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就是多
在一百多年前,美國的一名哲學家曾經在湖邊建了一個小屋。他拋棄了當時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獨自一人,安靜地思考、生活。兩年后,他把這種生活寫成了一本書—自然樸素主義的文學著作《瓦爾登湖》。這個哲學家就是梭羅。
梭羅畢業于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他可以和當時很多人一樣從商或者從政,作為家族最后一個男嗣,他可以和很多人一樣選擇去闖蕩花花綠綠的世界。
但他沒有。
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閑適,選擇了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p>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這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都被沒有必要的東西所浪費,那么最終剩下的能夠自己支配的,就變得少得可憐。
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在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的欲望很多,快樂很少。
就好像衣服越多的人,越不知道該穿什么好,越覺得自己沒有衣服可穿??诩t越多的人,出門前越不知道該選擇什么色號搭配。
我們有的太多了,反而無所適從。而真正需要的東西總是被埋沒其中。
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這無形中被浪費,我們也漸漸迷失在其中,尋找不到方向。太多的東西,讓我們疲憊不堪,甚至連身邊的幸福都無法抓住。
多,有時候并不能帶來什么,反而會使人一無所有。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就是一個極簡主義的奉行者,作為最年輕的億萬創業富翁,他又被稱為比爾·蓋茨第二,不管去哪兒,他都只穿最基本款的灰色的短袖。無論是媒體采訪、演講,甚至領獎時,他都不會用花哨的服裝來裝扮自己。對此,他說:“我希望我的生活能夠過得很清楚,因此我必須盡可能少地作抉擇,我應該把精力花在如何更好地服務我的用戶這件事情上?!?/p>
同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有著一樣的理念,“你會看到我經常只穿灰色或藍色的套裝,因為我不想在吃什么穿什么這種事上浪費太多的精力,我還有很多重要的決策要作?!?/p>
越是成功的人,越知道如何精簡,越知道時間和精力應該如何分配。不被無所謂的事物所擾,將精力用在真正有意義的事物上。
精簡了物質,精簡了社交,精簡了愛好,就精簡了生活,留下來的是必需品,不必再為了選擇而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必在比較和挑選中,忘記自己的真實意圖。
一切都是那么簡單明了。
少就是多,我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將有限的能量集中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分散開來只會讓自己的身心感到疲累。
不在乎數量,而在乎質量。少而精,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一旦耗費在無關緊要的事物上,就沒有多少可以用在真正需要的事情上了。
因為少,所以專一,不必分心,不必思前顧后,能夠更為精進地去做一件事。
因為少,不用花費時間去選擇,讓自己更加從容不迫,淡然地面對眼前的事情,有著更充足的精力和精神。
因為少,不用耗費更多能量去維護,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審視自己的需求,時刻了解自己,調整自己。
少一點物質占有,多一些精神體驗。提升審美意境,內心回歸平靜。不害怕錯過什么,也不擔心失去什么,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少一點物質占有,多一些精神體驗,提升審美意境,內心就能回歸平靜。

你無需去買昂貴品種的花,大自然中的青草、綠枝盡是你可以發揮創意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