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作者名: (英)崔瑞德本章字數: 311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8:50:13
中譯本前言
本書原為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的第3卷,本卷為崔瑞德編,其紀事起自隋朝滅陳(589年),止于唐之滅亡(906年),實際上是隋唐兩朝的王朝史。鑒于《劍橋中國史》現正陸續出版,同時本書又能獨立成卷,自成體系,故先予譯出,以饗我國讀者,并定名為《劍橋中國隋唐史》。
本書是一部結構嚴謹、資料豐富、內容充實的斷代史,在不少問題上有獨特的見解,自成一家之言。一部外國人編寫的大型隋唐史,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相信,不僅對這一段歷史感興趣的讀者能夠從中看到西方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為參考。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對隋唐史上有爭議的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創見。
一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歷史人物評價是歷史科學重要內容之一。本書非常重視歷史人物的活動,它以人為經,事為緯,層次分明地展示了中國中古史中這一重要時期的豐富多彩的歷史,同時又剖歧析異,發人所未發,給人以啟迪。現舉數例如下:
隋煬帝 煬帝其人,歷來被封建史家貶為一無是處的暴君。近年來,雖然有一些學者肯定了他建東都、開運河等事跡,但總的來說,仍是褒少貶多。本書卻給煬帝以很高評價。盡管作者不否認煬帝驕奢淫逸,但認為他在中國帝王中絕不是最壞的。從當時背景看,他并不比別的皇帝更暴虐。煬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獨具風格的散文家,還有點像政治美學家,很適合鞏固其父開創的偉業。本書認為,589年平陳時,他在建康的行為堪稱模范。其后他在促進南北文化再統一,向北方介紹南方佛教傳統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唐代的繁榮,應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繼承和改善了煬帝所開的運河,運河促使杭州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并提高了運送軍隊和供應至任何有潛在反抗危險的地區的能力。在談到煬帝被否定的原因時,作者認為這是儒家修史者給他抹黑和民間傳說對他歪曲的結果。
唐高祖 長期以來,治史者認為唐高祖李淵是平庸無能之輩。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已逐漸清除籠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霧并肯定了李淵的建唐開國之功。在這一點上,本書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本書認為,盡管李淵反隋時已年逾50,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生氣勃勃和干練的領袖人物。他策劃了太原起兵。他對李密和東突厥的外交攻勢,使唐軍得以勝利進軍并攻占隋都大興城。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許愿等政策,有助于促進全國統一。唐高祖創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以任何標準衡量,“武德之治”均稱得上是取得了突出成就,為唐王朝打下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李淵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為他執政期短,又夾在中國史上最突出的兩個人物隋煬帝和唐太宗之間。二是他的開國之功被唐太宗精心地掩蓋了。
唐高宗 唐高宗是唐史上一位重要人物。舊史卻將他描繪為懦弱的傀儡,在重要政治制度上建樹極少。有些學者也持類似觀點。本書不為這些傳統之見所囿,既指出高宗確有懦弱一面,又具體論述了他在法制等方面的建樹。和前輩相比,他的另一偉大政績是對科舉制進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刂莆飪r的措施也收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并行用于有唐一代。唐朝這時的軍事力量和威望均達頂峰,甚至超過唐太宗時期。在高宗后期,武則天的地位基本上是不穩定的。她只能靠間接手段控制朝廷,并一直容易受到攻擊。
武則天 她是隋唐史乃至中國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千百年來,毀譽不一,至今猶爭論不已。本書在全面分析了她的作為后指出:中國傳統史學稱684—705年為“武韋之禍”,是“欠公道的”。因為首先,它忽視了武后篡位前所取得的成就的意義。其次,沒有確鑿證據能說明在她執政最后幾年以前,政府受其統治作風的危害。第三,武后時期農民生活比史學家經常斷言的更為良好。在人民中間,她可能是得人心的。只有很少的中國統治者,其生日能像武后那樣在農村節日中被人紀念至今。本書認為,武則天之受譴責,原因在于她的許多行為不符合儒家準則,如沉溺于佛教,延長服母喪期以提高婦女地位,派武延秀至突厥與默啜可汗之女結婚等。武則天的消極面表現在:她最后幾年的統治每況愈下;她的統治作風高度獨斷,以至當她失控時,行政結構立即出現裂痕,而她這時反而不能以其一貫的無情手段,斷然采取措施。對中外學術界有爭議的以下一些問題,作者也一一加以剖析。(1)支持和反對武則天的兩派斗爭問題。過去主要有兩種看法:陳寅恪認為這種斗爭是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之間的最高權力之爭;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是掌權的貴族統治階級與新興地主之間的爭權奪利。本書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有問題,都是對當時社會認識過于簡單化的結果。作者認為,這是維護既得利益的掌權者與以擁武為升遷手段的勢力之間的斗爭,武則天利用后者奪取了權力。(2)武則天遷都洛陽問題。本書認為,從政治和經濟上解釋這個問題,雖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很可能還有第三種因素,即她慘殺王皇后等人后,內心恐懼,無法再留在長安。(3)以周代唐問題。一般認為,武則天取國號為周可歸因于她追贈其父的封地(周)。但這種看法難以成立。她以周為國號是為了與古代周朝聯系起來,以前王莽等人也都采用過這種手法。她的目的是想建立周朝所達到的至治之世。(4)科舉取士名額的增加支持了武氏政體的問題。本書認為支持這種看法的史料很少。武則天在660年后十年間根本沒有開科取士。660—683年進士年平均數也僅18人。(5)武則天代表什么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問題。本書不同意她為商人之女,所以就代表“新興的商人階級”的看法,因為其父及兄弟均仕于隋、唐。本書也不贊成武則天代表東部地區利益反對西北貴族的觀點,因她總是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貴族”出身。
唐德宗 本書認為,傳統史籍把唐德宗說成剛愎自用,貪得無厭,但又說他輕信和柔弱,兩種說法彼此矛盾。關于他允許宦官和節度使自行其是的記載也是夸張之說。所謂唐德宗779—781年的勵精圖治同樣是記載不實。實際上,他的政策和行為,表現了相當程度的內在連貫性。他志在振興中央權力,以使滿朝文武相形見絀。由于盡量保存現有中央權力并非易事,他必須與藩鎮作必要的妥協,這是審慎之策,不是人們指責的姑息之政。對唐德宗完全聽從家奴的指責,也不符事實,因宦官并未損害他,他一直是最高統治者。所謂外廷受宦官壓抑,這是史籍對宦官影響的夸大。
唐憲宗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唐中葉以降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史學界不少人認為憲宗上臺后大力鎮壓二王集團,是反對革新的保守派頭子。本書力圖抹掉投射在憲宗評價上的陰影,認為他對二王集團的處理非常慎重,除二王外,無人被處死。清洗范圍僅限于真正的參與者,而不像歷來那樣殃及親朋故舊,甚至與二王集團關系極密的韋執誼的岳父杜黃裳也被重用為宰相。憲宗鼓勵朝臣大膽講話,堅決削平藩鎮,選用武元衡等一大批50歲左右的優秀人物當宰相,實行一系列改革以推進軍事中央集權運動,在“中興”李唐過程中打開了德宗時代的僵局,所以他是唐后期幾乎重建“貞觀之治”的人。關于憲宗之死,作者認為,他被宮監陳弘志所弒的看法不可能獲得證實或反證。但他的死卻使宦官在擁帝問題上開始擁有大權。對于憲宗因服藥過量而卒的說法,儒家流行的看法認為這是道德墮落的結果,但本書認為,這種意見雖有理,但還不能讓人了解更重要的政治背景問題??傊拼鷮m廷陰謀,模糊不清,真假難辨。
李林甫 此人歷來受到責難,被視為“口蜜腹劍”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禍首之一。本書雖不否認李林甫善搞政治權術,但說他是務實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員和制度專家。唐玄宗統治時期許多重大而有價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張九齡當宰相時進行的。李林甫時徹底修改了整個稅制和地方費用規定,使財政制度更切合地方實際,這確是一大成就。他修訂的全部法典,至14世紀初仍保持其權威性。李林甫的改革使朝廷行使權力比以往更順利、更有效率。李林甫執政時的政府對外連續取得了輝煌勝利。在姚崇、宋和張說任宰相時,首輔宰相是在積極參與政務的皇帝手下工作,而在李林甫漫長任期內,唐玄宗已不再起積極作用,故李林甫對朝廷的支配,遠比姚崇等人全面,楊國忠根本不能與他相比。有人說李林甫任宰相前與張九齡不和,因為后者反對他擢升,這種意見并無確證。所謂他的入相與武惠妃有關和他與裴光庭之妻私通的傳說,都可能出自虛構,因為當時史家大多仇視李林甫,所以盡量給他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