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圣才考研網
- 6566字
- 2019-01-05 03:10:29
緒論
0.1 復習筆記
一、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
1.黃河中游一帶的中國古代建筑
這里森林茂盛,木材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2.南北方中國古代建筑的差異
(1)在寒冷干燥的北方
①房屋朝向南,便冬季陽光射入室內。
②使用火炕與較厚的外墻和屋頂。
③建筑外觀厚重莊嚴。
(2)在溫暖潮濕的南方
①房屋多采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
②在房屋下部采用架空的干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
③建筑材料除木、磚、石外,還利用竹與蘆葦。
④墻壁薄,窗戶多。
⑤建筑風格輕盈疏透。
3.其他地區的中國古代建筑
(1)山區
在石料豐富的山區,使用石塊、石條和石板建造房屋。
(2)森林地區
①森林地區多使用井干式壁體。
②為了防御野獸侵襲,也有使用干闌式構造的。
二、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幾個階段
1.中國古代建筑的萌芽與成長階段
(1)萌芽階段
①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
②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逐步發展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
(2)成長階段
①商朝已有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商朝后期,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
②春秋時代,城市的城壁用夯土筑造,宮室多建在夯土臺上。
③木構架發展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
④出現了建筑等級制度和“司空”,發展為中國特有的工官制度。
2.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的第一個高潮
(1)戰國時期
城市規模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并出現了磚、彩畫和許多重要的建筑制度。
(2)東漢時期
①成組的斗栱大量使用,木構樓閣增多,磚石建筑和磚券結構有了較大發展,城市分區方面有所改進。
②在漢朝,中國古代建筑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體系。
3.傳統建筑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筑傳入階段
(1)建筑呈現新發展
從晉朝建立到南北朝結束為止,中國建筑有不少新的發展。如北魏洛陽都城的皇宮位置偏向北移,城外設立東西二市。
(2)佛教建筑的傳入
統治階級利用道教和佛教作為精神的統治工具,因而宗教建筑特別是佛教建筑大量興建,出現許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4.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1)隋朝
隋朝首都大興城的規模宏巨、分區明確與街道整齊,都超過了前代的都城。
(2)唐朝
①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②陵墓、木構殿堂、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在布局或造型上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
③唐代建筑是中國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
5.中國古代建筑的重大轉變時期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筑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影響以后元、明、清二朝的建筑。
(1)宋初期
中等城市的數量較前增多,城市生活較前更為繁榮。
(2)北宋時期
①建筑群在布局上出現新手法,藝術形象趨于柔和絢麗。
②裝修、彩畫和家具基本定型,室內布置出現新途徑。
③木、磚、石結構有了新發展,制訂了模數制,使木構架建筑的設計與施工規格化。
④頒布《營造法式》,這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最后一個高潮。
(1)元朝
元朝在宋、金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建筑上呈現出新的趨向。
(2)明清時期
①磚瓦的大規模使用
增建長城、南北二京和中都,縣城用磚包砌,民間建筑也使用磚瓦。
②官式建筑、民間建筑和各民族建筑的發展
a.官式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裝飾瑣碎繁褥,組群建筑的布局與形象頗富于變化。
b.民間建筑的類型與數量增多,質量提高。
c.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發展。
③皇家和私人園林的發展
其園林在傳統基礎上創造了一些新手法,留下了若干優秀作品,明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筑的最后一個高潮。
三、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1.結構
(1)木構架結構
木構架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
①木構架結構的分類
a.抬梁式木構架
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最顯著的是:只有宮殿、寺廟及其他高級建筑才允許在柱上和內外檐的枋上安裝斗栱。
b.穿斗式木構架
沿著房屋進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間距較密,柱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層“穿”貫通各柱,組成一組組的構架。用較小的柱與“穿”,做成相當大的構架。
c.井干式木構架
井干式木構架是用天然圓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累疊,構成房屋的壁體。
d.密梁平頂結構
西藏、新疆等地區還使用密梁平頂結構。
②木構架結構的優點
a.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在平面上可以形成方形或長方形柱網,由于墻壁不負擔屋頂和樓面的荷重,這就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穿斗式木構架的柱網處理雖不及抬梁式木結構那樣靈活,可是在承重和圍護結構的分工方面仍然一樣。
b.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
只要在房屋高度、墻壁與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變化,便能廣泛地適應各地區寒暖不同的氣候。
c.有減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由于木材的特性,以及斗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縮余地,因而木構架結構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d.材料供應比較方便。
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地區內,木料比磚石更容易就地取材,可迅速而經濟地解決材料供應問題。
(2)磚瓦結構
①周朝初期產生了瓦。
②戰國時代出現了花紋磚和大塊的空心磚,一開始就生產質量較高的青磚、青瓦,
③漢代已有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磚穹窿墓,墓內還使用貼面磚。
④從元朝起開始用磚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
⑤明朝出現了完全用拱券結構的碉樓、結構用磚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無梁殿、以磚拱與木構架結構相結合建造的韻城樓、鼓樓和方城明樓等。
(3)琉璃瓦結構
①北魏宮殿開始使用琉璃瓦。
②北宋用琉璃磚建造開封祜國寺塔。
③明清兩代的琉璃瓦、琉璃門和琉璃牌坊,材料質地堅致,顏色多樣化。
④南京報恩寺琉璃塔標志著當時琉璃技術的成就。
(4)石結構
①自漢以來,建造了許多墓、闕、塔、幢和橋梁等石建筑。
②隋朝建造的趙縣安濟橋,首創世界上敞肩式拱橋結構,說明了中國古代匠師在石結構方面已具有高度水平。
2.組群布局
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的中國建筑體系,其平面布局的組織規律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
(1)間
①一座建筑的間數,一般都采用奇數。
②各間的面闊,主要有三種方式:各間相等、中央數間相等而稍間稍窄、明間較闊。其中明間較闊最為普遍。
(2)單座建筑
①特點
a.單座建筑的平面布置取決于使用者的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和功能方面的要求,從而殿閣、殿堂、廳堂、亭榭、與一般房屋的柱網有很大的區別。
b.單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以殿閣、殿堂最為整齊,殿堂與廳堂的混合體較為靈活自由,廳堂以次至于一般房屋則變化很多。
②以殿堂方面為例
a.唐以前早有內外槽布局的方式。
b.自唐以來,中型殿堂有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單槽、雙槽等不同的柱網布置。
c.五代、宋、遼、金、元出現了殿堂與廳堂結構的混合體。
d.中、大型的殿堂或前廊較深,或內部采用減柱和移柱法,使梁架發生變化,成為內部藝術形象的因素之一。
(3)庭院布局
①三合院或四合院
a.三合院
在縱軸線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兩側,依著橫軸線以次要建筑相對峙,構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
b.四合院
在主要建筑的對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稱為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用走廊、圍墻等將四座建筑連接起來。
c.優點
第一,適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第二,保證安全、防風、防沙。
第三,在庭院內種植花木,造成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第四,靈活布局,滿足不同性質的建筑在功能上和藝術上的要求,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影響。
②廊院
a.做法
在縱軸線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對面的次要建筑,在院子左右兩側,用[形與]形回廊將前后兩座建筑連系為一。
b.優點
第一,起到收到大小、高低與虛實、明暗的對比效果。
第二,回廊各間裝有直欞窗,可向外眺望,擴大空間。
③廊廡
廊廡保留了廊院的一部分特點,且使用面積較大,比廊院更切合實用。
(4)組群布局
①縱向擴展的組群
a.它是最廣泛使用的布局方法。
b.其特點是沿著縱軸線,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構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變化的空間。
c.以道路或小廣場將縱向庭院劃為二組或二組以上。
②橫向擴展的組群
特點為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縱向庭院各一組或二組,而在各組之間以夾道解決交通和防火問題。
③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
故宮從大清門經天安門、端門、午門至外朝三殿和內廷三殿,采取院落重疊的縱向擴展,與內廷左右的橫向擴展部分相配合,形成規模巨大的組群。
④對稱的組群
在縱橫二軸線上都采取對稱方式的組群,其特點是:
a.以體形巨大的建筑為中心,周圍以庭院環繞,外用附屬建筑、走廊或圍墻構成外廓。
b.其前部再加縱深組群。
c.對位于不同軸線上的群組,以彎曲的道路、走廊、橋梁作為聯系。
⑤對稱與不對稱相結合的組群
依據特殊的地形,建造對稱與不對稱相結合的組群,如拉薩的布達拉宮,依山勢自下而上,用曲折的磴道和參差錯落的平頂房屋與院落,烘托中央具有軸線和覆有屋頂的主要殿堂。
3.藝術形象
(1)單座建筑的藝術處理
①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
單座建筑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和各構件的形狀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達到建筑的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
②屋檐輕巧活潑
漢代出現了向上反曲的屋檐,晉代出現了屋角反翹結構,使屋頂呈現出輕巧活潑的形象,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突出的特征之一。
③屋頂形式復雜多樣
a.中國古代建筑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屋頂式樣及其組合形象。
b.故宮和頤和園以屋頂形式的主次分明、變化多樣,來加強藝術感染力。
c.南方民間建筑的屋頂處理也比較靈活自由,構成了復雜而輕快的藝術形象。
(2)組群建筑的藝術處理
中國古代組群建筑的形象是自外而內、逐步深入的,分為序幕、高潮和尾聲三個部分。如北京故宮以天安門為序幕,外朝三殿為高潮,景山作尾聲,是中國宮殿建筑的一個重要范例。
①序幕
明清皇城天安門前后建華表,寺廟與大型衙署在正門外建牌坊、照壁、石獅等,構成了整個建筑組群的序幕。
②高潮
宮殿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縱向布置若干庭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并且建筑物的形體逐步擴大,使人們的觀感由不斷變化中走向高潮。
③尾聲
正殿之后建若干庭院,最后用高大的殿閣作為整個組群的結束。
(3)室內裝飾
①商、周至三國時期
由于跪坐是主要起居方式,因而席與床是室內的主要陳設。
②漢朝至宋代
門、窗施簾與帷幕,幾、案比較低矮,屏風用于床上,地位較高的人在床上加帳。
③五代到宋
a.高形坐具、高形桌、椅、高屏風已經定型化,屏風作為布置廳堂的家具。
b.房屋空間加大,窗可啟閉。
c.從宋代起,室內布局及其藝術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
④明至清初
a.統治階級將房屋結構、裝修、家具和字畫陳設等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但家具和裝修使用大量美術工藝堆砌,違反了原來功能上、藝術上的目的。
b.宮殿的起居部分與其他高級住宅的內部,使用固定的隔斷和隔扇、可移動的屏風和半開敞的罩、博古架等與家具相結合,對于組織室內空間起著增加層次和深度的作用。宮殿與許多重要建筑還使用天花與藻井。
c.一般民居的室內處理與家具布置比較樸素、自由,符合實用和經濟的原則。
(4)色彩
①春秋時代宮殿建筑使用強烈的原色,注重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
②南北朝、隋、唐間的建筑開啟了后代“剪邊”屋頂的先河。
③宋、金宮殿注重加強陰影部分的對比,該方法在元代基本形成,到明代已制度化。
④在南方,房屋色彩形成秀麗雅淡的格調。
4.園林
中國古代園林以自然風趣為原則,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風格的自然風景式園林。
(1)中國古代園林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園林是在統治階級居住與游覽的雙重目的下發展起來的。
①漢代
帝王營建離宮、苑囿,少數貴族、富商營建園林。漢武帝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影響了后代園林的山池組合。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
私家園林逐漸增加,形成一種崇尚自然野致的風尚。東晉太元初慧遠開后代寺觀園林之先河。
③唐代
園林增多,貴族官僚利用自然環境營建別墅,官署中也有園。
④五代至宋
園林進一步發展,筑山疊石之風盛行,出現專職匠工。“詩情畫意”成為中國園林設計的主導思想。
⑤明清二代
江南成為私家園林最發達的地區,出現《園冶》,有些畫家成為著名的園林設計者。
(2)中國古代園林的布局
①布局方法
中國古代園林兼具游覽觀賞和居住之用,因而其布局是在山池花木之間建造很多亭臺樓閣,并連以走廊。
②布局效果
房屋比重過多,與創造自然風趣的園景發生矛盾。
(3)中國古代園林的特點
中國古代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因地制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環境、組織借景,構成富于自然風趣的園林。
(4)中國古代園林的風景
①風景的布置是按照人們游覽過程中“動”和“靜”相結合的要求設計的。
②對于停留時間較長的觀賞點,根據對比與襯托的原則構成各種對景。
③對于動的對景,風景要有層次、深度,有含蓄不盡之意,既可遠眺,又耐近觀。
(5)中國古代園林的游覽路線
①小型私家園林的游覽路線
大都采用以山池為中心的環行方式。
②中型園林和苑囿的游覽路線
游覽路線比較復雜,除主要路線以外,還有若干輔助路線,使風景時而開朗,時而隱蔽,不斷地發生變化。
③名勝區和風景點的游覽路線
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而建造的名勝區和風景點,沿用一般園林的劃分景區與組織游覽路線的方法。
5.城市
城市的布局以宮室為主體,輔以官署和生產生活有關的建筑以及城垣、濠溝等防御設施。
(1)城市的規劃原則
①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
都城將宮室置于中軸線上,具有規劃嚴整的街道和控制居民的閭里制度。
②西漢
首都長安的主要街道為丁字或十字相交,以水溝劃大街為三道,建設閶里和市場,采用規則式平面布局。
③東漢
a.首都洛陽的宮室、苑囿自南而北位于城的縱軸線上,阻礙了東西方向的交通。
b.漢末鄴城將宮室移到縱軸線的北部,城內交通才比較方便。
④魏晉南北朝
在鄴城的布局方式上增加東西二市。
⑤隋唐(長安)
a.布局
將宮室、壇廟和官署等位于南北縱軸線上的北端及其兩側。
b.坊
城內以道路網劃分為若干個“坊”,坊分為專供商業貿易的坊和供市民居住的坊,在地形較高的坊內還可以建造官署寺觀。
c.城中綠化
漢以來在主要大道兩側植槐,而洛陽從隋朝起以櫻桃、石榴作行道樹,河岸則植柳。
⑥宋代至明朝
a.北宋采取住宅和商業混合的街道形式,都城布局仍力求方整和對稱,并以建筑物的體量和色彩來強調宮室為主體的城市中軸線的作用。
b.元、明宮室、壇廟、官署位于京城的南部,整個規劃仍以對稱、整齊為基本原則。
c.南宋臨安和明南京等少數都城的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但仍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與建設。
(2)城市的布局方式
①北方城市多位于平原,所以城市平面和道路系統多為方整規則。
②南方城市結合依山傍水的地形,常常形成為不規則的布局,但道路系統仍力求整齊。
6.工官制度
中國古代的工官制度主要是掌管城市以及組織管理與建筑相關的一系列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建筑的“標準化”。如《營造法式》的編著就是工官制度的產物。
(1)發展歷程
①“工”一詞首見于商朝的甲骨文卜辭中,即當時管理工匠的官吏。
②《周官》與《左傳》中記載有掌管營造工作的司空。
③各朝代都在中央政權機構內設置工部和工官。
④《考工記》稱主管具體工作的專職官吏為匠人,唐朝稱其為大匠,主要工匠稱都料匠。都料匠從事設計繪圖,又主持施工。
⑤明朝少數匠工出身的人成為了工部首腦人物。
(2)工官的職務
①主持建筑工程的設計
a.漢朝初期已有圖樣。
b.隋朝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圖樣和模型,且將中央政府所定式樣,頒送各地區按圖建造。
c.從隋朝到清朝一直保持著“以圖樣和模型相結合,在三度空間內研究建筑設計”的優良傳統。
②管理估計工料及組織施工
由于歷代營建都城與宮室,都須于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工程,因而采取大規模的施工組織,除了常設的專職匠工以外,往往征集各地匠師、民夫和軍工等。
③負責征調、采購和制造主要建筑材料
a.從唐朝起,除了大規模征調匠師、民工以外,已有雇匠人的方式。
b.明中葉以后,雇用的方式逐漸代替了征工,并出現了私營的包工商。
c.到清朝,政府直接掌握的工匠數很少,出現大量的包工商。這是中國建筑業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轉變。
- 陳憲《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綜合歷年真題(2010~2012)視頻講解【7小時高清視頻】
- 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西方經濟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趙相林《國際私法》(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小時高清視頻】
- 全國名校出版碩士《335出版綜合素質與能力》[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武大、中傳等)
-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增訂本)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4年基金銷售從業考試《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基礎知識》過關必做2000題(含歷年真題)
-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題庫【歷年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陸曄《當代廣播電視概論》(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2015年考研政治核心考點解析
- 王利明《民法》(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331社會工作原理》【大綱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2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