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創新系統理論

一、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

為了把研發系統和生產系統聯系起來,20世紀80年代倫德瓦爾(Lundvall, 1985)首先提出了創新系統(Innovation System, IS)的概念。倫德瓦爾(Lundvall, 1992)認為創新系統以交互學習的方式而產生創新的過程與組織形態,知識是現代經濟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學習是最重要的過程。因此,創新的動機不只是為了獲取生產的最大利潤,還包括對于基礎知識的追求和研究,創新系統也會因為這兩類角色的參與以及其背后的制度、規范、價值而日趨復雜,進一步推動創新的進程。Lundvall.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2.

創新系統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與“知識經濟”的興起密切相關。不同創新主體(政府、企業、高校、中介機構等)因知識的生產和擴散愈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創新主體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系統,呈現一種非線性的特征。由于創新主體之間的這種相互依賴性,要求學者們必然要在更廣闊的空間視野下(國別間、區域間、產業間)從系統論的角度來重新探討創新理論。學者們分別從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和城市創新系統角度對創新系統理論進行了研究。

一般認為,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概念是弗里曼(Freeman)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弗里曼通過對日本經濟發展的考察,從制度和產業結構角度分析了創新的系統性和國家干預創新活動的重要性,進而首先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他認為國家創新系統是“在公共和私人部門中,通過其行動和相互使用,前造、引進、修改和擴散新技術的制度網絡”。國家創新系統的創新參與者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及國家層次上的制度要素。納爾遜(1993)比較分析了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自主技術創新國家制度體系,指出現代國家的創新系統在制度上相當復雜,他們包括各種制度因素及技術行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術知識到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規劃之類的機構。弗里曼和納爾遜均側重于從國家宏觀制度來比較各國在創新系統中的差別,并通過這種差別來分析不同國家的創新特點,被稱為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宏觀學派。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微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倫德瓦爾。以倫德瓦爾為代表的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研究者們,側重于分析國家創新體系的微觀基礎,即從系統的組成要素即各創新主體層面來探討企業、大學及科研機夠等的相互關系及這種相互關系如何影響到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因此,被稱為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微觀學派。

可以說,弗里曼、納爾遜和倫德瓦爾的研究成果共同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框架。當然,也有其他學者對這一理論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了許多深入細致的研究,不斷充實和深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如邁克爾·波特教授(Porter)、帕特爾和帕維特(Patel and Pavitt)、尼奧斯和貝隆(Niosi and Bellon)等學者均對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豐富和充實了國家創新系統理論。

雖然目前學者們對國家創新系統并未形成統一的看法,但對創新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問題上已達成共識,普遍認為國家創新系統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的:機構與制度;有利于新技術產生、擴散和應用的各種活動及其相互關系;技術交易、社會、法律和金融等一系列創新支持系統。學者們對國家創新系統理論認識的共性與差異性恰恰反映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與多面性。隨著對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學者們更注重從微觀視角——即從創新系統內部各構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機理和內在機制角度來研究創新問題,由此演化出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城市創新系統理論和企業創新系統理論。

二、區域創新系統

區域創新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簡稱RIS)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卡迪夫大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創始人菲利普·庫克(Philip Cooke)在1992年正式提出的,并于1996年在《區域創新系統:在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作用》一書中對區域創新系統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全面的實證研究,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主要是由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密切聯系和合作的生產制造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府等構成的合作組織體系,且這種合作組織體系對創新起支持和引導作用Cooke P, Hans-joachim B, Heidenreic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M].London:UCL Press,1996.。以此為基礎,庫克分別從治理結構、商業創新兩個層面,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結構上的分類。從治理結構層面,他將區域創新系統分為基本型(grassroots)、網絡型(network)和治理型(dirigiste);從商業創新層面,將區域創新系統分為本地型(localist)、互動型(interactive)和全球化(globalized)Cook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London:UCL Press,1998.。隨后,庫克又在2002年(Cook, 2002)從產業集聚、政府治理、制度學習、資本和互動創新五個角度對歐盟十一個地區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整體框架Cook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General Finding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33-145.

在此前后,其他國外學者以庫克的區域創新系統概念為基礎,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如Autio(1998)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的子系統組成,組織和子系統內部之間的聯系產生了推動區域創新系統演化的知識流,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系統”。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6(2):131-140.

Asheim(2002)提出并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區域主導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和制度基礎結構二類主體作為支撐機構圍繞區域集群進行的革新,且這兩類主體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Asheim, Isaksen.Localisation, 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Nor-way?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3):299-330.

David、Doloreux等(2003)研究認為,理解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應該從區域創新活力和區域政體兩方面解釋。創新活力指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等的密切關系而形成的一個支撐性“知識基礎設施”;區域政體主要是通過一些治理措施來促進和支持這些關系,形成地方互動性網絡,共同促進區域創新。Lambooy(2004)研究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生產中的合作者之間共同形成的一個互動的結構體系。Lambooyj g.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Emerging Networks,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4,12(5):643-657.

由于研究者學科背景和研究視角的不同,對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和內涵很難達成共識。不過,國外學者認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基本內涵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地域空間的明顯性和開放型;(2)生產企業、地方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研發機構和服務機構是主要的創新主體;(3)通過互動,不同創新主體之間構成區域創新系統組織和空間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社會系統;(4)強調制度因素以及治理安排的作用。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進區域創新系統概念,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學者們對其展開了研究。胡志堅等(1999)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主要由參與技術開發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并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廣泛介入和政府適當參與的一個為創造、儲備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的創新網絡系統,它是國家創新系統的子系統,體現了國家創新系統的層次性特征胡志堅,蘇靖.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1999,15(6):21-23.

黃魯成(2000)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在特定的經濟區域內,各種與創新相聯系的主體要素(創新的機構和組織)、非主體要素(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以及協調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網絡黃魯成.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內容的探討[J].科研管理,2000,21(2):43-48.

王緝慈(2001)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區域創新網絡各個結點(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等)在協同作用中結網而創新,并融入區域的創新環境中而組成的系統,即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域創新網絡與區域創新環境有效疊加而成的系統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蓋文啟(2002)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區域創新網絡、區域創新環境和一些不確定因素組成的系統,是區域內網絡中各個結點在相互協同作用下創新與結網,并融入區域的創新環境中而組成的創新系統蓋文啟.論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創新環境[J].學術研究,2002,45(1):60-63.

沈慶義等(2006)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指能協調安排創新網絡關系,把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中介機構以及政府等各種經濟組織有機聯系起來,配置創新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一個組織網絡沈慶義,李東.增長理論對區域發展的適用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22(4):49-52.

毛艷華(2007)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具有五大基本內涵,即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間和開放的邊界;以生產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主要的創新主體;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社會交互作用,構成了創新系統的組織和空間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社會系統;把制度因素擺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慮,強調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對于知識的形成、利用和擴散的重要作用;以促進區域內創新活動為目的,鼓勵區域內的企業充分利用地域范圍內的社會關系、規范、價值和交互作用等來形成特殊形式的資本(社會資本)以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毛艷華.區域創新系統的內涵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學家.2007(2):84-90.

三、城市創新系統

城市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的很多創新主體如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均坐落在某座具體城市,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又是區域創新活動的中心,城市是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依托和支撐。城市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隋映輝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創新系統可以表示為城市創新的擴散效應和科技產業聚集效應的矢量集合,以及一個獨特科技、經濟、社會結構的自組織創新體系和相互依賴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聚集和擴散能力是體現城市創新規模與競爭實力的兩個側面,同時,也是城市創新域和產業系統鏈范圍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以創新城市系統為核心節點、以科技產業和創新企業關聯為組織節點的創新生態系統和網絡群,將在協同創新中進一步聯結城市各個創新結點(產、學、研、府等),構成創新系統網絡,并融入區域創新、國家創新系統組成的系統結構。這一系統具有開放性、本土化、動態性和系統性等特點,其網絡群具備創新規模結構、運作職能結構和產業布局結構的多重結構均衡特征。整個國家創新體系是以若干城市創新網絡的關聯為組織節點,以科技產業之間的關聯鏈的交互作用為產業節點,進而形成功能一體化的科技產業群或科技創新域。作為不同層次的行為主體,城市創新系統與科技產業形成的互動作用構成了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國家必須依靠各具特色的城市創新與產業互動系統,才能實現區域創新和產業創新系統的有機構成,形成國家層面上的創新系統的有效組合隋映輝.城市創新系統與“城市創新圈”[J].學術界,2004(3)105-113.。基于對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研究,我國學者趙黎明首次提出城市創新系統理論。他認為,城市創新系統是指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內,各種與創新相聯系的主體要素(創新的機構和組織——企業、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非主體要素(創新所需的物質、資源條件)以及協調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在創新過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會經濟系統趙黎明,李振華.城市創新系統的動力學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3(2):97-100.

從國家創新系統到區域創新系統再到城市創新系統,可以說構成創新系統的要素較為相似,包括創新執行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制度支撐和服務支撐等創新環境,各創新系統的目的均是研究要素之間的作用方式和運作機理。但城市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相比,對創新系統的研究已由宏觀延伸到中觀。城市創新系統更強調從中觀層次上來研究創新環境的構建、創新主體的成長、產業創新的形成和從微觀層面強化對企業創新的直接協調和催化作用。

四、企業創新系統

1.關于企業創新系統的概念

企業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和城市創新系統的微觀系統。李慶東(2006)認為,企業創新系統是企業借助于技術發明、管理上的發現、制度上的變遷、市場中的機遇等,通過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以及有關的資源配置方式進行新的變革,并使變革成果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的一切活動所附帶的條件、規則、結構、過程、方法等的總和李慶東.企業創新系統各要素的相關性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6(9):81-83.

張琳玲等(2013),認為企業創新系統是指由企業、政府、大學與科研機構等各類主體要素構成,通過一定的內部機制和行為規則等交互方式,為了科研開發和轉讓新技術、新產品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

楊云霞(2013)認為,企業創新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內部各個環節之間及與外部環境之間都在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價值和信息的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為保證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穩定,就要保持物質流、價值流、信息流的順暢。只有物質流、價值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動,企業創新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

2.企業創新系統內各創新子系統的相互關系

朱雅帥、李朝明(2011)在探討知識創新與企業創新系統發展關系時認為,企業創新系統包括各種創新活動,按照創新內容的相近性,將這些創新活動劃分成四個創新子系統,即知識創新子系統、組織創新子系統、技術創新子系統和管理創新子系統。并且認為知識創新子系統是企業創新系統的核心部分或核心子系統,其他三個創新子系統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知識創新活動的影響和帶動,甚至是企業的一切創新活動都可以歸結為知識創新成果在相應實踐中的應用。

李柏洲,郭韜(2008)認為,企業創新系統可分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四個子系統。企業的組織創新是企業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企業創新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機理是:企業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會引發組織創新活動,成為組織創新的動因;組織創新通過創造良好的組織結構、行為規則和文化氛圍,成為企業創新成功的關鍵。

3.針對企業創新系統內各創新子系統的研究

(1)企業技術創新系統

魏江(2000)提出了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支持系統框架,從國家技術基礎設施、科技環境兩個方面論述了外部支持系統,從企業創新系統的角度論述了內部支持系統。方志軍(2001)較早提出了轉換企業技術進步機制并構建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設想。李建民(2003)等以河北德勝農林有限公司為例,對中小農林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整合與管理模式進行了研究,強調技術創新與企業戰略管理、知識管理、項目管理在整合企業資源方面的有機協調。

盧中華,李岳云(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構成、演化及其運行機制作深入探索。認為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系統是由企業技術創新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創新制度和創新環境這四種基本因素組成的,由此形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四棱錐結構模型。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演化的動力包括系統的外在壓力、外在推動力和內在驅動力。將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動力機制歸納為競爭—合作機制和因果累積循環機制。

熊小龍(2013)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是指一個企業中技術創新活動及其各種影響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構成的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機整體。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是由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層、企業內部環境層和企業外部環境層這三個層次構成的。在此基礎上,熊小龍對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運行過程進行了研究,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是由技術經濟構想、創新決策、技術開發、經濟開發和實現商業化這五個過程所組成的,并且這五個階段不是完全簡單的單向發展,各過程也存在跨越與交疊。

(2)企業知識創新系統

劉希宋等(2009)對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自組織特性及演進機理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企業的知識創新系統是一個有組織和個體參與的、以實現創新知識、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為目的的系統。將企業的知識創新過程、知識創新模式和知識創新環境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不難發現,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實質是企業資源(尤其是知識資源)在系統內傳遞和轉化并相互耦合的復雜開放系統。正是由于企業知識創新系統具有對外開放性、超循環的特性、協同性、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基本要素、子系統間的作用是非線性的,存在正負反饋機制等特性決定了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的自組織性。知識創新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是一個自組織演進過程,這個自組織演進過程可分為耗散結構形成、驅動機制形成、觸發機制形成和有序結構形成四個階段。

馬鶴丹等(2012)從系統運行的視角,構建了基于區域創新集聚的企業知識創新系統,提出了系統的構成要素,揭示了要素之間的因果反饋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系統優化的對策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内丘县| 汾阳市| 乐至县| 东辽县| 兴城市| 彩票| 浮梁县| 铁岭县| 遂川县| 花垣县| 广州市| 松溪县| 高雄市| 故城县| 揭东县| 邵武市| 嘉鱼县| 饶阳县| 扶绥县| 同德县| 和硕县| 龙井市| 江陵县| 句容市| 永新县| 衡南县| 买车| 昂仁县| 永德县| 惠州市| 山阴县| 文安县| 双峰县| 仙居县| 通山县| 天全县| 丽水市| 江门市| 蒲城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