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考研網
- 74字
- 2019-01-04 22:00:44
第3章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本章要點】
1. 遺傳、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
2. 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
3. 教育和發展的辯證關系
4.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性
3.1 復習筆記
一、遺傳、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
(一)遺傳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
1. 承認遺傳是先天的東西,但并不是神秘的東西
遺傳是一種生物現象,通過遺傳,傳遞著祖先的許多生物特征。遺傳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征等。這些遺傳的生物特征也稱為遺傳素質。
2. 既不否認遺傳的作用,也不夸大遺傳的作用
(1)一方面,應當承認,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的生物前提、自然條件。
(2)另一方面,也絕不夸大遺傳這個條件。因為它只能提供兒童發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決不能預定或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
總之,遺傳在兒童心理發展上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決定條件。兒童心理向什么方向發展,并不決定于遺傳,而是決定于環境和教育。
(二)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決定作用
兒童的心理發展是由兒童所處的環境條件(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決定的。其中教育條件起主導作用。
1. 遺傳只提供兒童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和教育則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現實性
謝切諾夫和巴甫洛夫根據反射論的觀點,一致地指出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在人的心理發展上起的決定作用。謝切諾夫指出:人的心理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由人的生活條件決定的。巴甫洛夫也指出:人的行為,不僅受神經系統的生來特性所制約,而更重要的是決定于個體存在的時間內已經受到的或正在受到的那些影響,即決定于廣義的教育和教學。
2. 社會生產方式是環境條件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兒童的環境條件或生活條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生產方式,即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對人的心理發展有巨大作用。生產力發展不但影響國民經濟生活,而且影響科學文化和教育水平的發展,從而也影響兒童智力的發展。
(2)在生產關系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里,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就是少數能受教育的兒童,也廣泛地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識的侵蝕,思想品質得不到健康的發展。l949年以后,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條件下,我國廣大兒童有了進學校學習的機會,而且兒童的道德品質正在迅速形成,兒童的心理面貌起著根本性的變化。
(3)社會生活條件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常常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來實現的。
3. 教育條件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著主導作用
(1)教育受社會性質的制約,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種社會生活條件,也是一種環境影響。
(2)教育又跟一般的社會生活條件或環境影響不同,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來對環境影響加以選擇,組織成一定的教育內容(包括教材、設備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來對兒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統的影響。
(3)在我國,托兒所、幼兒園有了很大的發展,小學教育在很多地方已經普及,大多數兒童都在受著社會集體的教育。新一代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的提高,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形成,共產主義勞動態度的培養,以及從事建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掌握,主要是由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決定的。
因此,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著主導的決定作用。
4. 環境和教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條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機械地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
(1)辯證唯物主義一方面承認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作用,同時又反對把環境和教育的決定作用作機械的、簡單化的理解。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和機械論根本不同,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作用總是通過個體或主體的活動,通過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來實現的。
(2)父母和教師為使教育工作真正能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良好的作用,在教育方向確定以后,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考慮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內部矛盾以及教育跟這個內部原因、內部矛盾的辯證關系。
(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遺傳是先天的東西,環境和教育是后天的東西。先天的遺傳對一個兒童來講,只能提供發展的可能性,而不能決定發展的現實性,決定發展現實性的則是先天的環境和教育,教育起著主導作用。
(4)從人發展的總體上可以認為:先天來自后天,后天決定先天。在先天和后天的關系問題上,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同時,絕不能不分主次地加以并列、折中、調和,否則必然會陷入二元論和唯心主義。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
一般認為:在兒童主體和客觀事物(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兒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就是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一)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是在兒童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亦即在兒童不斷積極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
1. 離開兒童主體和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兒童不斷的積極活動,也就沒有什么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可言。
2. 兒童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消極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在不斷的積極活動中反映客觀現實——反映客觀現象中的各種矛盾,反映客觀現實和兒童主體之間的各種矛盾。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就是這些矛盾在兒童頭腦中的反映。
3. 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不但產生于兒童的活動中,而且矛盾雙方的轉化和統一,也都是在兒童的活動中實現的。
(二)需要,也是一種反映形式。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條件下,即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的要求下產生的對一定客觀現實的反映。
1. 需要這種反映和一般反映活動不同之處在于,需要是一種追求和傾向于某種事物的關系的體驗,它是由個體和社會的需求所引起的反映和體驗。
2. 需要可以因個體的要求而產生。
3. 需要可以屬于物質方面,也可以是精神方面。而人的需要總是帶有社會性的。
4. 需要可以表現為各種形態,動機、目的、興趣、理想、信念等乃是需要的不同表現形式。
5. 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動中,經常代表著新的一面、比較活躍的一面,需要總是不斷發展的,主客觀的關系也在不斷發展著。
(三)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是過去反映活動的結果。
人們已形成的認識水平、心理特征,即一個人心理發展的水平或狀態。從生理機制上來講,也就是已經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系統,已經形成的動型。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經常代表著人的心理活動中舊的一面,比較穩定的一面。
(四)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狀態之間的對立的統一和斗爭,構成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這就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
1. 兒童心理上的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狀態是統一的、互相依存的。
(1)需要總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狀態上產生的,即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狀態。
(2)一定心理水平或狀態的形成,也依存于兒童是否有相應的需要。
2. 兒童心理上的新的需要和已有水平或狀態又是互相斗爭、互相否定的。
(1)新的需要總是否定著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狀態,即心理發展的水平或狀態總是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
(2)一定心理水平或狀態的形成,也就意味著原來的需要的否定。心理水平提高了,原來的需要也就逐步被否定了。在心理水平或狀態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就會不斷地產生更新的需要。
3. 在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下,兒童的新的需要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狀態不斷處于矛盾統一的運動過程中,這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這也就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
(五)對于兒童心理發展來講,內部矛盾是它的內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據。但是內部矛盾的運動,任何時候都離不開一定的外因,教育就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最主要的外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最主要的條件。
1. 辯證唯物主義在強調事物發展的內因的時候,決不把內因和外因形而上學地對立起來。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2. 教育這個外因、這個條件是很重要的,但是要真正發揮它的主導作用,就必須考慮兒童心理發展的新的需要和已有水平之間的矛盾,就必須考慮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這個內因,內因是發展的依據。外因只有充分考慮了內因這個特點,才能調動兒童心理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外因離開了內因就無法起作用,甚至會起反作用。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師,為了更好地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教育工作,就必須了解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和研究兒童的個別特征和年齡特征。
三、教育和發展的辯證關系
(一)兒童心理發展上的外因和內因的相互關系
1. 在兒童心理發展上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如果不通過兒童心理的內因、內部狀況,即需要和心理發展水平的矛盾狀況,教育這個外部條件就無法起作用。可是如果只有兒童心理的內因、內部狀況,而沒有適當的教育條件,兒童的心理也就無法得到發展。兒童心理發展主要是由適合于兒童心理內因的那些教育條件決定的。
2. 教育上外因和內因的相互關系
(1)一方面,教育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因為教育總是不斷地向兒童提出新的要求,總是在指導著兒童的發展;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又必須從兒童的實際出發,從兒童心理的水平或狀態出發,才能實現它的決定作用。
(2)強調教育這個外因必須通過兒童心理的內因、內部矛盾起作用,決不是限制和貶低教育的作用,恰恰相反,是為了更好地按照客觀規律來發揮教育的巨大作用。
(3)不能把外因和內因、把教育和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絕對對立起來,而應該把它們看成辯證統一的關系。
(二)從教育到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從教育措施到兒童心理得到明顯的發展,是以兒童對教育內容的領會或掌握為其中間環節的,是要經過一定量變質變過程的。
1. 領會是教育和發展之間的中間環節,教育并不能直接、立刻引起兒童心理的發展,即本質性的變化,它引起兒童心理的發展總是以兒童的領會作為中間環節的。
(1)教育必先引起兒童對知識、技能、道德、品質的領會、掌握、學習,然后才有可能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
(2)實踐中,教育和領會之間總有一定的距離。對于兒童來講,從教育到領會是新質要素的不斷積累、舊質要素不斷消亡的細微的量變質變的過程,從不知到知、從不能到能過程中的一些漸進性的細微的質的變化。
(3)教育并不等于領會。教育能否引起兒童的領會,首先是以學習內容的難度、結構的復雜性是否適合于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學習的需要為轉移的。只有當教材的難度適當的時候,只有當教材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又為兒童經過一定努力能夠加以克服的時候,才有產生真正領會、掌握或學習活動的可能。
2. 從領會到發展是比較明顯、比較穩定的質變過程。
(1)兒童在掌握某些知識、技能以后,并不能立刻引起他的心理發展。掌握知識、技能是新質要素不斷積累、舊質要素不斷消亡的過程,是一些不明顯的細微的量變質變的過程,只有在這些不明顯的細微的量變質變的基礎上產生比較明顯、比較穩定的新質變化的時候,才能認為兒童心理真正得到了發展。
(2)當舊的暫時神經聯系系統改造成為新的暫時神經聯系系統以后,就可能在他心理上產生以細微的量變質變為基礎的一些比較明顯、比較穩定的新質的變化。
(3)許多小的、部分質變和發展,就能構成一個大的質變和發展。在兒童思維的發展上,從先學前期的直覺行動思維,到學前時期的具體形象思維,到學齡時期的初步抽象思維、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就是一些較大的質變、較大的發展。這些較大的質變、較大的發展又是在一些小的質變、小的發展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4)兒童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在于:揭示兒童心理發展上這些小的和較大的質變或發展的一般過程、具體指標和形成規律。
(5)父母和教師的任務在于創造條件,使學習的內容適合于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在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引起新的學習需要,從而有節奏地、循序漸進地引導兒童健康地、盡最大可能地向前發展。
(三)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性
兒童時期心理發展全部過程的總的矛盾、總的質變是由軟弱無能、不識不知的狀態(一種質的狀態)轉化為具有一定的思想觀點、知識文化和勞動能力的獨立社會成員的狀態(另一種質的狀態)。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質的特征,也稱之為兒童心理年齡特征。
1. 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實質
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在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1)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針對兒童心理的年齡階段特征而言。
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從初生到成熟大約經歷了六個重大時期:乳兒期、嬰兒期、學前期、學齡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這些時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齡階段。年齡階段的長短是不一樣的,這些階段相互連續,相互區別,從總的發展過程來講,這些時期或階段的次序及時距大體上是恒定的。
(2)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針對兒童心理在一定年齡階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而言。
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征是從許多具體的、個別的兒童心理發展的事實中概括出來的,是一般的東西、典型的東西、本質的東西。但每個時期的思維也都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
由此可見,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指某一階段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質特征。要用辯證的觀點來掌握這些特征的個別性與一般性、典型性與多樣性的矛盾。
2. 兒童心理年齡階段的劃分
(1)歷史上兒童年齡階段劃分的主要意見
①第一類意見是以生理發展作為劃分標準。
最典型的是柏曼關于以內分泌腺作為分期標準的意見。
②第二類意見是以種系演化作為劃分標準。
施太倫的分期可以作為代表。施太倫以復演說作為分期的理論依據,把兒童發展分為:幼兒期(6歲以前)、意識的學習期(從小學開始~l3歲)、青年成熟期(14~18歲)。
③第三類意見是以智力或思維水平作為劃分標準。
皮亞杰的分期可以作為代表。他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④第四類意見是以個性特征作為劃分標準。
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為代表。他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第一階段,信任感對懷疑感(0~2歲);第二階段,自主性對羞怯或疑慮(0~4歲);第三階段,主動性對內疚(4~7歲);第四階段,勤奮感對自卑感(7~16歲)。
⑤第五類意見是以活動特點作為劃分標準。
艾利康寧和達維多夫的分期可以作為代表。他們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直接的情緒性交往活動(0~1歲);擺弄實物活動(1~3歲);游戲活動(3~7歲);基本的學習活動(7~11歲);社會有益活動(11~15歲);專業的學習活動(15~17歲)。
(2)兒童心理年齡階段的劃分標準
劃分兒童心理發展階段時,以下兩點是應該特別加以考慮的:①兒童心理發展的每一時期的重要的特殊矛盾或質的特點,應該是劃分兒童心理年齡階段的主要依據。②在劃分兒童心理年齡階段時,既應看到重點,又要看到全面。
因此,兒童心理年齡階段的劃分標準,可以初步地規定為: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內的特殊矛盾或質的特點。提出以比較確切的特殊矛盾或質的特點為標志的具體的時期劃分,目前還是有困難的。而這正是今后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3. 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1)一般來講,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穩定性。但另一方面,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就是可變性。
(2)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穩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隨著各種條件的不同,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在一定范圍或程度內,可以發生某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無限度的。
(3)兒童心理年齡特征之所以是穩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兒童心理發展是兒童在掌握人類知識經驗和行為規范的活動中,心理機能不斷經過量變質變而實現的改造和提高的過程。
①人類知識本身是有一定順序性的,兒童不能違背這個順序來掌握它。
②同是掌握一門科學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也是循序漸進的。
③從兒童掌握知識經驗到心理機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個要不斷經過量變質變的過程。
④掌握知識經驗是腦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是學習活動。而兒童的腦是有一定的發展過程的;同時,在學習某一事物時,腦中所建立的聯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
(4)兒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變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發展是受社會和教育條件所制約的。
①首先,社會條件不同,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發展是不完全相同的。
②其次,教育條件不同,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發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5)因此,必須全面地、辯證地理解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的相互關系,才能揭示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的實質。
4. 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年齡問題
(1)動物心理實驗、印刻及關鍵期
①這個問題最初是從動物心理實驗研究提出來的。據認為,在動物早期發展的過程中,某一反應或某一組反應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中最易于獲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錯過這個時期或階段,就不容易再出現這樣好的“時機”。這個關鍵的“時機”,也就是“關鍵期”,或“關鍵年齡”。
②這種現象最初由奧地利的洛倫茲發現。這種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稱為“印刻”。印刻發生的時期稱作關鍵期。
小雞或小鴨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對象或刺激,印入它的感覺中,以至產生一種偏好和追隨反應。以后再遇到這個或和這類似的對象或刺激時,就容易引起它的偏好和追隨。這種現象被稱為“印刻”。
(2)兒童心理發展上的關鍵年齡
①人們把這種動物實驗研究的結果應用到早期兒童發展的研究上,從而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上的關鍵年齡問題。例如,有人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言語的關鍵年齡,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年齡。錯過這個時期,效果就會差些。
②關于關鍵年齡在早期教育、早出人才問題上,是一個值得大力研究的問題。
我國近年發現的許多超常少年兒童就是很好的研究對象。但這個問題現在還處于探索階段,對此,應當采取審慎的態度:
a. 首先,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而深入的研究。
b. 根據已有的知識,也不能認為兒童過了某種年齡就不能有效地進行某種學習。
c. 抓住關鍵年齡及時進行早期教育,同時要考慮到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的規律。
5. 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在教育工作上的意義
(1)兒童心理年齡特征在教育工作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工作方向、方針確定以后,教育者必須認真考慮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特征來安排教材和選用教法,否則就會違反兒童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使工作受到損失。
(2)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考慮教材安排和教法進行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3)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一個出發點,教師的任務在于從這個出發點來引導兒童的發展。
①一方面,必須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可能性,對兒童提出適當的要求,從而引起兒童的新的需要。
②另一方面,遷就兒童現有的心理水平,不積極引導兒童向前發展,也是錯誤的。
(4)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相鄰的年齡階段,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而且同一個年齡階段的開始和結束,也常常表現出很大的差別。
①一方面,由于相鄰的年齡階段有質的差別,因此,混淆二者的差別是不對的。
②另一方面,每個年齡階段又不是孤立的,前一個階段和后一個階段是互相聯系的,它們之間不是截然劃分開的,而是逐漸過渡的。
(5)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征是在一定年齡階段中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兒童心理發展的個別特征。
根據教育工作的經驗和心理學的研究材料,把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為如下的幾個主要階段: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7歲);學齡初期(6、7~11、12歲);少年期或學齡中期(11、12~14、15歲);青年初期或學齡晚期(14、15~17、18歲)。
- 周勝林《當代新聞寫作》筆記和典型題詳解(第2版)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馬海濤《中國稅制》(第9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何強《環境學導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課后習題詳解(第4版)
-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 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羅森《財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8版)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437社會工作實務》【大綱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0小時高清視頻】
- 方卿《圖書營銷學教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喬忠《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新聞傳播學考研名詞解釋專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