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我國高等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研究作者名: 薛欣本章字數: 19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7:41:33
2.2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歷程與特征
2.2.1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回顧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自1916年進入學校以來,在1998年以前幾乎被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所替代,而武術教育已有近90年的官學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各體育院校先后成立武術系設武術專業,至此中國有了第一代具有學士學位的武術專業人才。1982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上海體育學院設立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碩士學位授權點,隨后幾年不少體育院校相繼被批準設立武術碩士學位授權點。武術碩士點的建立不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武術專業人才,而且在學位教育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1996年,上海體育學院設立了我國第一個武術博士學位授權點,使得武術邁進了學術界的最高殿堂,在學位教育上形成了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的3級學位制度培養體系。此后,為了促進學科的發展和滿足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國家教委、國家體育總局多次發文親自領導并委托直屬體育院校專業設置評議委員會完成對普通高等院校4個本科體育專業的設置論證報告和設置規范。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學成為1級學科體育學下設的4個二級學科之一。1998年7月,國家教育部正式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列入新修訂的高校專業目錄,并設有3個教育方向,即武術、傳統養生體育以及民間民俗體育,隨后大部分體育院校對相應的專業進行了調整,由原武術專業過渡到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其中北京體育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科于2007年成為全國重點體育學科。
1986年以前,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均加全國統一考試被各省統一招生錄取。然而,這一實踐證明,通過統考招收的運動訓練專業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入學時運動技術水平偏低,經4年學習后仍難達到專項運動教練員和專項師資要求,加之每年有大量具有較高運動技術水平和一定訓練實踐經驗的運動員退役,這些都是參加體育教育統考學生所不具備的,不過退役運動員也由于常年訓練文化水平較低難以通過高考升入大學被充實到教練員隊伍之中。鑒于這一實際情況,原國家體委根據國家教委全國招生工作會議精神,于1985年召開了全國高校體育招生工作會議,針對運動訓練專業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單獨組織命題考試招收高水平運動員,以此來改變生源質量解決統招生技術水平低和退役運動員入學難的問題,從而為我國培養具有運動實踐經歷的高水平教練員和體育工作者解除了服役運動員的后顧之憂。自1986年起,國家體育總局直屬6所體育院校經原國家體委和國家教委批準,首先開始實行運動訓練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單獨招生考試工作,其他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近幾年也得到有關教委的批準陸續實施單獨招生考試。截至2007年,我國具有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單獨招生資格的高校已達到36所。
至此,按照招生的形式和規模,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形成了鮮明的時間分布特征:第1階段為創辦階段(1986年—1994年),為了貫徹2007年國家有關單獨招生的精神,全國有6所直屬體育院校實行單獨招生辦法開始單獨招生;第2階段為過渡階段(1995—2001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院校擴大到16所各類院校,其中8所為省屬體育院校;第3階段為膨脹階段(2002年至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分布點增長速度加快,由2002年的16所增至2007年的36所。這樣一來,如何能夠盡快進入穩步前進階段則成了當前理論界亟待予以解決的重大問題。
2.2.2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特征
2.2.2.1 高等體育教育同一性
所謂高等體育教育同一性,乃是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作為高等體育學的學科之一在高等體育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辦學特征和辦學模式與高等體育教育辦學特點具有同一性。辦學特征反映學校的性質和屬性,而這一性質和屬性又是推動大學發展、改革的內在邏輯力量。陳寧教授(2003)在其博士論文《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征和模式的研究》中論述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特征和辦學模式后指出,學術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而競技性是體育(sport)的基本屬性,確保學術性與競技性的統一是高等體育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同時認為這一特征基礎直接反映了辦學模式上的教學、科研、訓練三結合,即教學是“三結合”的基礎,訓練是“三結合”的關鍵,科研是“三結合”的保證,這是高等體育院校區別于其它大學的顯著標志和比較優勢。
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落后于實踐,以致于實踐過程出現瓶頸和黑洞,因而組織專門人員、建立專門機構、開展專門學術活動則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一種新型事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任務在于以人才培養為主線有機地將學術活動聯系起來通過教學支撐學術,“沒有教學的支撐,學術的發展難以為繼。”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還通過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得以形成多層次的科研梯隊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由此可見,學術性既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專業存在和發展的主要依據。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作為行業性較強的專業之所以稱其行業性較強,主要還是因為它突出的“體育”特性,這就是民族傳統體育突出了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凸現了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因而這一體育活動要求一定的“技術”。競技性反映了現代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可以說既是體育的核心表現,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又一特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盡管開設于體育大學武術學院或綜合大學系、科,但作為高等體育教育子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凸顯了學術性與競技性相統一的特點。
2.2.2.2 市場需求導向性
所謂市場需求導向性,乃是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微觀層面上看,高等教育發展取決于高等教育相關市場發育狀況和均衡程度。高等教育需求是社會和個人對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其中,個人需求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們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尚武,除了跟地理環境、生活條件有關系之外,更多的原因是由于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如唐代文化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文化中輝煌燦爛的一部分,武術文化形態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武舉制的建立就是形成古代尚武之風的重要因素,仕宦之誘激發了許多人的習武熱情
。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建立與發展跟人口的變化和需求有著密切聯系。人口數量的增減直接影響需求總量的變化,進而影響到相關產業的興衰與轉化。武術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主要后備力量,目前全國各地建立的各種形式的武術館、校達12000個,常年在武校訓練的青少年達100萬人之眾,年收入達20個億元
。他們練習武術除了自己對武術文化情有獨衷之外,最終還要實現社會流動、獲得社會地位的夙愿。所謂社會流動,就是指個體或群體在社會分層結構與地理空間結構中位置的變化,也是人們有目的地追求更多價值資源的一種行動
。人們在這一動機支配下進入高等院校接受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在人的需求中占重要地位,這是因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既決定了這些人將來職業、收入、生活、個性等方面的發展,又完成了他們的代際流動和滿足了其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以及社會地位需要。
社會需求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動力,它包括國家需求、民族需求、政府需求、集體需求等。國家不但可以通過發展教育傳承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以及通過競技武術宣傳國家政治體制、國家經濟實力,而且能夠通過鍛煉、全民健身提高民族身體素質以及通過舉辦武術文化節宣傳城市形象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國家出于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需要勢必會制定相應政策及措施、增加資金投入、擴大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規模。這些個人及社會需求為民族傳統體育辦學規模、辦學結構指明了方向、賦予了希望,可以說市場需求有效推動著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圖3)

圖3 市場需求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圖
2.2.2.3 系統核心主導性
核心主導性系指組成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系統的諸要素在地位與作用、結構與功能上所表現出的等級秩序,并呈現出具有質的差異的系統等級。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核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進入了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目標的時代。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布《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宣言》,將質量問題列為新世紀高等教育的3大指導思想之一,指出開展質量評估將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行動。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質量業己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普遍認為教育質量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生命線。
在教育質量中,育人是高等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最本質屬性,離開育人談教育質量毫無意義。培養高質量人才既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雖然個人、用人單位、高校等不同主體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質量都有不同要求,但最后他們都要統一到社會的要求上來。從這個意義上,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加以培養高質量人才乃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核心。
2.2.2.4 多因素有序協同性
多因素有序協同性系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為多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而多因素協同作用則是通過有序方式得以進行的。首先,協同是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的持續穩定發展依賴于各種組成要素發展方向的一致性。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系統的結構性是系統特征,而動態穩定性則是系統結構存在的一個基本特點。系統結構的穩定性使得系統始終趨向于保持某一狀態,而結構的動態穩定則是非平衡系統能夠自我保持并發揮功能的一個必要條件。其次,系統的有機關聯性所表現出的結構、層次以及系統的動態性所表現的方向性,都使系統具有有序的特點。發展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其量變到質變是蘊含在變革和穩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之中的
。
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發展的系統中,各層次之間、各因素之間擁有一種有機的復雜的普遍聯系,各個層次及要素都在影響或制約著整體系統,反過來系統整體又影響和制約著各個層次或各因素。這種整體性結構,使得系統得以相對獨立地存在和發展,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各個層次或要素的進步與退化呈現出紛繁復雜的情況,但只要這個系統的整體性結構沒有質的改變,這個系統就會繼續沿著質的規定性運動和發展,而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個層次或要素發展的不平衡性,才使得系統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特點和功能。
2.2.2.5 主體獨立地位有限性
主體獨立地位有限性是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在辦學主體、承擔主體、實施主體關系當中,屬于高等教育承擔主體院(校)下面的系(科),是最為基層的組織,其自主權相對較弱。
按照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ezberg)提出的組織架構理論,任何一個組織都有五個基本構成部分。(圖4)

圖4 組織的5個基本部分
就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組織而言,依據組織架構理論予以研究,其組織構型,如圖5所示。

圖5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組織5個基本構成部分
如果按上圖所示理解,其中基層管理即核心部分就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組織本身,而中層管理既是專業所屬的大學,它為專業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和公共行政管理和必要的技術及生活后勤服務,也是高層管理和管理核心之間的媒介,負責執行諸如規章條例以及沿著層級鏈上下傳遞信息等任務。高層管理是國家政府,負責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整個組織活動提供方向、戰略、目標和政策。因而,在這個管理和制度鏈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獨立地位有限。
2.2.2.6 本土文化傳承性
在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傳承性等特點,這使其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的自我復制中得以保存。然而,“國際化與本土化”“西方化與中國化”的跨文化對話,引發了我們對現存民族傳統體育所固有的民族和本土等特性的思考。
民族傳統體育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延續,無論是傳承方式、傳承規模、傳承途徑還是習練人群都發生了較大改變。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還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幾百種拳術、套路與功法,還由于其擁有著有價值的傳統文化活動得以舉行的空間和時間——文化空間,因而民族傳統體育的本土文化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原文化部部長趙啟正曾指出,“任何民族文化的斷裂,必然導致這個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興,始于文化的復興。”從某種意義上說,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所以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在科學研究、培養人才的同時,更肩負起了社會服務的重任,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傳承本土文化,而傳承途徑主要表現為傳承方式——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