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物性數學應用
第一篇 語言使感性思維改觀
人的感性思維來自于感覺及其在頭腦中所形成的印象,深刻印象可以較長久地以標記、圖像方式等記憶在頭腦里。這些感覺與印象只停留在自己的頭腦里,別人不知道其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觸到什么,無法了解與交流。生存需要迫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交流而逐漸用嘴巴發音,逐漸形成了部落、地方或民族語言。用嘴巴發音的語言表象所看到、所聽到、所感觸到的事物。語言所對應的事物多半是繼承前人的(隱含約定俗成)。嬰兒出世后生長過程中就跟著周圍人學,從而繼承前人與周圍人的語言。
嬰兒出世一段時間,約一周歲開始學會走路等生活動作的同時,跟著周圍的人們學會發音、說話等。嬰兒并不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意義,但可以將名詞與相應事物相對應,動詞與相應動作相對應起來等。隨著生長,這類辨別或表象能力愈來愈豐富。從這個意義來講,語言一開始就不具理性屬性,而是感覺與印象的表達途徑,即感性思維過程的產物,具有感性思維或現象認識屬性。只不過在長大后理性思維或實性思維過程中語言進一步提高、深入與擴充。
嬰兒有饑寒感就有哭鬧等表情與動作,甚至長大些用語言表達,逐漸跟周圍人交流。隨著年齡增大,可以用語言表達人的情感、動作、現象等,并跟周圍人交流也愈來愈多。可見語言與人的五官所感受、感覺、表達等及其跟周圍人的交流是密切相關的。語言表達可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相互了解。從而大量感嘆句子、疑問句子、動作表情句子等本來就不屬于理性,即使是大量描述的句子,實際上也不屬于理性,而更多的是屬于感性表象或現象描述。如非本質是否句子通常只是現象描述句子。因此語言從根本上來說屬于感性表象思維。
嬰兒、兒童就是跟著周圍人學會當地習慣約定的語言,不同地方或環境所獲得語言不同。這說明同一事物或同一思想在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這表明語言只是思想的外殼,來自感性思維表象。從這個意義來說,語言不是思想本身,而是某種思想表達方式,而且同一事物可用不同語言表象。事物所反映的思想也可以用模型、圖像、表格、符號等其他方式表達,典型的如聾啞人手語。總之,不要把語言跟思維混為一談,但語言確是人類思想的基本表達方式,不同語言為不同的表達方式。
從嬰兒與兒童學說話、聽說話等角度來看,語言是人體五官中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與嘴巴發音覺等相聯系起來,把所看到事物按習慣約定語音表象出來,聽者聽到該語音按習慣約定便知其所指事物。有了語言,人們才能進行交談與思維交流,否則人的五官所感覺到或構成的事物印象只能停留在自己的頭腦里,別人無法知道。而且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語言實際上是所見事物、行為的記述,所聽現象的描述,或所接觸事情的經過等表象,可見語言表象促使感性思維不斷豐富起來。
一、語言與感性思維的關系
在自然界或社會中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的事物、形態、動作等現象,人們在交談或交流中必須使用語言表象才能開展。因此語言是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公認約定的表象思維形式之一。即語言具有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描述功能或職能,具有感性思維的性質。語言是在一定國家、民族、地方的一定范圍人群間繼承前人習慣或公認約定的。嬰兒就是跟周圍人學習語言的,語言成為跟周圍人交談與交流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現象的工具。
1.語言是感覺印象的表達方式。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感覺、感情、性愛等行為都可以表象,甚至語言表象,如漂亮、健壯、很笨、可愛等,以表達感性的感覺與印象,確切地說應屬于感性思維。個人與家庭是社會細胞,是物質生活的基本單位,他們之間互通有無,交換所需要的物品,并通過物質交換與語言交流而聯系在一起。因此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是物質交換或商品買賣,交換或買賣必然促進工農業生產,促使人們的對話與語言交流,深刻影響著日常語言的形成、豐富和發展。
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如“我要吃飯”“自己穿衣”“跟朋友上街玩”“這花是黃色的”“那條路是平直的”等都是現象描述或表象語句。可見語言來自于感性思維的五官感覺與印象,語言建立在感性思維表象的基礎上。即使講述一段所見所聞或描述一段經歷,也多半是感性思維的表象,屬于現象認識而非理性本質認識性質。日常衣、吃、住、行、勞、娛樂等用語除上述描述句子,包括是非描述句子外,還有眾多感嘆句子、疑問句子等情感、動作或現象描述詞句都是感性思維的表象。
2.說話交談與語言交流只限于現在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的事物,而無法了解過去的事物或事物的變化過程,也很難做到真正公認與約定。同樣一個詞句,過去、現在、以后的表象可能不一致,為此需要發展成文字,使語言更加確定規范或更加公認約定。語言進一步交流則出現文字。文字是語言進一步發展的需要。語言產生于人們日常五官感覺形成印象的交流需要,且隨著社會進步,語言表象愈來愈豐富。
感性表象進一步發展則是文字,可將五官所感覺到的印象用文字表象并進行交流,甚至記錄下來,成為繼承前人語言并了解歷史的語言。語言的文字表象沿著拼音方式與圖像方式發展,典型的如英語與漢語,兩者各有優勢。比較普遍的用幾個或幾十個字符按公認約定的元音與輔音的拼音組合表象文字,稱之為拼音文字,典型的如英語。另一類用圖像簡化成筆畫組合成文字,稱為象形文字,典型的如漢字。漢字的基本缺點是不僅雜而且難學難記,發音不易統一,需要附加音標注音,才能使發音較一致。
3.不同語言之間交流則需要翻譯。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人群的語言或文字表象,而這些人群之間要交流,就需要翻譯。不管哪種語言或文字,它們之間通常可以找到對應詞匯,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等對應關系。不同語言的日常交流與翻譯,尤其是兒童之間的交流與翻譯,仍然停留在感性思維階段。這類簡單記憶性語言表象間的翻譯交流,特別適合在少年兒童之間開展,因為少年兒童空白單純的大腦隨身體生長而生長,容易存儲,甚至長久記憶。
大量非日常用語的詞量或詞組合成句子或文章段落,則跟語言使用群體的習慣與知識等密切相關,其關系往往較為復雜而不易找到對應關系,以至于翻譯工作變得困難,需要專門訓練的人士才好開展。因此,專業、行業,甚至各門科學技術術語等就需要專門培訓。但這已經超越感性的理性或實性思維,不屬于這里的討論范圍。
4.有人說語言是使用右腦思維,也可以說是感性思維,包括印象、圖像、記憶等感性思維都屬于右腦功能。從而嬰兒與兒童主要用右腦思維,應重點培養與開發右腦思維。而理性思維則屬于左腦的功能,少年兒童主要是培養與開發左腦功能與理性思維。左右腦矛盾統一或平衡則是實性思維形成的基礎,是青年主要培養與開發的方向。
二、語言與社會活動關系
地球上一個國家、民族地域、地方城市及其周圍村鎮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條件。土地(包括江河、湖海、田野、森林、礦山、油田等)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或資源。但每個人的才能不同,創造力不同,對自然的變革與對社會的貢獻不同,在同樣的條件下,對社會創造的財富價值是不同的,絕對平均解決不了問題。國家對富人多納稅是合理的,并將所納的稅收真正用于國家各方面的開支與公眾福利,而不是滿足統治者私欲所貪的需要。
1.人的生存推動語言交流。個人與家庭是社會細胞,是社會生活與生產、交換的基本單位,隨著社會進步,家庭逐漸縮小為生活單元,個人用其專長參與社會產業生產勞動,并取得必要報酬,到社會換取所需要物品,這構成了社會基礎。而社會是人們語言文字得到廣泛交流的場所,并推動著語言文字的發展。人的生存權利是最基本的權利,但為了千秋萬代與當代共同生存的需要,人也要盡維護資源的義務。
為了戰勝自然并從自然中獲得更多人類所需要的食物、用品與資源而發展科學技術及其理性、實性思維,這是思維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事物對人來說通常都有兩面性,即益與害兩面性,長遠或者全局來看是否益多于害,是否能揚益避害是思維的動力之一,并推動了語言的進步。如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益多于害,但如果掌控不好也會變成害處。如核技術發展,對于電力、動力與各種生產建設帶來巨大貢獻,但也可以用來造大規模殺人的工具或成為某些政治陰謀的工具。核能電站爆炸,可以將一大片土地變成無法生存的地帶。這就需要用社會力量尤其世界性公認法律加以控制。
2.經濟交換促進語言交流。社會的基礎畢竟是經濟,尤其以農、工、商三大產業及其關系為基礎。“民以食為天”也就決定了農、林、牧、副、漁等是經濟基礎的根本,但農業生產要有生產工具與肥料、農藥等,并隨著生產工具、肥料、農藥等的發展而增產。而且人還需要衣、食、住、行等,如住房、生活用品、生產工具、交通運輸等不斷豐富而發展工業,尤其經過若干次產業革命與軍隊戰爭需要,更推動了工業的發達。農業(第一產業)與工業(第二產業)發展必然促進交流交換而推動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的發達與語言交流。這三大產業是社會經濟的基礎。
人的社會進步和需求愈來愈豐富,如生病就找人治療,逐漸形成醫生行業。娛樂需求產生了唱歌、演奏、戲劇、出版、圖書與近現代的電影、電視、廣播等文化行業。為了傳授知識和技術、藝術等而辦學校等形成教師行業。這些行業也逐漸成為另一類產業,即文化產業(第四產業)。社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行業與職業,實際上軍官(軍事專長的人)、領袖(政治專長的人)、官員(行政專長的人)等也都是一種行業與職業,他們用自己的管理勞動或職業勞動取得一定報酬,為家庭與個人在社會中換取所需物品。不管那個行業或職業,只要是社會需要的,都會產生或存在下去,并互相交流而促進行業語言。
3.地域成為人們聯結成社會的,也是形成各民族、各國家的基礎。為了所在地域的國家民族生存與安全而形成組織機構,將社會共同利益的人結成除產業行會之外的幫會、團體、黨派等,黨派團體通常是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人聯結起來的,其領袖由該黨派團體以不同方式產生。國家所設的總統(國王、主席)、總理(丞相、首相)、法官、部長、省長、市長等各級官員與軍官、警官等都是職業職務,權力愈大,義務也愈大。這些任職的人都是由所處地域的百姓所提供的資源與稅收供養的,并沒有這個行業比那個行業更尊貴。這些外交行政行業活動都進一步促進語言、文字與翻譯的發展。
為了所在地域的國家民族安全與安定生活,設立了官員與軍隊,并由所在地域的各族人民納稅供養,怎么供養?各族人民有發言權、選擇權、決策權,構成了現代人們基本的義務與權利。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愈來愈認識與尊重人民的言論自由與民主選擇權利。黨派與國家領袖執政之爭的問題多半采取民主的辦法來解決,這就是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產生的根源,但也必須履行少數服從多數的義務、納稅義務、服從法律與遵守公德的義務,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否則只能通過戰爭強奪,強奪者往往將國土與資源據為己有。
三、語言與理性、實性思維的關系
日常生活用語是感性思維的表象,語言使感性思維變得可以交談與交流而大為改觀。不僅如此,當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從現象認識過渡到本質認識,再過渡到實性思維,從而再過渡到現實認識,更使感性思維與語言表象發生質變的改觀,語言提高、擴充,發展成學術、科學、技術與藝術等術語。
1.某類型事物較普遍特有屬性的本質認識時所形成的觀念、概念或本質判斷也需要用語言及其詞匯表達,構成了理性思維的語言。理性語言是從日常語言中提升、擴充或引用的,也有外來引入、新建立或新發現的詞匯。擴展到理性思維或實性思維表達的詞匯或語言則更加確定或精確,表達概念的語言通常用“定義”、專業術語或“關鍵詞”辦法等來確定其內涵與外延。科學技術語言都是反映事物本質的專業語言,包括推理解釋現象、應用與低層次規律都屬于理性語言。因此語言沒有絕對界限,通常是混合使用感性語言與理性語言,甚至實性語言闡明本質并解釋現象與應用。
理性思維所使用的定義專業用語或關鍵詞很少自發地直接從感性過渡到理性,而大多是通過系統教育獲得的。尤其中小學教育是圍繞著提供理性思維,甚至實性思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開展的,以便其進入成年(18歲以上)后能夠正常開展理性思維與實性思維,正確使用理性或實性語言,如科學、數學、理論、應用、技術等語言有利于推動理性與實性思維。科學理論語言多半來自于人類科學研究,研究中往往脫離不了圖像、符號、表格等的輔助作用。如三角、幾何等的圖像、符號或專業用語,是理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如利用地圖開展社會問題研究也屬于理性思維,甚至實性思維的一部分,是語言對感性思維改觀的必然結果。
2.人的語言不僅可提高到定義所表達觀念、概念與本質判斷的理性語言或科學語言或學術語言,有時也稱術語,也可將定義詞稱為關鍵詞。各行各業實踐行動與指揮執行等都有其特有術語,可以從感性語言提高到表達實踐應用于藝術、技術、謀術、權術、財術、法術(立法、法律、法制、執法等)等的術語。術語由各行業實踐活動或實性思維過程中使用文獻、文件、說明、應用、發明中根據需要而產生。更多的則來自于日常用語的提高、引用、擴充、外來語引入或新建立。其通常可跟圖像、符號、表格等相配合,使某些行業術語更加形象化、明朗化、精確化。
3.電腦的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就是實性設計的電腦語言或機器語言三層次典型實例。電腦的計算、數據處理和執行都是以二進制數碼開展的,其指令與數據表象也是以二進制數碼為基礎的,如機器語言。但人類不習慣二進制數碼,在人機對話中,機器語言必需翻譯成人類比較習慣的語言或者相反,從而出現各種編碼方法和各種人機之間對話的語言,如字符的ACSII碼、漢字拼音碼、五筆字型碼等與各種匯編語言、高級語言等。它們都是人機對話中電腦的表象形式。
- 數學星球:人類文明與數學(萬物皆數學)
- 實用運籌學:案例、方法及應用
- 幾何原本
- 數學可以很有趣:科學新悅讀文叢(套裝全5冊)
- 圖解博弈論
- Ethereum Smart Contract Development
-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雙語版)
- 小學數學廣角教學研究
- 硅谷工程師爸爸的超強數學思維課:激發孩子的數感天賦
- Blockchain for Decision Makers
- Hands-On IoT Solutions with Blockchain
- ANSYS Workbench 2020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升級版)
- ABAQUS 2018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
- 第四屆(2018)北京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優秀作品與教改論文集錦
- 牛津通識讀本:數學(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