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濟堰歷史文化研究:戴建君論文集
- 戴建君
- 7919字
- 2019-01-04 05:37:08
《漢書》《華陽國志》中的文翁生卒研考
摘要:西漢官學創始人、著名水利專家文翁因研究其生卒的資料甚少,在研究文翁所涉及的教育、水利歷史文化方面產生了不少的誤區,使準確定位西漢時期教育、水利歷史事件遇到了難題。本文通過對班固的《漢書》和常璩的《華陽國志》分解剖析,并以此為事實論據,認為班書、常志“文”“景”之說時點統一,并不矛盾。結果表明文翁生于漢高帝末年(公元前195年)或稍前,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之后。
關鍵詞:教育 水利 人物史 文翁 生卒 研究
西漢文翁以“化蜀”之功,名垂青史;殊不知其治水興蜀,千古流芳。由于文翁留給后世研究的資料甚少,尤其因文翁的生卒不詳,學術界駁文頗多,更有《家譜》文翁(公元前156~公元前101年)的“記載”,出現“少(15歲以下)任蜀守”之謬,給文翁作出杰出貢獻所涉及的教育、水利兩大領域的歷史文化研究,帶來了不少的誤區,使準確定位西漢時期教育、水利歷史事件遇到了難題。本文僅通過對班固的《漢書》和常璩的《華陽國志》熟讀深思、支分節解認為,兩本書在記述文翁事件的時點上并不矛盾,各在其理。尤其班固的《漢書》雖然描述文翁的文字不多,但在描述文翁時,從漢初(公元前206年)到文翁去世多年后的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210年,用了近二十個時間詞來表述文翁從“生”至“終”,為研究文翁生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文翁在文帝末年入蜀
《漢書·文翁傳》:“景帝末(公元前141年),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
《華陽國志》:“孝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多數學者認為,“文帝末年”為“景帝末年”之“誤”。本文認為,《漢書》《華陽國志》“文”“景”之說各在其理,時點統一,并不矛盾。
(一)《漢書》《華陽國志》所述文翁的角度不同
《漢書》所記是因文翁在蜀創辦官學,教化蜀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文翁為循吏之首,重點描述了文翁治學的過程。文翁“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是指文翁擔任蜀守時通過一系列的工作,至景帝末年已經取得了仁愛好教化的豐碩成果;《華陽國志》所記是指文翁到蜀后擔任蜀守時“穿湔江口”擴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事跡。
(二)《漢書》《華陽國志》參考的資料來源不同
班固從私撰《漢書》到受詔修史,主要取材于家藏圖書和皇家檔案;常璩著《華陽國志》主要資料來源于地方館藏和涉事藏家。《華陽國志》既充分發揮了方志記載地方的優勢,也填補了正史難以究達的史料空白,所以我們不能就《漢書》和《華陽國志》論其正野和“時間間隔”。
(三)文翁并非在景帝末才任蜀守
(1)《漢書·文翁傳》列舉了文翁化蜀有這樣一個時間過程:移風易俗→教民讀書法令→培養骨干→創辦官學堂,且在記述中用了諸如“數歲”“為用至”“又”“見”“數年”等多個時間概念詞。這既說明文翁取得的成就是循序漸進的,也說明了文翁的成就需要經過相當漫長的過程才能取得。因此,文翁“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應當理解為:文翁身為蜀守,“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采取多種措施和方法教化蜀民,于景帝末年,通過多年仁愛施教,得到了教化蜀民的目的。而非來蜀任蜀守的短時間內,使蜀民被“化”了。
(2)如果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守時才開始施教于蜀,那么文翁取得的化蜀成果應當在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之后才能展示出來。這樣,就與《漢書·循吏傳》:“至于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于嚴,而民從化。”相悖而自相矛盾。
這里要闡明,《漢書·循吏傳》由概論、各循吏傳、結論三部分組成,尤其在概論中采用了“斷限”手法,足以證明班固之用心正說明:到了文、景時期,已成功移風易俗,其中“至”指到,“遂”指成功。而非起于武帝。同時在循吏排序上也是為了表明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詔書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應詔書。歲時郡二千石率官屬行禮,奉祠信臣冢,而南陽亦為立祠。”這一結論而安排的。
(四)文翁因佐百姓農耕和治理水旱疾疫之災而入蜀
《漢書·循吏傳》:“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云云,是說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自漢高帝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通過“文景之治”太平盛世,逐步恢復經濟,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尤其漢文帝劉恒是大倡“農耕”的西漢第一位帝王。因多年詔民耕種,但官吏執行不力,于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提出了“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的征詔,使得安徽廬江舒人文翁才有機會離鄉別井為蜀守。
1.文翁入蜀的時代背景
漢文帝是一位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的帝王,據《漢書·文帝紀》他在任上23年中曾5次詔曰并多次親率群臣農耕勸民務農。漢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78年)就兩次下詔,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但時間過去了10年,農業生產依然停止不前,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也。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云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文帝深刻地認識到,民不耕種,是舉賢之道有問題,官吏沒有認真貫徹落實詔令,于是文帝經過深思熟慮研究后,于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也。”
就是在“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這樣的背景下,安徽廬江舒城人文翁才有了機遇被察舉應詔,大概于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背井離鄉到四川,肩負蜀守佐百姓農耕的重任。
2.文翁來蜀的任務是佐百姓農耕、治理水旱疾疫之災
《隨書·循吏》:“……,文翁之為蜀郡,皆可以恤其災患,導以忠厚,因而利之,惠而不費。其暉映千祀,聲芳不絕。”如文帝詔告所述,文翁來蜀的主要任務是佐百姓農耕、治理水旱疾疫之災。因此,《華陽國志》:“孝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的記載就不難理解了。
二、文翁在世淘掘
(一)文翁在安徽
《漢書·文翁傳》:“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說明文翁生于廬江舒(今安徽舒城),少年勤奮好學,精通《春秋》,是用郡縣吏察舉方式選拔升任蜀守的。
(1)敬老慈幼,幼學壯行是中華傳統美德。《漢書·食貨志》:“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圣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于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后爵命焉。”據理,文翁20歲之前應當為學六甲、五方、書計、先圣禮樂之時。
(2)察舉是從西漢高帝起采取的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至武帝時達到完備。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首下求賢詔曰:“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才真正開始了西漢嚴格意義上的“察舉制度”。文翁弱冠之年正遇察舉制度的推行被郡縣選為吏。
(3)漢初就制定了明確的官吏晉級制度。《漢書·高帝紀》:“二年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施恩德,賜民爵。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漢書·惠帝紀》:“(高帝)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賜民爵一級。中郎、郎中滿六歲爵三級,四歲二級。外郎滿六歲二級。中郎不滿一歲一級。外郎不滿二歲賜錢萬。宦官尚食比郎中,謁者、執楯、執戟、武士、騶比外郎。……又曰:‘吏所以治民也,能盡其治則民賴之,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漢書·食貨志》:“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文翁入士為吏,從小吏至長吏當經過十多年時間(從吏年齡應為20~35歲)的磨礪方能顯示出被察舉為郡守的基本才能出來,要出任郡守,文翁必定是一名通過選拔考察且具有縣、郡豐富工作經驗、踏實工作的地方官吏。因此文翁任蜀守年紀應在35歲左右或以上。
(二)文翁在蜀郡
文翁在蜀的主要貢獻是治水和化蜀,直至終于蜀。從《漢書》《華陽國志》和相關史料中不難看出文翁在蜀的工作軌跡。
1.穿湔江口
《華陽國志》:“孝文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多數學者認為,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有“誤”,《漢書》中兩處表述為景帝末(公元前141年)文翁為蜀守。本文前述認為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文翁受薦入蜀為“文帝末年文翁穿湔江口”提供了前提。
文翁入蜀的主要任務是“佐百姓農耕”。而農難無水之耕。興修水利成為了文翁首當其沖的考慮。時下,都江堰灌域遍及成都,但在成都北部雖有青白江自然河流,而因靠天集雨,春灌期嚴重時段缺水。文翁通過實地查勘,在彭州海窩子關口下將原來流入沱江的水從湔江蒲陽河開口分釃,并通過山腳擴建一條高干渠,將沱江上源水注入青白江,自流灌溉成都北部繁縣(地跨今新都、彭州)高地12萬余畝。
這項工程建設任務艱巨,通過3~5年擴建,于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竣工。劉琳《華陽國志校注》“‘穿湔江口’指開蒲陽河,一為自彭縣關口流出的青白江。”
2.開六水門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史分冊》:“西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陽縣(今四川彭山東)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湔堰”指前述的湔江(蒲陽河)口;“六水門”為今成都南部仍然發揮灌溉效益的通濟堰,現灌新津、彭山、東坡、青神4縣(區)52萬畝農田。
此處是西漢景帝時還是文帝末年?后世有許多爭議。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糾駁了前人的諸多謬說,提出了大量新穎獨到的見解,但就“景”“文”相駁之說未加校補。從兩書記載判斷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文翁既在岷江流域筑了湔堰,也在岷江流域開了“六水門”;二是兩處水利工程應當是在同時開辟的,且在景帝時發揮工程效益。
3.移風易俗
文翁入蜀的第二大功績就是移風易俗,使蜀民精神抖擻,以勤補拙。《漢書·循吏傳》:“至于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于嚴,而民從化。”“遂”即順利完成;“是時”即這個時期,這里特指“文、景”期間(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文翁化蜀應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為民辦實事,居以廉平感化民眾;二是整治官風,謹身帥先教化官吏。《漢書》這段文字足以說明:文翁在文帝任上在蜀,在景帝期間順利完成了“而民從化”的任務。
4.教民讀書法令
《漢書·地理志》:“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亡類。’”
景、武期間(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是班固針對文、景(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特意在時間上的推移。在這段時期,是文翁從化民至教民的升華,他針對各類不同類型的民眾,讓其隨從不同的老師或教民讀書或教民學習法令。
5.培養骨干
《漢書·文翁傳》:“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欲”指想要;“誘”指誘導;“飭”指治理。
文翁在全面完成了“而民從化”的任務后,想到了治理官風,他采取誘導的方式選郡縣小吏親自告誡勉勵并詣京受業或學律令。學成回蜀后越級使用,為后來辦官學打下基礎。
文翁這項舉措至少在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前。俗話說“百年樹木,十年樹人”,《漢書》記述中的“數歲”一定有較長的時間。不然,一個個郡縣小吏,通過短時間的培訓不可能勝任“右職”“次察舉”“郡守刺史”的。正是文翁這項舉措取得了成果,所以才有《漢書》贊曰:“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
6.創辦官學堂
《漢書·文翁傳》:“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
經過培訓骨干作基礎,又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在蜀地傳教子夏“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始創“官學”,首倡“讀書為官”論。經過數年大化,“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進京求學的蜀人趕上了齊魯人。至此,武帝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
7.往撫蜀人,耆俊告終
《華陽國志》:“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巴、漢亦立文學。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漢書·文翁傳》:“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
文翁在蜀投身水利建設、潛心教化蜀民,一恍時間過去了二三十年。由于化蜀成果得到了世人和帝王的充分肯定,文翁晚年決定往撫蜀人,直至生命終結。吏民為之立祠堂,歲時祭祀。
8.推廣官學,南陽立祠
《漢書·文翁傳》:“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文翁不僅化蜀成果輝煌,而且禮官勸學矚目,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舉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焉。”正式在全國推廣官學。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詔書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應詔書。歲時郡二千石率官屬行禮,奉祠信臣冢,而南陽亦為立祠。”
三、《漢書》《華陽國志》另證
(一)文翁與張叔
《漢書》《華陽國志》中提及與文翁有直接關聯的人,主要記錄了張叔其人。《漢書·文翁傳》:“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華陽國志》:“翁乃立學,選吏子弟就學。遣雋士張叔等十八人東詣博士,受七經,還以教授。……孝武帝皆徵入叔等為博士。叔明天文災異,始作《春秋章句》。官至侍中,揚州刺史。”“叔文播教,變《風》為《雅》。道洽化遷,我實西魯。張寬,字叔文,成都人也。蜀承秦后,質文刻野。太守文翁遣寬詣博士。東受《七經》,還以教授。於是蜀學比於齊魯。巴、漢亦化之。景帝嘉之,命天下郡國皆立文學。由翁唱其教,蜀為之始也。寬從武帝郊甘泉、泰畤,過橋,見一女子裸浴川中,乳長七尺,曰:‘知我者帝后七車。’適得寬車。對曰:‘天有星主祠祀,不齊潔,則作女令見。’帝感寤,以為揚州刺史。復別蛇莽之妖。世稱云七車張。作《春秋章句》十五萬言。”
第一,張叔必為文翁后生。
第二,《漢書》《華陽國志》均記有“受業博士”,《漢書·武帝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
第三,《漢書》《華陽國志》均記有“官至刺史”。《華陽國志》明確提出因張叔陪武帝到甘泉祭祀天神遇裸女點化而感動武帝,之后命張叔為揚州刺史。《漢書·武帝紀》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二)文翁卒年
宋·宋祁《府學文翁祠畫像十贊·文翁贊》:“天挺耆歸田俊,有德有文。漢天子命公,往撫蜀人。”是說文翁到了“歸田”之年仍然具有天生卓越超拔的有德有文之人,一如既往地撫育著蜀人。“耆”:古六十歲曰耆,亦泛指壽考。說明文翁卒于60歲以上。
四、文翁生卒研考
如果前文設定論據成立,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從文翁入蜀(35歲左右)進行前后推導,得到《漢書》和《華陽國志》中所記事件清晰的線條(見表1)。
表1 文翁身世事件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中表明:
(1)文翁(約公元前195~約公元前129年),高帝末年(公元前195年)或稍前出生于廬江舒(今安徽舒城)。文帝中期任郡縣吏,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受察舉應詔任蜀守。文帝末(公元前157年)穿湔江口、開六水門等水利工程建成。景帝初(公元前156年)思索化蜀,開始培養骨干,并通過與返蜀弟子共同創辦官學,以多種措施教化蜀民,于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取得了輝煌的化蜀成果。景、武帝均嘉之并令天下立文學、辦官學。因難舍其業,堅持往撫蜀人,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之后終于蜀,吏民為之立祠,歲時祭祀不絕。為了表彰“有益于民官”,元始四年(公元4年)平帝下詔立祠祭祀。
此研文翁生年考,誤差5歲左右,卒年可從60歲延壽至90歲左右。
(2)文翁的學生張叔,景帝初(公元前156~公元前152年25歲左右,)為郡縣小吏,遣詣京師,受業博士;(公元前151~公元前147年30歲)還以教授,并始作《春秋章句》。(公元前146~公元前143年35歲)與文翁創辦官學;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45~40歲,)武帝授予《五經博士》;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70~65歲)陪武帝到甘泉祭祀天神,并作《春秋章句》十五萬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75~70歲)為揚州刺史。
此研究結果表明,張叔年小文翁約二十歲,共事年代與文翁在蜀事件基本吻合。
五、結論
《華陽國志》:“碧珠出不一處,地之相距動數千里,一人之血豈能致此?……《漢書》曰:‘郡國之有文學,因文翁始。’若然,翁以前,齊魯當無文學哉?漢末時,漢中祝元靈,性滑稽,用州牧劉焉談調之末,與蜀士燕胥,聊著翰墨,當時以為極歡,后人有以為惑。恐此之類,必起於元靈之由也。惟智者辨其不然,幸也。”文翁生于高帝末年(公元前195年)或稍前,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之后,事歷文、景時期,身跨高、文、景、武四朝,在世66歲有余。文翁青少年時期在家鄉安徽精學《春秋》仕至長吏;壯老年時期在異鄉四川把他鄉當故鄉,興水利、化蜀民取得豐碩成果,以至吏民和帝王為之立祠祭祀。文翁生卒跨度表明,《漢書》和《華陽國志》“文”“景”時點之說各在其理,并不矛盾,乃至于后人名家為《漢書》和《華陽國志》原著校、補、注等“文”“景”之說時,保持原本,未加冗辭。