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宣德統治時期

洪熙帝長子的登基并沒有引起任何強烈的政治和政府的反應:在性格上,他與其父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宣德帝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最初兩年,宣德帝面臨其叔父朱高煦的叛亂和安南人繼續反抗中國占領的沉重壓力。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前者用軍事鎮壓解決,后者用外交方式解決。在他統治的其余時期,北方邊境異常安寧,因為蒙古人及其同盟已經四分五裂,同時明朝又繼續與中亞、東亞和東南亞各國保持良好的關系。相對地說,由于沒有內亂和外來威脅,帝國得以免去不必要的財政負擔,朝廷能夠從永樂時期所承受的耗費恢復元氣和實現自己的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包括改變政治和軍事制度,重新組織財政和擴大社會救濟計劃。

宣德帝的登基

宣德帝朱瞻基生于1399年3月16日,是朱高熾(當時是燕王封地的繼承人)與其嫡妻張氏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習武,又在翰林學士的指導下學習儒家學術。雖然他也有他父親的那種學習經籍和文學的天資,但作為一個青年,他尤其是一個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永樂帝的注意。永樂帝尚武,常帶朱瞻基離開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見孟森《明代史》[375],第120頁;《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79—280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178、223、226頁。

他的父親在1411年后期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就立刻被永樂帝正式立為皇太孫。他進一步攻讀儒家的經籍和為政之道,此時主要由胡廣進行指導。這些課程深受重視,以至在他與其祖父公出時也不中斷。他父親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則長得健壯,生氣勃勃。他在15歲時,被永樂帝帶去參加第二次遠征蒙古的戰役。他除了與其祖父關系密切外,還深深地敬慕他父親,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這一切引起了其他幾個叔父的警覺,他們對他的堅強的性格和他受永樂帝的寵愛有很深的印象。

洪熙帝登基不久,在1424年11月1日立朱瞻基為皇太子。在以后幾個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但在次年4月,他父親派他到南京去幫助完成遷都的準備工作。當洪熙帝在5月28日患病時,皇太子被召回北京,但當他抵達時,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歲時成了新皇帝。他在1425年6月27日正式登基,開始了宣德統治時期。他放棄了他父親把朝廷遷回南京的計劃,仍保留北京為帝國的首都,這多半是因為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永樂帝一樣深切地關心北方的邊境。

政府結構和人員

宣德帝保留了原來的政府結構,讓許多杰出的官員繼續效勞。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實踐中的確作了某些變動。這在內閣作用的改變和宦官參與行使行政權方面表現得很明顯。

由于洪熙帝的改組,由翰林學士任職的內閣此時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永樂在位時起,人們所稱的內閣原來是一個咨詢機構,這時開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審議實權。三楊、金幼孜、黃淮分別在內閣中重新任職。他們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宮廷官銜,而且在外廷兼任尚書。見吳緝華《明仁宣時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576],載《明代制度史論叢》[580], Ⅰ,第186—197頁;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517],第22—24、86—87、219—223頁。又可簡略地參看格里姆《從明初到1506年的明代內閣》[194],第139—177頁;賀凱:《明王朝的政府組織》[265],第28—30頁。例如,楊士奇保留了兵部尚書的官銜,黃淮和金幼孜分別保留戶部尚書和禮部尚書的頭銜。他們都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這不但是因為他們曾是他的老師,而且他們還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他們由像吏部尚書蹇義和戶部尚書夏元吉等高級官員協助工作,夏元吉雖不是內閣成員,卻能參與決策。但除了這些人外,在宣德年間內閣很少添人。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35、533、666、1537頁;賀凱:《明王朝的起源及其制度的演變》[267],第89—90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34—235頁。開國皇帝禁止給予這類顧問丞相頭銜的命令并不能阻止他們勢力的穩步發展,特別在他們得到皇帝堅定的支持后更是如此。

內閣的突出地位還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強:定期上朝覲見皇帝以討論較為迫切的政府事務。遵循洪熙帝的先例,皇帝要他們直接向他呈遞密封的奏議以確定適當的行動。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正規的辦事程序,程序規定大學士們審議官員呈遞的奏議,并提出適當答復貼在每道草擬的詔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納他們的建議,并將詔令分送給主管的部去貫徹;他并不再召他的顧問們進行復議,除非主要內容出現了爭議。見孟森《明代史》[375],第127—128頁;賀凱:《明王朝的政府組織》,第64—65頁;賀凱:《明王朝的起源及其制度的演變》[267],第89—90頁。這樣,內閣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梁,與以往相比,更成了決策的力量。它的領導人這時可以不與主管的部商議就提出建議,每當皇帝感到應該默認他們的決定時,這些決定就自動生效。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辦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進了宦官勢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來,他們作為皇帝的個人代表,一直在執行緊要的任務。洪武帝在位時,負責皇帝文書的司禮監太監不準與外廷的官署接觸,以防止宦官參與政事。建文帝和永樂帝也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弊病,都遵循這一做法,嚴密地監視著宦官的活動。丁易:《明代特務政治》[511],第334—336、338—341頁;克勞福德:《明代宦官的權力》[128],第119—120、130—132頁。

宣德帝也持同樣態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宮內為宦官提供正規的書本教育。1426年,后來又在1428年,皇帝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以使他們能夠處理文件和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系。雖然對宦官的正規教育從沒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斷言的那樣真正被禁止過,但這種做法仍是一反常規。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過的奴仆去處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團都不能提供這樣的忠誠和機密性。丁易:《明代特務政治》[511],第6—11頁;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262],第111—112、115—117頁。每當皇帝并不簡單地采納大學士們提出的決定,他們關鍵性的作用就突出起來;這時司禮監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適當的行動。此外,各部一般不能與皇帝一起討論和復審宦官的建議,那些轉遞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上下其手。結果是,他們取得空前的機會去濫用皇帝的特權。

宣德年間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發展的結果。三楊因未能警告皇帝不要以他那種方式使用宦官而受到現代歷史學家的批評,但是宦官篡奪皇帝權力的能力歸根結底取決于皇帝本人的脾性。就宣德帝而言,這位君主似乎能夠控制他們。他不但屢次下令減少宦官的采購和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導活動,而且他處決和嚴懲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規教育和使用他們處理公文,他無意地為他們濫用權力開辟了道路。當某個皇帝寧愿怠忽職守或不問政事時,宦官濫用權力的情況變得最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個無強有力的領導和其權力體系也處于混亂狀態的官僚體制的頂點。結果,他們為后來明政府的敗壞而承受了大部分的責難。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517],第60—61頁。

內亂和外來危機

宣德帝登基不久,他就面臨對他權威的一次嚴重挑戰。他的叔父、當時的漢王朱高煦設法通過武裝叛亂來推翻他。這次起事除了迅速被鎮壓外,在許多方面與燕王反對建文帝的起事相似。朱高煦曾因他的戰功而受到永樂帝的寵愛。但是,在1404年他的兄長、未來的洪熙帝被定為皇太子時,他深為失望。朱高煦屢次違背皇帝的訓示,最后在1417年他引起了父親的憤怒而被流放到山東的一塊小封地樂安。當他兄長最后登上皇位時,雖然他被待之以誠,但隨著他侄子的登基,他的憤怒心情沸騰了起來。見孟森《明代史》[375],第121—124頁;《明人傳記辭典》[191],第341—342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32頁。

1425年9月2日朱高煦首先發難,他設置了帝國才能設置的軍隊番號與官銜。五天后,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舉了他的不滿以說明他的行動事出有因。他指責皇帝把貴族頭銜封給文官,從而違背了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矩。他還指責皇帝在選用官員時判斷不當。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對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這一次,它們沒有得到響應。關于朱高煦不實的指控,見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540],第135—140頁。

在聽到起事時,新帝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9月9日,在大學士楊榮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宣德帝御駕親征。在沙場老將薛祿(1358—1430年)的率領下,一支有兩萬士兵的先鋒隊于9月21日圍攻樂安。在勸誘叛王投降未成后,他們于次日猛烈攻城。朱高煦向皇帝投降,與他的隨從一起被帶到北京。他被奪爵,死于可怕的酷刑,時間或是在這一年年底,或是在以后某個日期——史料沒有明確肯定。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200名官員被發配邊陲。以后的調查表明,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皇帝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的悲慘的失敗表明了帝國諸王的權力已經下降的程度。

宣德帝還面臨另一個嚴重問題,一個歷經幾代皇帝拖延下來的問題:安南人繼續抵制中國人吞并的企圖。在開始時皇帝在撤軍和繼續平定的努力之間舉棋不定,但最后經過認真的考慮后,他下令撤出全部中國的占領軍。這樣就結束了中國對安南的占領和使安南經過27年的中國干涉后恢復了獨立。

中國在安南的地位在皇帝登基的前夕就已經惡化了,當時陳智的軍隊因缺乏給養和不熟悉當地的情況而被打敗。1426年5月8日,宣德帝調整了指揮結構,任命王通為統帥,但仍不能決定行動方針。最后,在次日,他召集其親密顧問,表達了他想結束戰爭和讓安南自治的愿望。皇帝提到了祖訓中不要進行擴張戰爭的告誡和永樂帝原來的冠冕堂皇的目的,即不吞并,而是恢復陳王朝的統治。他得到了不同的反應。大臣蹇義和夏元吉主張進一步的軍事行動,而楊士奇和楊榮則主張撤軍。皇帝的愿望至少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但做最后決定的時機尚未來臨。見山本達朗《安南史研究》[600],第721—758頁;羅榮邦:《和戰問題政策的制訂和決定》[360],第57—60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26—229頁。

1425年冬,黎利向中國的戍軍發動了一次次的大規模攻擊,給王通的軍隊造成了2萬人或3萬人的傷亡。1427年1月23日皇帝派柳升率領一支遠征軍前往解救。同時,經過與大學士們商討后,皇帝恢復了退休的布政按察使黃福以前在安南的職位,以試探停戰的可能性。1427年9月30日,當柳升的軍隊到達邊境時,黎利出人意料地給他一封信,要他轉呈朝廷。信的內容是,他已找到一個名叫陳高的陳氏后裔,如果中國人讓安南自治,他就承認陳高為王。幾天后柳升大敗,在諒山附近損失了7萬人。當聽到這場災難時,王通自作主張,同意黎利的條件;11月12日,在沒有等待北京指令的情況下,他撤出了軍隊。雖然他的行動沒有得到正式的批準,但事實證明這是中國占領安南的最后的轉折點。《明人傳記辭典》[191],第794—795頁。

明朝廷直到11月16日,即在柳升慘敗以后一個多月才收到黎利的信。次日,皇帝召見大臣們,但意見依然不一。三天后皇帝宣布他將接受黎利的建議,并指定一個代表團去商談停戰事宜。但在抵達安南時,代表們被黎利所拒,他因勝利而洋洋得意,這時拒絕讓步,并聲稱陳高已死。他還拒絕了提出的遣返中國行政官員和部隊的建議。皇帝試圖堅持原來的條件;在1428年,后來又在1429年,他派使者前往要求恢復陳氏的統治。此事沒有成功,但在1431年7月15日收到了一封措辭顯然謙虛的信后,宣德帝勉強地授予黎利以委任詔書和印璽,讓他“權署安南國事”,但沒有封他為王。只是到1436年11月,即在黎利死后兩年,正統帝才授予其子以安南王的稱號,承認他為安南的合法統治者。

從安南撤軍是在面對一項已經證明是災難性的政策時出于對民族利益的現實主義考慮。明朝政府已經從比它小得多的鄰國那里遭受了軍事和外交的屈辱。對中國人來說,受損害的民族尊嚴已因消除了這些勞而無功的軍事行動強加在帝國身上的沉重的財政和軍事負擔而得到了補償。但對安南人來說,明朝20年的占領在他們與中國統治者的關系和他們對中國文明的態度方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可簡略地參看約翰·K.惠特莫爾《交趾和新儒家:明朝改造安南的企圖》[562],載《明史研究》,4(1977年春季號),第71—72頁。

行政變化和制度發展

作為他的國內政治和社會改革的一部分,宣德帝在政府的三個主要領域作出改變,它們是都察院、地方行政和軍事。皇帝繼承了一個貪污成風的都察院。后來他制定了幾項改造,并為它定下了新的任務。1428年8月,誠實清廉的顧佐(死于1446年)被任命為都御史,以取代臭名昭著的劉觀,劉因任職期間(1415—1428年)犯下許多罪行而被判刑。在以后的幾個月,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官員因不勝任而被罷官,接替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考查。總的辦事程序和組織都加以規定,都察院的職責也被擴大。見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262],第113—119、147—151頁。顧佐的傳記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747頁。關于劉觀的罪行和懲處,見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第63、117、118頁。新增的兩個主要任務是重建兵員花名冊和視察邊境各省。1424—1434年期間,專門規定了一些御史監察的任務,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它們包括視察軍屯、建設項目和京營的情況,以及監督南直隸的征稅和通過大運河至北京的漕運。

監察工作滲透到明代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以及外廷和內廷的所有領域;它的活動遍及民事、軍事、財政和司法幾個方面。它在監督行政工作的運轉和向皇帝進行政策進諫方面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1424—1434年期間,御史們使240名以上的官員降職,并使其他一些官員任職、復職或得到提升。他們還呈上247份彈劾奏折,至少揭發659名官員和其他17人,同時還呈上251份其他內容的奏議,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勸諫。

一般地說,經過1428年的清洗,御史們變得更加干練,在批評時更加直言無忌。他們還提出直率的忠告,不過在觸及皇帝私人行為的案件時,他們也會遲疑不決,因為擔心會帶來相應的處罰。雖然皇帝對他們表示尊敬,但他對玩忽職守和濫用職權的御史也是嚴厲的。這些人被降職、關押或流放,對他們不處死刑。在地方行政中,宣德時期最重要的制度發展是地方治理開始從半正式向正式的體制過渡。在這個體制中,官員們被任命到各省擔任巡撫,其意義為“巡視安撫”;這個頭銜在英語中通常被譯作“總協調人”(grand coordinator),因為這類官員的職責是協調省的三司——按察司、布政司、都指揮使司——的職能。這種省的行政體制的設立體現了以前幾代皇帝統治時期為了臨時任務由中央政府任命特任“巡撫”這一做法的變化。“巡撫”這一名稱已被洪武帝于1391年在較為一般的意義上使用過,當時他派太子朱標去陜西執行類似的任務。永樂帝在1421年也派26名高級朝廷官員進行安撫軍民的工作。不但著名的官員曾被專門授予巡撫或安撫的官銜,而且有些親王——包括登基前的洪熙帝和宣德帝——也被委任過。賀凱:《明王朝的政府組織》[265],第39—41頁。

關心民間疾苦和地方行政工作的宣德帝遵循這些先例,在1425年9月派兩名高級官員到南直隸和浙江省去進行“巡撫”。當1430年,任期不限定的高級官員被委派去“巡撫”河南、陜西和四川的民政、司法和軍事工作時,體制的定形化過程仍在繼續。5年以后,這類委派的任務被擴大而包括了從甘肅至遼東的北方邊境的主要邊防地區。在承擔長期管轄這樣大的地區的任務時,這些專使實際上已把后來稱之為巡撫的職務制度化了。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30—231頁。

但巡撫從未被承認為實質性的任命,而是把職權委諸同時在中央政府任正式官職的官員的一種專門的委任。這類官員通常是六部的侍郎,特別是兵部侍郎。后來他們被加授高級監察官員的空銜。此外,巡撫還被指定為兼提督軍務或參理軍務。當軍事在行政管理中日趨重要時這種情況變得更加普遍了,并且標志著隨著軍事組織本身的退化,文官逐漸地控制了軍事。巡撫制逐漸演變成后來稱之為總督的管理方式,總督意即被委任去處理涉及一個以上轄區的文職協調人。

1430年10月當工部右侍郎周忱(1381—1452年)被指定去監督征收和運輸從長江流域解往北京的漕糧時,“總督”這一官職名稱開始被使用,意即“監督”。這一先例在下一代皇帝統治時被制度化了,這時這些專使之一擔任了巡撫和總督,具有明確的軍事責任。關于周忱的使命,見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及影響》[572],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91頁。巡撫制和總督制都在正統帝時期趨于成熟,它們成了明代行政等級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滿洲的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國的控制,也繼而加以采用。

宣德帝試圖清除軍事的腐敗現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統治。在歷次征戰中,貪污的軍官只動員窮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資時,向黎民百姓過分勒索。他們非法地使用士兵作為自己的私人奴仆,侵吞他們的軍餉和口糧,扣發他們的冬裝。這樣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敗壞了士兵的士氣,助長了開小差,進而破壞了整個軍事組織和嚴重地降低了部隊的戰斗力。見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262],第126—128頁;《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84頁。

為了清除這些弊病和恢復軍事組織的紀律,皇帝在1426年和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監察官員去視察和改進各省的軍事狀況。這些調查的一個目的是清查兵員花名冊,以確定各軍事單位實際的士兵人數和所需的軍餉和口糧,從而清除貪污的主要根源。這類使命稱之為清軍,從此成了御史們的正常任務。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262],第75—77、111、253頁。另外,皇帝在1428年3月頒布了關于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規定,條款從8條增至19條;1429年10月,他又增加了旨在清除營私舞弊的條款22條。后來在1429年,他為了表示對軍事和提高軍隊士氣的關心,在北京郊外舉行了一次王朝最令人難忘的公開軍事檢閱。京師在訓的部隊定期隨御駕巡視北方邊境和進行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同上書,第140—143頁。

盡管這樣關注,軍事組織繼續受到管理不當、士氣下降和缺乏戰斗力等問題的損害。根本的原因似乎是軍屯未能給部隊提供糧食以及世襲的軍事制度中存在種種不正常的現象(對中國社會來說)。軍隊不再像在永樂帝時代那樣經常征戰,戰斗經驗很少。皇帝老是對犯罪軍官寬大處理,這是促成以上通病的一個因素。他斷言,他們缺乏教育,因而不能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吳晗:《明代的軍兵》[593],第112、114、119、134頁;王毓銓:《明代的軍屯》[558],第217、231、235、238頁。明代軍隊的無能更趨嚴重,這在1449年在土木慘敗于人數遠遠少于明軍的瓦剌蒙古人之手這件事中暴露無遺。盡管以后作了種種改革,明代軍事制度的基本弱點到明朝滅亡時仍未得到糾正。

財政改革

宣德時期第三個重要的國內發展是重新組織財政和特別在長江下游諸如蘇州和松江等府采取救濟措施。如前所述,這些府負擔著很不公平的稅賦。有意在這個地區征收懲罰性稅賦的洪武帝后來已下令進行減免,但甚至晚至1393年,蘇州一地的份額依然高達281萬擔,幾乎是全帝國田賦估計總數的十分之一。松江的耕地只有蘇州的四分之一,但征收的田賦幾乎為后者的一半,占帝國田賦收入的4.14%。見周良霄《明代蘇松地區的官田與重賦問題》[95],第64—65頁;吳緝華:《論明代稅糧重心的地域及其重稅之由來》[574],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41—45頁。永樂帝在位時,平均每年的田賦收入提高約10%,以滿足遷都北京以及歷次對外征戰和海外遠航的巨額支出的需要。史籍沒有記載蘇州和松江的新的田賦份額,但可以合理地假定,它們的份額也相應地提高了。這些沉重的稅賦要求引起了積累的巨額欠稅和債務,從而導致大量人口出逃和農民的貧困,特別是在永樂晚期自然災害打擊這一區域時更是如此。

在1422—1428年期間,松江的欠稅每年高達幾百萬擔。宣德帝的北京朝廷既依靠田賦作為歲入,又依靠從長江流域運送的糧食來供養北京。這些運送的糧食1426年估計達239萬擔。正好兩年以后,運糧翻了一番以上,達548萬擔。關于這些數字及其重要意義,見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581],第102—104頁。因此造成這一極為重要的區域減產的欠稅和農戶出逃,成了一件越來越受到關心的大事。在這些府采用各種減稅免稅的計劃具有雙重目的:保持收入流入國庫,糧食運往北京。它們的實施還基于這樣的信念:帝國的富強取決于其農業人口的富足。

欽差大臣周干的報告使皇帝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稅賦負擔的嚴重性有了清晰的認識,周干是奉命去那里調查財政狀況的。他的1426年8月的奏疏描繪了農民的逃亡、過多的欠稅以及由此造成的對當地居民和征稅工作的嚴重影響。他提議減少官田的稅賦份額,清除稅吏的貪污行為,消滅當地官員的弊政。他請求朝廷指派干練的官員去管理這些府的財政事務,并派專使去監督他們的工作。

皇帝的注意力被這種情況所吸引,朝廷在以后四年進行了討論。大學士們支持減稅,而戶部的官員則反對,因為擔心減稅后的影響。1430年5月,皇帝下令在全帝國減稅。然后在10月,皇帝派幾個財政官員作為巡撫到各地總督稅糧征收工作。當時的工部右侍郎周忱受權管理南直隸,其中包括蘇州府和松江府。在以后幾年他和況鐘(1383—1443年)在宣德期間的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況鐘是一名同樣干練的行政官和財政專家,在1430年6月任蘇州府知府。見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背景及影響》[572],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88—92頁;伍丹戈:《明代中葉的賦稅改革和社會矛盾》[597],載《社會科學戰線》,4(1979年11月),第168—171頁。關于周忱和況鐘事跡的詳情,見蔣星煜《況鐘》[72](上海,1981年),第34—42、72—76頁及各處;關于況鐘,還可簡要地參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751頁。

周忱和況鐘在承擔新的責任時面臨艱巨的任務。特別在蘇州和松江,他們發現不但有巨額的欠稅以及官地和私地之間稅賦份額的差異,而且發現大規模逃亡以逃避沉重的稅賦負擔。例如,周忱注意到,蘇州府太倉縣在1391—1432年的40年中,納稅戶減少了90%,只有738個納稅單位,而該縣負擔的稅賦份額則保持不變。但況鐘和周忱并不僅僅是不顧戶部的不斷阻撓而奉皇帝命令進行減稅。他們還開始實行旨在消滅稅吏征稅中的不法行為和貪污腐化的一系列措施。

周忱在他的治地推行了至少5項重要的財政改革措施,因而受到稱贊:關于周忱和況鐘在蘇州和松江財政改革的簡明論述,見周良霄《明代蘇松地區的官田》[95],第69—71頁;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背景及影響》[572],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98—105頁。

1.征糧的衡量單位的標準化。這個措施防止稅吏欺騙和多收糧食。

2.每個縣設糧倉以貯藏地方行政官員監督下征收的稅糧。這樣就能防止糧長在自己的私宅內囤積糧食。

3.對官田和私田的稅糧采用一種稱之為平米法的附加稅。這項附加稅用于運輸溯運河而上直達京師的糧食,附加稅的一切結余都儲存起來用作緊急儲備。百姓可在運河河畔的方便地點繳納稅糧,另外繳納一種特定的附加稅,作為士兵們把糧食用船運至目的地的報償。這樣就能解除那些需要自己運輸的人的負擔。

4.在這些府的每個縣設濟農倉。它將儲藏地方官在豐年通過平糴法收集的余糧,以便在自然災害或歉收時分發。

5.設立以“金花銀”或棉布繳納稅糧的制度,其特定的折換率定期調整。這個制度對平民和官府都大為方便,還直接刺激了南方各府貨幣經濟和紡織業的發展。

朝廷批準了其中的大部分建議,但它們的貫徹常常受到戶部和地方行政官員的阻撓。直到1433年,周忱和況鐘關于不折不扣地給蘇州減稅的要求才得到皇帝的批準,減免數相當于以前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對其他的府也相應地進行減稅,但周忱的其他大部分建議卻被戶部成功地否定了。見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背景及影響》[572],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100—101、106—111頁。

可是,周忱的改革在他死后仍在進行。他的其他計劃在正統帝1436年初期登基后被采用。還有一些計劃后來給張居正(1525—1582年)在長江下游諸省的財政改革提供了樣板。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背景及影響》[572],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94—95頁;關于周忱的財政措施對萬歷年間一條鞭法改革的影響,見黃仁宇《16世紀明代的稅收和政府財政》[254],第101—104頁。記錄表明,宣德統治時期田賦年平均收入已下降到30182233擔,比洪熙統治時期少8%,比永樂時期少5%。在正統時期,此數又進一步降低了10%至15%,在以后明朝各代皇帝統治下,年平均征收的稅糧始終在2500萬至2800萬擔之間。吳緝華:《論明代前期稅糧重心之減稅背景及影響》[572],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583], Ⅰ,第113頁。

要解釋這些數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沒有關于耕地面積和納稅戶實際數的可靠材料。此外,也不存在分項目列出的國家收支數。的確,明代不存在國家“預算”。但是一般地說,在宣德期間農民似乎從全面的減稅中得到了益處,而國家由于大量減少支出,也能夠經得住收入的減少。但在以后幾代統治時期,情況有了變化。由于直線上升的行政和軍事支出,政府被迫加征附加稅以補充稅收的不足。這些附加稅轉過來造成了嚴重的新財政問題,這些問題使16世紀晚期張居正主持下的一條鞭法改革勢在必行。關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簡明背景,見黃仁宇《16世紀明代的稅收和政府財政》[254],第294—305頁。

救濟措施

宣德皇帝對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旱澇和蝗蟲災害的報告的反應是迅速的。在正常的制度范圍內,他對受災區采用各種各樣的救災措施,諸如免稅一至二年,減收田賦二至四成,分發免費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吸引難民重返家園。為了保證取得理想的結果,皇帝鼓勵地方官員履行自己的職責,并常常派欽差大臣去各受災區監督工作的進行。歷史學家一般都盛贊宣德帝全心全意地關心人民的福利。根據《明實錄·宣宗實錄》[380]這些措施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在諸如以下各地的受災區加以推行:1427、1428、1432、1433和1434年在北直隸;1427、1432、1433和1434年在南直隸;1426、1433和1434年在山東;1427、1428、1430、1432和1434年在山西;1427、1433和1434年在河南;1427和1433年在陜西;1433和1434年在湖廣;1432和1434年在浙江;1433和1434年在江西。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82—283頁。

對外關系和納貢制度

蒙古人

雖然在以前幾十年明朝經常遭受蒙古諸部落的騷擾,但宣德在位時期的北方邊境還是比較平靜的。這種暫時平靜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阿魯臺對東蒙古人的無可爭辯的領導已被永樂帝的無情征討所破壞。結果,部落領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到永樂帝去世時,阿魯臺已經江河直下,因為重新振興的瓦剌人在脫懽(死于1439或1440年)的領導下屢次侵入他的領地,迫使他東移。這樣,蒙古聯盟一分為二:阿魯臺領導東蒙古人,脫懽領導西面的瓦剌諸部落。雙方戰爭不斷。關于《明實錄·宣宗實錄》[380]中這一時期中蒙關系的官方記載,見羽田亨等編《明代滿蒙史料:蒙古編》[198], Ⅱ,第41—336頁。可簡略地參看波科梯洛夫《明代的東蒙古人史料》[427],第35—39頁。

阿魯臺的領導權還受到在他控制下的兀良哈惕各衛的蒙古人的挑戰。在洪熙統治時期,他們曾經徒勞地尋求中國人的援助去反對阿魯臺。在這些威脅面前,阿魯臺再次爭取與明朝廷和睦相處,他的提議得到熱情的回報。宣德帝登基以后不久,阿魯臺開始每年派遣納貢使團攜帶馬匹和其他禮品去北京,而中國人則以珍貴的絲綢、緞子和其他的禮品回贈。明朝廷希望瓦剌萬一進攻的時候他會幫助他們,但阿魯臺仍然十分虛弱,不能成為一個有力的盟友。由于阿魯臺的無能,兀良哈惕蒙古人受到鼓舞,不時威脅中國邊境。1428年10月,當這伙人襲擊中國領土時,恰好皇帝率領3000名騎兵視察這個地區的邊境,他親自擊退了侵犯者。

后來對邊防作了一些變動。在戰略要地開平衛之南,中國軍隊在薛祿將軍的率領下在一些城市構筑防御工事。1430年5月工事完成后,薛祿建議把邊境防務集中在那里,放棄開平的前沿戍區,以便縮短供應線。這個決定后來被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因為它把幾百英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時又限制了中國軍隊,使他們越來越采取守勢。在薛祿指導下構筑的防御工事是在赤城、雕鸮、云州、獨石口和團山。見波科梯洛夫《明代的東蒙古人史料》[427],第36—37頁。開平位于前蒙古首府上都。關于放棄開平衛的意義,見田村實造《明代的北邊防衛體制》[497],第82—85頁。

同時,在西面,瓦剌已經強大,并在1431年初期擊敗阿魯臺。此事又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沒有成功。最后,在1434年9月的母納山之戰中,脫懽領導下的瓦剌部擊潰了阿魯臺并把他殺死。瓦剌這時無可爭辯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這次勝利后,脫懽保持著與明朝廷的友好關系。當他的野心勃勃的兒子也先(死于1455年)在1440年繼任瓦剌的領導權后,立即試圖在蒙古腹地建立瓦剌部落的霸權時,局勢就完全改變了。關于1440年前與瓦剌蒙古人關系的中國官方記載,見白翠琴《明實錄瓦剌資料摘編》[413],第46—77頁。關于也先事跡,見他的傳記,載《明人傳記辭典》[191],第416頁。

日本和朝鮮

宣德在位期間,明朝廷積極設法改善與日本的和朝鮮的關系。宣德帝恢復了與日本的正式關系,由于日本將軍義持的敵意,這種關系在永樂時期已經處于衰落狀態。1426年和1427年,皇帝單方面取消了關于納貢使團的1404年協定,作為改善關系的措施。他增加了每10年準許來華貿易的船只和人員。但義持繼續阻礙任何協定的達成。

但義持的繼承者義教(統治期1429—1432年)則對恢復關系表現了很大的興趣。1432年2月,宣德帝派宦官柴山攜帶一份給義教的詔書去琉球,建議恢復關系和增加批準的貿易量。詔書是通過琉球王的斡旋而轉到日本的。義教對所提的內容感到欣慰,就在9月派了一名具有中國血統的僧人龍室道淵帶領一個使團于1433年6月抵達北京,同時隨帶馬匹、甲胄、刀劍和其他土產等貢品。7月,中國皇帝回派一個使團護送日本使團回國,明朝的使團在日本受到熱烈的接待。見木宮泰彥《日華交通史》[285], Ⅱ,第319—327頁及第9、11兩章;王伊同:《中日之間的官方關系,1368—1549年》[549],第60—64頁,及第4、5章各處;鄭梁生:《明史日本傳正補》[66],第367—381頁。

這些互相往來的活動恢復了中日之間的官方關系,其間關系雖然偶爾發生破裂,但是一直維持到了1549年。原因是雙方各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將軍及其繼承者愿意合作,是因為日本人熱衷于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進行貿易,并且獲得了厚利,盡管雙方不時發生爭執。明朝廷則希望在鎮壓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倭寇)方面取得將軍的幫助。中國人認為,他們未能達到這方面的目的是因為對方對他們的慷慨大方的反應采取了半心半意的態度。但實際上將軍對海盜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

宣德帝和李裪王(1418—1450年在位)都在位期間,中國和朝鮮的關系一直是密切的。雙方定期互派使團和互贈禮物,1426年2月,皇帝命一名宦官率第一個使團去朝鮮。他贈朝鮮王絲綢,以回報這一年早些時候朝鮮王派使團帶禮物訪華的行動。第二年,另一個攜帶禮物的使團被派往朝鮮。這一次,皇帝要求5000匹馬以供軍用。要求很快被滿足。1429年晚期,明帝兩次知照朝鮮王,勸告他不要再用他本國不生產的金銀器皿作為貢品,并且還要求不要再送除要求以外的任何珍奇動物——這個勸告在1432年又被重申。1433年末,皇帝婉言謝絕了朝鮮王要求派學生來國子監攻讀的請求后,賜給他一套儒家的經史著作。這是宣德時期最后一個派往朝鮮的官方使團。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585],第330、334、343、365頁;又見王崇武《明仁宗宣宗事跡旁證》[541],各處。

根據明代史料,宣德帝改善與朝鮮關系的愿望,似乎是出于擴大中國的影響和取得戰馬的明確目的。但是朝鮮的記載《李朝實錄》透露,皇帝與其祖父永樂帝一樣,常常有除此以外的個人目的。1426年,明朝要求處女和宦官以充實皇帝的后宮,還要求女廚師以滿足皇帝對朝鮮佳肴的愛好。后來,中國人要求獵鷹、獵犬和豹,供皇帝玩賞。李裪王親自選7名處女,并隨帶10名廚師、16名侍女和10名年輕的太監于1427年8月離開漢城,兩星期后抵達北京。11月,應明朝廷的要求,另一名著名的美女也被送至中國。1429年,皇帝要求并收納了另11名廚師以及大量的魚和泡菜。類似的要求一直繼續到1434年,直到1435年4月,即宣德帝死后兩個月,53名已在中國住了10年并希望離開的朝鮮婦女才被送回國。這些事件反映了明朝對外關系的另一面,這一面引起了朝鮮的強烈不滿。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585],第329、331、335、348、383、386頁;又見王崇武《明成祖朝鮮選妃考》[538],第171—176頁;《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88頁。

東南亞

宣德帝在繼續他父親的收縮政策時,只和永樂帝時期定期前來納貢的南亞和東南亞諸國保持例行的接觸,按來朝次數多寡排列,它們包括:占城(8次)、爪哇(6次)、暹羅(6次)、蘇門答臘(4次);來朝一次的有浡泥、榜葛剌、南渤利、柯枝、錫蘭、古里、阿丹和阿拉伯等國。這個估計數根據《明實錄·宣宗實錄》[380]中論述東南亞各國的有關條目,材料收于趙令揚等編《明實錄中之東南亞史料》[48], Ⅱ,第263—340頁。在維持這些關系的同時,皇帝還繼續執行不準中國人出海到國外定居或經商的更早時期的禁令。其目的是加強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盜的騷擾,以及保持一切對外貿易的官方壟斷。這些不現實的禁令失敗了,因為在執行時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見張維華《明代海外貿易簡論》[42],第23—24頁;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51],第94—95頁。

在這些有節制的關系中,一度短暫地恢復了皇帝主辦的海上航行。1430年6月,宣德帝命鄭和指揮第七次、事實上也是最后一次南洋的航行。重新集結的艦隊直到一年半以后才離開福建。按照皇帝的設想,它們的使命是恢復永樂帝促進的納貢關系。艦隊沿著熟悉的航線重新訪問了約20個國家,航行遠及阿拉伯半島以及東北非洲沿岸。如同以往那樣,它們帶回了攜帶寶石和異國動物等禮品的外國使團。這時已60多歲的鄭和于1433年6月回國,沒有親自訪問每個國家。有些次要的使命交由他的助手去完成。宦官洪保從古里前往麥加,王景弘在鄭和本人帶領艦隊主力回國后于1434年帶了一部分艦隊駛往蘇門答臘和爪哇。1433年出現了海外使團前往北京的另一個高潮,其中15個使團來自南洋、波斯灣和東北非洲。見朱偰《鄭和》[102],第62—66頁;徐玉虎:《鄭和評傳》[235],第63—74頁;J.V.G.米爾斯譯:《馬歡〈瀛涯勝覽〉》[377],第14—19頁。

皇帝為什么重新推動、然后又中斷鄭和的遠航,其原因至今不清楚。對此曾作出過種種解釋:國家資源的大量耗費、楊士奇和夏元吉的起作用的反對、對北方邊境防御的日益增加的關心、永樂帝死后明朝海軍力量的衰落。這些因素的綜合肯定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很顯然,當宣德帝下令恢復遠航時,他不顧朝廷的反對。在反對遠航最為激烈的楊士奇死后不久,他作出這一決定的目的可能是抵消在安南大敗的影響和恢復中國在納貢屬國中的威信。但是這些冒險行動引起的反對依然存在,他以后幾代皇帝就沒有認真考慮進一步的遠航了。關于詳細情況,見徐玉虎《鄭和評傳》[235],第118—119頁;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51],第85—86頁;羅榮邦:《明朝水軍的衰落》[358],第151—154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32—233頁。

雖然明朝廷有充分理由中斷海外擴張,但其影響是深遠的。這項決定嚴重地影響海軍建制的力量和士氣,削弱了它的沿海防御能力,從而促成了日本海盜在下一個世紀的進一步的掠奪。最后,明朝從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系,而此時歐洲列強正開始進入印度洋。宣德統治時期不但標志著中國在歐洲水域的統治地位的結束,而且是明帝國孤立于國際事務的開始。

宣德帝的遺產

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后于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終年36歲。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為章皇帝,廟號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妻子胡氏(死于1443年)、妃子孫夫人(死于1462年)和他母親張太后(死于1442年)。在臨終時,宣德帝指定已在1428年5月被定為皇太子的8歲的朱祁鎮為他的繼承人:這名兒童作為英宗進行統治。張太皇太后領導一個攝政團,一直統治到1442年她死去時為止。《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79、287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36頁。

由三楊監修的這個時期的官方記載相當理想主義地把宣德帝描繪成一個擅長文藝和獻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試圖實踐儒家的原則,而且通過編寫為帝的指南《帝訓》(1428年)和類似的教誨官員的手冊《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則留給后世。這兩部著作全文收于《明實錄·宣宗實錄》[380]。關于書目評論,見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320],第41—42頁。

在施政時,宣德帝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采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可是,他在強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權威方面,表現了強有力的領導才能。當出現危機時,宣德帝的行動是果斷和負責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從安南撤軍的最后決定時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關心公正的施政。雖然他在對待失職的官員時是嚴厲的,但除了懲罰宦官外,他很少判處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審判。他一貫命令復審重大的刑事案件,而這樣的再審理在他統治時期使數千名無辜者獲釋。關于宣德帝關心公正的行政,見賀凱《明代中國的監察制度》[262],第114—115、132—134、260—261頁。又見黃章健的《〈大明律誥〉考》[245]中所引的官方記載,載《明清史研究叢稿》[242],第195—198頁。

總之,宣德的統治是明史中一個了不起的時期,那時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政府有效地進行工作,盡管宦官日益參與了決策過程。及時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國家行使職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兩者是賢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為明代的黃金時代來懷念,這是不足為奇的。關于近代史學家對宣德帝的評價,見孟森《明代史》[375],第125—157頁;王崇武:《明仁宗宣宗事跡旁證》[541],第201—203頁;吳緝華:《明仁宣時內閣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576],載《明代制度史論叢》[580],第193—197頁;《明人傳記辭典》[191],第279—288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226—23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阳高县| 莎车县| 丹阳市| 江陵县| 三明市| 唐河县| 保德县| 澄江县| 绍兴县| 台湾省| 东乡族自治县| 曲沃县| 东乡族自治县| 苗栗县| 沿河| 万宁市| 竹北市| 调兵山市| 册亨县| 丹凤县| 章丘市| 汉沽区| 新化县| 贞丰县| 海南省| 遂宁市| 抚宁县| 彩票| 仙桃市| 渭源县| 和林格尔县| 和田县| 长泰县| 尤溪县| 宁晋县| 维西| 邢台市| 荃湾区| 历史|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