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要怎么學
原文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華杉詳解
這是《論語》的第一句,第一句要學好!才能學這本書。或者說,這本書一半在這第一句話里面,第一句學明白了,終身都會學,第一句沒學明白,這本書也不用讀了。
程頤說,讀圣人書,要對每一句話,熟讀玩味,“將圣人言語切己”,學以潤身,放自己身上,切己體察,“不可當一場話說”,以為這句話好理解,輕飄飄放過了。
學習,什么是學?什么是習?
學,是行動反射,不是曉得些說法,是學到自己的行動中去。
《尚書》說:“學,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學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
學習《論語》,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這就是模仿。
所有的學習都是模仿,我們從小牙牙學語,就是模仿大人說話,每個人都是在模仿中長大。
你注意觀察孩子對大人的模仿。我有兩個兒子,小兒子三歲的時候,模仿他哥哥彈鋼琴,他也拿一本琴譜架在那里,叮叮咚咚敲兩下,然后翻一頁,又叮叮咚咚胡亂敲幾下,再翻一頁,這就是模仿。他也不知道那琴譜是干什么的,但他觀察到鋼琴是這樣彈的。
模仿,是學習的根本,因為模仿是行動,不是空談,是照著去做。模仿定律,就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根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別人自然會模仿我,從一家模仿,到一國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這就是王天下。
所以萬事只在率先垂范,我做到了,下面的人自然跟上,這就是領導力。
我如果沒做到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天下大亂。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不聽我的,一定是我的表率還不夠。
儒家是君子之學,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在上位的領導者。所以儒學,首先是學習學,怎么學習;然后是自我修養和領導力。這是我們學《論語》主要要學習的內容。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G.Tarde)最早對模仿進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書。他認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一切社會行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個模仿律:
1、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
2、幾何級數律: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
3、先外后內律:個體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
這模仿三定律的前兩條,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學原理。
所以,學,就是照著做,學《論語》,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實照著做,不愿意照著做,就不要學,浪費時間,你愿意按誰說的做,你就去學誰。全部時間花上去都不夠用,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你不愿意照做的東西上。
有人說多學點不好嗎?了解一下嘛,增加一點“國學素養”。
不好。我們小時候教室掛的標語“學海無涯苦作舟”,原話是莊子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原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生命有限,學海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準備做,就不要學。
照著做,就是習,學習的習,不是復習,是練習。
習的繁體字是習,上面一個羽字,是鳥。《說文解字》:“習,鳥數飛也。”那小鳥跟媽媽學飛行,反復練習,終于——飛起來了!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飛起來了,多高興啊!
你照著圣人說的做,最后證悟到了,果然是這樣!身修了,家齊了,國治了,天下平了,我的天吶!真是這樣!那樣的快樂,無比的快樂!
我們到不了治國平天下那位置,但你總有一個家庭,有公司,有客戶,有一個小團隊,你從《論語》的自我修養和領導力之學里面,真的學到了,用上了,改變了自己,改變了你的小團隊,改變了公司,改變了客戶,周圍的世界都回報你,你就改變了世界,這時候不亦說乎!
所以這“習”,不是復習,你學《論語》,反復復習,全會背誦了,又怎樣?《朱子近思錄》里說:“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為玩物喪志。”明道先生,是程顥,他說讀書都背得,那是玩物喪志!為什么,因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為了當眾表演,是學以為人,以圖人知,不是學以潤身,落實行動。王陽明也說了:“哪個要你記得?你若記得,便不曉得。你若曉得,不必記得。”
《論語》怎么學,是“行動學習”。
如何行動?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說的那道理都記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應事待人接物中,每應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灑掃應對,端茶倒水,迎來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會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門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遠了,不回頭了,看不見了,才轉身進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車轉彎看不見了才停止揮手告別,轉身進屋。這樣一來,今天我送客這件事,就算是孔子來做,他也不過如此,和我一樣,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識習慣,每件事都這樣落實下去,其修身精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妙不可言。
學習,是一種行動,決定行動了,就可以接著往下學習了。
不要以為我知道,別人就有義務知道
原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華杉詳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同類,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那是人生一大樂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那不才是君子嗎?
這后一句才是重點!人人都熟悉前一句,因為不管什么人,都有共鳴。
“人不知而不慍”,這問題就大了,我們都是“人不知而慍”,人家不理解自己,就郁悶,就生氣,這是人人都有的大毛病!但是我們學習呢,往往是自己有病的地方,看不見病,也看不見藥;沒病的地方,倒是喜歡得眉飛色舞,那就是不進步的原因了。我是看了好多遍《論語》,某一天才注意思考這一句,才知道自己病得不輕,現在才開始努力改正。
人不知我,不知什么呢?
從孔子來說,是自己學問太大太高了,別人理解不了,你怎么跟他說,他也不懂。終于,他以為他懂了,其實他“懂”的,根本不是你說的那回事!
這時候,不生氣,才是君子。
我們常常訓斥下屬:“你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或背地里埋怨客戶:“唉呀!我簡直跟他沒法說!怎么說他也不明白!”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別人知道的事,我們又都知道嗎?不要認為別人跟自己一樣,我知道的,人家就有義務知道;我認為很簡單很簡單的道理,別人也應該很明白。也有一些對于別人來說很簡單的事,我們根本弄不了呢!
還有一種不知,是所謂“懷才不遇”,我有能力,但別人卻不知道,上級不知道,于是憤激在心。
家庭矛盾,男女戀愛,怨恨的根源都在“人不知而慍”。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句話已經說透了,就是要切己體察,時刻注意,修習實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阿彌陀佛”去念、去練。
孝悌是為仁之本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華杉詳解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都稱名字,顏回也是名字,沒有稱顏子。只有有若和曾參,一直稱有子、曾子,另外冉有和閔子騫(qiān)偶爾稱子。所以有人推測《論語》主要是有若和曾參的弟子撰述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在家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規矩老實,不好觸犯上級,卻能作亂造反的,這種人根本沒有。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程頤說,“孝弟”,是一種順德,和順之德,“孝弟”之人,就不會有犯上悖逆之事。德有本,本立則道充大。孝悌是在自己家,然后仁愛及于物。儒家叫愛人憫物,不僅愛人,也珍惜物品。在五星級酒店西餐廳吃飯,那餐巾紙特別厚特別大,使用的時候,撕成兩張節約著用,這就是憫物。
在家孝悌的人,自然養成仁愛之本,所謂親親而仁民也。先愛自己家人,然后才會愛別人,自己家人都不愛,不可能對別人有真情。
孝悌是為仁之本。儒家強調孝悌,不僅僅是一種家庭觀念,而是強調愛自己家人是仁愛之本,“親親愛人憫物”,只有愛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愛別人,愛國家,愛地球。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正潛伏著呢!
從說話的語氣和神色,最可以觀察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華杉詳解
“巧言”,就是花言巧語。“令色”,“令”是善,就是偽善的神色,巴結人的神色。
朱熹說:“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滿臉堆笑,滿嘴涂蜜,只是裝飾表面,討對方歡心。這時候,就人欲放肆,而本心之德沒了。誰的人欲放肆呢?一是那被巴結的人;二是那溜須巴結的人,他的人欲藏著等機會放肆。這樣的人,“鮮矣仁!”仁德是不會多的。
巧言令色的奸臣自然不是好東西,而那種因為心中懦弱、患得患失、怕對不上領導意思,領導就不喜歡我,我的地位利益就受影響了,而順著領導意思說話的人,也是不仁之人。
張居正說:“其喪德于己耳。若究其害,則又足以喪人之德。”他首先是自己的仁德沒了,而禍害在于足以讓對方也喪失仁德。
張居正說,說話的語氣和神色,都是內心世界的反映,最可以觀察人。有德的人,語氣神色都很正。如果善為甘美之辭,遷就是非,阿諛奉承,讓聽的人高興,那就是巧言。刻意為謙卑諂媚之色,“柔順側媚”,迎合對方的意思,那就是令色。人之常情,都喜歡別人順著自己,見到甜言蜜語的人,就很容易喜歡他、親近他。喜歡他,就察覺不到他的奸猾,由此變亂是非,中傷好人,以至于傾家破國,這樣的事有很多,所以用人不可不察也。
那么圣人君子是怎樣呢?
朱熹說:“圣人辭不迫切。”圣人說話,不著急,不急于去引導對方,更沒有私藏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為自己的利益。他只是說出自己的觀點,你聽,他很高興,你不聽,他有耐心。前面學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所以程頤說:“知巧言令色之鮮仁,則知仁矣!”懂得巧言令色之不仁,就懂得什么是仁了。
每天要問自己的三件事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華杉詳解
這就是著名的“三省”。
曾子,名曾參,孔子晚年弟子,也是最有成就、最受尊崇的儒家人物之一,四書中的《大學》就是他寫的。而“吾日三省吾身”,是他創立的影響巨大的修身方法。每天三次省察自己,問自己三個問題。
“三省”人人都熟悉,但誰真正每天都記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呢?所以朱熹說讀書要切己體察,一定要對照自己,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要練習,就像每天到時候就刷牙一樣,應該堅持練習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人謀而不忠乎?”
“忠”,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是盡心,盡自己最大努力。替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
這一問,恐怕就把自己問倒了。我們有時替人辦事,恐怕就是茍且粗略,而不肯盡心。我檢查自己,工作上客戶交給我的事,還算比較盡心,也不敢說竭力。而有時候家里人,比如我媽媽,或者我太太交辦的事,或者兒子交辦的事,就容易忘記,或者辦了,是辦給他們看的——我給你辦了,但沒辦好,沒辦徹底,因為我那么忙嘛,我已經給你辦了嘛!實在沒辦好不能怪我了。
但我讓我媽媽辦的事,每一件小事,她都當天大的事,我只要跟她說了,我心里踏實得很!
這一問,就問出自己要進步的地方了。
歷來老板挑選人,不管他是否聰明智慧,最重要的一條——是否實心辦事,這就是為人謀而忠。
第二個問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朱熹說“以實之謂信”,就是實心相與。這個“信”,不只是說到做到,言而有信,而是時時刻刻,對誰都真心實意,沒有虛情假意。
這一條,又難做了。怎么能對誰都實心呢?本身就虛情假意的人,咱們就不去說他了。問咱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有虛情假意的時候呢?或者不愿意得罪對方,或者為了討對方歡喜,就“巧言令色”了。有時候我們非常不喜歡對方,但省得跟人啰嗦麻煩,也假裝歡喜。這樣的表演,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
你要是選擇不做這樣的表演,似乎不太可能。要時刻把自己的真心實意讓人看見,需要很強大的力量,需要內心強大,需要自己去體會,去選擇,這是沒法寫出來的。
第三個問題,“傳不習乎?”
這是講學習了,“傳”,是傳授;習,是“學而時習之”的習,是溫習、練習、演習。
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溫習了嗎?練習了嗎?
我們上學都有體會,聽課似乎都懂了,一做習題就不會了。如果不去做題,都不知道自己不會,還以為自己會了。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