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自我:如何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
- (加拿大)尼爾·帕斯理查
- 1702字
- 2019-01-04 21:36:30
第一節
獲取幸福的正確順序
我們還是先來聽聽壞消息吧。
事實上,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幸福觀是極其落后的。
我們誤以為,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取得成功,然后收獲幸福。
我們誤以為,幸福的來源就在于:
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努力學習!→得全優!→幸福!
多面試!→好工作!→幸福!
加班!→晉升!→幸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模式卻未必行得通。往往是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卻并沒有如愿以償地收獲幸福,而是又有了新的目標。
于是,為了下一份工作、下一個學位、下一次晉升,我們夜以繼日地拼命學習。既然有機會攻讀碩士學位,何不再努一把力呢?既然有機會晉升副總裁,何必在區區一個部門主管的職位上耗費一生呢?既然有機會買兩套房子,又何必為一套房子沾沾自喜呢?
周而復始,幸福離我們越來越遠,最終變得遙不可及。
那么,假如把該模式中的“幸福”調換一下位置,放在最前頭,會出現什么樣與眾不同的效果呢?剛才的六字箴言變成了:
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于是,一切都變了,變得和從前不一樣了。站在幸福的起點上,我們精神振奮、面貌一新、強身健體、廣結人脈。
接著,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振奮的精神狀態激起了我們的干勁兒,而出色的工作表現又引導我們走向了成功。
為此,我們不僅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如愿以償地拿到了學位,獲得了晉升,還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在聽筒的那頭,媽媽的言語間難以掩飾發自肺腑的自豪。
據《哈佛商業評論》報道,幸福指數高的人,他們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比不幸福的人分別高出31%和37%,而他們的創造力則是對方的四倍。
所以,幸福之前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那就是要幸福。
要做到幸福至上。
幸福可以激活大腦中的學習中心。而此時此刻,你的大腦也將猶如曼哈頓華燈初上的摩天大樓熠熠生輝,猶如珠寶店射燈映照下的鉆石璀璨奪目,猶如農場上夜空中的繁星閃閃發光。
美國哲學家威廉姆·詹姆斯如是說過:“人類歷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莫過于人類可以通過態度的轉變而徹底地改變生活。”
《幸福競爭力》的作者肖恩·阿克則認為:“并不一定是現實塑造了我們,而是大腦審視世界時的那副鏡片塑造了我們的現實。”
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亞同樣說過:“世間萬物本無好壞,乃思想使然。”
第二節
我們為何不能隨心所欲地利用思想獲得好心情
誠如莎士比亞所言:“世間萬物本無好壞,乃思想使然。”但是,假如思想真的像莎翁說的那樣神通廣大,我們為何無法隨心所欲地利用思想獲得好心情呢?不就是輕輕按下心情開關的事嗎?
可事實上,我們都心知肚明,事情根本不是想象的這么簡單。有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緊盯住消極的一面不放,搞得我們欲罷不能!
我身邊就時常遇到這種事。其中不乏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只要是人,就免不了鉆牛角尖。
我和知名的激勵演說家、《財富》全球500強的首席執行官以及世界的政壇首腦同臺對過話。知道他們在后臺做些什么嗎?緊張得直流汗,生怕出現什么差池。
每個人都會有消極的自我暗示,除非是一成不變的樂天派。有些人總體而言是樂觀的,但有時也會有消極的自我暗示。假如是這樣,我們大可不必擔憂。其實,大腦有點兒消極的思想并不可怕。
怕只怕我們太過固執,不愿正視消極思想的存在。
那么,我們的大腦為什么會朝消極的方面去想呢?一旦揭開了這個謎團,我們就可以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掌握我們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并且有的放矢地追求幸福。
這絕對是我可以分享給大家的一份無價之寶。
然而,說到這兒,幸福為何這般來之不易呢?
自從20萬年前地球上產生了人類以來,可謂是人生苦短、江湖險惡。我們的大腦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進化而成的。
談到人生苦短、江湖險惡,大家恐怕很難產生直觀上的感受。
下面,不如就讓我們做個小小的實驗吧。
放下手中的一切、閉上雙眼,試著回想一下上一次當你身處荒野時的那份孤獨。
有人在山間露營,從篝火旁走開,漫步到參差不齊的岸邊,孤零零地凝望著明鏡般的湖水;有人在戶外游玩,沉迷在瀑布云霧繚繞的壯美中,渾然不知同行的同學已然走遠,孤立在枝繁葉茂的樹林中,唯有風在低吟,卷襲著樹葉;還有人在晨曦的朝陽中沿著蜿蜒的海灘慢跑,霎時間迷失了方向,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虛無。
細細回味一下你當時的心境吧!
現在,請設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了下列事物:
·廁所
·洗滌槽
·淋浴
·自來水
·電腦
·汽車
·飛機
·船
·書
·紙
·冰箱
·冰柜
·農場
·爐灶
·微波爐
·電話
·因特網
·床
·椅子
·藥
·自行車
·雜貨店
·鉛筆
·鋼筆
·醫院
·醫生
·襪子
·工具
·內衣
·襯衣
·毛衣
·夾克
·褲子
·公路
·鞋
此時此刻,你孤身一人矗立在地球的中央,沒有任何生活用品可供你使用。你必須丟掉口袋中的手機,脫掉腳上的鞋襪,因為那時地球上還沒有這些物品。
然后,你得繼續扒光身上所有的衣物,直至赤身裸體為止。再強調一遍,這些生活用品在當時根本沒有產生,或者干脆這么說吧,在你的有生之年,你是沒機會見識到這些東西了。
現在,緊閉你的雙眼,想象你赤裸裸地站立在那兒,并且要時刻謹記: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物質匱乏的時代占據了其中的99%。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的壽命僅有30歲的時代占據了其中的99%。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大腦為生存所困的時代占據了其中的99%。
人生苦短、江湖險惡。其實,我們現代人的大腦和以前是一模一樣的。
當時的人類幸福嗎?更確切地說,當時的人類有追求幸福的閑情逸致嗎?
天資網站的博主大衛·凱恩為我們揭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有哪位祖先仰仗他擁有的財物、地位以及成就真正嘗到了幸福的滋味,他立刻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
那時,人類文明的搖籃還沒有誕生,人類尚還處在聽天由命、自生自滅的原始階段。因此,出于生存的考慮,每個人都必須編織一張安全網以確保個人的人身安全。
就算是達到了自給自足的程度,也必須謹小慎微、未雨綢繆,否則就有可能因為一時的自滿吃大虧、倒大霉,不是被野獸吃了,就是被對手殺了。所以說,在當時,享受幸福無異于是飲鴆止渴。
占有欲是人類的本能。越是自己沒有的,就越想占有。所以,人類的占有欲是無窮無盡的。
但反過來講,假如沒有占有欲,我們的祖先必定會在每一次狩獵中屢戰屢敗,最終落得個餓死鬼的下場。
于是,為了保命,人類就將這個簡單粗暴的現實烙印在了大腦里,形成了一套自我保護機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生存是不成問題了,可壓力與苦悶又來了。無奈之下,人類就必須時刻保持警醒,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這就是自然的法則。不錯,這套體系的確是有些簡單粗暴,可在人類的歷史上卻延續了幾千年。
在這人生苦短、江湖險惡的歷史中,我們的大腦始終沒變。紙媒的產生,飛機的發明以及因特網的問世都無力導致大腦的突變。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是什么樣的呢?請見下:


這種對死亡的恐懼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顯然,它會增加我們求生的信念。而為了生存,我們可謂是不擇手段,變得生性多疑、窮兵黷武、冷酷無情、野蠻殘暴、殺氣騰騰。
總而言之,在恐懼的驅使下,我們成了現在的模樣,成了地球的主人,成了世界的霸主。
說到這兒,我們不禁會問:這種恐懼還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之中嗎?
第三節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是的,這種恐懼依然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之中。
而且還無處不在,不是藏在我們的兩耳之間,就一定是藏在我們的大腦之中。
湯姆·漢克斯是享譽全球的演員之一,每部電影的片酬高達幾百萬美元,還兩度斬獲奧斯卡金像獎。然而,就是他這么一位成就卓著的名人,卻為生活所困。
他開誠布公地講道:“每天晚上,有些人在上床睡覺前想的是:‘啊,今天是多么美妙的一天哪!’而我呢,卻總是戰戰兢兢地捫心自問:‘今天你怎么又搞砸了?’”
安迪·葛洛夫長期以來都是英特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他的領導下,英特爾公司實現了幾十億美元的利潤。
許多人認為,硅谷能有今天的繁榮是離不開葛洛夫的。與此同時,他還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997年的年度風云人物。在他的傳記中,史蒂夫·喬布斯還將其視為是他崇拜的偶像。
不過,別忘了,葛洛夫可是有句至理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今天,我們的大腦仍然遵循著這套偏執理論,可謂是治愈苦悶的不二法門。有人將其稱之為醫科生綜合征。
這個詞是杰羅姆·K.杰羅姆在1889年出版的經典之作《三人同舟》中杜撰出來的:
“我記得有一天,我到大英博物館去,想找書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療我那時正患著的一種小毛病,我得的是花粉癥吧,我想是這么回事。
“我把書打開,把要看的都看了。隨后,又漫不經心地隨手翻了幾頁,懶懶地看起各種疾病的癥狀。我忘記了首先看的是什么病了——反正是一種嚇壞人的要命的玩意兒吧。我看了一會兒,還沒有把《前驅癥狀》的一半看完,我便知道不用說我害的正是這種病。
“有好一會兒我坐在那里一動也不敢動,簡直害怕死了。在絕望中,我又無精打采地翻了幾頁。我看到傷寒那一節——把病癥看了看——發現我原來還在生傷寒病,一定是得了好幾個月,可自己還一無所知。
“我繼續想自己到底還有什么病,于是又翻到舞蹈病看看——果然不出所料,我也得了舞蹈病——我開始對自己的疾病發生了興趣。
“我決定尋根究底,看看我一共害了多少種病。于是,我順著字母從頭查下去——先看瘧疾,發現自己正患著這種病,大概再過兩個禮拜就是急性期……”
其實,不僅僅是醫科生如此,又有誰不是這樣呢?
我們緊緊地盯著問題不放,不就是為了生存嗎?當下,在這個我們親手造就的世界,這種消極的眼光非但沒有消失,而是愈演愈烈了。
在醫院的診療室,醫生看了你的化驗報告后告訴你說:“你的血糖和膽固醇水平正常,但鐵元素含量偏低。”
這個時候,會有什么樣的場景出現呢?醫生會囑咐你多吃牛排、提高鐵含量。至于血糖和膽固醇嗎,在正常的指標范圍內,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預手段。
正常來講,膽固醇水平應該在200mg/dL以下,如果是195,說明你的身體很棒!可如果超過了200,達到了205,那你可就得注意了。
這分明是在暗示,醫生的錢純粹是看病掙來的。難道沒病沒災的時候,就跟醫生一點兒關系沒有嗎?
零售店經理一般采取的都是“異常管理”的模式。他們要時刻關注每日的報表,查漏補缺。如果報表上的客流量和客單價都沒有問題,唯獨是結賬速度偏慢,老板會如何應對呢?毫無疑問,肯定是增加收銀員、縮短結賬時間。而對那些達標了的統計項目,他簡直睬都不睬。
在課堂上,老師發還測驗成績后,一般都會對那些沒到平均分的學生給予特殊的關照。他們要是及不了格,那還了得?留級不說,身心健康也受影響啊,眼巴巴地看著好伙伴都順利升班了,心里能好受得了嗎?
所以,對于這樣的學生,老師就得趁午餐的時間給他們“加餐”、輔導功課、補考。試問,受這種“優待”的為什么是他們,而不是那些考滿分的優等生呢?
在工作單位也沒什么兩樣。業務水平的高低全憑考評結果說了算。考評不合格?好辦!制訂改善計劃,主動找老板談話,或者接受在崗培訓!而優秀員工的待遇就不同了,除受到老板的器重外,還可以獲得2%的加薪。
這些案例足以表明,我們的大腦往往對好的一面不是特別在意,而是專注于:
1.尋找問題
2.發現問題
3.解決問題
這就是2000年來外界環境對大腦影響的結果。為此,我們習慣了緊緊盯住世界的問題不放,所以有時候,這種印象就成了我們對世界感知的全部。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凱莉·奧克斯福德在她的推特上是這么形容醫科生綜合征的:“在線醫療就如同《驚險岔路口》里的故事,總是以癌癥收場。”
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第四節
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支配我們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幸福取決于我們自己。”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你可以奪走人類的一切,卻奪不走他僅存的自由——也許他無法選擇所處的環境,但卻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的路。”
沃爾特·惠特曼也曾寫下過這么一句話:“時刻迎著太陽的方向吧,這樣,陰影將永遠消失在你的眼前。”
我喜歡這些至理名言,但要想真正地做到卻絕非易事。
目前,態度的重要作用已被科學證實了,并且也有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可以用來控制我們的態度。
我太太萊斯莉16歲生日的那天,她的祖父將一段鑲著銅框的話送給了她作為生日禮物。萊斯莉把這段話掛在了臥室的墻上。每天清晨上學前,她都會虔誠地讀上一遍。至今,它還掛在她那間舊臥室里。這段話,我也讀過不止一遍,并用照相機把它拍了下來。
在此,我特別要提醒大家要著重讀一讀倒數第二句:
態度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意識到人生態度的重要性。
態度之于我,比現實、比過往、比教育、比金錢、比環境、比成敗、比別人的所思所言所行、比容貌、比天賦、比才華都要重要。
人生的離與合、教會的廢與立、家庭的聚與散、友情的緣與怨無不取決于人生的態度。人生之大幸在于,態度的選擇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行為方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不可避免的一切。但我們卻可以掌控我們人生的態度……我始終相信,現實只占了人生的10%,而另外90%的時間都是在回應現實中度過的。
所以,一切皆取決于我們自己……我們如何選擇,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山姆·沃爾頓
很顯然,落款寫的是山姆·沃爾頓,但實際上這是后人在重新制作時,在電子郵件的轉發和信件轉交的環節上出現了差池,導致了張冠李戴的現象。更糟糕的是,這個明顯的謬誤好多年一直都沒有改正過來。
其實,這句話本是出自得克薩斯州的牧師查爾斯·史溫道爾之口。他的一檔節目同時在2000多家電臺播放。
你知道這段話的精髓在哪里嗎?
就是那倒數第二句話:
“我始終相信,現實只占了人生的10%,而另外90%的時間都是在回應現實中度過的。”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桑雅·呂波密斯基在《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中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精準地分析出了環境對幸福的影響指數。
沒錯,就是10%。
我們是否幸福,有10%是取決于我們所面對的現實。

也就是說,我們是否幸福,有90%都跟世界上發生的一切無關!而是基于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那么,在這90%中,都包含哪些要素呢?主要是遺傳傾向和意向行為。是的,意向行為是至關重要,指的是可以提升幸福指數的特定事件。僅意向行為一項對幸福感的影響就高達環境的5倍。
換句話講:就算是對你的生活環境了如指掌,包括你的職業、健康狀況、婚姻狀況以及收入水平,我充其量也只能預測你幸福指數的10%。至于那剩下的90%,則取決于大腦過濾外部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外部世界本身。
第五節
積極心理學——七件事讓你得到長久的喜悅
如何才能做到幸福至上呢?
在這一節中,我們將對積極心理學這一新興的領域了解一二。那么,什么是積極心理學呢?當然不是松軟的棒棒糖實驗。
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被譽為積極心理學的開山鼻祖,因為他倆都對冷酷的現實懷著極大的熱忱。
這誠如他們在《美國心理學家》上所言:
心理學不僅僅是一門有關疾病與健康的醫學,而是涵蓋著豐富的內容。
無論是工作、教育和理解力,還是關愛、成長和娛樂,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癡心妄想、理想信念、自欺欺人、頭腦發熱還有敷衍了事都是行不通的。
積極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要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決人類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問題闡明。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
為了這七條幸福的妙招,我可謂是煞費苦心,翻閱了數百種研究資料。其中,多數都散見于各類期刊、會議的主旨發言和研究報告中。在此,大家只管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任選其一,只要能連續不斷地堅持兩個星期,你一定可以比從前快樂。
那么,這七招究竟是何靈丹妙藥呢?
散步
寫日志
做點好事
放空
達到心流
冥想
感恩
散步
賓夕法尼亞州的研究人員在《運動心理學期刊》上的文章中指出,越是運動,人就越興奮、越有激情。
據研究人員阿曼達·海德稱:“我們發現,和運動量小的人相比,運動量大的人的愉悅感較強。同時,我們還發現,和日常相比,人在運動的日子里會更加開心。”不必花太多時間,一周只要散步三次,每次健走半個小時就足以增加你的幸福指數了。
美國心身醫學學會頒布的一項研究顯示,邁克爾·巴比亞克及其醫生團隊發現,30分鐘的健走或慢跑甚至可以起到臨床抑郁癥患者康復的功效。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臨床抑郁癥。而且,其療效比冥想或者運動、冥想相結合的方法還要管用。
寫日志
花上20分鐘的時間記錄下一件充滿正能量的經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幸福感。
道理在哪兒呢?因為你寫的過程就是對這次經歷的一種重溫,而且,你每讀一遍,就會重溫一次。大腦會將幫你返回到當初的場景中。
在得克薩斯大學的研究“我究竟有多愛你?讓我數數有多少詞吧”中,研究人員理查德·斯萊切和詹姆斯·潘尼貝克讓一對夫婦中的一人用20分鐘的時間寫一寫他們的夫妻感情,每天如是反復進行三次。
研究發現,一段時間后,這對夫婦的夫妻感情比測試組的更加親密、更加牢固。
那么,這20分鐘到底是如何發揮奇妙功效的呢?它幫我們記住了人的善良,和一切經歷過的幸福時刻。
做點好事
一周行五回善事可以大大增加幸福感。
通常,我們并不會想到為別人的咖啡買單、幫鄰居修草坪或者在圣誕節給公寓大樓的保安送一張感謝卡片。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的作者桑雅·呂波密斯基在研究中要求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在一周之內行五回善事。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收獲了比測試組多得多的幸福。
原因何在呢?其實,道理很簡單。良好的自我感覺,再加上別人的感激之情,他們怎么會不幸福呢?
這就像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持續的幸福》中所說的:“科學家發現,在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方法中,幫助別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放空
吉姆·洛爾和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中如是寫道:“最豐富、最幸福和最富成效的生活,其特點是既能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戰,又能適時、定期地全身而退以補充能量。”
同時,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工作了一整天后,完全的放松可以使我們養精蓄銳,精神百倍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
譬如,晚餐后關掉手機,度假時斷掉網絡,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待到第六條秘訣時,我們再逐一詳談。迫不及待的讀者,可以直接翻到本書第六章。
達到心流
調整狀態、屏氣凝神、達到心流。無論該如何定義心流,總之,一旦全身心投入到手頭的工作中,這就意味著你同時面臨著挑戰和大顯身手的機遇。
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話講,心流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種活動中。隨著自我的隱退和時間的消逝,你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如同演奏爵士樂般,一氣呵成;在全身心投入的同時,將技巧發揮到極致”。
在《當下的幸福:我們并非不快樂》中,他又用下圖詮釋了心流:

冥想
來自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一支研究小組對比了人類在冥想前后的腦部掃描X光片,并將研究發現刊發在了《精神病學研究》上。
研究顯示,冥想兩分鐘后,大腦中控制同情心和自我意識的區域明顯擴大,相反,控制壓力的區域則明顯減小。
數項研究還表明,冥想可以“持續不斷地重組”人類的大腦以增加幸福感。
感恩
假如一點點小事就足以令你開心,那么,幸福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了。
找一個本子,或者創建一個網站,然后在上面寫下過去一周值得感恩的3到5件事。
每一周,我都會在1000awesomethings.com上記下5件事。有些人則喜歡寫在放在床邊的筆記本中。
2003年,研究人員羅伯特·埃蒙斯和邁克爾·麥卡洛將學生分成了3組,并要求他們分別寫下過去一周內發生的5件值得感恩的事、5件煩心事或者任意5件什么事。
如是連續10周后,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第一組學生的幸福指數激增,健康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
查爾斯·狄更斯有句話說得好:“思考你當下的幸福,而非過去的不幸。幸福,每個人都有很多;而不幸,所有人都有一些。”
這就是那七條幸福的妙招。明白了幸福至上的重要性后,還要靠這七大法寶助你抵達幸福的彼岸。總之,請大家時刻謹記:和開車、倒立、踢足球一樣,幸福也是可以習得的。
第六節
可以把一切變得更好的人才會是幸福的人
幾年前,肯塔基大學的一些研究者發現了一批極富學術價值的文獻:這是一些被塵封了幾十年的紙箱,里面滿滿地裝著修女們在1930和1940年加入美國的修道院時手寫的自傳。
研究人員在閱讀了這些文獻后,對這些自傳按照修女的心態進行了分門別類。
從下面兩篇自傳中,我們可以明顯區分出積極的心態亦有高低之分:
自傳1:
我出生于1909年9月26日。在家中的7個孩子——5個女孩、2個男孩中,我是年齡最長的一位。
候選生那年,我是在修女之家度過的,同時,我還在圣母女子學院教授化學和二年級的拉丁語。
念上帝慈悲,我將聆聽主的教誨,傳經布道,盡早歸圣。
自傳2:
蒙主所賜,我自出生起便盡享恩澤。
去年,我以候選生的身份在圣母女子學院修習一載,甚為歡愉。
如今,我滿懷欣喜,憧憬圣母之教誨,以受神圣純愛之庇佑。
瞧,差別迥異吧?
為此,研究人員在時隔70年后沒費什么功夫地就將這些自傳按照“幸福的等級”劃分為了四大類。他們不禁興奮地摩拳擦掌、歡呼雀躍,并將這些落滿灰塵的自傳與傳主的近況進行了比對。
至此,需要謹記的一點是,在以這些修女為研究對象的過程中,有一個極為便利的條件:所有難以控制的變量都是在可控制范圍內的。
換言之,這些修女都不吸煙、不喝酒、從未有過性生活、終身未嫁、無子!她們甚至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吃的、穿的都大同小異。(洗一大堆白色的運動服?這樣的事絕對不可能發生!連半點可能都沒有!)
因此,她們在70年前的態度積極與否就成了決定其壽命長短的首要指標。
這就是這項研究的偉大所在。
那么,猜猜看,研究人員到底發現了什么呢?
革命性的發現在學術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討論的焦點就是積極人生觀的重大作用。最終,他們將結果公之于眾,并將其稱之為“早期生活的積極情緒與壽命:修女研究之所見”。
以下就是他們的研究發現:
·幸福感最強的修女比幸福感最弱的修女的壽命長10年。
·80歲時,幸福感最強的修女有25%的人離世,而在幸福感最弱的修女中,去世的比例則高達60%。
·在幸福感最強的修女中,有54%的人活到了94歲,而活到這個年齡的幸福感最弱的修女則只有15%。
這項研究表明,當下的幸福感和人的壽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當然,這并不僅止于活的時間長短的問題!細細琢磨,這還關系著你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人并不是擁有最好的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變成最好的人。
所以,請切記幸福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