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股:部分首付,分期還款
作為激勵政策之首,股權激勵對象是可變量,被激勵者獲取股票的形式也不局限于自己現金購買或公司全額贈送,如企業出資者與經營者協商確定股票價格的期股,就允許經營者在其任職期間內通過多種形式讓員工獲取期股,包括員工個人出資購買,一部分首付其他部分按揭還款式購買,員工獲得的獎金等部分獎勵轉化為期股等多種方式。
實際操作中,企業以貸款給經營者的形式獲得股份投入,經營者具有股份的所有權、表決權和分紅權,但這個“所有權”是虛的,只有經營者將貸款的全部數額向企業還清之后,這個所有權才真正實現。表決權是實實在在的,分紅權雖然也是實的,但經營者所獲得的分紅不能“提現”,分紅是要被用來償還期股的。期股經營者要想將期股所有權坐實,首先就要努力經營,使企業獲得更高利潤,有可供分配的紅利。期股的激勵核心也就如此這般彰顯出來。
倘若企業經營不利,期股的經營毫無可分配的紅利,那么期股經營者的所投將有可能虧損或“全軍覆沒”。這樣說來,期權的投入雖然是承擔少部分的“首付”,之后再慢慢地用所分配到的“紅利”來按揭還款,但其風險性還是很大的,有投入就可能會有虧損,經營者出售需謹慎而行。
對企業而言,推行期股激勵政策的最大益處就是,按揭給經營者的期股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和收益在短時間內無需兌現,企業股票的增值完全與企業資產的增值、企業創造的效益緊密聯系在一起,股票經營者們所關注的也是企業長期發展和長遠利益。除此之外,股票經營者的股票收益長期漸進分散化,避免了因單次“重獎”加大股票經營者和公司普通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期股的第三個優點更體現在它的“財富值”,它有效解決了經營者購買股票的融資問題,不至于讓經營者的投資變成了“先融再投”。特別是在國有企業長期實行的低工資政策下,企業成員自上而下的總體收入都不高,很難一下子拿出足夠的資金來購買企業股票。期權科學地解決了來自于“全款”投資的壓力,經營者只需要支付一部分“首付”即可。
最早出現期股政策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種激勵政策的奧妙和巨大激勵效應才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發現。我們以硅谷為例,看看電子及計算機工業的至尊是如何玩轉期權激勵的。
20世紀90年代的硅谷,股票期權更像是一種公司文化,只不過這種公司文化成了企業員工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初創期的高新技術型企業,紛紛采取股票期權制來招攬技術型天才和那些熱衷于“冒險”的天之驕子為公司工作。
表4-2:硅谷公司期權分配對象及分配比例

期權的總數目約占公司15%~20%的股份,在這些硅谷創業公司當中,普遍盛行“全員持股”和“大量員工持股”,當然,根據員工級別、工作類型、為公司創造價值潛力等的不同,所授予公司的期權數量有所區別。成功的期權制有效地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特別是讓每一位員工都有一種主人翁意識,讓企業家與員工成為了利益上的“合伙人”。
中國地區期股制的特點及存在問題見表4-3。當很多的企業都采取期權制吸納和留住核心人才時,人才又該何去何從?在這里以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BAT為例,幫你分析作為掌握核心技術的你該如何根據期權選公司。
表4-3:中國地區期股制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續表)

(續表)

NO.1:阿里/螞蟻,該公司采取的是全員持股制,核心的阿里人才持股比例最高,螞蟻金服全員持股的舉措彰顯了互聯網公司的開放、利益分享的核心。對于這類發展迅速的企業,選擇加入的時機至關重要。比如2014年和2015年不同時期進入公司的同一級別員工,他們享有公司的期權對比有多有少。
NO.2:騰訊,公司“職業經理人”因素強烈,進入這種“外企文化”典型的公司,所選業務范疇很重要。相比期權和現金,公司更愿意支付給員工現金作為報酬。不差錢兒的企業里,創業的那種拼搏勁兒就少了很多,員工錄取模式也多為職業經理人,不同部門不同職位的薪資也有很大區別。
NO.3:百度,這是一個允許“牛人”空降的企業,不怕你有才,就怕你不來!選擇投身這樣的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入職前的“談判”。所謂一錘定音,只要談妥了,足以證明自己的實力,那么工資就不再是約束條件了。百度在這一點上與阿里巴巴是有很大區別的,阿里巴巴善于自己培養高層,而百度更多則為空降指揮官,還可以帶著整個團隊與百度為伍。不過,“空降”也有不利的一面,派系分明,小團體意識強烈。
有關期權的使用和選擇,我們做了以上的分析,企業如何使用期權制,人才如何通過期權選公司,相信你已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