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眾星共之?!?
【注釋】
[1]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應該用道德進行統治,即“德治”。
[2]北辰:北極星。
[3]所:處所,位置。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政,就會像北斗星一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解讀】
建立德政在一定程度上對百姓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的繁榮發展是有益的。從事政治的人應該用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用道德去教化普通大眾,以此來彌補法律的不足之處。修養自己的道德品質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做的事。以良好的德行來感化周圍的人,靠攏我們的人便會慢慢多起來。人生再輝煌也總有終結的時刻,然而良好的德行卻能夠永垂不朽?!把氵^留聲,人過留名”,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證明自己。
宋·程顥、程頤:“為政以德,然后無為。”
宋·朱熹:“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庇衷唬骸肮?,向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為政以德,別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
子曰:“詩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無邪’?!?
【注釋】
[1]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詩經》共有詩歌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概數。
[2]蔽:作概括講。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所蘊涵的思想大義,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思想純正’。”
【解讀】
《詩經》是孔子深入研究的一部作品,其中無論是抒寫忠孝之人的遠大志向,還是抒寫憂男怨女的相思情懷,都是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決沒有虛托偽飾,扭捏作態。所以孔子用“思無邪”來概括它,并且發出由衷的感嘆:這些詩都是發自真情而創作的呀,思想典雅且端正。書讀對了,我們的內心才會沒有雜質,才能去除邪惡的欲望,這樣我們的思想也就歸于純正了。
宋·程顥、程頤:“‘思無邪’者,誠也。”
明·張居正:“蓋詩人之言有美有刺,善者美之,所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刺之,所以懲創人之惡念?!?
子曰:“道之以政,齊[1]之以刑,民免[2]而無恥[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
【注釋】
[1]齊:整齊、約束。
[2]免:避免、躲避。
[3]恥:羞恥之心。
[4]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雖然免受刑法,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整頓百姓,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會使人心歸正。”
【解讀】
單純地依法治國,百姓可能懼怕受刑罰而不去犯罪,但是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犯罪可恥。并且凡事以法為定論,有些情況下難免缺少人情味。最合理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法德兼行,用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時又用法律威懾他們,讓他們從內心里明白犯罪是可恥的,從而具備廉恥之心。
宋·朱熹:“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明·張居正:“日用云為,都有個儀則。使賢者不得以太過,不肖者不得以不及,而皆協于一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于社會;四十歲能掌握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解讀】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作了一個簡單的概括,不論周游四方去講學還是出仕為官,他都以學為重,并且做到了善始善終。學習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養性,而德義的養成在于勤奮苦學。歲月向前推移,我們所需要的學問也不斷地更新。而學問的真諦就是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深切體悟。學貴在持久,人生的大學問也是在循序漸進中求得的。偉大出自平凡,把對生活的體悟積累起來,從而透徹了人情世故所產生的哲學思想,總有一天你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宋·程顥、程頤:“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則無所疑矣。知天命,窮理盡性也。耳順,所聞皆通也。從心所欲,不逾矩,則不勉而中矣。”
宋·朱熹:“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狈t御[3],子告之曰:“孟孫[4]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求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御:駕馭馬車。
[4]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魯國的大夫孟懿子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的準則?!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的準則’。”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解讀】
孔子很重視“孝道”,在他看來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從政的根本。孝道包含孝順和孝敬兩層意思,而孝順就是說要順從父母。作為孝子,首先就不該違背父母合理的意愿。如今社會,很多人父母健在的時候沒有盡心盡力去盡孝道,父母去世的時候就大辦喪事以此顯示自己的孝順。這并不是真正的孝順,也違背了喪葬的禮節。孔子所謂的“禮”是既要恭敬虔誠,又不鋪張浪費。
宋·朱熹:“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禮,即理之節文也。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于禮而不茍,其尊親也至矣。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所以為圣人之言也?!?
明·張居正:“人子事親,心雖無窮,而分則有限,隨其尊卑上下,各有一定的禮節。如父母在生之時,凡朝夕定省,左右奉養,都依著這禮?!?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謚號為“武”。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這里指代父母。疾,病。
【譯文】
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鬃诱f:“做父母的最擔心子女生病?!?
【解讀】
處世為人應時刻謹慎,提醒自己做到自尊自重,這樣父母便能少些擔憂。身處何地,遭遇何事,都不能做出讓人不齒的齷齪行為,更不可因為自己的不義之行讓父母背負不教的惡名。也許我們一生都沒有什么大成就,但是只要我們堂堂正正去做人,父母就會覺得很欣慰。
天底下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但是子女對父母的孝行卻很少能做到這樣的。孝敬父母,一定要體悟父母的心情,用這種心情反過來對待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讓他們安心才可以稱得上是孝子。
宋·朱熹:“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
明·張居正:“孔子之意,蓋以武伯生于富貴之家,長于逸樂之地,易以致疾而憂其親,故因問而警之如此。至若天子以一身而為天地神人之主,其所以培養壽命,而昌延國祚者,又當萬倍于此矣。孔子之言,豈特為孟武伯告哉!”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道??鬃诱f:“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就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也能夠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的話,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
【解讀】
只是做到了以物質來贍養父母還不能說是盡到了孝道,因為孝道的根本在于有沒有孝心、對父母是否恭敬。對父母不尊敬,只是無可奈何地盡贍養義務,這跟飼養家禽牲畜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孝敬父母關鍵就在于敬,實際上就是侍奉父母內心要有誠意,誠心誠意的孝不是形式上的孝順。
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愛的心情。我們應該謹記圣人的教導,孝敬父母,除了物質上滿足他們之外,更要重視精神上的孝敬,這是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
宋·朱熹:“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明·張居正:“夫子游圣門高弟,何至以犬馬待其親,而孔子猶告戒之如此者,蓋凡父母之于子,憐憫姑息之情常勝,故子之于父母狎恩恃愛之意常多,其始雖無輕慢之心,其后漸成驕傲之習,遂至于無所忌憚,不顧父母者有之?!?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饌[3],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指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就是服侍的意思。
[3]饌(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向孔子問什么是孝道??鬃诱f:“對父母總是和顏悅色是很難的。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來享用,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解讀】
孝敬應該是表里如一的,對父母要由內而外地愛與尊敬。愛是表現在態度上的,我們應做到內心孝順,態度恭敬,對父母要有耐心。古人有云“發乎內心,見之于辭色”,言辭溫婉,面色和順,父母才能身心愉快。真正孝順的兒女,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句話里都有愛意,每個動作都帶敬意,讓父母在愛的氛圍里頤養天年。
宋·程顥、程頤:“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宋·朱熹:“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舊說:承順父母之色為難,亦通。”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1],如愚。退而省其私[2],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1]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2]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里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和顏回討論學問,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不同見解,像個愚鈍的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卻常常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愚鈍?!?
【解讀】
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愚笨,其實卻很聰明,正如蘇東坡所說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我修養貴在學習前人的知識理論,在獨處的時候能深入思考,默默去理解并能從中舉一反三,這樣的人便是聰明人。遇到不懂的問題就難免要向他人請教。在請教別人的時候能心存敬意,態度謙虛,不過度表現自己的意見以免令人難堪,這樣的人便是大智若愚之人了。
宋·朱熹:“顏子深潛純粹,其于圣人體段已具。其聞夫子之言,默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故終日言,但見其不違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無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明·張居正:“顏子既是上智,又能好學,故其悟道之妙,至于如此。若未及顏子者,必須能疑而知問;然后可以講明義理,開發聰明,而進于圣賢之域也?!?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經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sōu):隱藏、藏匿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時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這樣一來,這個人還能隱藏什么呢?又怎么隱藏得了呢?”
【解讀】
關于“察人”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方法,選拔人才的關鍵在于知人善任,任用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以促進事業的發展;而任用一個無德無能的人,不僅耽誤事業發展還會影響他人情緒。而知人的關鍵就是深入觀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觀察這個人安心于什么。一個人若能安于平淡,他就不會為了物質動搖,不會被紛雜的外界干擾,這樣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宋·程顥、程頤:“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宋·朱熹:“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蛟唬骸?,行也。謂所以行其所為者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注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體會和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解讀】
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個學習方法有著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仍然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皽毓省笔菍W習的方法,要求我們在學習了新知識后要不斷地復習鞏固;“知新”是學習的目的,這要求我們要善于在舊知識里舉一反三從中發現新思想。
宋·朱熹:“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若夫記問之學,則無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為人師’,正與此意互相發也?!?
明·張居正:“君子之學,不以記誦為工,而在于能明乎理,不以聞見為博,而在于善反諸心,學者不可以不勉也。”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應該博學多識。”
【解讀】
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這樣他才能夠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直到今天,這種思想仍然有可取之處。器具通常只有一種用途,打油的不能用來打醋,裝醋的不能用來盛酒。但是君子修德養性,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事政治活動,都不能像器具一樣用途單一,而應該博學多識,能博古通今。
宋·朱熹:“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1]其言[2]而后從之?!?
【注釋】
[1]行:做,實踐。
[2]言:這里指所說的話。
【譯文】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鬃诱f:“對你要說的話先做后說,事情做了以后再說。”
【解讀】
“行”與“言”的關系有多種,但是孔子歷來主張先行后言,也就是常說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圣人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會嘴上說而不去行動,應該先做后說。只有先去做了再說出來,才能夠取信于人。那些未行先言,說的多卻做的少的人,一定會被別人厭惡。
明·張居正:“孔子因子貢多言,故警之以此,其實躬行君子常少,言不顧行者常多。學者之省身固當敏于行而慎于言,人君之用人,亦當聽其言觀其行也?!?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釋】
[1]周:合群。
[2]比(bì):勾結的意思。
[3]小人:指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人而不與人相互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解讀】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從一個人身邊的朋友來推知他的為人,他的朋友什么樣他也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樣。只有與人為善團結別人的人,才能被稱作君子。君子應該以天下為己任,以普通大眾的共同利益為利益,沒有專門利己的私心,胸懷天下而不依附于任何集團,不去做結黨營私的勾當。
宋·朱熹:“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
明·張居正:“周與比其跡相似,而其實不同,只在此心公私之間而已,欲辨君子、小人者,可不慎察于此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意為迷惑、糊涂。
[2]殆:是疑惑、危險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解讀】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不能偏廢其一。孔子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表明了思而不學的弊端。所以,圣人一向主張學與思相結合,甚至把學思結合看作是實現“仁”的重要途徑??梢姡挥袑W與思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君子。只會照搬別人的經驗而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是毫無意義的。當然,只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去學習別人的思想成果,就會重蹈覆轍,浪費自己的寶貴年華。
宋·程顥、程頤:“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宋·朱熹:“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子曰:“攻乎異端[1],斯[2]害也已。”
【注釋】
[1]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2]斯:代詞,這。
【譯文】
孔子說:“強烈抨擊那些異端邪說,這些禍害就可以停止了?!?
【解讀】
在這個知識更新如此迅速的社會,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理的學習和研究中,不要把心思用在那些低俗的異端學說上。對于那些有悖真理的東西要及時抵制,以此凈化我們的學習環境和生存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異端學說的危害不斷擴散。
宋·程顥、程頤:“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甚。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明·張居正:“當時楊墨之道,猶未盛行,然孔子深惡而預絕之如此。至于后世道家之說,全似楊朱;佛家之說,全似墨翟,尤足以?;笕诵?,而傷害世道。深信而篤好,如宋徽宗、梁武帝者,不免喪身亡國,為后世之所非笑。則異端之為害,豈非萬世之所當深戒哉!”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是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知或者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最明智的啊!”
【解讀】
對于一件事,無論你知不知道,知道多少,都應該客觀從容,而不應憑著主觀臆斷裝模作樣。事情的真相往往隱藏在歲月的塵埃中不為人知,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求知才有可能接近真理。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明明不知道卻偏要說自己知道。一切做到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宋·朱熹:“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況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明·張居正:“可見天下之道理無窮,雖圣人亦有不能盡知者,但圣人之心,至虛至明,固不以不知者自強,亦不以已知者自是,故稽眾從人,好問好察,此堯舜之知所以為大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1]疑[2],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2]疑:懷疑。
【譯文】
子張向孔子學習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知道的部分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疑問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了解的部分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懊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面了。”
【解讀】
這是一條謀官從政的千古真理。話說多了難免不小心得罪人,事做多了犯錯誤的幾率自然也多。所以身居官場,要多聽別人怎么說,多看別人怎么做,有可懷疑的地方暫時保留,保持沉默。
宋·程顥、程頤:“尤,罪自外至者也?;?,理自內出者也。”又注:“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若顏閔則無此問矣?;蛞扇绱艘嘤胁坏玫撜?,孔子蓋曰耕也餒在其中,惟理可為者為之而已矣?!?
宋·朱熹:“多聞見者學之博,闕疑殆者擇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約。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辭。言此以救子張之失而進之也?!?
哀公[1]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2],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1]哀公:姓姬,名蔣,他的謚號是哀。魯國國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2]舉直錯諸枉:舉,是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的意思。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怎樣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無私的人放在邪惡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信服了。如果提拔邪惡不正的人放在正直無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信服了。”
【解讀】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為人處世的一貫主張。引申到選用人才方面,就是薦舉賢才、選賢用能。把正直賢德的人才安置在邪惡不正之人的職位之上,邪惡奸佞的人就無法施展,如此一來正義得以伸張,社會風氣就會祥和端正,老百姓自然也就心悅誠服了。反之,把邪惡不正的人安置在正直賢德之人的職位之上,正義無法伸張,小人就會得志,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百姓自然不能順服。由此可見,能否正確選拔人才對于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
宋·程顥、程頤:“舉錯得宜,則人心服?!?
明·張居正:“夫民之服與不服,只在用舍之公與不公,然則人君于用人之際,可不慎哉。”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1]勸[2],如之何?”子曰:“臨[3]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以:連接詞,與“而”同。
[2]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3]臨:對待。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恭敬忠誠又能相互勉勵,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要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恭敬;你孝順父母,撫愛幼小,百姓就會盡忠于你;選用好人而教育弱者,他們就會互相勉勵努力上進了?!?
【解讀】
孔子向來主張“禮治”和“德治”,他認為當政者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這樣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愛戴,既盡忠又努力為社會做貢獻。執政者只有以身作則,老百姓才會按執政者的意思辦事。人生浮沉數十載,沒有誰能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端,想要得到別人的敬重,自己就先要以身作則。所以,我們應該謹記:凡事要做到將心比心,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片面要求別人只會事與愿違。
宋·朱熹:“臨民以莊,則民敬于己。孝于親,慈于眾,則民忠于己。善者舉之而不能者教之,則民有所勸而樂于為善。”
明·張居正:“是則季康子之問,專求諸民。孔子之答,專求諸己。蓋人同此理,吾能自盡其理,而人豈有不感化者哉?!?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谟姓?,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的人。不定代詞。
[2]奚:疑問詞,相當于“為什么”。
[3]《書》:指《尚書》。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么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只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孝悌的風氣影響到政事上,這也是從事政治啊,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從政呢?”
【解讀】
為政之道,在于孝義仁德。“齊家、治國、平天下”,管理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國家平定天下,而治家的根本就在于行“孝悌”之道。子女孝順,兄長友善,家庭和睦就是在為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做貢獻。如果全社會的人都能行“孝悌”之道,用這種孝悌的風氣去影響政治,那么民風一定樸實醇厚。
宋·朱熹:“書云孝乎者,言書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曰友。書言君陳能孝于親,友于兄弟,又能推廣此心,以為一家之政??鬃右匀绱耍瑒t是亦為政矣,何必居位乃為為政乎?蓋孔子之不仕,有難以語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外是。”
明·張居正:“蓋所謂政者,只是正人之不正而已,施之于國,使一國的人,服從教化,固是為政,修之于家,使一家之人,遵守禮法,也是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用牛拉的車。
[2]軏(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小車指的是用馬拉的車。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好比大車沒有套橫木的輗,小車沒有套橫木的軏,怎么能行走呢?”
【解讀】
講究誠信是立身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事業的根本所在。人類社會能夠發展至今,離不開大家的彼此信任相互幫扶。古人說,為政的人不講信用,百姓就怨聲載道,社會便不得安寧;朋友之間若言而無信,就會相互怨恨離散收場。所以,立身處世,沒有比誠信更重要的了。
宋·朱熹:“輗,五兮反。軏,音月。大車,謂平地任載之車。輗,轅端橫木,縛軛以駕牛者。小車,謂田車、兵車、乘車。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馬者。車無此二者,則不可以行,人而無信,亦猶是也。”
明·張居正:“孔子此言,只是要人言行相顧,事事著實,不可少有虛妄的意思。然信之一字,尤為人君之大寶,是以為治者,必使政教號令之出,皆信如四時,無或朝更而夕改,然后民信從,而天下治也??鬃又裕M非萬世之明訓哉?!?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這里指代。
[2]因:因襲,沿襲、繼承的意思。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道:“今后十代的禮儀制度你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誰來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就是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解讀】
“告諸往而知來者”,歷史總是在漸變中向前發展,循著歷史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同樣,也可以知道未來。繼承和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發展要在舊事物中吸取精華而揚棄糟粕,有所繼承才能獲得發展,歷史也正是在損益增減中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
宋·朱熹:“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其所損益,不過文章制度小過不及之間,而其已然之跡,今皆可見。則自今以往,或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之遠,所因所革,亦不過此,豈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來者蓋如此,非若后世讖緯術數之學也。”
明·張居正:“凡朝代更換,叫做一世。禮,是君臣、父子、夫婦之三綱?!?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指死去的祖先。
[2]諂(chǎn):諂媚、阿諛。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這就是獻媚。需要見義勇為時卻不能挺身而出,這是懦弱?!?
【解讀】
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忙著跑去跪拜祭祀,在古人看來,這叫“淫祀”。淫祀的目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馬屁,實際上就是諂媚。路見不平的時候,本該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然而你卻沒有這么去做,這樣只能說你這個人懦弱無能??鬃影选坝隆弊鳛閷嵭小叭省钡臈l件之一,真正的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否則就是“亂”。對人民有利的事情能做到勇往直前,不畏艱險;對百姓有害的事情堅決不做,也不向世俗和強勢低頭?!熬佑兴鶠椋兴粸椤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宋·朱熹:“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又曰:“知而不為,是無勇也?!?
明·張居正:“夫此二者,一則不當為而為,一則當為而不為??鬃硬⑴e而言之者,蓋欲人不惑于鬼神之難知,而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