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國富民強的健康之道
隨著文明的誕生,勤儉也隨之而生。當人們意識到必須為今天和明天一些緊急和重要的事情做些準備的時候,甚至在還沒有出現“金錢”這個概念的時候,勤儉就已經產生了,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
勤儉意味著一個人要謹慎地花銷,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把家庭生活和家務支出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不是一團亂麻。
如果說個體經濟學旨在為創造和推進個人的幸福生活,那么,政治經濟學則是要創造和增加國家的財富。
不管是個人財富還是公共財富,它們都有著相同的來源——勞動。勞動創造財富,而要讓財富得以保存則必須依靠儲蓄和勤儉,要讓財富得以增長,則必須依靠持之以恒的積累。
個人的節儉就是在積累財富,同時這也是每個國家幸福生活的基礎。換句話說,個人的浪費可能導致國家走向貧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勤儉節約的人都是一個公眾的恩人,同樣的道理,任何一個浪費的人都是公眾的敵人。
每個人都有必要勤儉節約,這是理所當然、毋庸論辯的。每個人都應該相信并實踐它。但是,說起政治經濟學就可能引發很多爭論——例如,資本的分配、財產的積累、稅率的高低、濟貧法及其他問題——這些領域我們不打算有所涉足,因為單就個人節儉的主題,其內容就足以占據本書的篇幅了。
節儉并不是一種天生的本能,這種品行是生活經驗、財富榜樣和對未來的預見的結果,同時也是教育和才智所催生出來的。一個人只有足夠的明智和遠見,他才會奉行勤儉。因此,要使一個人變得節儉首先就要使他變得明智。
“一個高貴的人,”巴婁說,“是不屑于做個懶鬼,依靠別人而生活;不屑于像寄生蟲一樣,茍且在別人的糧倉里而偷生;不屑于像鯊魚一樣,以弱小者為食,求得生存。相反地,他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勞動,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把自己的慈愛、才華和力量都奉獻給別人和社會。上至君王統治天下,下至農夫的手工和耕地,世上任何一種工作若能換取成功、名譽和滿意,就必須付出大量誠實的腦力勞動或者體力勞動,有時甚至兩者同時付出。”
對于人而言,勞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一種高尚的樂趣。勞動不應該被詛咒,它是上天給我們的賜福。我們的生命有時是在和大自然斗爭,有時,又在和大自然合作。我們的生命力經?;ㄙM在大自然上,但是,我們也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和安慰。
勞動帶來生活,這是我們基本的生存法則,但是很多人對此心存抱怨,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遵循這條法則就是對上帝神圣意志的服從,同時也是在發揮我們的才智、開發我們共同的自然本性。不可否認,懶惰者是所有悲慘者中最悲慘的——他們的生命如同一片荒漠,除了擁有低俗的感官快樂和刺激外,他們一無所有,因為他們總是無所事事。他們也是牢騷最多、悲慘透頂、永遠不會知足的人。他們經常感受到的就是無聊,他們對任何人,包括對他們自己都是毫無價值的,他們只是自然的負擔。即使他們死了,也沒有人會因此傷心,也不會想念他們,更沒有人對他們表示懷念!可見,命運最悲慘、最可恥者,非懶惰者莫屬。
勞動的積累創造了世界文明。有所積累是因為有勞動;只有積累不斷進行,文明的成果才能匯聚在一起。前面曾經說到過,節儉和文明相隨而生,甚至可以說節儉產生了文明。節儉產生了資本,而資本正是勞動積累的成果。資本家通常不會花光他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
但沒有人與生俱來就知道節儉,它是通過后天習得的行為原則。它包括自制——控制享受眼前一時的欲望,讓動物式的欲望屈從于對未來理智而謹慎的打算和預見。節儉不僅是在為今天,也是在為明天而工作,同時把積累的財富當做資本,投資于未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如此劃分社會上的人——節儉者和浪費者,只圖眼前享樂和為長遠打算的人,有產者和無產者。
那些通過勞動和勤儉而成為資本家的人,會不斷地積累資本,然后又投資于其他的工作,更多的人受其雇傭,越來越多的商業和貿易涌現而出。
勤儉的人們創建房屋、倉庫和工廠。他們用機器從事生產,發展制造業。他們建造輪船,航行到許多地方。他們集中資本,建設鐵路、港口和碼頭。他們開辦各種各樣的礦產業,煤礦、鐵礦、銅礦……他們用抽水機過濾,讓水更清潔。大批工人被雇傭開礦、鋪路,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工作,可以誠實勞動,社會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這些進步和發展都應該歸功于勤儉。節省下來的金錢被用于造福社會。而那些揮霍浪費之徒卻沒有為世界的進步貢獻一個子兒。他們的收入還沒有在口袋里焐熱就被花得干干凈凈,他們對任何人都不會有所助益,即使他們賺很多錢,這也不能讓他們的社會地位有絲毫的提高。因為他們從不懂得如何節儉地利用自己的資源,最后反而總是向別人求助。事實上,他們終歸是勤儉者天生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