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 :振興中華變革論(第二版)作者名: 田國強 陳旭東本章字數: 2407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09:48:17
3.1 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
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績效非常顯著,以致有人評價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道路。這一評價也許沒有大的可比性,不盡合理,但是從中國自身歷史演變脈絡的縱向視角來看,這一時段的發展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GDP、人均GDP與人均收入
在1978年至2013年的這30多年里,中國實現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進入新世紀的頭十年,中國的GDP平均增速也達到10.3%左右,其中包括2007年的14.2%,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高點(其他兩個分別是1984年的15.18%和1992年的14.24%)。同時,由于人口增長明顯放緩,中國的人均GDP取得了顯著提高。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口徑,中國的人均GDP從1978年的205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6747美元,增長了30多倍。中國的脫貧人數和成就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5億多人口脫貧,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奇跡。按照世界銀行關于經濟體收入水平分類的最新標準,中國已然是上中等收入國家,正面臨著有無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窗口和考驗。

圖3.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1978~2013)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進出口、FDI與技術進步
中國經濟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以前那樣封閉式的孤立發展,而是深入參與到世界市場當中,無論在貨物與服務方面,還是在資本流動方面,均是如此。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占GDP總量的比率從改革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06年的65%。自2007年以來,由于世界經濟與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比重漸降至45%左右的區間。盡管如此,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還是達到258567億元的規模,以美元計價為41600億美元,而美國當年該數據不足4萬億美元。從而,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當然,美國在服務進出口貿易方面還是遙遙領先,中國只有其一半的貿易規模。

圖3.2 中國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變化:1978~2013(單位: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中國也已經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市場的一個主要參與者,在2008~2013年,中國平均每年吸收約1056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于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具有明顯的正面效應,對于各地方政府競爭性地改善投資環境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3年中國研發支出達11906億元,同比增長15.6%,占當年GDP的比重已經達到2.09%,略低于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同時,中國創新體系的研發主體和激勵結構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也已經發生重要轉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比超過75%。不過,中國對科學研究的投入比例嚴重不足,基礎研究占比只有5%不到,對試驗發展的投入比例則相對過高,占比超過80%,這種短視的結果將會大大延緩中國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的進度。

圖3.3 中國研發支出及其占當年GDP百分比(1995~2013)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與此同時,中國對海外的直接投資也快速上升。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3年達到創紀錄的901.7億美元,繼2012年后再度躋身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不過,由于中國對外投資起步較晚,截至2013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仍僅相當于美國的1/10,德國的1/3,日本的1/2。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海外直接投資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將達到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將超過4億人。可以想見,世界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已經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工業化、城鎮化與人口結構
世界經濟史表明,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交疊是通向繁榮之路。1978年以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大體也遵循著這樣的普遍發展模式,即農業部門在GDP的比重下降,工業部門首先興起,然后是服務業部門的擴大。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已經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的10%,在就業中的比例由70.5%下降到30%左右。2013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已經達到46%,與第二產業的比重相仿,但是與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相比,還遠遠不夠。不過,中國服務業的相關指標增速也正在超過第二產業,并且每單位GDP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比第二產業高出約1/3。這對于吸納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以及推動形成一個新的工薪階層與消費型社會,是一個利好。
計劃經濟下壁壘森嚴的城鄉二元分割體系被市場的力量一點點打破。農村勞動力被技術和制度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解放出來,他們或受城市更高收入就業機會的吸引,或由于土地被政府收歸國有而大量進入城市,一部分人完成了市民化的轉型,另一部分人還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過著“兩棲”生活。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在整體上是落后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國城鎮人口比重于2011年首度超過50%,截至2013年中國城鎮人口已達7.3億人,比2002年增加了約2.3億人。不過,在現有的統計口徑下,在城市居住超過半年就被作為城鎮常住人口,其中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實際并沒有享受到市民的福利,城鎮化率由此要大打折扣。同時,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正逐步消退,人口絕對數和社會需供養人口規模的雙雙擴大,使中國的人口負擔比率正在進入一個快速上行區間,社會養老負擔趨于嚴峻。

圖3.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人口變化趨勢圖(1978~2013)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國家統計局
政府財政、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升值
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與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是高度同步的,財政收入總額已經從1978年的1132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9143億元,延續了2012年緊隨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財政收入經濟體地位。同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已達到3.8萬億美元,是1978年1.76億美元的幾萬倍,這是30多年前改革之初的設計師、奠基者、探路人所不可想象的。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與貿易順差,使得人民幣尤其是相對于美元升值的國際壓力增大。2005年7月,中國政府宣布實施匯率制度改革,從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變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如今,在匯率改革走過8個年頭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人民幣走出了一條碎步升值到加速升值的曲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積升值已經超過35%。

圖3.5 按年齡分組的中國總人口變化趨勢(1950~2100)
數據來源:聯合國人口署

圖3.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財政收入(1978~2013)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經網統計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