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阿里巴巴中臺戰略思想與架構實戰
- 鐘華編著
- 641字
- 2019-01-04 19:30:19
序言二
阿里巴巴電商系統的架構經歷了煙囪式架構到分布式架構再到共享式架構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持續推動著大量業務的創新,天貓、聚劃算、閑魚、拍賣、玩兔、淘搶購等應用不斷涌現出來,有成功也有失敗,因為架構無法決定市場的成功還是失敗,但是作為土壤可以不斷孵化新的物種。阿里巴巴從2008年開始的架構優化過程其實并沒有解決該做什么的問題,但是解決了創新效率的問題。當有人告訴你做一個市場需要100人年的時候,你會猶豫,到底投還是不投;如果告訴你100人月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地投入,所以這時候一個優秀的架構已經超出了效率本身的范疇,而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我的感受是,最大的浪費不是重復建設,而是不斷重復建設。在早期往往一個新業務的上線除了數據可以被重復使用之外,服務卻不能被重復使用。其實服務的重用將比數據重用帶來更多好處,數據只是原始生產資料,服務則包含邏輯,是工廠的加工車間,如果加工過程也一樣可以復制,將帶來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系統的建設要從生產型模型升級到運營型模型,從版本模型升級到迭代模型。運營型模型最大的優勢是所有的積累都被沉淀,而生產型模型會因為10%的差異而重新建設100%的系統。每次都是新的故事、新的邏輯、新的代碼,而這些都來自幾個人的腦子。運營型模型的邏輯則來自于無數客戶、供應商、工程師的的腦子,并經過不斷的積累,那么差距就顯而易見。
本書主要介紹了阿里巴巴電商系統架構的演變歷史,對各個行業在做企業IT架構優化會有很大的幫助。
阿里巴巴集團中間件技術部研究員蔣江偉(小邪)
2017年3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