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 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學術論文集
- 西和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編
- 1260字
- 2017-07-26 11:19:14
周子強、郝愛龍
隴南市位于西北腹地、陜甘川交界處,氣候宜人,山川秀美,素有“隴上江南”的美譽。地處隴南市北端的西和縣,總面積1861平方公里,總人口42萬。西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仇池國的故土和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乞巧節也稱“女兒節”,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領域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豐富而深邃的民俗文化內涵,是甘肅省和隴南市文化資源中的一大瑰寶。據專家考證,“乞巧”是秦人古老遺風,從早期秦人對女性首領“女修”的崇拜儀式,歷經千余年的傳承演變,形成了流傳至今并盛行于隴南西漢水流域西和、禮縣一帶的乞巧風俗,它是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間傳說、詩歌謠賦、音樂舞蹈、才藝展示和民間工藝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的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結束,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中華七夕文化的動態傳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西和乞巧節,是保持原初民間信仰性質(指星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女兒節;是祈求技藝與智慧的女兒節;是交流生存和生活經驗的女兒節;是傳承著古老民俗文化的女兒節;是爭取社會地位和生存權利的女兒節。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隴南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圍繞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堅持文化與產業結合,保護與開發并舉,使歷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潛能逐步得到釋放和升華。在堅持民俗文化傳承保護的前提下,西和縣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和四屆學術研討會,2013年在北京舉辦了國家級層次上的乞巧文化高峰論壇,體現了文化部、中國文聯、文化部非遺司、中國民協等國家部委對甘肅隴南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關懷和支持。出席高峰論壇的領導對地方乞巧文化保護、傳承所做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乞巧節為女性發展所起的重要影響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參加高峰論壇的近40位在國內民俗界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站在對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弘揚的高度,懷著對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珍惜保護之情,精心研討并在論壇上做了精彩的演講和發言。乞巧女兒節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已經得到大家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極大地提升了乞巧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更好保護傳承發展乞巧文化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為此,我們將論壇上的講話和演講論文結集出版,作為第五屆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的豐碩成果,本書也將成為乞巧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寶貴教材,引領更多民俗專家投身民俗文化的研究與保護。
獨特的女兒節述說著美好的女兒夢,“巧慧”的女兒夢圓滿著共同的中國夢。我們將進一步深入挖掘乞巧文化所蘊藏的獨特內涵,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有效對接,努力把乞巧節培育成隴南特色文化的一大靚麗品牌,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我們熱誠期待專家學者和朋友們多到西和指導工作,進行田野考察、文藝采風,共同品味隴上江南的獨特風韻,體驗乞巧之鄉的迷人風采,感受神秘古國的時代氣息,與我們一起描繪幸福美好的明天!
2014年5月
(周子強:中共西和縣委書記 郝愛龍:西和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