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證券分析:股票分析與公司估值(原書第2版)
- (美)弗里 C. 胡克(Jeffrey C. Hooke)
- 1487字
- 2019-01-04 10:26:51
第3章
尋求公平的競爭環境
股票市場的競爭環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平的?一方面,它為參與者獲得與其他人一樣的成功提供了合理、公平的機會;另一方面,某些參與者在市場競爭中有先天優勢或能夠利用監管體系的漏洞,從而破壞這種公平性。本章,我們將分析使股市系統正常運轉的保護措施,及其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產生的影響。
券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股票選擇中很大程度上依賴已知的交易信息。某股票的市場價值與其合理價值的吻合程度不僅僅取決于供給和需求的均衡;相反,更重要的因素則是投資者進行決策時所依據信息的質量。因而,分析師在做出買進或賣出建議之前,必須清楚:①不同投資機會的當前盈利情況和未來盈利前景;②相互之間競爭資金的股票的公允價格。這更加強調了正確可靠的公司信息和各個市場中公開、公平交易的重要性。
除有助于進行企業估值之外,高質量的信息和有序的市場還有利于投資資金的合理分配。理想狀態下,通過供求決定的股票價格反映了技術上訓練有素的投資者的集體觀點。投資者在做出決策之前會依據這類數據潛心研究各行業(及行業中公司)的長期投資前景。他們估算每項投資的長期預期,并詳細比較各種投資的相對價格和風險,最終做出決定。雖然理性的推測在這種理想狀態下也會起一定作用,但決策過程的嚴格性確保了資金流向那些經濟上最有可能成功的公司。嚴謹的分析也相應降低了那些無法證明自身發展潛力的公司籌措資金的能力。
上述所講的是個完美的體系,在學術術語中被稱為“有效市場”。正如前面提到的,現實世界與這種理想狀態相去甚遠,但更高質量的公司信息和改善的市場秩序則能使兩者接近。事實上,政府已經意識到有效的證券市場是法治社會的目標之一。畢竟,美國的經濟利益要求資本投入到最應得的行業,并使投資者獲得合理的價值。出于這個原因,美國政府會定期推行監管舉措以引導證券市場朝有效市場的方向發展。比如,鼓勵證券交易所整合各自的努力進入金融業監管局(FINRA),以追求更完善的自我約束機制,并通過推動若干會計政策的變更提升財務報表的準確性。
2000年和2008年的市場崩潰表現出證券市場仍存在著許多缺陷,并有矯枉過正或矯正不足的傾向。話雖如此,政府和證券交易所規定的公司信息披露和交易規則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通過對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進行回顧研究可以發現,那些交易活躍股票的價格是合理的。盡管取得了這些成功,但不正當的交易行為仍繼續阻礙市場對股票的正確定價。這些可疑的行為包括:
·發行股票、公布季度報告或參與收購兼并的公司傳播誤導性信息;
·發行人、投資銀行家、基金經理、財團或個人投資者操縱股票價格;
·通過大多不受監管的場外股權衍生品或信用違約互換在公司股權中隱藏利益;
·根據內幕信息買賣股票;
·利用高壓銷售戰略或虛假陳述吸引投資公眾;
·利用過高的杠桿率,以券商自營的身份收購股票或以經紀人的身份代理交易。
監管當局在減少這類違規行為發生頻率方面是很有影響力的,但有必要理解他們在操作中的局限性。市場中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經紀人、機構和個人在進行著數以百萬計的、對幾千種證券的交易。盡管監管當局擁有幾百萬美元的預算、高速計算機和極具奉獻精神的員工,但在人員數量和設備質量上遠不及那些在證券市場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公司、投資基金、大型券商和專業的投資人。
即便違規交易者被當場捕獲,監管當局仍面臨一系列難題。在獲得那些嚴重觸犯證券法行為的賠償之前,往往需要長達幾年的訴訟,而大型的參與者通常具有政治影響力和巨額法律預算。出于這些原因,盡管專業人士能夠認識到監管當局是投資者的朋友,但“買者自慎”的信條仍占了上風。因此,在投資決策之前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