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誰在收藏中國
  • (美)卡爾·梅耶 謝林·布萊爾·布里薩克
  • 5397字
  • 2019-01-04 14:02:17

第二章 太平洋序曲

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一個最古老,一個最年輕。兩者之間的奇怪結合,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發現、拓展、癡迷和修正。對中美兩國來說,人的沖動本性極其重要。然而,促成美國開始突然轉向亞太地區的原因,是一個最簡單、最缺乏人情味而又常被人忘記的商業現實。18世紀80年代,我們的美利堅合眾國剛剛獨立,雖然官方宣布了中立,但美國的貿易商船仍陷于英法戰爭的交戰炮火。美國的船長們經常遭受英國皇家海軍的騷擾。他們的數百條船只被扣押,貨物被沒收,船員被強行招募入伍。因此,美國的船主們心急火燎地尋找其他地區的市場,最好是盡可能遠離相互爭吵、麻煩不斷的歐洲人。菲尼亞斯·邦德是英國駐美國費城的領事。1787年,邦德領事在報告中寫道:“美國的貿易處于受限制狀態。因此,企業主們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對其開放的投機活動,并從中獲得利益。”

在兩個幸運之日,獲得拯救的希望陡然高漲。1785年5月11日,從遠東歸來的“中國皇后”號駛入紐約港。它裝滿了茶葉,成為首只抵達廣州(當時英語叫Canton)及其“行”(貿易公司)的美國商船。費城和首都華盛頓兩地,都先后對此發表評論。5月16日,《賓夕法尼亞郵報》的報道寫道:“商船滿載而歸,它預示著一個幸福的未來。我們將擺脫與歐洲一直進行至今的那些令人煩惱、毫無必要的不正當生意,擺脫歐洲對我們正在崛起帝國的巨大偏見。而未來的幸福前景,則是實實在在的輝煌。”“中國皇后”號的那次旅程耗時14個月,航行了5萬多公里。

1787年5月22日,當“大特克”號船帆隱約出現在海平面時,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市,涌現出歡天喜地的慶祝。它是第一艘從新英格蘭地區出發,直接與中國進行貿易的美國商船。歡呼人群的啦啦隊長是伊萊亞斯·哈斯科特·德比,他也是“大特克”號船的投資人。德比很快為船上的茶葉、瓷器、絲綢、珠寶、藝術品和餐具等貨物,找到了一個大有前途的市場。德比從各方面看都是一位充滿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特克”號和他的其他幾艘船一樣,曾是一艘私人武裝戰船,裝備有28門大炮,在躲避英國皇家海軍方面技藝超群。

很快,美國人的船隊開始定期前往廣州。它們滿載西班牙金銀錠、皮毛、小麥和人參(一種阿巴拉契亞山脈生長,被中國人珍愛的芳香草藥)。在其貨物清單中,還不失時機地增添了在印度購買的鴉片。到了19世紀40年代,美國商船在廣州進出口貨物的噸位,超過了英國東印度公司。1791年,為尋找抹香鯨,美國人的捕鯨船繞過合恩角進入太平洋水域,進一步增強了年輕的美國在太平洋的存在感。到了1830年,美國已成為全世界實力超群的捕鯨國。同時,美國的航海時代,也充滿了戲劇性遭遇。帕特里克·奧布萊恩寫過杰出的系列小說《怒海爭鋒》,生動描述了美國航海時代的酸甜苦辣。

對船主和船長們而言,太平洋貿易有風險,但回報豐厚。1800年,在人均收入方面,塞勒姆出人意料地成為美國最富庶的城市,慷慨實現了該市的座右銘:“駛向富裕東方最遙遠的港口。”伊萊亞斯·哈斯科特·德比是美國從事中國貿易的教父,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的首位百萬富翁。海關職員納撒尼爾·霍索恩也是塞勒姆人,他對那位教父的影響力有過記述。(更令人驚奇的是,最近,有人對人類歷史記載的75位最富有者進行評估,德比的排名是第72位。以當今美元估算,他的財富約為312億美元。)

德比的傳奇是金錢,也是文化。他是最早重視中國瓷器珍品的美國人之一。“大特克”號船長在廣州時,曾委托訂制了一套印有交織字母的171件餐具,一套101件茶具,以及一只大酒碗。酒碗上面的圖案是德比的貿易船,題字是“大特克號”和“1786年廣州”。最初,那只大酒碗被送給了“大特克”號的船長,后來被德比的兒子捐給了塞勒姆埃塞克斯研究所。那家機構成立于1799年,是第一家涉及美國與東亞建立聯系的綜合性檔案館,收藏了與此相關的文件和大事記。今天,該研究所已演變成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擁有130萬件藏品,包括清代某位富裕商人的一棟真實住宅,那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磚一瓦合法搬遷而來的。事實上,人們可以合理推斷,當代美國政府在許多方面以亞太為中心的政策根源,就隱藏在塞勒姆市的碼頭、商店,以及目前已是幽靈般的塞勒姆老海關大樓。

波士頓取代了塞勒姆成為美國主要的貿易港口。波士頓的港口設備更先進,足以應對駛往東方的快速帆船,以及它們偶爾裝載的印度鴉片貨物。(一個很少宣傳的事實是:許多新英格蘭地區的巨富,包括福布斯、盧塞爾、斯特吉斯和德拉諾家族等,都從經營鴉片貿易中發家。然而,提到鴉片貿易,當代美國出版物通常附加一個形容詞“英國人的”。)1843年5月,美國政府得知,英國人與中央帝國(Middle Kingdom)協商成功,簽署了結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那個條約完全是敲詐勒索。中國同意的條款之一,是除廣州之外,再開放4個供英國商人進行貿易的口岸:寧波、廈門、福州和上海。

1845年2月27日,在海上航行211天后,一支由4艘船只組成的美國艦隊在澳門拋錨。來自馬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市的凱勒·顧盛,就在其中的“布蘭迪維因”號三帆快速戰艦上。他是一名律師和議員,此時已擔任“美國赴中華帝國特命全權公使”。美國給顧盛“伯爵”(約翰·泰勒總統認為,這個稱號有助于為此行增添影響力)的命令是:保證美國進入《南京條約》提到的5個港口,“并享有與英國商人同等的最惠國待遇”。

顧盛出生于馬薩諸塞州的索爾茲伯里。他很早熟,17歲時便從哈佛大學畢業。1824年,他到紐伯里波特市定居,從事法律工作,是美國輝格黨的鐵桿分子。被派往中國前,他曾入選州立法機關,之后又進入美國國會。啟程前,顧盛期盼能與中國“天子”會面。他意氣風發,一身著裝令人難忘:“藍色少將大衣,鎏金扣,附加少許刺繡;下身穿金條紋褲,帶馬刺皮靴,帽子上面還綴有一朵白色梅花。”然而,“伯爵”與“天子”的超級會面從未發生。顧盛前往北京的請求遭到拒絕。因此,他一直未能送交泰勒總統祝愿中國皇帝萬壽無疆的“和平友誼”信函。中國的“天子”則派遣曾與英國人打過交道的耆英總督與顧盛周旋。1844年7月3日,中美雙方在澳門附近望廈鎮的一座寺廟里締結了一份條約,它的正式名稱是《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帝國關于和平、友好和商務的條約》。條約允許美國人自由進出與英國達成協議的5個口岸,并為美國新增一條至關重要的特權:治外法權,意味著在中國的美國公民只接受美國法律管轄。顧盛對此條款的點評是:“允許基督教范圍以外的政府對美國公民的生命、財產有任何控制,都屬于不明智行為。”此時,雖然鴉片貿易被宣布為非法,但“一定數量的鴉片走私活動仍在繼續進行”。

波士頓的商人們可自由從事茶葉、瓷器和棉織物的貿易。很快,在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爾的馬薩諸塞州工廠里,涌現出大量棉紡織品。快速三帆船在中國的商行、紐約和倫敦的碼頭之間定期往返。哈佛大學的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是美國海事歷史編年大家。1921年,他針對新英格蘭地區與東亞整體下滑的商業聯系,撰寫了一篇令人傷感的墓志銘:“如今,除了對荔枝核、馬六甲和煙熏小種茶的喜愛,波士頓與舊中國進行貿易的痕跡已蕩然無存,那是她商業復興的基礎。”


隨著與遠東商業關系的減弱,波士頓出現了一種適當的紀念活動,活動的形式重要而新穎,在新英格蘭地區開創了先河。為慶祝顧盛簽署里程碑式的條約,波士頓市組建了“偉大中國博物館”(1845—1847),在位于華盛頓大街的萬寶路教堂精心籌備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展覽。費城也不甘落后,隨后舉辦了類似的活動。該市在一家私人博物館推出了“中國萬物展”,其中包括文物、真人大小的人體模型、繪畫,以及一個復建的中國店鋪。那些藏品來自內森·鄧恩收藏。他是一名教友派信徒商人,曾到中國旅行,并在廣州居住過8年。1838年,博物館在費城開館,聲稱該館宗旨是向美國公眾培育中國文化。鄧恩未曾涉足鴉片貿易,因此受到中國人的友好接待。中國人協助他通過代理,收藏一些不對外國人開放的領域的東西。因此,鄧恩宣稱自己接觸藝術品的渠道無與倫比,其他西方人難以望其項背。1842年閉館前,約有10萬人參觀了鄧恩的“中國博物館”,購買了5萬冊同類首創的展覽圖錄。之后,博物館遷至倫敦。據說,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對該館內容豐富的藏品給予贊揚。鄧恩于1844年去世,該館館長帶著那些藏品在英格蘭四處巡展。后來,由于拍賣和私下出售,該館藏品四分五裂。其中一位買家是巴納姆。

相比之下,波士頓“偉大中國博物館”的目的更為寬泛,旨在展示“世界最古老、人口最多的中國的景象、農業、藝術、貿易、習俗和習慣”。對許多人而言,中國概念形成于中國的外銷瓷餐具。有一位挑剔的觀眾給該館起了個綽號“陶瓷國”,以此來吸引那類人群。

前往中國簽約的代表團成員之一是紐約工程師老約翰·彼得斯。他為上述展覽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展品,似乎還編寫了博物館的展覽圖錄。對美中兩國早期的交往歷史,約翰·羅杰斯·哈達德有過記錄。據他記載,實際上,彼得斯參加顧盛代表團的目的,是希望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向中國人展示并解釋“美國藝術及其生產的模型、標本”,包括由美國發明家制造的省時、省力的機械設備。彼得斯希望“為了美國利益,與古老的國家中國”交流貨物和知識。因此,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彼得斯先聲奪人。

美國人推測,中國人把自己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歸結于外國的高技術武器,而具有機械制造和經營天賦的彼得斯展示的美國模型——蒸汽船、火車頭、電報、煤氣廠等,能夠打開貿易之門。如顧盛向耆英總督所解釋:

閣下肯定知道,戰爭藝術和航海技術在現代已經歷了許多改進。美國和歐洲一樣,已廣泛徹底接受并實施了所有的技術進步。如果貴國政府希望獲得書籍,獲得與工程、造船、軍隊紀律、武器制造或與其他任何主題有關的書籍,我將很高興成為一條渠道,把它們送到您的手中。我還向您提供武器制造設備的模型,它們已在歐洲和美國應用。我們還有工程師提供服務,他們熟悉那些工藝,為貴政府建造普通船只、蒸汽船、大炮、其他各種武器。貴國可根據喜好,選擇在中國或在美國生產制造。

彼得斯是否向耆英總督展示了他的模型不得而知,顧盛提到的資料也杳無音信。但是返回美國后,當“偉大中國博物館”在波士頓開館時,彼得斯得以實施他的后半套計劃。那個展覽既展示了高度發展的中國文明,也試圖向波士頓當地的企業家說明,“中央帝國”的官員,可以成為波士頓“婆羅門”的理想生意伙伴。

博物館的天花板上,懸掛著熱熱鬧鬧的燈籠。一條巨龍在不停舞動,還展示有繪畫和卷軸畫。那一切,都讓來訪觀眾驚嘆不已。彼得斯本人,則是一身中式打扮。此外,展廳里還布置了穿戴整齊的立體人體模特。第一展柜描繪展示了中國皇帝,他身穿黃龍袍,端坐龍椅上,做出簽署《望廈條約》狀。第五展柜同樣巧妙,展現了一位在家里吸食鴉片的富豪。(該展覽的圖錄探討了中國使用鴉片的歷史。它公正地宣稱,英國人無視中國皇帝的禁令,鼓勵支持害人的鴉片貿易。)較小的展柜里面是那些不可缺少的展品:瓷器、琺瑯、刺繡以及各式各樣的模型和實用器皿。展覽的精彩部分,包含一幅兩米多長的廣州全景圖,展示當地巨商和耆英總督的肖像。在展廳里面,還安排了兩位身穿“本土服裝”的廣東人,其中一人講英語,自稱“書法大師”,他會解答現場觀眾的提問;另一人是音樂家,曾是吸食鴉片的癮君子,他會唱歌,會演奏不同樂器,為展覽活動增添了逼真氣氛。當地一位記者滿懷熱情地寫道:“有誰不喜歡訪問中國?有誰不喜歡在中國城市街道中穿行,進入其居民家中一探究竟,品嘗美味燕窩湯……或使用真正中國茶具,與真正中國人一起暢飲純正地道的小種茶?假如情況許可,沒有誰不渴望去看看那個神奇的國家,看看它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許多奇特事物。對我們美國人來說,我們的商業、時機和財力,長期阻礙了我們航行旅游。現在,‘偉大中國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令人向往的機會。”

博物館入口處裝飾著一個雕漆鎏金飛檐。旁邊有兩只畫龍燈籠和匾額。展覽圖錄對匾額上的中文進行了翻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年僅15歲的埃米莉·迪金森也參觀了那個展覽,當時,她正與親戚一起在波士頓逗留。迪金森為自己和妹妹拉維妮婭收集了兩張明信片,上面都有那位書法大師的書法墨跡。(如她寫給朋友的信中所言,)她對那兩張明信片“非常珍愛”。那位廣東人的演唱和演奏,她“需要控制住全身的發笑機能”,才能“忍住不笑”。“但是,他是如此彬彬有禮”,使她“從他的演奏中深受啟發”。那位廣東音樂家,聲稱自己最終戰勝鴉片毒癮的原因是“自我否定”。她發現那一點“特別有意思”。美籍日本學者宇野弘子曾推測,貫穿迪金森一生的退隱、自我否定、自我克制的生活方式,或許深受那次展覽的影響。展覽中的第四展柜使迪金森入迷,給她激勵,其中對儒教、道教和佛教給予了詳細解釋。如博物館導覽中所說,佛教的中心教義是“萬物源于無,將再次歸于無。因此,毀滅是所有幸福的最高境界,虛無縹緲,是萬物偉大和最后的期盼”。

宇野弘子進一步解釋說,埃米莉·迪金森的任何一首詩,都反映出詩人對神秘、諷刺、自相矛盾和宇宙神靈等產生的共鳴。有時,那些東西又與她對“天國”物質文化的思考相互交融,比如下面這些詩句:

他的思緒如東方織物,

令所有人絕望;

除了

一個無處不在的卑微買方。

雖然

他的出價不是黃金,

里面

卻包含著更多艱辛。

人們

應該領悟其中價值,

已包含在

其所有價值之中。

上述詩句,可循環反復閱讀。它表明,在新英格蘭地區阿默斯特居住的神秘詩人迪金森,是面對梳妝臺的抽屜寫出自己的詩句。她樸素天真地希望,人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會把未來一代人引向遠東的審美觀和神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涞水县| 抚宁县| 苍溪县| 乌鲁木齐市| 蒙阴县| 扶沟县| 连州市| 望谟县| 霍城县| 永仁县| 鹿邑县| 朔州市| 海安县| 宁国市| 大宁县| 织金县| 永顺县| 阿勒泰市| 长岛县| 扎囊县| 望江县| 佛坪县| 巴林右旗| 新乐市| 乳山市| 汉中市| 读书| 财经| 综艺| 宁武县| 科技| 大连市| 合川市| 宿州市| 霍林郭勒市| 毕节市| 陇川县| 刚察县| 阳江市|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