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分子(中文版)
- (英國)菲利普·鮑爾
- 1209字
- 2019-01-04 20:23:14
前言
亞歷山大·芬德萊在1916年寫下《化學為人服務》這部作品,那時的化學界正迫切需要向全世界宣傳化學帶來的恩惠。9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再寫化學,似乎不該再負有那樣的重擔了。但事實不然。雖然化學的技藝為社會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單是醫學中的化學療法延長了人類壽命這一點就是明證,可芬德萊那時說的話至今言猶在耳:
有的人僅憑一己之力擴大了產業范圍,提高了大眾的勞動效率,而對科學蒙昧無知的社會大眾卻疑慮重重,橫眉冷對。
這樣嚴峻的聲音我們今天依然能夠聽到,就在化工界及支持者們在面對公眾的非難和指責而辯解時。其中一個問題是,化學之善,一旦進入市場就被人們看作天經地義,而化學之惡,卻會長久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化工企業及政府面對沙利度胺和博帕爾
等悲劇事件時,以及面對災難性的臭氧空洞問題時推脫責任,極大地損害了他們為自己辯護的可信度。
于是在進入21世紀時,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種想法:“化學的”或者“合成的”是糟的,而“天然的”則是好的。
對于這種想法,傳統的糾正方式是羅列化學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好東西。這樣羅列出的清單的確很長,即便那些將化工妖魔化的人想必也在享用不少化工產品。可是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已經不再是“化學為人服務”了。一方面來講,這會更讓公眾感覺鐵板一塊的科學和技術共同體抱成一團促進自己的事業。而在外人看來,任何文化圈子都像是鐵板一塊,因而也都有潛在的威脅。事實上,化學家之間也會就該不該禁止或限制某種產品而爆發激烈的爭吵,在有的化學家為軍事機構工作時別的化學家則在門外抗議他們—倘若有一天,公眾能夠更多地了解到這些,那該多好。或許那時我們才能平和地將科學看作正常的人類活動。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其實化學也并不單純是被人類馴服、召喚來服務的奴仆。化學造就我們人類,化學創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化學”和“合成”給人們的負面印象一時還很難消除,但“分子”暫時還沒有沾染到這樣的色彩。通過理解我們自身在分子層面的本質,也許我們才能開始欣賞化學所提供的一切,并且去領悟為何有些物質(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人工的)毒害我們而有些物質治愈我們。
正因為如此,我要冒著被一些化學家反對之虞撰寫這樣一本書,名義上是關于分子的簡介,卻很大程度上只著重于生命的分子,即生物化學。我努力想說明,那些控制著我們人體的分子層面的過程,其實與化學家—我更愿意稱為“分子科學家”—想要創造的區別不大。實際上兩者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已經在技術領域使用天然的分子,同時又在用合成的分子來保存那些我們看作“天然”的東西。
在講述這些分子故事的時候,很多專家的建議讓我受益良多,這其中包括克格格·比森、保羅·卡爾弗特、喬·霍華德、埃里克·庫爾、湯姆·摩爾和喬納森·斯科里。我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書自始至終都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通識讀本系列的一員。我非常感謝謝利·考克斯對它充滿信心,給它一個機會開啟自己的生命之旅。
菲利普·鮑爾
2001年1月于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