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油砂山油砂
走進局史展覽館,一下就撲入我眼簾的,是油砂山那塊一人多高的碩大油砂。據解說員徐玉紅說,這塊油砂從油砂山運來時重13噸,根本進不了大門,只好把它切割成現在這樣。我問:現在有多重?答:6.1噸。
我的心不由一沉,這6.1噸的沉重,不正訴說著自1947年周宗浚他們發現油砂山至今已整整六十一年的歷史嗎?時間總是與年齡并肩,但當油砂山與我們在柴達木風云際會時,人類用自己的年齡卻如何也衡量不出油砂山那遠古而久遠的年齡。這時,時間是如此的沉重……

敦煌市局史展覽館內,現存一塊一人多高、重達6.1噸的碩大油砂。圖為作者參觀局史展覽館
我們不會也不應忘記周宗浚,就像提起大慶,不會忘記黃汲青,說起玉門,人們就會想起牽著駱駝闖進石油河谷的孫鍵初一樣。
我一直沒見過周宗浚先生,但我卻親耳聆聽過先生那“激情燃燒”的話語。1992年我去中國石油作協寫《中國石油時代》一書,老報人樊廉欣給我拿來一摞錄音帶說:“這是我采訪周宗浚的全部錄音,有勘探油砂山的全過程。”我一鼓作氣連聽了四五個小時。
先生193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那一年,這所名牌大學的地質系僅畢業四名大學生。1947年,先生騎著毛驢進了延長油礦,又牽著駱駝去了玉門,上了祁連。站在大坂上,任風雪交加,漫天皆白,望著手中的地質圖竟為俄國人所繪,先生的心在顫抖。
極目祁連之西,俄國人普列熱瓦爾斯基竟先后四次不屈不撓地勇闖柴達木探險勘探,而我泱泱中華竟無一地質家涉足?他一支煙接一支煙瘋狂地猛吸,仿佛只有煙能傾聽他那被山風吹得暴怒的心。
他去找孫鍵初,孫鍵初也正好找他,兩人一拍即合。當年三月由周宗浚為隊長的勘探隊從蘭州出發,艱難行進一個多月,五月底到達敦煌。
他說:“當時的敦煌真是兵荒馬亂,車上擠滿殘兵敗將和大批難民,哈薩克趁火打劫燒殺搶掠,金河谷隨處可見尸體和遺棄的衣物。勘探隊本打算在敦煌修整一段時間,便直赴柴達木,可戰火燒得大家坐臥不安,不知此行還有沒有歸路……”
隊伍在敦煌分道揚鑣了,一部分打道回府,一部分(大約14人)繼續西行。先走祁連山,土匪劫道,部落封堵,只好改道走阿爾金山。艱難行進近五個月,50峰駱駝倒斃17峰,10匹馬也累死1匹,隊伍終于抵達昆侖山……(那一天,來了一隊騎駱駝的人,他們把你從頭到腳仔細端詳,你那油氣襲人的石頭使他們狂歡——摘自李季1954年冬寫的詩《油砂山》)以后發現油砂山的故事,已有多文記述,但先生說:“看過來自青海寫得一篇文章,多與史實不符了。”
究竟有哪些不符?我本想探個究竟,可當時關于這段的記載多是一筆帶過,很是無奈。人思想疏忽的一閃念,時光便飛馳過十六年。先生那“激情燃燒”的話語在我的記憶里已所剩無幾了,而保存這些珍貴磁帶的樊老也于去年(2007年)溘然長逝了。
人啊,總是淡忘的比記憶的快。面對眼前這油砂山的油砂,我無語,但我堅信,油砂山是有靈性的。她會記住——當孫建初得知,他們發現的油砂山仍未被外國人發現時,他立即興奮地、含著淚給周宗浚拍來那封電報:“你們是第一批進入柴達木盆地的隊員,你們的事業后人不會忘記!”
解說員對我說:“現在油砂山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那里立了一個碑,寫著周宗浚的名字。”
是啊,地質家應該永遠與大地齊名。
面對油砂山的油砂,我心中有兩件事不吐不快。一是先生五十知天命之年闖進柴達木發現油砂山命名油砂山,按孫建初的話“后人不會忘記”,可直至先生八十三歲過世,先生竟再也沒有來過油砂山,這是先生心中永久的痛。
離開油砂山的這三十三年間,先生所遭遇的坎坷與磨難要比闖進柴達木時多得多,大自然無論如何,終極都是“天人合一”,然而先生最終未能再看一眼油砂山。油砂山在追問著歷史,然而歷史的余音只能縈繞在有尊嚴的油砂山上了。
記得“文革”后期,被打倒的先生被安排到長慶油田的一個分部當副指揮,到了春節,部里給領導分煙,每人兩條“中華”,視煙如命的先生自然興奮無比,可秘書給他拿來的煙卻是兩條隨處可以買到的“蘭州”。先生狠狠吸了兩口煙,憤憤捻滅了手中的最后一支煙,平靜又威嚴地說:“你把煙拿走吧,我戒煙了。”
從此,先生至死再也沒吸一口煙。這就是剛正不阿的地質家的本性吧。
1997年,我隨一作家采風團來到油砂山,那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我沒忘記給先生帶去一包中華煙放在油砂山的心里,敬先生一支中華煙,如煙的歲月如煙一樣不滅、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