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行
原始的系統(tǒng)循環(huán)論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xiàn)。它強調整體觀念,描繪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學說”是古代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則“五行學說”就是原始的系統(tǒng)循環(huán)論。

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爭議頗多。第一種觀點認為:五行說是古人自發(fā)的觀念,并無確切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時期以前就有樸素的五元素說。第二種觀點認為:五行說出自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黃帝內經》,該書以五行配五臟,對五行學說的內容有詳盡的記載。第三種觀點認為:孟子創(chuàng)造了五行學說。《荀子》里記載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chuàng)始者。現(xiàn)代學者范文瀾認為:“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chuàng)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于湯五百年有余歲……由湯至于文王五百年有余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年有余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后的鄒衍擴大了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

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宇宙萬物。它們各有不同的屬性,分別對應太陽系的五顆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人間的五德:義、仁、智、禮、信。古人認為,這五類事物在天、地、人之間形成映射關系,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地上的木類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等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五行的特性

五行作為五種符號,代表可以劃分為五類的事物狀態(tài)。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但實際上已遠遠超越了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具有更廣泛而普遍的意義。

1.金的特性:金主義,其性剛,其質烈。具有清潔、肅殺、收斂性質的事物,均可歸屬于金。金曰“從革”,從為順從、服從,是金的“柔和”特性的體現(xiàn);革為變革、改革,是金的“剛強”之性的表達。

2.木的特性:木主仁,其性直,其質和。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性質的事物,均可歸屬于木。木曰“曲直”,曲為屈,直為伸,所以木有能屈能伸的特征,伸則舒其條達之性,屈則還其柔和之質。木可納水土之氣,樹木的主干挺直向上生長,樹枝曲折向外舒展,生長繁茂,隨風招搖。

五行之間的“映射”

易經源自于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為上古時期的星象圖。因此易經中的公理性知識也源自于星象,比如五行學說。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雖各有不同的屬性,但都可納入五大類,并分別對應太陽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星。

古人認為,這五類事物在天、地、人之間形成映射關系,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地上的木類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3.水的特性:水主智,其性聰,其質善。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的性質的事物,均可歸屬于水。水曰“潤下”,潤為濕潤,下為向下,所以水具有滋潤寒涼、性質柔順、流動趨下的特性。

4.火的特性:火主禮,其性急,其質恭。具有溫熱、升騰性質的事物,均可歸屬于火。火曰“炎上”,炎為熱,上為向上。火在燃燒時能發(fā)光放熱,火焰飄浮于上,光熱四散于外,所以火有發(fā)熱、向上的性質,有驅寒保溫之功,鍛煉金屬之能。

5.土的特性:土主信,其性重,其質厚。具有承載、生化、受納性質的事物,均可歸屬于土。土曰“稼穡”,播種為稼,收獲為穡,土有播種莊稼、收獲五谷、生長萬物的作用。引申為具有生長、承載、化生、長養(yǎng)的特性。所以土載四方,為萬物之母。

五行歸類的兩種方法

將萬物進行類比,便都可以納入五行的范疇,其方法有兩種:

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某物與木的特性相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似,則歸屬于火等。如果配屬五臟,則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排泄而歸屬于水。

推演法。如果某一事物被歸屬于某種五行,那么與此物相連的、可劃為一個系統(tǒng)之內的其他事物也應被歸入這種五行。如肝主筋、肝開竅于目,而肝屬木,所以“筋”和“目”也屬木;同理,心屬火,則“脈”和“舌”也屬于火;脾屬土,則“肉”和“口”也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也屬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也屬水。

五行的生克制化

五行之間存在生克的關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然而,五行系統(tǒng)之所以能保持循環(huán)運動和動態(tài)平衡,在于其內部存在著兩種自行調節(jié)機制,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制化”;一種是反常情況下的“勝復”。

制即制約,化即生化。“制化”指五行系統(tǒng)在正常狀態(tài)下通過生克而產生的調節(jié)作用。比如:

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使木不亢不衰,從而滋養(yǎng)生化火。

火能克金,但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使火不亢不衰,從而滋養(yǎng)生化土。

土能克水,但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使土不亢不衰,從而滋養(yǎng)生化金。

金能克木,但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使金不亢不衰,從而滋養(yǎng)生化水。

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使水不亢不衰,從而滋養(yǎng)生化木。

五行的引申意義

五行作為五種符號,代表可以劃分為五類的事物狀態(tài)。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但實際上已遠遠超越了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具有更廣泛而普遍的意義。

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調節(jié)并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xié)調和平衡。相生相克的過程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當出現(xiàn)不平衡的情況時,事物自身會通過相生相克的調節(jié)而重新出現(xiàn)平衡。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huán)運動,推動著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五行的勝復

“勝復”指五行系統(tǒng)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xiàn)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克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huán)的調節(jié)。勝復調節(jié)可使一時偏盛或偏衰的五行由不平衡而恢復平衡。

“勝”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而導致對自己所克之行的過度克制。勝氣一旦出現(xiàn),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即所謂“復氣”。勝氣重,則復氣重。勝氣輕,則復氣輕。所以《素問》說:“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

例如,火氣太過,則過分克金,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偏勝而加劇制土,土受制則減弱制水之力,水便越發(fā)旺盛,而把太過的火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

反之,如果火不足則不能克金,引發(fā)金偏盛,金盛則加強制木,使木衰而無法制土,這將引起土盛制水,水衰則制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得到恢復,以維持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

如果只有“勝”而沒有“復”,即五行之中的一行太過而沒有另一行制約時,則系統(tǒng)的和諧關系就被破壞,導致紊亂。生多為克、泄多為克、相乘、相侮都是五行關系走極端的情況,相似于四象中的老陰和老陽。五行的生與克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沒有生,則沒有事物的發(fā)生與成長;沒有克則沒有在協(xié)調穩(wěn)定下的變化。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協(xié)調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

五行歸類的兩種方法

將萬物進行類比,便都可以納入五行的范疇,其方法有兩種:歸類法、推演法。下面以五行中的“木”為例來說明。

根據(jù)歸類法,綠色、東方、春季、巽卦、雞、樹、風、肝臟都屬于“木”的范疇;根據(jù)推演法,肝臟主怒,華榮于爪,開竅于目,與膽互為表里,所以怒、爪、目、膽也都屬“木”。

陰陽五行觀的發(fā)展

“陰陽家”是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后來逐漸消失了。因為他們的學說被充分融入易學、儒學、道學、醫(yī)學當中,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融入,使得陰陽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隨處可見、舉足輕重。

在易學史上,鄒衍最早把陰陽和五行概念結合起來,提出系統(tǒng)的陰陽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即陰陽五行的象數(shù)與天命觀相結合的一種哲學。鄒衍“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五行概念為核心,以陰陽、五行之氣的運動為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以此討論極小至無限大的空間,以及從天地生成到現(xiàn)在的時間。他在討論空間時說:“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限”;在討論時間時說:“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 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成書于戰(zhàn)國的《呂氏春秋》將當時廣為流行的五行說和陰陽說進一步具體化;《十二紀》中描述了一年五氣運行對應的天象、氣象、物象,并以此為據(jù)制定出一年十二個月的“政令之所行”律令。

至秦漢,陰陽五行學說開始成為統(tǒng)攝萬物的哲學體系。西漢時,陰陽五行學說逐漸被世人所公認,其表述體系最終的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們分別代表“道”和“儒”兩大學派,占據(jù)著不同學術領域,但又互通、互補、互融。道、儒在發(fā)展中給易學增添了新的元素,儒學、道學、易學的融通共進,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繁盛。

五行與“天地人”

五行的“勝復”

“勝復”指五行系統(tǒng)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xiàn)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克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huán)的調節(jié)。勝復調節(jié)可使一時偏盛或偏衰的五行由不平衡而恢復平衡。

五行的勝

五行的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仪征市| 佛坪县| 辽阳县| 安溪县| 甘泉县| 台州市| 吴堡县| 西城区| 方正县| 西充县| 区。| 怀来县| 丹东市| 嵊泗县| 杭锦后旗| 容城县| 富平县| 富宁县| 剑河县| 洱源县| 珲春市| 友谊县| 鞍山市| 嵩明县| 建湖县| 贡嘎县| 贞丰县| 翼城县| 资兴市| 汶上县| 门源| 托克托县| 西吉县| 格尔木市| 连平县| 屯留县| 罗甸县| 莎车县| 无极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