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得到這個消息后,立刻派裴寂和蕭璃調查此事。劉文靜對李淵說:“起義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司馬,和裴寂的地位差不多,但是如今裴寂成了仆射,居于首相位置,我追隨您東征西討,受封卻如此不同,確實心中有些失望和不滿,但是要殺裴寂真的只是酒后的胡話,還請皇上寬恕。”蕭璃與大臣李綱也極力證實,劉文靜只是一時酒后失言并沒有謀反之心,向唐高祖求情。李淵看完奏章后,對此不以為然,沒有絲毫憐憫。他對群臣說:“劉文靜此言,顯然是要謀反,絕對不能姑息?!?
李世民看到情況不妙,為劉文靜開脫,他說:“以前在晉陽起兵的時候,是劉文靜最先非提出的反隋決策,然后才告知裴寂,占領京城以后,父皇對二人受封的待遇懸殊,劉文靜的確有不滿之心,但這種情緒是人之常情,他也只不過是抱怨了一下,絕對不會謀反的,兒臣擔保劉文靜不是叛臣,希望父皇能饒恕他?!钡桥峒畔虢铏C消除政敵,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私下向唐高祖進言說:“劉文靜確實才略過人,但是性情十分狡猾奸詐,他忿恨皇上許久,喝完酒說的那些都是心里話,如今天下未定,若是饒了他,日后必定是后患無窮。”裴寂的話說到了唐高祖的心里,有了寵臣的支持,他最終還是給劉文靜扣上了謀反的罪名,并下令將劉文靜和劉文起處死,抄沒家產。劉文靜在臨刑前悲憤地說:“高鳥逝、良弓藏,此言不虛?!边@位身經百戰、馳騁疆場的智者,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定為謀反之罪。
劉文靜被殺,這件事絕非偶然,李淵深謀遠慮、處事慎重,他對裴寂和劉文靜二人的不同態度,絕不只是簡單的獎賞不公,而是另有隱情的。唐高祖李淵在起兵反隋之前遇到過一次兵諫事件。當時,在晉陽郊外的興國寺,劉文靜招募的兵馬駐扎在此地,李淵也經常在這里和手下議事。突厥可汗聽說李淵要起兵,就對大臣說:“如果李淵自立為中原天子,臣服于突厥,那他愿意出動兵馬全力支持他打天下?!眲⑽撵o知道后勸李淵和突厥結交,這樣既能免除突厥的威脅,又可以利用突厥的兵馬,何樂而不為。但是李淵不愿臣服于突厥,猶豫良久后不打算答應。這時,興國寺內外的兵士發生了騷亂,議論紛紛:“如果唐公不接受突厥的支持,以我們目前的兵力很難成大事,豈不是白白送命。”劉文靜也再次勸諫李淵,希望他能答應突厥提出的條件。為了能夠成功發動兵變,李淵被迫接受了包括向突厥稱臣的條件。因為興國寺駐扎的兵士們絕大多數是劉文靜招募而來,所以李淵斷定士兵們受到了劉文靜的教唆,因此開始對他產生了猜忌之心。
更重要的是,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長期帶兵四處征戰,大肆籠絡人才,發展自己的力量。自從武德元年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后,李氏集團內部便開始分化,形成了以太子為首的太子集團和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集團,這兩個集團爭奪權力,勢必會造成兄弟之間的相互殘殺。李淵深知劉文靜十分有才能,如果他一直幫助李世民,日后一定會對太子構成莫大的威脅。如果太子之位不穩,天下的政局也會因此不穩。為了維護太子的儲君之位,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淵必須殺死劉文靜,使李世民失去一條臂膀,阻止他對太子之位的凱覷。
百廢待舉,改府兵穩基業
任何一個新王朝在建立后,都必然要經歷國家制度的重建以及內部關系理順的過程。李淵稱帝后,面對百廢待舉的局面,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在李淵心中,重建國家制度絲毫不比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來得輕松,因為確定統治的新秩序是一個王朝能否順利運轉下去的關鍵因素。
唐高祖李淵當上皇帝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他作為曾經隋朝官僚貴族統治集團中的一員,對隋朝的那一套制度體系已經十分熟悉了,在晉陽起兵時,他又打著幫助隋朝平定國難的旗號,所以不會在隋朝的傳統體制之外做出太多創新之舉,唐朝初期的國家制度建設只是在隋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增增補補。但是李淵本人曾經經歷過隋煬帝的暴政,感受過當時的政治黑暗和百姓疾苦,對隋煬帝的亡國教訓認識得比較清楚,所以他吸取了經驗和教訓,在進行國家制度重建時,還是采取了補弊起廢、撥亂反正等積極的舉措,為唐朝的鞏固和發展奠定根基。
唐朝的官僚體系和政治體制方面,概括來講就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李淵依據隋朝舊制進行制定,做了一些改動,比如把隋朝的中樞五省改成六省,將門下省的長官納言改為侍中,將內史省改為中書省,其長官也從內史令更名為中書令,其下屬給事郎改名給事中。三省分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一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是當時的決策機關;門下省則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如果發現有不合適的內容就予以駁回。唐朝的監察機關是御史臺,負責監督、彈劾文武百官。此外,李淵還建立了一整套的地方官體系,地方分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為一州之長。州刺史負責維護社會秩序,考核官吏,勸課農桑,發現并推薦人才,每年要到所屬的縣巡察一次,“觀風俗,問百年,錄囚徒,恤鰥寡,閱丁口,務知百姓之疾苦”。州以下就是縣,縣設縣令,負責地方的行政、刑獄等日常事務。
任何一個封建政權,都會通過賦役手段剝削勞動者。但如何把這種剝削與奴役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李淵也頗費了一番心思。他要制定出一種既能讓統治階級有利可圖,又能讓勞動者可以承受,不至于產生反抗的念頭。武德二年(619年),李淵初步制定出了租庸調法,其中規定:“每丁租二石,絹二丈,綿三兩。自茲之外,不得橫有調斂?!蔽涞缕吣辏?24年)他又頒布了更為詳細的賦役制度。新的賦役法規定:“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通正役,并不過五十日?!币簿褪钦f,如果農民不負擔徭役,每天要向國家繳納三尺絹,如果農民負擔徭役超過十五天就可以免調,超過三十天可以租調全免,農民在服徭役期間,全年不超過五十天。
軍事力量在國家政權中的決定性意義幾乎是每個皇帝都懂得的道理,軍人出身的李淵自然更加明白軍事力量的重要性。李淵在軍事制度上采取府兵制,這是一種職業兵制,創始于西魏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兵們平時在家干農活兒,有戰爭的時候再出征,府兵將軍的任務由“督耕戰”到“勸課農?!?,意味著府兵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唐朝的貨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偽造的五銖錢泛濫,李淵下令改鑄開元通寶,這種錢幣大小適中,上面的文字使用八分、篆、隸三種字體,是唐朝的第一種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由于開元通寶的質量很好,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十分精美,所以深受百姓的喜愛。開元通寶的流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過去的秦半兩錢、漢五銖錢比較,改變了以重量為貨幣名的傳統,在這之后歷朝的錢幣都不再用重量命名,而是稱為“通寶”、“元寶”。
隋朝滅亡后,李淵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他在京師設置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在州、縣及鄉也設立學校,由于李淵推崇儒學,所以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等。作為一個愛書之人,李淵下令花重金購買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書籍,找人用楷書重新謄寫,這種大規模的搜集、整理、購買、謄寫前代的書籍,對保存、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功不可沒。他還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此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注釋在后,分為四十六部,每部下又列了子目七百余個,全書約百萬字,所引詩文,都注明了時代,并按照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標明類別?!端囄念惥邸泛推渌悤啾龋谳嫶嫖墨I的方法上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把“事”和“文”兩條線合并成了一條線,變更了類書的常規體制。這樣做法的最大好處就是大量地保存了從漢代到隋代的詞章名篇。
唐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為后來的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很顯然,如果把唐朝的興盛都歸功于李世民的貞觀時期是不太恰當的,因為唐高祖李淵所做的一切努力,讓唐王朝邁出了走向繁榮富強的第一步。
廣納賢才,海納百川為己用
一個人就算再有謀略和才能,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協助和幫襯,又能發揮多大的光和熱呢?因此,各個朝代的皇帝一旦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要搜羅各種人才,為己所用,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天下江山,鞏固自己的統治。李淵設置了一整套完備的官制,把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背景的人才都吸納到自己的朝廷中來,給他們發揮才能的機會,也能讓他們名正言順地得到俸祿,這樣做既能在統治集團內部建立上下一致、左右和諧的關系,也不容易激化統治集團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
李淵的眾多臣子有很多曾在隋朝或者之前的朝廷中做過官當過差,比如隋朝的舊官吏、北周、北齊官吏的子孫以及其他各朝代朝臣的后裔。在唐高祖時期的十二名宰相中,有八個人都和隋朝和唐朝王室有姻親的關系,其他處于高層的文武百官也有很多是他在晉陽時的部下。李淵采用和自己的出身類似的人才輔佐自己,不僅顯示出自己能夠容納百家朝臣的廣闊胸懷,這種方式組成的官僚體制也更容易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消除不同人士心中的疑慮,促進唐王朝的統一,也為貞觀年間“君禮臣忠”的和諧君臣關系創造了條件。
要說唐高祖李淵任用的賢才和朝臣,不得不提的就是裴寂,他是北周貴族的后裔,曾在隋煬帝手下擔任過很多職務,一直做到了晉陽宮的副監。裴寂曾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用宮中的宮女設了個善意的圈套,協助李世民讓李淵接受自己的起兵反隋計劃,這才有了后來的李淵晉陽起兵、登基稱帝、統一全國等一系列事情。作為開國功臣,裴寂深受李淵的寵愛,被待以厚禮、視為至交,李淵還讓自己的第六個兒子娶了裴寂的女兒,成為了姻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