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全球化中的東亞模式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市場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道路上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基本上也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我把這條道路總結為:先經濟再社會后政治,先發展再分配后民主。日本是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在明治維新和之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日本首先進行了國家制度建設,包括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日本的民主(確切地說是選舉政治)是在“二戰”后美國占領期間建立起來的,但人們都明白,日本盡管也像西方那樣是選舉民主,不過日本民主和西方民主不一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日本是一黨獨大體制,即日本自由民主黨牢牢掌握著國家政權,是一種高度集權的民主體制。盡管自民黨內部有派系競爭,但反對黨沒有能力挑戰自民黨的一黨獨大。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之后,日本花費了大約20多年的時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同時,因為財力的增加,政府開始大量進行社會投資,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加速。應當說,選舉民主在社會建設方面扮演了一個積極的角色。因為要得到選票,政治人物努力把國家財政大力投入社會建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保障了日本長時期的經濟發展,而在社會制度保障下的龐大中產階級構成了日本社會穩定的基礎。從日本社會對這次大地震、海嘯、核泄漏的反應來看,日本社會的強大是顯然的。實際上,今天的日本已經呈現出典型的強社會、弱政府的狀況,就是說,即使在政府失效的情況下,社會也能正常運作。

日本之后,亞洲“四小龍”也基本上走上了類似日本的道路。唯一不同的是上面提到的民主化。表面上看,日本的民主化發生在經濟起飛之前。但是,民主化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的占領,并且是一黨獨大的權威主義式選舉民主。而在“四小龍”,經濟發展、社會建設都發生在民主化之前。“四小龍”首先是建立一個權威主義政權,然后實現高速經濟發展。等社會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政府再搞社會制度建設。而社會制度建設和中產階級的存在又為和平的政治開放和民主化創造了條件。一方面,中產階級在其生活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之后,開始有政治參與的要求,這是民主化的動力;另一方面,社會制度和中產階級的存在又保障了民主化進程的和平性質,即人民都能理性地參與政治過程。在“四小龍”當中,韓國和中國臺灣已經實現民主化,新加坡最近民主化也在加速,中國香港的中產階級也在追求民主化。但不管如何,如果和歐洲國家早期民主過程中大規模的暴力行為(尤其是工人階級運動)相比,東亞社會的民主化顯得非常理性、有序、和平。

從國家和市場、政府和人民的關系看,東亞模式的成功主要是它們選擇了與西方先發展國家和蘇聯、東歐國家不同的“第三條道路”。與西方先發展國家相比,東亞政府扮演了一個更為重要的角色。在西方,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建設都經歷了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經濟發展主要是由市場驅動,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是規制經濟活動的角色。在社會建設上,只有在出現了大規模的工人階級運動、西方整體制度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政府才開始涉足社會領域。也就是上面所討論過的,政府開始和資本分離,把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政治合法性轉變為依靠選票的民主合法性。但在東亞尤其是“四小龍”,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政府通過各種方式來促進經濟發展,形成了學界所說的“發展型政府”。學術界在這方面已經有大量的文獻。更為重要的是,政府主動采取有效政策,進行社會制度建設,培植中產階級,從而避免了類似西方早期具有暴力特征的工人階級運動。日本政府在進行社會制度建設的同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類似工資倍增計劃等政策,提高勞動者工資,扶植中產階級的成長。韓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大力扶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造就了有利于公平性經濟增長的經濟結構。這里,日本和韓國的企業集團值得強調。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和韓國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各自國家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國際競爭力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大型企業集團的產生和發展是政府與企業聯盟的結果。沒有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這些民營企業很難實現日后的大發展。支持這種發展模式的人稱之為“東亞戰略型資本主義”,但批評者(主要是西方學者)稱之為“權貴資本主義”,前者指向政府和企業關聯的優勢,后者指向這種關聯的劣勢。新加坡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制度建設方面更是典范。從社會階層變化來說,東亞社會的中產階級從產生到壯大花費的時間比西方短得多。這是政府和企業合作的功勞。

和蘇聯、東歐社產主義國家不同,東亞政府不僅容許市場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更為重要的是創造制度條件促進市場的發育和成長。如前面所說,蘇聯、東歐模式就是政府和社會的結合,消滅資產階級和市場機制,代之以完全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東亞社會拒絕這個當時非常激進的選擇,走上了利用市場機制加政府干預的道路。日本和韓國政府大力扶植民營企業,政府動員大量的資源,投入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產業,使其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相競爭。中國臺灣地區也通過類似的政府政策,在大力扶植戰略型產業的同時支持中小企業。香港盡管是典型的自由市場,但政府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通過法治來保障自由市場的運作。新加坡比較特殊。新加坡發展出一個龐大的政府產業(政府關聯企業和政府投資企業),這和其他經濟體不同,但是,在充分利用市場這方面,沒有重大的區別。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和蘇聯、東歐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完全不同。道理很簡單。在新加坡,企業是企業,企業的運作必須符合市場規則,政府不會保護自己的企業免受市場的競爭。

因為對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充分運作,東亞經濟體在很短時間內趕上了西方。不過,在全球化時代,東亞各經濟體今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嚴峻的挑戰,東亞模式正經受考驗。這里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客觀地說,作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東亞經濟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經濟危機的沖擊。所有東亞經濟都是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體,高度依賴于西方經濟體。世界經濟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東亞經濟。不過,這里也有主觀上的因素,即這些經濟體逐漸失去自己往日的“戰略性”,越來越具有西方經濟體的特征。日本在很大程度上類似西方。在20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后,日本改變了自己特有的經濟運作方式(例如強調政府作用、企業終身雇傭制等),力圖引入西方式經濟競爭模式。不過,現在看來,這不僅沒有收到成效,反而在惡化經濟情況。日本社會仍然難以適應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競爭模式。此外,也和西方一樣,日本的大眾民主現在已經很難產生一個有效的政府。傳統上,自民黨內部通過各種協調機制達成共識,但現在執政黨和反對黨之間在很多政策上正在向“互相否決”型政黨體制演變。韓國在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大力進行經濟改革。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韓國影響并不顯著。直到目前為止,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韓國政府仍然能夠繼續扮演一個積極角色。政府的政策并不是被動跟隨民意,而是在塑造民意,克服來自民粹主義的壓力,領導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臺灣和香港的經濟現在越來越依賴內地,在產業轉移方面,和西方一些經濟體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這兩個地方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問題。香港缺少一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積極作用、同時協調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有效領導層。臺灣的民主化比較和平,但民主化對經濟運作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人均產值處于差不多的水平,但現在臺灣的人均產值還不到新加坡的一半。同時,隨著民主化進程,民主化有很濃厚的民粹化味道。政府官員簡單跟隨民意,著眼于短期利益,有利于長遠經濟發展的政策很難到位。其中一個結果就是,政府的社會開支越來越大,債務嚴重。臺灣如何逃離歐洲式福利社會危機是其面臨的艱巨任務。新加坡到目前為止理性地追求著自己的發展模式,也有效避免了其他東亞經濟體的弊病。例如,新加坡不想盲目引入歐洲式福利社會,而是發展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護模式。不過,隨著民主的大眾化,新加坡模式也要接受挑戰。

總之,在全球化面前,所有東亞經濟體都面臨產業轉移、就業不足(新加坡除外)、內部的收入差異日益加大、社會分化嚴重、弱政府等問題。因此,和西方一樣,東亞這些經濟體也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永平县| 高淳县| 民乐县| 乐业县| 平邑县| 高陵县| 巴里| 开远市| 利川市| 东乌珠穆沁旗| 大洼县| 托里县| 襄城县| 台南县| 临汾市| 雅安市| 烟台市| 易门县| 金昌市| 徐州市| 英山县| 镇雄县| 大新县| 金塔县| 外汇| 清水县| 城口县| 和顺县| 遂溪县| 岳阳市| 伊通| 达州市| 德令哈市| 黄平县| 郧西县| 合江县| 年辖:市辖区| 兰西县| 新余市| 武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