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在反面:以全景戰略抓住工業4.0時代的商機
- (加)鮑勇劍
- 1783字
- 2019-01-04 18:25:07
尼采坐進特斯拉
|時事微評論|
科學家用地質年代的紀元標識地球過去5.4億年有生命的歷史。2016年1月被認為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一個人類活動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人類紀元(Anthropocene)。如果繼續現在的人類思維,我們離災難性的毀滅也不遠了。人類自救的機會存在于自己的反思能力中。從狹隘的生物人到精神和心理都出現質變的超人,這是值得選擇的解放道路。特斯拉的馬斯克讓世人激動的不是他的車,而是他所代表的超人思維。
“超越”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和21世紀美國企業家馬斯克的共同之處。前者創立了以“超人”為代表的哲學思想,后者創造了以“特斯拉電動車”為代表的技術思想。一個長期被曲解的“尼采悖論”終于在“特斯拉”技術思想中獲得解放。
通過其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闡述了對“人種”的發展的全面看法:①挑戰讓人類進步;②弱化心智的馴服思想制造行尸走肉,最后摧毀人;③膽怯的意識形態滋生低俗的社會境界;④“集體自滿”代表著人性萎縮;⑤讓能夠刺激人類奮進的意識飛揚,即便那被標識為“惡欲”; ⑥駱駝、獅子、嬰兒,代表食草、食肉、精神不斷升華的三種生命形式。人的自我解放來自于不滿足、自我批判和不斷升華,從思想意識能力到身體技術能力。
尼采被有意曲解,因為他的超人解放思想可以被當作侵略其他種族和國家的借口。他的解放思想包含社會境界、技術進步和自我批判三大元素。只要這三者不同步,被曲解和濫用便是尼采的宿命。
馬斯克解放了尼采
馬斯克的技術思想瞄準的是火星,而不僅僅囿于地球。當“解放”的思想不是以其他地球人為代價的零和游戲,而是為克服地球有限資源的星球擴展之時,社會境界、技術進步和個人自我批判可以在“太陽系”層次得到統一與和諧。超人不再以征服其他地球人為前提,而是共同升華。
一般人把特斯拉電動車僅僅當作環保技術和消費產品,只有聯系到馬斯克另外兩個項目的時候,人們才能欣賞特斯拉背后的思想風景線。
預計到2020年,馬斯克將在美國沿高速公路每300千米建立一個電動車充電站,為電動車免費充電。而他的“太陽城”計劃衍生出的太陽能技術將成為充電站的電力來源。屆時,人類對太陽能源的系統使用將進入一個普及化的階段,擺脫對化石能源(汽油和煤炭)的依賴。特斯拉電動車不過是這個“太陽計劃”的一個技術媒介而已。人們可以想象,“太陽能源”系統首先在交通領域立足,然后會有一系列的“特斯拉能源技術”延伸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家庭用電到居住社區環境。
馬斯克的“太陽計劃”的另一部分是在未來20年開發和完善“火星往返”技術。他的第一步是實現可回收的火箭發射器,第二步是降低火箭發射成本到現在的10%,第三步是利用火星自然資源制造返回地球的燃料,實現地球—火星往返交通。“任何人,有50萬美元按揭能力的,都可以購買一張通往火星的船票”,這是馬斯克的計劃。
“風物長宜放眼量”,地球系統的綜合問題只有在太陽系的層次才可能獲得解放和解決。沒有超越的“超人”思想,再強大的技術也會淪為蠅營狗茍的經世濟物的伎倆。太陽能技術早已經存在,但沒有“太陽計劃”,它將與傳統能源爭商業市場、搶社會資源。缺乏宏大的技術思考,強大的思想可能異化為壓迫他人的不平等意識形態。尼采的超人思想多次被濫用,只有當能夠擺脫地球的技術思考出現后,它才能為人類的集體升華所利用。“同層次的矛盾只能在更高層次獲得理解和解放”,套用愛因斯坦的見解,地球的全面矛盾只能在太陽系層次獲得理解和解放。
“特斯拉不一定會成功”,馬斯克坦然說明自己的初衷:如果把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從可能做到可行,即便商業失敗了,也是理想的成功吧!從“馬斯克的悖論”思維出發,我們才可能理解包括特斯拉、太陽城和火星往返在內的“太陽計劃”。馬斯克想問題先從“什么是有價值方向的不可能”開始,如“人類應該是跨星系生命,而非僅僅為地球人”。然后,他思考“什么是技術上可能的”,如“電池的原料成本很低,改變電池管理技術就能帶來效能飛躍”。再其次,他思考“怎樣就可行”,如“利用火星資源就地生產燃料,就能返航”。從“不可能”到“可能”和“可行”,在每一個階段的超越過程中,任何挫折都變成有意義的成功。
阿波羅飛船返航時,休斯敦指揮中心電詢船艙:現在哪位在駕駛?阿姆斯特朗回答:是牛頓爵士,是他的力學原理。我們可以想象不久之后,馬斯克駕著特斯拉行進在火星大道上。地球中心詢問:是誰在駕駛?馬斯克回答:是尼采先生,是他的超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