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學而第一(2)

所以每天學的東西,一定要及時復習,一定要馬上練習,放事上演習,才知道自己到底學沒學到手。“傳不習乎”,后來王陽明的弟子記錄王陽明的思想,那本書就叫《傳習錄》,就是老師傳授,學生溫習、練習的記錄。而王陽明講學習,就強調“放事上琢磨”,你不放在具體事情上琢磨推演,并且經歷過、運用上了,就不算真正學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個問題,平時背得滾瓜爛熟,但是認真切己體察,事上琢磨,問問自己,一條也沒做到,可怕!所以儒家說要戒慎恐懼,時刻警醒自己,這就是修身的自修心法了。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華杉詳解

“道”,是治。“乘”,是四匹馬拉的戰車,千乘之國,是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

孔子這是講治國了,治理一個中等諸侯國,怎么治理呢?他說有五大要件:

第一,是要敬事。面對每一件事,首先要敬,要敬慎,要敬畏!

做領導人,我們說叫日理萬機,每天要處理決策的事太多了。那第一重要的,就是對每一件事都要心存敬念。因為你一念不敬,一念之差,就可能有舉國之憂,一時不敬,就可能致千百年之患!所以必須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事無大小,極其敬慎,不敢有怠慢輕視之心,才能都處理得當,不至于敗事。

我們看到很多政策,出臺輕率,最后帶來制定者自己完全無法想象、無法控制的可怕后果。為什么?制定政策時,太自信,太傲慢,沒有敬,結果就成了“愚而好自專”,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莽撞地就干了,結果不可收拾。

古代說師爺文案的座右銘:

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

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

這也是在說掌握權力和公器的人,須心存敬慎。

要修這一個“敬”字,對我們每個人都有重大的意義。處理任何一件事,先問自己有沒有敬,念一個敬字訣,心存敬念,再開始思考處理,方可周全。

這還是儒家的戒慎恐懼。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喬布斯說的“stay foolish”。你可能就是“foolish”,怎么能不敬呢?

第二是信。

“信”,張居正說,是“人君之大寶”。賞罰無信,則人不服從;號令不信,則人難遵守。如何做到信呢?首先是自己要誠實不二,一言一行都要內外相符,表里一致,足以取信于人。

“信”,是要每個人的周圍,都充溢著相互信任的感情,這才是一個強大而美好的團隊。

第三是節用。

不要太鋪張、太奢侈。《大學》講:“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國家生財之道,就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創造財富的人多,吃皇糧的人少,要小政府,要精簡機構。

“為之者疾,不奪農時。”不要在農忙的時候征召農民從事公共基建工程,甚至興兵打仗,這樣創造財富的效率就高。

“用之者舒”,用錢的人量入為出,不要寅吃卯糧,以免財政赤字太大。

第四是愛人。

“愛人”,就是儒家的父母心、父母官,在上者,為民之父母。“父母心”三個字,蘊含精確的理念和無窮的感情。比如一個醫生,他若對患者有父母心,他首先必不會給患者開不必要的檢查、不必要的藥;他若有父母心,也不會開了處方就打發人走,還會注意自己的神色語態,多一點講解和鼓勵,緩解患者的焦慮。

我們不必說那父母官是一句假話,先問問自己對別人有沒有父母心。

你是一個廚師,一個飯館的服務員,對那食客有沒有父母心,像給自己的孩子做飯上菜一樣,讓他吃得安全放心、吃得愉快舒坦?

不管你做任何行業,你對你的客戶有沒有父母心?既是客戶,他必然有事托于你。在這件事上,你就是他的父母了。你有沒有首先是敬,敬那事,敬畏謹慎,嚴肅認真,忠人之事。然后是愛,愛那托付于你的人,有多愛呢,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那人,像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樣做那事。

理念有了,行動就有了。我們總是想改正行為,其實需要的都是理念。別老想著客戶是你的衣食父母,你更要以父母心待他。

第五,最后一項,使民以時。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農忙時期不要征召夫役和興兵打仗。節用愛民和使民以時是連在一起的。不要透支錢,也不要透支人。我們現在,好多公司都在透支人。你說那老板狠吧,他對自己更狠,自己也在透支。我們要不要用父母心來問問自己,如果那員工是你的孩子,你愿意他為了工作,在辦公桌下放一個床墊,兩星期回不了家嗎?

行有余力再讀書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華杉詳解

“弟子”,是后生小子,“出則弟”的“弟”,就是悌,尊敬兄長。“謹”,是做事踏實,不亂來,有始有終,謹慎可靠。“信”,是說話誠懇,言出必行。后生小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兄長,做事踏實可靠,說話恪守誠信。

“泛愛眾而親仁”,對那尋常的眾人,都一體愛之,不會瞧不起誰、憎惡嫌棄誰。而對那有仁德的人,則更加親厚。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文獻,指詩書六藝等等。把這些都做到了,還有余力,就可以讀書學習文獻了。

這一句,非常深刻,張居正贊之為“萬世之明訓”。德行實踐是本,讀書學習是末。如根本不固,學也枉然!

德行,如《大學》所言,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實踐,如《大學》所言,格物致知。把這些都做到了,還有余力,再去讀書。如果沒做到,繼續做,別讀書耽誤時間。

這個體會太深了!剛剛開完公司年會,有同事說他買了所有我經常談論的書,決心花六年時間讀完。我說幸虧你告訴我了,打住!絕對不能這樣做,否則非把自己帶坑里不可。

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從我讀的書中學來,而是自己在實踐中體悟總結而得。懂得了之后,偶爾看到某書,發現與自己的想法相呼應,于是去讀它,再順瓜摸藤,順藤摸瓜,去讀那整個體系,通過讀書來整理自己,提高自己,進行系統升級。

讀書,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讀生活是本,讀書是末。我們每天都經歷生活本身,沒有從生活中留下點滴印象,卻埋頭鉆進書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人倫品格是大本,讀書學習是末技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華杉詳解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

“賢賢易色”。“賢賢”,前一個“賢”是動詞,后一個“賢”是名詞,“賢賢”,就是尊重賢德。“易色”,有兩種解釋,主流的解釋,如朱熹、張居正,都將“易”解釋為“移”,替換的意思。則“賢賢易色”的意思是,以敬重賢德的心,來替代喜好美色之心。孔子講“好德如好色”,王陽明啟發學生探求自我的時候經常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就像看見美色就喜歡、聞到惡臭就惡心一樣,都是自然而分明的反應。把對美色這樣本能的愛,替換為對賢德的分明的愛。

第二種解釋,“易”,是平易,不重視。賢賢易色,是指對自己的妻子,重賢德,而不重容貌。因為下文是講對父母,對君王,對朋友,都是講人倫。所以第一句先講對妻子,比較具體,也是由近及遠,層層遞進。

第一種解釋比較空泛,不具體。我比較傾向于后一種解釋。

“事父母能竭其力”,孝敬父母,不遺余力。

“事君能致其身”。“致其身”,就是把自己這一百多斤交出去了,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再麻煩,再艱巨,也不退縮;再患難,再危險,也不逃避。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守信用。實際上輕于許諾者多,能守信做到的少。要與朋友說的都是著實的話,自己說過的話,不管多久,都不忘記,始終信守承諾。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件,他雖自謙說他沒學習過,沒什么學問,我也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這和前面講的是一個道理,人倫品格是大本,讀書學習是末技。《論語》第一篇《學而》,講學習,但孔子反反復復講你別著急讀書學習,而是要讀生活,讀事,讀人倫大本,讀日用常行。人倫品格是本、是厚,讀書學習是末、是薄。若有那厚本,則應事接物,自然無不恰當。若自以為讀過很多書,卻不過是淺薄之人,那就舍本逐末了。

想想我們生活中,就有一些學歷不高,似乎讀書不多,但成就很大的人。聽了子夏的話,你就知道,人家那才叫有學問。不是讀書多就有學問。

“一聽就懂,一用就不會”,是自己不厚重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華杉詳解

“重”,厚重,敦厚持重,渾厚莊重。厚重的反面,就是淺薄。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沒有威信。

厚重是一種修養,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平易親切,同樣厚重。不要擺架子,隨時端起個臉,那不是莊重,是“裝重”。

“學則不固”,如果人不厚重,不光沒有威信,學東西也學不牢固。厚重,才能容納,才能反芻消化,慢慢吸收,學得到,用得上。淺薄之人學習,一聽就懂,一用就不會。

如果你平時學習,有“一聽就懂、一用就不會”的感覺,你就要知道,這是自己不厚重。厚重之人,對別人的東西,一般不會一聽就懂,知道自己沒懂,留個心,慢慢琢磨,等他懂了的時候,自然就會用。

“主忠信”。程頤說“不誠無物”,人當以忠信為本。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疑問者比較多。字面意思清楚明白,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交勝過我的朋友。因為勝過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事業上勝過我,主要指修養學識上勝過我——對我才是有益的。如果他還不如我,我成天跟他在一起,把我自己還拉低了。

疑問在哪里呢?一代代的同學們都問:人人都要交勝過自己的朋友,豈不是誰跟誰都交不上朋友了?

談談我的體會,我把這句話改一下:和有地方勝過我的人交朋友!

或者說:要善于關注和學習別人勝過我的地方。

因為我們人性呢,都容易有兩顆心,一顆是“糾錯心”,一顆是“勝心”。

糾錯心呢,就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專找別人的錯,找到就否定別人,在心里把別人打入另冊。俗話說:“做好人需要一輩子,做壞人一次就夠。”這就是人的糾錯心在作怪,人家對你好了一輩子,就一次沒表現好,你憑什么認為過去一輩子的好都是虛情假意,這一次沒到位就“暴露了真心”呢?

勝心呢,就是見不得別人比我強,就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才舒坦!不愿意跟那牛人在一起。討論問題,人家明明比我有見地,卻不是認真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地奮起辯駁,要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這都是勝心作怪,都是不夠厚重。

糾錯心和勝心是一體兩面,有糾錯心的人,糾到別人一個錯,就感覺自己勝過了一個人,打了勝仗,舒坦!

人若能收斂糾錯心和勝心,能欣賞他人的才情風光,寧愿自己笨拙一點,如喬布斯言,“stay foolish, stay hungry”,便懂得了孔子的另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

“過則勿憚改。”錯了不要怕改。

人,一是要自信。自信,則不會認為“哎呀!大家都看見我錯了,影響我形象啊!”誰沒錯過?錯了就錯了,改就是了唄。子貢還有一段話:“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犯錯,就像日食月食,錯的時候,大家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大家都仰視他。

人還要有點自嘲精神,與其讓別人嘲弄,不如嘲弄一下自己,有錯就改,公開改,這樣不僅是君子,而且是真漢子。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來自于祖先的付出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華杉詳解

這是曾子的話。

“慎終”。“慎”,是謹慎、慎重。“終”,是指家人去世。張居正講解說,人倫以家庭親人為重,父母在世時,或許還能盡孝,但若父母去世,有的人就認為親人已經去世了,無論做什么也意義不大,就不能盡到誠意禮節。這就是人心之薄情,不厚重。

中國人強調養老送終,若只是養老,而不送終,仍是薄情之人。父母必希望你送他一程,葬禮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會的評價和承認,不一定風光大葬,但必有真情緬懷,依依相送。葬禮的尊嚴和感情,也是對子弟的教育和熏陶,傳承家族精神。

所以對親人的葬禮一定要慎重,你若不慎,是沒法補救的。

“追遠”。“追”,是追思。“遠”,是去世已久的親人,或遠代的祖先。

親人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還能思念。去世的時間長了,悲痛之心淡了,每年的祭祀之禮難免馬虎,不能盡心盡意。對遠代的祖先,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等,更不能去掃墓祭祀了。

古代是農業社會,一家人所居之地,必有一個當初帶家人來開荒耕田,開基創業的始祖,我讀自家的家譜,里面最重要的,有八個字,“開基創業”,和“勤耕儉積”,追思那開基創業之祖,他把我們帶到這里,開辟了這一片溝渠桑田;追思那一代代勤耕儉積之祖,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來自于祖先的付出和積累,我們必要傳承這一精神,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改则县| 衡阳县| 固始县| 秀山| 钟山县| 游戏| 古交市| 抚远县| 繁峙县| 永川市| 盐边县| 岳池县| 镇巴县| 博客| 岢岚县| 花莲市| 门源| 黔南| 进贤县| 乌拉特中旗| 秦安县| 镇坪县| 肃北| 灵寿县| 浙江省| 高淳县| 佛教| 新龙县| 宜昌市| 商河县| 外汇| 夹江县| 霍山县| 德化县| 卓尼县| 平度市| 观塘区| 全椒县| 丹寨县|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