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煉真金,成事須用功
欲做精金美玉[1]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2]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3]。
[1]精金美玉:用真金美玉比喻良好的人品或物性。
[2]掀天揭地:驚天動地,翻天覆地,形容事業的宏大重要。
[3]向薄冰上履過:在《詩經·小雅·小旻》中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句,用在這里形容想做一番大事業,就需要時刻小心,謹言慎行。履過:走過,踩過。
【譯文】
想成為擁有優良品德的人,那就要像真金不怕火煉一樣,經受種種艱難困苦的磨練;想建一番驚天動地的功業,那就要像每天走在薄冰上一樣,戰戰兢兢,時刻小心。
一念錯皆錯,萬善全方全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1],勿容—針之罅漏[2];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3],須假眾木以撐持[4]。
[1]渡海浮囊:浮水用的皮囊,多用牛皮或者羊皮制成。充滿氣后,扎緊氣囊口,人帶著它可以渡河過江。《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濟水具》中有記載:“浮囊以渾脫羊皮吹氣令滿,緊縛其孔,縛于肋下,可以渡也。”
[2]罅:裂縫。
[3]凌云寶樹:寶樹,佛教用語,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有“寶樹無花果,眾生所游樂”之句。凌云,謂高入云霄,極言其高。
[4]假:憑借,依靠。
【譯文】
一個念頭錯了,便覺得幾乎所有行為都不正確了。所以要提高警惕,謹防一念之差。對于差錯的提防,就好比對待渡河用的皮囊,不允許有一個針眼大的裂縫。各種各樣的好事都去做,才能無愧于此生。就像那西方佛地的寶樹靠眾多樹木扶持一樣,修身也需要人們多多積累善行。
閑中消忙錯,靜時息非心
忙處事為[1],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2]自稀[3];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1]事為:行為,舉動。
[2]過舉:不正確、不恰當的言行舉止。
[3]稀:減少。
【譯文】
在忙碌時做事情,常常在空閑時先檢查反省,這樣錯誤的行為自然會減少。行動中產生的想法,預先在安靜時仔細考慮,不良的想法自然會消失。
掃事境塵氛,忘心境芥蒂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1]未掃,而心境之芥蒂[2]未忘。此處拔除不凈,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1]塵氛:灰塵煙霧,俗世的氣氛。
[2]芥蒂:細小的梗塞物,用在這里比喻妨礙人修身正心的念頭想法。
【譯文】
能夠輕視富貴,卻不能夠放下輕視富貴的念頭;能夠重視名譽節義,卻又過于強調重視名譽與節義。這樣的情況說明人在為人處事時,還沒有完全擺脫世俗各種欲念的影響,內心依然存在世俗種種欲念。這些欲念如果沒有被清除干凈,恐怕會像石頭下的草,當石頭移開時,草又會生長起來。
不忍傷殘念,不為貪冒心
一點不忍[1]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2]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3],便可為民物立命,為天地立心矣。
[1]不忍:不忍心。
[2]不為:不做。
[3]貪冒:貪圖財物,“冒”用在這里與“貪”同義。
【譯文】
一點慈悲惻隱之心,是使民眾生存、萬物生長的基礎;一種“君子有所不為”的風骨節操,是支撐天地的柱石。所以即使是一條蟲、一只螞蟻那樣小的生物,君子也不忍心傷害它們;一絲一線的財物,君子都不會貪為己有。這樣就可以使民眾安樂生活,使萬物順利生長,在天地間樹立一種精神,使民眾與萬物順應自然規律而生存。
撥開世塵氛,消卻心鄙吝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1]冰兢[2];消卻心中鄙吝[3],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1]火炎:炎熱,這里喻指親熱的攀附。
[2]冰兢:冰冷謹慎。在《詩經·小雅·小旻》中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兢有謹慎驚懼的意思。
[3]鄙吝:鄙俗,心胸不開闊。
【譯文】
不受人世間各種各樣雜念的影響,心中自然沒有炎涼驚懼的感覺。消除心中的卑鄙庸俗,開闊心胸,便能眼前常見明月,時感清風吹來。
掃去面上甲,滌除胸中塵
面上掃開十層甲[1],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斗塵[2],語言方覺有味。
[1]甲:指質地堅硬的殼,用在這里比喻人虛偽,用假面具偽裝自己。
[2]塵:灰塵,這里比喻塵世種種不良欲念。
【譯文】
剝開臉上的層層偽裝,露出真面目,這時面貌才不讓人討厭;清除掉心中沾染的各種俗世邪念歪思,話語才會讓人覺得真誠有趣。
日欺人夜愧,少失志老悲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愧赧[1];紅顏[2]失志,空貽[3]皓首[4]之悲傷。
[1]愧赧:羞愧臉紅。
[2]紅顏:比喻少年。
[3]貽:留下。
[4]皓首:白頭,指老年。
【譯文】
白天欺騙了別人,難以逃脫夜深人靜獨處的時候必然產生的羞愧之感;年少的時候沒有立下奮斗的志向,到年老的時候就會因無所成就而悲傷。
養性即立命,盡人自回天
執拗[1]者福輕,而圓融[2]之人其祿必厚;操切[3]者壽夭[4],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
[1]執拗:固執。
[2]圓融:不偏執,圓通。
[3]操切:急躁,做事時急躁嚴厲。
[4]壽夭:短命,壽命不長。夭:夭折,沒有成年就死去了。
【譯文】
性格過于偏執任性的人福氣少,性格圓通不固執的人福祿多;性格急躁嚴厲的人壽命短,性格寬厚溫和的人壽命必然長。所以君子不說命,修身養性就是立命;君子也不談論天,做好自己責任內的事情,就可以挽回天命。
得意處水月,拂意時火蓮
得意處論地談天,俱是水底撈月;拂意[1]時吞冰嚙雪,才為火內栽蓮[2]。
[1]拂意:不順心,不順意。
[2]火內栽蓮:烈火中種蓮花,比喻身體雖然受烈火錘煉,卻依然能堅持自我。
【譯文】
得意的時候談天說地,都如水底撈月般虛幻不真實;在不順自己心意的逆境中吃冰咽雪,經受這樣的艱苦錘煉,才能如烈火中蓮花一般真實可貴。
君子明心事,君子韜才華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1],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2],不可使人易知。
[1]天青日白:青天白日,比喻君子心胸坦蕩。
[2]玉韞珠藏:像收藏珠玉寶物那樣收藏才華。韞,館藏。
【譯文】
君子的心事,就如青天白日那樣坦蕩明朗,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事;君子的才華,應像珍藏珠玉寶物那樣,不能輕易讓別人知曉。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1]肥[2]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3],至人只是常。
[1](nóng):美酒,這里指酒味醇厚。
[2]肥:肥美的食物。
[3]至人:道德修養達到完善境界的人。
【譯文】
醇厚的美酒、肥美的食物、辛辣與甘甜的食品,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味,人世間真正的美味是清淡的;言行舉止怪異的人,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表現與平常人一樣。
正氣還天地,清名在乾坤
寧守渾噩[1]而黜[2]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3]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4]在乾坤。
[1]渾噩:渾厚樸實。
[2]黜:拋棄。
[3]謝:推辭,不要。
[4]清名:好名聲。
【譯文】
寧可保持著渾厚純樸的天性而拋棄奸詐虛偽心機,留下一些正氣給天地;寧可遠離繁華而甘于淡泊,留下清白的名聲在天地之間。
人人大慈悲,處處真趣味
人人有個大慈悲[1],維摩[2]屠劊[3]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4]茅檐[5]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1]大慈悲:佛家語,給他人帶來快樂叫慈,為他人消除痛苦叫悲。
[2]維摩:維摩詰的簡稱,菩薩名。
[3]屠儈:屠夫,劊子手。
[4]金屋:華麗的屋子。
[5]茅檐:茅草屋。
【譯文】
每一個人都有慈悲之心,就這一點來說,大慈大悲的維摩詰菩薩與屠夫劊子手是沒有分別的。到處都有生活情趣,就此而言,華麗的房屋與簡陋的茅草屋也沒有什么分別。只是由于人心常被各種欲念情感封閉,因此與慈悲、真趣味只在咫尺之間,卻當面錯過,遠隔千里了。
無得罪昭昭,無得罪冥冥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于人所不見,必發于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于昭昭[1],必先無得罪于冥冥[2]。
[1]昭昭:明亮可見。
[2]冥冥:昏暗不清楚。
【譯文】
人的肝臟有了病,眼睛就會看不清東西,腎臟有了病,耳朵就會聽不清楚聲音。疾病生在人看不見的地方,而在人都能看得見的地方發作。因此君子想要在大家都能看得見的地方不犯錯誤,首先在人看不見的地方端正自己的言行。
苦心常悅心,得意生失意
苦心[1]中常得悅心[2]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1]苦心:傷心痛苦。
[2]悅心:心情愉悅。
【譯文】
傷心痛苦的時候,要保持快樂喜悅的趣味,使自己身心愉悅。一切順利的時候,要想到失意遇挫時的痛苦悲傷,使自己心境平和。
真廉無廉名,大巧無巧術
真廉無廉[1]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2]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1]廉:廉潔。
[2]大巧:大智慧。
【譯文】
一個真正廉潔的人沒有廉潔的名聲,為自己樹立廉潔名聲的人,正是貪圖廉潔的名聲才這樣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會賣弄小聰明,那些玩弄小伎倆、耍小聰明的人,其實是為了掩飾他們的笨拙無知。
天理路上寬,人欲路上窄
天理[1]路上甚寬,稍游心[2],胸中使覺廣大宏朗;人欲[3]路上甚窄,才寄跡[4],眼前俱是荊棘泥涂[5]。
[1]天理:自然法則。
[2]游心:動心。
[3]人欲:人的欲望。
[4]寄跡:涉足,踏入。
[5]荊棘泥涂:荊棘阻塞道路,泥濘的道路難以行走,形容道路難走。
【譯文】
真理大道十分寬廣,只要人們能在這上面稍微用些心思,就會覺得心胸開闊、光明敞亮。欲望之路十分狹窄,人剛踏出一步,就會覺得面前都是荊棘與泥濘,簡直是寸步難行。
一起欲便覺,一覺便轉念
念頭起處[1],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2]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錯過。
[1]念頭起處:念頭產生的地方。
[2]挽:拉。
【譯文】
當心中念頭產生時,只要一察覺這念頭是走向欲望之路的,就立刻把這念頭拉回正道上來。欲念剛一產生就立刻發覺,一發覺就立刻把念頭轉到正路上來,這是把禍害變為福氣、起死回生的關鍵時刻,萬萬不可輕易錯過。
天命又如何,人定能勝天
天薄[1]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2];天勞我以形,吾逸[3]吾心以補之;天厄[4]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1]薄:減少。
[2]迓之:迎接它。迓,迎接的意思。
[3]逸:放松,安閑。
[4]厄:困厄,壓抑。
【譯文】
如果上天給我的福分很少,那么我就多做好事、積善行德,以此來對待命運;如果上天使我的身體勞累,那么我就使我的心靈保持清閑安逸,以此來彌補我身體上的困乏;如果上天用困苦折磨我、使我不能得到很好發展,那么我開辟一條道路走出困境。如果我能這樣做,上天又能拿我怎么樣呢?
天之機權神,人之智巧拙
貞士[1]無心徼福[2],天即就無心處牖[3]其衷[4];險人[5]著意避禍,天即就著意處奪其魄。可見天之機權[6]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1]貞士:有堅定氣節的人。
[2]徼福:祈福。徼,同“邀”。《左傳·僖公》中說:“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3]牖:開啟,誘導。
[4]衷:衷心。
[5]險人:奸險邪惡行為不正的小人。險,邪佞。
[6]機權:靈活變化。機,靈巧。權,變通。
【譯文】
一個有氣節的君子,雖然沒有想為自己祈求福祉,但是老天卻在他不留心的地方啟發他完成自己的事業,使他獲得福分;一個奸詐邪惡的人,雖然費盡心機想逃避災禍,但是老天卻在他巧用心機時奪走他的魂魄,使他遭受災害。由此可見,上天的靈活變化最神奇,人的平凡智慧怎么能比得上呢!
人看后半截,晚節不可喪
聲妓[1]晚景從良[2],一世之煙花[3]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1]聲妓:本指古代宮廷貴族家中蓄養的歌舞女,此處指妓女。
[2]從良:古代妓女隸屬于樂籍,從良就是脫離樂戶嫁人。
[3]煙花:代指妓女,此處指妓女生涯。
【譯文】
妓女以賣笑為生,如果到了晚年能夠脫離賣笑生活,從良嫁人,那么她從前的妓女生涯也就不是大過錯了;一個貞潔的婦人,到了晚年失去貞潔,那么她大半輩子堅守貞操、吃苦守寡的辛苦也就白費了。俗話說:“評論一個人的品行,關鍵是看他能不能守住晚節。”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君子而詐善,無異惡小人
君子而詐善[1],無異小人之肆惡[2];君子而改節[3],不若小人之自新。
[1]詐善:偽善,虛偽,不是真正的善行。
[2]肆惡:肆,放肆,毫無顧忌。肆惡就是肆意作惡。
[3]改節:改變節操。
【譯文】
假裝善良的偽君子,與毫無顧忌、隨心所欲、為非作歹的小人是沒有什么區別的;正人君子改變自己的高遠志向與良好品行,那他還不如一個能悔過自新的小人。
心常看圓滿,世界無缺陷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1]之人情。
[1]險側:陰險詭詐。
【譯文】
自己的內心常保持平和圓滿,這個世界也就是一個沒有缺陷的世界;自己的內心常保持平和豁達,這個世界也就是一個沒有陰險詭詐的世界。
不變其操履,不露其鋒芒
淡薄[1]之士,必為濃艷者[2]所疑;檢飭[3]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4],亦不可太露其鋒芒[5]。
[1]淡薄:清靜不爭。也作“淡泊”。
[2]濃艷者:熱衷榮華富貴權勢名利的人。
[3]檢飾:謹慎檢點,自我約束。
[4]操履:操守與行動。操,操行,履,實踐行動。
[5]鋒芒:刀劍的尖端,比喻人的才華和銳氣。
【譯文】
一個淡泊寧靜的人,必然會受到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猜疑;一個言行謹慎自律的人,經常會被放肆的小人所猜忌。有德行的君子面對這種情況,固然不可以使自己的德行有絲毫改變,同時也不可以過于表現自己的才華和銳氣。
真心感天地,精誠貫金石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1]、城可隕[2]、金石可貫[3]。若偽妄[4]之人,形骸徒具,真宰[5]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1]霜可飛:本意是天降霜,用在這里比喻人的真誠感動上天,使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在不可能下霜的夏天卻下霜。
[2]城可隕:本意是城墻可以拆毀崩塌,用在這里比喻人的真誠可以感動上天使城墻崩塌。
[3]貫:貫穿,通過。
[4]偽妄:虛偽。
[5]真宰:人的真正主宰,指靈魂。
【譯文】
人的心保持真誠純樸,便可以感天動地,使不可能的事都變為可能,能使夏天下霜,能使城墻倒塌,能貫穿金石。如果是一個虛偽奸詐的人,則空有軀殼,身體的真正主宰靈魂已經失去;與別人相處時令人厭惡,自己獨處時也不禁暗自慚愧。
心體如天體,流轉勿凝滯
霽[1]日青天,倏[2]變為迅雷震電;疾風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3]何嘗一毫凝滯[4],太虛[5]何嘗一毫障蔽,人之心體亦當如是。
[1]霽:雨后天轉晴。
[2]倏:突然,形容速度非常快。
[3]氣機:氣,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物質。機,使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力量。氣機在這里指大自然。
[4]凝滯:停止不動。
[5]太虛:遼闊的天空。孫綽《游天臺山賦》中有“太虛遼闊而無閡”之句。
【譯文】
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會突然變成電閃雷鳴的惡劣天氣;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會突然變成明月晴空的好天氣。可見大自然從不停止運動變化,天體的運行也不會受到絲毫阻礙。人的心也要像大自然一樣,一刻不停地變化發展,而不為外物阻礙停滯不前。
暗室培節義,履冰操經綸
青天白日的節義[1],自暗室屋漏[2]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3],從臨深履薄[4]中操出。
[1]節義:節操。
[2]暗室漏屋:指隱僻的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3]經綸:籌劃治理國家大事的才能。
[4]臨深履薄: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比喻做事非常謹慎小心。
【譯文】
光明坦蕩的節操,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培養出來的;扭轉乾坤、治理國家的才能,是在時時刻刻謹慎小心的磨煉中積累起來的。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1]矣,幾何不魍魎[2]猖狂[3]。
[1]用事:管事,處理事情。
[2]魍魎:傳說中的一種鬼怪。
[3]猖狂:肆無忌憚,放肆。
【譯文】
一個人的品德是他才干的主人,一個人的才干是他品德的奴仆。有才干卻沒有德行,就好比一個家庭中沒有主人而讓奴仆當家管事,這樣哪能不讓家庭受到禍害呢。
德者事業基,心者修行根
德者事業之基[1],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修行[2]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1]基:基礎,根基。《詩經·小雅》:“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2]修行:修養身心,實踐行動。
【譯文】
道德是事業的基礎,就如房子的基礎沒有打好房子不會堅固一樣,假如沒有良好的品德事業也不會長久。心性是修行的根基,就像沒有根的植物不能長得茂盛一樣,心性不正就不可能修行得道。
勤者敏德義,世人濟其貧
勤者敏[1]于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于貨利,而世人假[2]儉以飾[3]其吝。君子持身之符[4],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惜哉!
[1]敏:勤敏,勤奮的意思。
[2]假:假借。
[3]飾:掩飾。
[4]符:法則、原則。
【譯文】
勤奮的人應當在品德修養上多下工夫,可是有些人卻把勤奮用在解決自己的貧困上;勤儉節約的人不看重財物利益,可是有些人卻以勤儉節約為名來掩飾自己的吝嗇。君子處世的原則標準卻成了小人謀私利的工具,真可惜啊!
為鼠常留飯,憐蛾紗罩燈
為鼠常留飯,憐蛾紗罩燈。古人此點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1],無此即所謂土木形骸[2]而已。
[1]生生之機:生生,繁衍不息的意思。機,事物發生的樞紐。
[2]土木形骸:像泥土與木頭一樣的身體,比喻只有軀殼,沒有靈魂。
【譯文】
因為怕老鼠餓死,所以經常留一點剩飯給老鼠吃;因為怕燈火燒死喜歡撲火的飛蛾,所以夜晚用紗把燈給罩起來。古人的這種慈悲之心、仁慈之念,是人類繁衍不息的生機。沒有這點仁慈之心,人也就只剩下沒有靈魂的軀殼,與泥雕木偶相差不多了。
定云止水中,有魚躍鳶飛
好動者云電風燈[1],嗜寂者[2]死灰槁木[3]。須定云止水[4]中,有魚躍鳶[5]飛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6]。
[1]云電風燈:云、電、風、燈都是不穩定、短暫容易變化的事物。
[2]嗜寂者:嗜好寂靜的人。
[3]死灰槁木:死灰,是指火徹底熄滅后剩下的灰燼。槁木,指枯樹。死灰槁木用在這里比喻喪失生機。在《莊子·齊物論》中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4]定云止水:定云,停止不動的云。止水,不流動的水。
[5]鳶:形狀如鷹。
[6]心體:本體,古時有以心為思想主體的理論。
【譯文】
好動的人就好比云彩、閃電、大風、燈火,飄忽不定、變化多端而又短暫易逝。過分喜歡清靜的人,好比沒有生機的死灰與枯木。過于好動與過于喜歡清靜,都不是理想的人生態度。能在天空緩緩移動的云彩與寂靜的水面中,看到飛翔的鳶與跳躍的魚,這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居卑知高危,處晦知明露
居卑[1]而后知登高之為危,處晦[2]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靜而后知好動之過勞,養默[3]而后知多言之為躁[4]。
[1]居卑:處在位置低的地方。
[2]處晦:處在昏暗的地方。
[3]養默:不多說話,沉默寡言。
[4]躁:不冷靜,性急。
【譯文】
處在位置低的地方向高處看,才知道攀登到高的地方非常危險。待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處在光亮的地方太刺眼。保持清靜無為,才知道好動使人非常勞累。不多說話才知道多說話是急躁的表現。
吉人多和氣,兇人多殺機
吉人[1]無論作用安詳[2],即夢寐神魂[3],無非和氣;兇人無論行事狠戾,即聲音笑貌,渾是殺機[4]。
[1]吉人:善良的人。
[2]作用安詳:言行舉止大方從容。
[3]夢寐神魂:睡夢中的神情樣子。
[4]殺機:殺人的念頭。
【譯文】
善良的人,言行舉止都是和氣鎮定的樣子,即使在睡夢中也洋溢著吉祥和氣;兇惡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兇狠毒辣,甚至聲音與笑臉,都洋溢著殺氣。
與人相觀治,一方便法門
人之際遇[1],有齊有不齊[2],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3],有順有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4],亦是一方便法門[5]。
[1]際遇:遭遇,機會。
[2]齊:相等,齊平。
[3]情理:情緒與思慮,人的精神狀態。
[4]相觀對治:相互參照修正。
[5]方便法門:佛家語,方便是以靈活方式教人,使其領悟佛法真義。法門,指領悟佛法的通道。
【譯文】
每個人的遭遇各有不同,有的人遇到好機會,有的人沒有遇到好機會,人怎么能要求自己一定要遇到好機會呢?人的情緒有時好有時壞,人怎么能要求自己事事順心呢?對照著別人的境遇來思考自己的問題,這也是領悟人生道理、提高自身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吾身小天地,天地大父母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1],好惡有則,便是燮理[2]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無怨咨[3],物無氛疹[4],亦是敦睦的氣象。
[1]愆:罪過,過失。
[2]燮理:調理,協和治理。
[3]怨咨:怨恨嗟嘆。
[4]氛疹:兇惡之氣與各種惡疾。
【譯文】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世界,能夠使自己無論高興與憤怒都堅持不犯錯誤,喜歡與憎惡都有一定的準則,這就是協和調理的功夫;天地是人類的父母,能夠使人們沒有牢騷抱怨的生活,使萬物不受各種災害迫害而順利生長,這是天地造物的恩德,也是天地間一片和諧的景象。
去混心自清,去苦樂自存
水不波[1]則自定,鑒[2]不翳[3]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1]波:波動。
[2]鑒:鏡子。
[3]翳:遮蔽,遮擋。
【譯文】
水面沒有被風吹起波浪自然平靜,鏡子沒有被灰塵遮蓋自然明亮。所以人的心靈沒有必要去刻意清洗,驅除心中雜念與邪念,心靈自然平靜清明;人也沒有必要去刻意尋找快樂,驅除心中煩躁,那么自然會感覺到幸福快樂。
心虛則性現,意凈則心清
心虛[1]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2],如撥[3]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1]心虛:指心無雜念,心地干凈。
[2]性:本性。
[3]撥:撥動。
【譯文】
心中沒有雜念,人的本性就會顯現出來,不使自己內心保持平靜卻想發現人的本性,那就如撥動水波去撈取月亮一般,只落得一場空;意念保持澄凈清明,心靈才能澄凈清明,假如不能了解存在的意念而想使內心澄凈清明,那就像在落滿了灰塵的鏡子上又增添了一層灰塵。
節義濟和衷,功名承謙德
節義[1]之人,濟[2]以和衷[3],才不啟忿爭[4]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
[1]節義:節操義氣。
[2]濟:增加,增補。
[3]和衷:和睦同心。
[4]忿爭:憤怒爭執。
【譯文】
一個有節操的人,看問題容易偏激,增加一些溫和的想法與態度調劑,這樣才不會和別人無謂地憤怒爭斗;取得功名、事業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謙虛的美德,這樣才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
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自近
禪宗[1]曰:“饑來吃飯倦來眠[2]。”詩旨曰:“眼前景致口頭語。”蓋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自近也。
[1]禪宗:佛教的一個宗派。
[2]饑來吃飯倦來眠:王陽明有詩曰:“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去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由身外覓神仙。”
【譯文】
禪宗有一句話說:“感覺到餓了就吃飯,感覺到困了就睡覺。”作詩的要領是:“運用通俗易懂的口頭語,寫眼前的景致。”因為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中。最難懂的理論,存在于最簡單易懂的道理中。刻意去尋覓真理,反而離真理更遠了,沒有刻意尋覓真理,順其自然反而得到真理。
念隨起隨滅,與太虛同體
心體[1]便是天體[2],一念之喜,景星慶云[3];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所感,只要隨起隨滅;廓然[4]無礙,便與太虛[5]同體。
[1]心體:精神與肉體,這里指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所有精神、知識、智慧,感情、意志等都被看成是心的抽象活動中的部分。
[2]天體:宇宙中恒星、行星、衛星、彗星、宇宙塵、流星、星云等的總稱,這里可解釋成宇宙精神的本原。
[3]景星慶云:代表吉祥的星與云。在《漢書·禮樂志》中有:“甘露降,慶云出。”在《瑞應圖》中有:“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
[4]廓然:遼闊廣大。
[5]太虛:天,天空,泛指天地。
【譯文】
人類的心體變化與天體相似,人的心體有喜悅的念頭,就好比天空有吉祥喜慶的星星與云彩;人的心體有生氣憤怒的念頭,就好比大自然有響雷暴雨;人的心體有了慈悲的念頭,就好比大自然有和風甘露;人的心體有了嚴厲的念頭,就好比大自然有烈日秋霜。人有喜怒哀樂、慈悲邪惡的變化,自然有星云雷雨的變化,這些都不可缺少。人的心體變化也要像自然變化那樣,隨起隨滅,心體保持清凈,遼闊而沒有阻礙,這樣人的心體就能與天地相通了。
好利害顯淺,好名害隱深
好利者,逸出[1]于道義之外,其害顯[2]而淺;好名者,竄入[3]于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1]逸出:超出,不在某范圍之內。
[2]顯:明顯,顯露。
[3]竄入:藏匿。
【譯文】
一個貪圖利益的人,他的所作所為超出道義的范圍之外,危害明顯但并不深入。一個貪圖名聲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隱藏在仁義道德之中,危害隱蔽且深遠。
機動見殺機,念息見真機
機動[1]的,弓影疑為蛇蝎[2],寢石[3]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4]的,石虎[5]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6]。
[1]機動:有心機,狡詐多疑。
[2]弓影疑為蛇蝎:把杯子中映出的弓影當成是蛇蝎等毒蟲。形容人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
[3]寢石:臥石。
[4]念息:各種欲念邪念消失。
[5]石虎:十六國時后趙武帝,生性殘暴,好殺人,是一位暴君。據《辭海》:“晉后趙主石勒從弟,字季龍,驍勇絕倫,酷虐嗜殺,勒卒,子弘立,以虎為丞相,封魏王,旋虎殺弘自立,稱大趙天王,復稱帝,徙居鄴,賦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6]真機:玄妙之理。
【譯文】
有心機的人,能把杯子中的弓影看成是蛇蝎等毒蟲,容易把伏著的石頭當成是蹲著的老虎,內心中充滿了殺氣;心無雜念、心平氣和的人,能把兇惡的石虎當成是溫順的海鷗,把聒噪的青蛙叫聲當成是樂曲,能在自己接觸到的東西中看出生命的真諦。
心亂靜中亂,心靜亂中靜
擾其中[1]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2]者,涼生暑夜,朝市[3]不知其喧。
[1]擾其中:心中充滿困惑與迷惘。
[2]虛其中:心中沒有雜念,心地干凈。
[3]朝市:指熱鬧的地方。
【譯文】
內心充滿困惑迷惘的人,即使處在寒冷的深潭之中,也會感到波濤沸騰翻滾,處在深山老林中也無法感覺到寂靜;心中沒有雜念的人,在酷熱的夏夜也能感覺到清涼,在嘈雜喧鬧的街市也感覺不到嘈雜與喧囂。
欲重吾生苦,性真吾生樂
羈鎖[1]于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2]于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樂,則圣境自臻[3]。
[1]羈鎖:羈絆,束縛。
[2]夷猶:留戀,從容不迫。
[3]臻:達到。
【譯文】
被自己的物欲束縛的人,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很可悲;悠游在自己純真本性中的人,才能發覺生命的可愛。知道被物欲束縛很可悲,那么世俗的情懷就可以消除;知道保有純真本性的可愛,那么崇高神圣的境界就會來到。
非粗無以精,雖雅不免俗
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粗無以求精;道得酒中[1],仙遇花里[2],雖雅不能離俗。
[1]道得酒中:從喝酒中悟出某些道理。
[2]仙遇花里:在花叢遇見仙人。
【譯文】
黃金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玉石是從石頭中產生的,可見沒有粗糙就不能獲求精細;從喝酒中領悟道理,在花叢中遇見仙人,說明即使是高雅的事物,也不能完全脫離世俗。
善于操身心,收放吾自由
白氏[1]云:“不如放身心,冥然[2]任天造[3]。”晁氏[4]云:“不如收身心,凝然歸寂定[5]。”放者流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1]白氏:指白居易,字樂天,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通俗易懂,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冥然:玄默的樣子。
[3]天造:天地,大自然。
[4]晁氏:指晁補之,字無咎,宋代巨野(今屬山東)人,善于書畫,因仰慕陶淵明而建造歸來園,自號歸來子。
[5]寂定:佛家謂心不馳散,保持安靜不動的禪定狀態。
【譯文】
白居易說:“遇到事情放松身心去做,成敗得失聽憑自然。”晁補之說:“遇到事情要小心謹慎,這樣能堅定信念不松弛。”放任身心容易使人陷入猖狂,事事約束身心容易使人陷入枯朽寂靜。只有善于控制自己身心的人,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身心,做到收放自如。
理寂則事寂,心空則境空
理[1]寂則事寂,遣事[2]執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1]理:道理,事理。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中國古代有些思想家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
[2]遣事:遣散、排除事物。
【譯文】
事理與事物共存,事理不存在那么事物也跟著消亡,想舍棄事物而保留事理,就像是要去掉影子而保留形體那樣不可行;人心虛空那么環境也跟著虛空,想排除環境影響保留內心空虛寧靜的人,就像是一面聚集腥膻的東西一面又想驅除蚊子蒼蠅一樣,仍然不可行。
無心不必觀,物一何須齊
心無其心,何有于觀?釋氏[1]曰:“‘觀心[2]’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齊?”莊生[3]曰:“‘齊物[4]’者,自剖其同[5]。”
[1]釋氏:佛姓釋迦的略稱,亦指佛或佛教,這里指佛教。
[2]觀心:觀察心性。佛教以心為萬法的主體,無一事在心外,故觀心即能明了事理。也就是自我省察。
[3]莊生:莊子,名周。戰國時著名思想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4]齊物:莊子認為從道的角度來看,生死壽夭、是非得失、物我彼此等都沒有質的差別,萬物本來一體。
[5]剖其同:剖,剖開。萬物同為一體,那么“齊物”就分割本來相同的事物。
【譯文】
心中沒有任何雜念邪思,又有什么必要觀察自己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呢?佛教說:“觀心”,觀察反省,實際上為自己修行又增加了一層障礙。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體的,又有什么必要重新劃為一體呢?莊子說:“齊物”,消除萬物的差別,實際上是分割了本來是一體的萬物。
機息見風月,心遠無塵跡
機息[1]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遠[2]處,自無車塵馬跡[3],何須痼疾丘山[4]?
[1]機息:停止使用心機。
[2]心遠:心胸開闊,超越俗世。
[3]車塵馬跡:指車馬行過的痕跡。形容車馬來往,喧囂繁雜。
[4]痼疾丘山:痼疾,積久難以治愈的病。丘,小山。痼疾丘山指對山丘特別愛好。
【譯文】
心中陰暗奸詐的念頭消失時,就會有明月清風到來,從此不再為人世間的煩惱痛苦;心胸開闊、心境遠離塵囂,自然沒有車馬行過的喧囂繁雜,何必非要偏愛山丘而隱居山林之中呢?
富貴德中來,自舒徐繁衍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1]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2],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1]舒徐:舒,舒展、展開。徐,緩緩,緩慢。
[2]瓶缽中花:指插在花瓶里的花,由于沒有根很快就會枯萎。瓶缽,僧人用具。
【譯文】
一個人的功名富貴,如果是從道德修養中得來的,那就像在山林中生長的花,自然綿延不絕地繁衍生長;如果是從建功立業中取得的,那就像花園中以及花盆中生長的花一樣,會隨著移植、搬動的變化而枯萎或茂盛;如果是以手中權力搶奪而來的,那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一樣,由于根部不在土中,不久就會枯萎。
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
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1];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2],不以物役我[3],則嗜欲莫非天機[4],塵情即是理境[5]矣。
[1]造化:大自然,自然創造化育萬物。
[2]以我轉物:以自己為中心,操縱外物使其為我所用。
[3]以物役我:以外物為中心,人受外物控制役使。
[4]天機:天賦的靈機,天然的妙機。
[5]理境:通過敘事說理而體現的境界。
【譯文】
自然界如果沒有風月花柳等事物,也就不是創造、化育萬物的大自然了;人類如果沒有感情欲望以及各種嗜好,也就不是真正的人了。只能以我為中心來支配萬物,而不能讓外物來控制我,這樣人的各種欲望嗜好就成了天然靈機,世俗之情中就蘊含著玄妙理境。
去心中冰炭,隨地有春風
天運[1]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吾心之冰炭[2]難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矣。
[1]天運:大自然的運動變化。
[2]冰炭:冷與熱,比喻心中矛盾斗爭。
【譯文】
大自然運動變化中的寒冷與炎熱都容易躲開,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卻很難消除;即使人世間的世態炎涼能夠消除,我們心中的沖突斗爭也難以消除。如果能消除心中的矛盾斗爭,那么心中就充滿祥和之氣,自然能時時感覺如沐春風。
貧士肯濟人,鬧場能學道
貧士[1]肯濟人,才是性天[2]中惠澤[3];鬧場[4]能學道,方為心地上功夫。
[1]貧士:貧窮的士人。
[2]性天:天性,指人得于自然的本性。
[3]惠澤:惠愛與恩澤。
[4]鬧場:喧鬧的環境。
【譯文】
貧窮的士人能夠幫助別人,這才是天性中具有的恩澤;能夠在吵鬧的環境中學習,這才是心靈深處的本領。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
小處不滲漏[1],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2],才是真正英雄。
[1]滲漏:滲,液體慢慢地透入或漏出。滲漏指氣體或液體通過孔隙流失。
[2]怠荒:荒廢懈怠,沒有上進心。
【譯文】
細微的地方不疏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情,窮困潦倒時不荒廢懈怠,如果能做到這些,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人物。
喜奇無遠識,苦節須恒久
驚奇喜異者,終無遠大之識[1];苦節獨行者,要有恒久之操[2]。
[1]識:見識,志向。
[2]操:行為,品行。
【譯文】
喜歡奇怪異常事物的人,沒有遠大的見識與志向;堅守節操,不被世俗污染的人,要有能長久堅持的品行。
怒欲處轉念,邪魔變真君
當怒火欲水正騰沸時,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得是誰?犯著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1]便為真君子[2]矣。
[1]邪魔:妖魔,此處指各種欲念。
[2]真君子:真正的君子,指真正人格高尚的人。
【譯文】
當一個人怒火上升欲念翻滾的時候,雖然自己也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可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知道這個道理的是誰呢?明明知道卻故意觸犯的又是誰呢?假如在這個緊要關頭能夠轉變念頭,那么邪惡的魔鬼也會變成真正的君子了。
一念犯鬼神,言行須謹慎
有一念而犯鬼神之忌[1],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2]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3]。
[1]忌:忌諱。
[2]釀:本意是釀酒,這里是指醞釀與造成的意思。
[3]切戒:深刻引以為戒。
【譯文】
有時候一個不良念頭就可能觸犯鬼神的忌諱,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就可能破壞人世間的和氣,有一件事做得不恰當就可能為子孫后代惹來禍事。這些都要深深引以為戒。
不為世法染,氣味迥然別
山肴[1]不經世人灌溉,野禽不受世人豢養[2],其味皆香而且洌[3]。吾人能不為世法[4]所點染,其臭味[5]不迥然別乎!
[1]山肴:肴,熟魚肉等。此處山肴指山間野生的食物,如菌類、竹筍等。
[2]豢養:飼養。
[3]洌:清醇。
[4]世法:指世間功名利祿以及各種欲念。
[5]臭味:氣味,指人的品位與趣味。
【譯文】
山間野菜沒有經過人們的栽培灌溉,野外的動物沒有受到人們的飼養,它們的味道濃香清醇。我們人不被人世間功名利祿以及各種欲念所污染,那么品位、趣味與德行必定與那些受到污染的人有明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