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書名: 伊麗莎白·都鐸女王:榮光女王之路作者名: 勞雷爾·A·洛克菲勒本章字數: 1677字更新時間: 2017-06-02 17:19:36
阿比蓋爾號最高的三根桅桿上掛著的白帆閃著耀眼的光澤。最后一批乘客已登船,船員們也將一切都準備妥當,準備駛離普利茅斯。這時,愛德華·德林克,一個來自蘇塞克斯的十三歲少年,懷著激動與恐懼的復雜心情望著海水。那個新世界的生活會是怎樣的?英格蘭的狀況真的已經糟糕到這么多人都甘愿冒著生命危險,踏上這段四個月的航行,前往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嗎?其他的旅客會怎樣看待他們家族貴格會[1]的價值觀和信仰呢?他們選擇的是一個沒有神父也沒有專職牧師的信仰,人們在緘默中一起禱告,等待著來自圣靈的啟迪與智慧,這樣的他們能被接受嗎?
愛德華的父親菲利普·德林克、母親伊麗莎白·馬歇爾和其他大多數人一起都待在甲板下面,他一個人覺得很孤單。于是他從外套里拿出了豎笛,即興演奏了幾個音符,然后把它放了回去。伊麗莎白·埃普斯,同樣也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走到他跟前說,“我很喜歡那一段。你演奏地很好!”
“沒有我唱得好,”愛德華毫不謙虛地坦言。
“你在教堂里唱歌嗎?”她問道。
“不,當然不了。我為什么要在教堂唱歌?”
“因為那是贊美上帝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喜歡唱‘請賜予我們和平’。你知道那首歌嗎?它就是同一句拉丁語伴著最優美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
“我想我應該不知道這首歌,我和我的家族不信仰羅馬天主教或是其他一些類似的宗教。我們當然也不認為國王就是上帝教會的領導人物。事實上,我們所相信的是,上帝能夠對任何一個人說話,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來告訴我們上帝說了什么,或者是為我們解讀《圣經》。所以不,我不知道那首歌。不過我希望沒有因此而冒犯你。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非常氣憤;他們覺得我們在和國王還有他的權威作對,”愛德華解釋道。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在和國王作對呢。我聽說,我們已經六年沒有召開過議會了!沒人對國王的課稅感到滿意。當然還有就是,他竟然娶了那個天主教徒,法國的亨麗埃塔·瑪麗亞!他真以為他是這個地球上的神了!英國傳統的自由究竟怎么了?”
“查理國王并不是第一個認為國王只需要對上帝負責的英國統治者。事實上,所有都鐸王朝的統治者都是如此:亨利七世[2]、亨利八世[3]、愛德華六世[4]、瑪麗女王[5],當然了,還有伊麗莎白女王[6],她給我們留下的記憶像金子一般永不黯淡,永遠都在我們心中發光閃爍,”愛德華回憶道。”然后當然還有詹姆斯國王[7]。我知道很多人因為他下令編譯了寫有他名字的欽定版《圣經》而非常喜愛他,不過實際上,他是一個十足差勁的君主,他認為自己的地位高過法律。他本可以化解英格蘭和蘇格蘭彼此間數百年的沖突、戰爭與仇恨,但他選擇不去做。”
“我聽說的是,將兩個獨立的國家合二為一并非易事。”
“當然不容易。不僅僅是因為過去我們曾是英格蘭和蘇格蘭,而現在我們是一體的大英帝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事實上,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復雜的關系還導致了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的幾個戲劇性事件。在那段統治時期我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即‘榮光女王時代’。”
“你能和我說說這個故事嗎?”伊麗莎白問道。
“我很樂意!”愛德華微笑著說。
注釋:
[1]貴格會:基督教的一個教派,又稱教友派或者公誼會,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成立于17世紀,該派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和暴力,不尊敬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敬自己,不起誓,主張任何人之間要像兄弟一樣,主張和平主義和宗教自由。貴格會信徒曾受到英國政府迫害,與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貴格會教徒逃離馬薩諸塞州而定居在羅得島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地。
[2]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名為亨利·都鐸,是英格蘭國王,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的建立者。
[3]亨利八世(HenryⅧ,1491-1547),是都鐸王朝第二任君主。
[4]愛德華六世(Edward VI,1537-1553),是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
[5]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君主。
[6]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是都鐸王朝最后一位君主。
[7]詹姆斯一世(James I,1566-1625),英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