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達木筆記
- 肖復華
- 1452字
- 2019-01-04 19:39:44
兩個蘋果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1967年年底,我在北京自愿報名要到青海當一名石油工人時,媽媽為什么要給我買兩個蘋果?那么大、那么紅的香蕉蘋果。長這么大,我還沒吃過這么漂亮的蘋果。它們亮晶晶地擺在家里的桌上,不像是真的,倒更像是件工藝品。我第一眼望見它們時,眼里一定是冒著驚訝的目光。我看到媽媽沖我笑笑,旋即眼里淚花晶瑩地一閃。

作者即將奔赴青海柴達木時,收到母親送的兩個蘋果,那年作者十七歲。圖為作者與母親送的兩個蘋果
媽媽從未買過這么貴的好蘋果。小時候,她只給我們買些小海棠、小沙果、小山里紅……即使是這樣幾分錢一斤的處理品,她也舍不得吃,都讓我和哥哥饞饞吃完。家里的日子過得并不富裕。
我們班有七八個同學報名去青海,最后真要走了,卻只剩下我一個人。或許知道我要獨自一人去那么遠的地方——那里是一片荒沙戈壁,沒有一根綠草——怕我再也吃不到蘋果了,媽媽才如此狠心地破費了一下吧?臨離家時,她把蘋果往我手里一塞,只是說:“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過春節了,在那兒過節苦,離家又遠,留著兩個蘋果過節吃。”
那時,我正一腔豪情,自以為青春能染綠瀚海戈壁,便沒有細細琢磨媽媽的心情,一手抓起一個蘋果,托在臉前開心地笑著。請同學為我照了張相,貼在我相冊第一頁上,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北京。兩個蘋果一路風塵八千里路云和月,同我一起在柴達木戈壁灘安了家。
那一年,我十七歲。那場“大革命”鬧得我們這個野外采油隊見不到一片肉、一點水果。兩個大紅蘋果放在我的小土屋里,頓時變得豁然醒目、紅光煥發,煞是一道獨特的風光。令人每天見到它,頓覺滿屋生輝。
久不見水果的師傅們見到它,就像欣賞珍貴文物似的,嘖嘖贊嘆:這蘋果,真不愧是毛主席身邊帶來的,真大、真紅!甚至讓人聯想起那個時代最珍貴無比的芒果……大家誰也舍不得吃。
蘋果仿佛變成了一個易燃易爆的爆竹,常常能引出北京和家的話題。我便和師傅們聊不夠地聊,爆的小屋話語不斷、笑聲不斷。漸漸的,單調的環境、枯燥的小屋、艱苦的工作……讓我越來越想家,剛來時的笑聲仿佛被寒冷干燥的大風刮進了戈壁深處。春節到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一下濃得化不開,讓我看到蘋果有一種想要哭的感覺。我越發舍不得吃這兩個蘋果。
三個月過去了,大蘋果開始萎縮,紅潤潤的皮膚起了皺紋,針眼大的黑斑在一天天擴大、蔓延。我依然舍不得吃一口那兩個蘋果。
那天,我走進小屋,同屋的兩個人在偷偷地笑。我發現蘋果不見了,肯定讓他倆吃了!我有些心疼,但還是顧著面子大大方方地問:“放這么久,還好吃嗎?”
他倆嘖嘖嘴,回味無窮地說:“還行,就當吃蘋果干吧。不過,那可是地道正宗的北京味啊!”最后的這句話勾起我濃濃的鄉情。那兩個蘋果讓我想起北京、想起家、想起媽媽。我仿佛此刻才體味到媽媽對兒子擁有的那份感情……
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我吃過的蘋果已不計其數,西北的蘋果更是香脆可口,但卻未想起給媽媽買幾斤帶回去。總覺得一切都還來得及。誰想到,1989年,突然接到哥哥的電報:媽媽去世了。我馬不停蹄地由青海趕回了家,一進媽媽的臥室,就看見媽媽的遺像前擺放著兩個香蕉蘋果——那么大、那么紅,和我當年離開北京,媽媽讓我帶到戈壁灘的蘋果一樣。

圖為作者的母親
“媽媽沒嘗一口就遠去了,這是她走的當天放上的……”哥哥對我說。
眼前這兩個大蘋果,莫非就是當年媽媽塞在我手中的那兩個蘋果嗎?冥冥之中,這兩個蘋果從柴達木的戈壁灘上又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回到了媽媽身邊。這本來就是屬于媽媽的蘋果啊!
調回北京后,每次重返青海柴達木,我都要像當年媽媽對十七歲的我第一次去青海那樣,用心帶上兩個又紅又大的香蕉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