活動。(對這個問題更詳細的討論,可見拙著《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第77頁,第21節)一切物質的本質,這個“本質”在德文中,就是“真實”的意思,這兩個字比“實在”兩字含意更深。并且物質總是被動的,物質的存在和本質都在有秩序地變化,這一部分變化帶來另一部分變化。像時間與空間情形一樣,根據一種只在本身范圍內才有效的關系來看,物質的存在完全是相對的。

時間和空間本身都可以離開物質而在心理上表現出來,可是,物質卻不同,物質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而在心理上表現出來。物質不能離開空間,作為物質存在方式的活動,往往含有變化的意義,因此還含有時間,也不能離開時間。但是,時間和空間兩者不但是物質的先決條件,兩者的結合還構成物質的本質。

這是活動,即因果關系。

凡是可以想象到的一切現象和狀態,都可以同時存在于無限的空間,彼此不相限制,在無窮時間內連續不斷,互不妨礙。因此這些現象間的必然關系,以及根據這種關系而支配這些現象的法則,根本不需要,實際上也不能適用。所以,我們可以說,空間中的一切共同存在和時間中的一切變化,如果都保持自身的狀態和過程,與別的形式毫無關聯,就根本不會有因果關系;而由于因果關系構成物質的主要本質,因此,也就不會有物質了。

但是,只有在下述情形下,因果律才有意義,才有必然性,即變化的本質不僅在事物的單純變化中,更在下列事實中顯現:在空間的同一部分,有時被某一東西所占據,有時又被另一東西所占據;同一時刻,此地存在的是這樣東西,那里存在的又是另一樣東西。也只有這種時空相互限制,才使定律具有意義和必然性。

產生變化,必然是根據定律而達成的。

因此,因果法則所決定的,不僅是時間中事物的相續,而且是某一確定空間的同一相續;不僅是同一時刻某一特定空間中事物的存在,而且是不同時刻同一空間中事物的存在。根據因果法則而發生的改變,往往同時含有一部分確定的空間和一部分確定的時間彼此之間的結合。這樣,因果關系便聯結了空間和時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县| 紫金县| 大石桥市| 子长县| 湄潭县| 磐安县| 宁远县| 吴桥县| 万全县| 山丹县| 门头沟区| 三亚市| 罗定市| 禄丰县| 黎城县| 修武县| 临安市| 遂川县| 蕲春县| 贡山| 大方县| 图木舒克市| 涡阳县| 博湖县| 惠水县| 南丹县| 沅江市| 常山县| 鹤庆县| 宝应县| 前郭尔| 安宁市| 绩溪县| 雅安市| 望江县| 陇川县| 冀州市| 桂阳县| 巩留县| 瑞金市|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